书城宗教佛教的故事
20040700000020

第20章 辉煌篇章誉中华(6)

武则天欲以佛教图治天下,希望神秀能推荐更多的法师进京弘法。神秀当即向武皇说到南方的慧能,并将当初与慧能各做一偈的过程又复述了一遍。武皇听后十分感动,当即希望神秀写信请慧能进京。神秀十分高兴,立即写信转达皇上的意思,希望慧能一同在京弘扬禅法。然而慧能却以身材矮小,相貌丑陋,恐会坏了武皇对南宗的印象为由谢绝了武皇。由此也可见出两位大师不同的性格特点。

神秀逝后,皇帝赐他“大通禅师”的谥号以示褒奖。

§§§第十二节江山社稷尽在一算

——天文学家一行

四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浴佛节。这一天嵩山嵩阳寺的山门前人山人海,旗幡飘扬,一派热闹景象。这一天正也是普寂禅师所主持的无遮大会的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人照例是很多的,既有当地的政要,也有远道而来的名人,更有学富五车的文人。

人们注意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除了主持者普寂禅师,还有一位须发飘逸的老者,知情者说,那就是长期隐居在嵩山的名隐卢鸿。卢鸿的学问受到外界尊重,朝廷曾屡请卢鸿出山,可卢鸿却屡屡称病,今天,却被普寂禅师请到了这个大会现场。人们都说,他今天一定会有重要的文论面世。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卢鸿患有喉疾,难以发声,但凡重要的文论,卢鸿总是请人代读。不知那今天代读的人究竟是谁。

火会开始,梵钟敲响,卢鸿果然从袖中取出了他今天面世的文论交与普寂禅师,并且说,今天写好了一篇文稿,虽只有千字,但字义深僻,文义古奥,请寺里派一个出众的人巷我宣读,事先我要指点一下。普寂禅师叫来一个午轻的沙弥,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通后,只见那年轻的沙弥接过卢鸿的文论只草草地看了一遍,然后就微笑地把文稿放回到桌上。卢鸿的脸上露出一丝不快,他觉得这个年轻人也太轻率了,且看他今天如何朗读。

大会例行的节目开始了,只见那年轻的沙弥走到台前,拿起那篇文稿大声地朗读着,竟然字字准确,丝毫不错。卢鸿看着这个年轻的沙弥,不禁向普寂禅师赞叹说,这个年轻人不是你这里能够培养成材的,赶快让他出外游学。

普寂禅师不敢不信,于是就打发那年轻沙弥出门参学去了。临行前说,学好了务必要回来。

那个年轻的沙弥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天文学家的一行。这一年,一行二十岁。一行开始了他遍参名师,广泛求学的游历生涯。几十年里,他经、律、论、疏,天文历算无所不学,无所不精。这一日,一行来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一阵暴雨过后,天台山雨后方晴,天空中彩虹斜挂,空气异常清新。站在山门前的一棵古松前,但见门前溪水轰鸣,声如洪钟,一行凝神良久,一时竞被美景诱惑。忽听到寺内一老僧与人说话。老僧说:“今天当有弟子从远方来求算法,我算出他已经到了山门口了。为什么没有人引他来见老僧?”老僧去除一子,接着又说:“门前水往回西流,他该到了。”此时一行正被溪下的水流突然的转向而感到惊奇,但他又知道这是大雨后水流不畅的原故。

老僧话毕,一行连忙走进山门,纳头便拜。老僧说,呵,你终于来了。

这时,门前的溪流又恢复东流。今天,人们在国清寺山门前看到那方石碑上刻有“一行到此水西流”,即是这个典故。

在国清寺,一行跟随老僧学习历算和天文,几年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历算大师,慕名前来求教的人络绎不绝。从此一行名声大振。

朝廷曾多次请一行前往京城,但都被他婉拒了。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玄宗派一行的族叔、礼部郎中张洽前来国清寺请一行前往京城。一行不能再推脱了。几天后,玄宗在长安召见了他,但玄宗似乎看不出这位相貌平常的僧人有多大的能耐。玄宗问他,禅师有怎样的才能?一行说,没有什么才能,不过略能记诵罢了。玄宗想考考他,于是让人拿出一本朝廷名册给他。一行只略看了一眼,就将那记录着上千人的花名册背得滚瓜烂熟,好像事先曾无数次背过一样,又好像他就是管理这些人头的领班。

这一下,玄宗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了。至尊的皇帝走下了龙榻,向一行稽首行礼,并且说:“你真是圣人啊!”玄宗诏旨,让一行住在兴福寺译场,协助善无畏的译经工作。几年之后,一行与善无畏等一起译出了《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当时京城有一个叫郭和璞的高人说,汉代的落下闳造历时曾说,八百年要误差一天,到时会有圣人出来修正,今天正好到期。这一年,一行果然根据《周易》大衍之数,撰出《大衍历》七篇,纠正了这一日的误差。

玄宗仍不时将一行召入宫内,请他占卜吉凶祸福。有一次,被外忧内患弄得心神不宁的玄宗向他询问朝廷的吉凶和李家王朝的祚运如何,一行顾左右而言他。玄宗于是再三追问,一行只说了一句话:“陛下将有万里之行。”玄宗不解此意,但知不好再问。一行又送玄宗一只状似弹丸的金盒,摇动盒子,发出声音,一行说,陛下非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打开它。

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动荡,惊恐不定的玄宗不得不逃到成都。

站在万行桥上,玄宗忽然想起一行当年所说的话,陛下将有万里之行。此去长安,正好有八百里之遥。玄宗又打开一行送给他的金盒,里面藏着几片当归。玄宗知道,一行是在暗示他,四川非久留之地,陛下当归啊。玄宗手抚金盒,心中的感慨难以言尽。

安史之乱很快平息了,玄宗回到了京城。一行又开始了他的天文学的研究。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一行与帅府兵曹参军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多颗恒星的位置,接着又受诏与梁令瓒一同制造浑天仪,第一次算出了子午线一度的长度。

这一年的十月八日,一行回到他当初剃度的嵩山嵩阳寺,自己打扫了一间屋子,然后就走了进去。过了一会儿,他的剃度师普寂向僧众们说,赶快敲钟,一行已经圆寂了。

§§§第十三节金乔觉九华证道(一)

唐开元末(约710年左右),金乔觉千里劲进,终于辗转来到大江之东、潜庐以西的江南九华山下。

站在六泉口向东南方望去,雾雨笼罩中的九华山宛若一艘巨大的航船。攸忽间,那变化无定的云雾渐渐淡去,若隐若现的九华诸峰巍然挺立,又像是九枝婀娜摇曳的莲花。目睹此景,金乔觉那满是倦容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自从十年前他离开故乡新罗,冒九死一生,翻山越海,来到中国。金乔觉就一直在不停地寻觅着。现在,当九华山在他的面前展现出如此巍峨雄姿,当那虚无缥缈的云雾在他的面前变化着万千图案时,他在冥冥中忽然意识到,这就是他终身修习的所在。

此刻,金乔觉的心中充溢着一股从未有过的欢悦。多少年了,他向往着中华国土,向往着这浸润着佛法慈光的中华大地。正如后人所总结的,在他的心目中,“六藉寰中,三清术内,惟第一义与方寸合。”正是佛法这世间第一要义,才使得他身在那权力角逐的中心始终做到处之泰然,才使得他在一个又一个明争暗斗的日子里像一尊风雨飘摇中的菩提树。现在,他终于来到中国,来到他心目中的圣地。于是,他忘去连日奔波的疲劳,举起禅杖,唱一声佛号,开始向山顶走去。

巍峨的九华早已不再是不毛之地,在他之前,中国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足迹就已经踏上九华的土地。前人僧檀号也曾在那里筑寺安居。但是,他们都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前者是以诗人的眼光领略这座风光绮丽的山峰,领略过后,诗人也就走了;后者则因为与地方绅吏的不合而被迫离去。现在,金乔觉来了,他要在这里安家,他要在这里刻下一段永不泛黄的历史。

山间有一片平地,平地上有几间房屋。他的到来,引起村人的注视,人们围上来,惊奇地打量着这个身材伟岸,面容和善的僧人。人们把他引到闵公让和的家里,人们告诉他说,你要在这里修行吗?这一整座山头都是他的,你去找他好了。在闵让和的家里.金乔觉受到热情的款待。闵让和让他的小儿给客人送来茶点,小儿见了僧人,一点儿也不害怕,那白犬谛听也像找到了新的朋友,与闵公的小儿玩得欢腾。

饭毕,闵公说,请问圣僧来自何方,到此有何意愿?

金乔觉说,我来自新罗国,俗姓金,名乔觉,法名地藏。知道地藏菩萨吗?我有幸与菩萨同名,是我无量劫以来的造化。

闵公说,新罗?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一国啊,一定很远吧。你来我们这儿可不容易啊。

金乔觉说,是的,很远,我是从海上过来的,海上的风浪打碎了我的船只,但我与这条白犬还是凭借着一块打碎的船板死里逃生,终于来到你们这儿。我可要麻烦你了啊。

阂公听到这里,也就知道这新罗僧人此来的用意了。闵公说,你要在九华安禅吗?你放心,正如村人告诉你的,这一整座九华都是我的,你建寺也好,造屋也好,只管说吧。

金乔觉双手合十,连连道谢说,我之所需,一袈裟之地足矣。

老人笑了,说:一袈裟之地还不容易,你看上了哪块,你只管去住吧。

金乔觉随着老人走到户外,正是午后,炽热的太阳照得九华一片灿烂。金乔觉从行囊中取出一领袈裟,忽然向空中抛去,只见那袈裟在空中袅袅飞舞,一整座九华都在袈裟的笼罩之中。闵公的小儿大声地叫着:袈裟把天罩住了啊,袈裟把天罩住了啊!闵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他开始相信,眼前的僧人绝非平常之人。于是,闵公让和伏地三拜,口称师父,从今以后,你就是这九华的主人。闵公又说,圣僧,你还有什么要求只管说来。金乔觉看着闵公的小说,你这小儿生有灵性,将来可堪造就,如你舍得,就让小儿随我出家去吧。小儿听说,连忙叫着,呵,我要出家了,我要做和尚了啊。于是,闵公当下就让小儿随圣僧去了,圣僧为这九华的第一个弟子取法名惠明。

带着惠明和白犬谛听,金乔觉来到一处人迹罕至的山洞。

闵公又送他一袋白米,金乔觉谢过了,又说,你这山上遍地是宝,我自有生活的着处。

一群麇鹿围到洞前,糜鹿很快与白犬谛听打成了一片,它们成了最好的朋友。洞前的金钱树上,无数只叮当鸟一齐发出悦耳的歌唱,似是欢迎他们的到来。金乔觉与徒弟惠明将山洞清扫过了,就此在这里安上了家。金乔觉说,惠明,这个家好吗?惠明用小手接着从洞顶飞泻而下的涧水说,好,好玩。金乔觉说,不是好玩,是要修行,修行你懂吗?惠明说,我懂,父亲从小就跟我说过了,修行能了脱生死。金乔觉很高兴,到底是佛国大地,连这么小的孩童也懂得如许的佛理,还怕佛法的甘露不能滋润这里的大地万物吗?金乔觉又说,你要记着,出家修行可不能像你孩子绕栏骑竹马那样开心快乐,那是要收摄住所有的狂心意念,甚至在你去泉边洗钵的时候也要想着解脱的方法。

这时惠明说,师父我饿了。金乔觉说,好的,我这就为你做饭去。说着,金乔觉从行囊中取出一只三足铜鼎,随手抓了一把白米放进铜鼎。惠明说,这么少啊?只怕我一人吃也不够呢。金乔觉说,你们中国不是有句话叫作细水长流吗?你放心,我自有办法。金乔觉走出洞外,过了一会儿,手中捧着一捧白泥。惠明说,师父要做泥菩萨吗?金乔觉说,你看,这叫观音土,能当饭吃的。金乔觉说着将食指抠出一撮白泥放到惠明的嘴里。

惠明尝了尝,皱了皱眉头说,不好吃,不好吃,一点味道也没有。金乔觉又走出洞外,再进来时,手中又捧了几颗山药般的东西。金乔觉说,我说过了,你们这山上处处是宝,饿不死老僧。惠明知道,那东西名叫黄精,是一味中药,但也是不好吃的。惠明想着今后要跟着师父过这样一种生活,脸上自然露出一丝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