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为什么有着高度文化和发达技术的德国竟会出现如此野蛮、残酷的行为呢?大致说来有这样几种原因:
首先,在欧洲社会里,歧视和迫害犹太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由于其宗教信仰不同和经济活动的成功,使得犹太人横遭歧视。
早在14世纪,鼠疫在欧洲流行时就有人认为鼠疫是犹太人为了摧毁基督教世界而制造的。
1492年在西班牙有20万犹太人被驱逐。19世纪,在俄国,沙皇规定,在其统治下的犹太人必须在固定区域内居住,不经允许不能离开。
1881年俄国发生了集体屠杀犹太人的事件。
据说1911年3月12日,在基辅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一具男孩的碎尸,俄国司法大臣认为这是被当地犹太人为祭祀而弄死的,因而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下令屠杀犹太人,因为在古代就有犹太人要不时宰杀信基督教的小孩以祭祀的传说。后来希特勒以此为引线大肆鼓吹犹太人有杀生祭祀的习俗,并利用欧洲长期存在的反犹情绪,将其政策推向极端。
当然,纳粹德国杀害犹太人不仅是由于历史原因,还有经济上的原因。犹太人历来善于经商,经济活动相当成功,如19世纪的犹太人罗思柴尔德家族对欧洲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伦敦的罗思柴尔德于1871年为法国向德国交纳战争赔款l亿英镑。在维也纳罗思柴尔德家族曾帮助奥地利建造铁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十分困难,社会危机异常严重,而从事商业、金融业的犹太人却非常富裕。因此,纳粹德国出于经济上的需要,极力煽动反犹情绪,通过大量排挤、杀害犹太人,以便侵吞犹太人的财产。希特勒早年从家乡林茨到维也纳时,发现城内的经济文化生活完全由犹太人控制着,也正是在这时他开始考虑反犹问题。
另外一个原因是纳粹政权认为犹太人倾向于革命,“国际犹太财团”的政治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所以,纳粹把反犹跟迫害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联系起来,以稳固其法西斯统治。而且,犹太人在当时由于备受歧视,也积极参加了革命活动,再加上希特勒散布犹太人正在暗中颠覆全世界的谣言,因此法西斯政权自然也就将反对犹太人和反对共产主义联系起来。
另外还有个别学者从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希特勒个人经历对屠犹政策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比尼恩在其所著《希特勒与德国人》中认为:希特勒坚持认为他的患有癌症的母亲是被犹太医生误诊而痛苦地死去的,他不自觉地把母亲的死归咎于犹太医生,同时又把对一个犹太人的恨与对全体犹太人的恨联系在了一起。
但不论是历史问题、经济影响,还是个人信仰、心理阴影,都不能使其“犹太人应该灭亡”的谬论立足。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与屠杀是同民权民主背道而驰的。这群亡命之徒卑劣行径的背后恐怕另有深层原因存在。日本天皇在二战结束后为何未被处死?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二战后,战败国之一的日本的“王”——裕仁天皇甘愿俯首就擒,然而,这位“超级战犯”却未被处死,让人不能不去追问其中的原因。
事实是这样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播出《终战诏书》,向日本民众乃至全世界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后,日本国内部分民众、一些受害国、国际仲裁机构乃至裕仁本人都认为天皇对战争应负起责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澳大利亚法官威廉·维著作为军事法庭的审判长也认为:“如果不审理天皇,战犯一个也不能处以死刑。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他应在国内或国外受到拘禁。”而甚至裕仁本人也感到他理所当然地应负起战争的所有责任。
1945年9月27日上午9时,裕仁头戴大礼帽,身穿燕尾服,亲自正式地接见了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裕仁坦然地承认:
“对于日本政府的每一政治决定和军事行动……我是惟一的责任者。”也正因如此,裕仁天皇给麦克阿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若干年后这位上将回忆起裕仁时曾说:“在当时,我感到我面对着日本第一个当知无愧的有素养的人。”作为盟军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示裕仁应丢掉日本统治世界的“大东亚”观点,维护世界和平,肃清国内黩武精神,另外否定天皇的神圣性,天皇由神回归为人。
在通盘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和盟军面邻的形势后,麦克阿瑟在向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汇报中声称:“不能把日本昭和天皇作为战犯逮捕。”因为考虑到长久以来天皇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及对日本民众的影响,可以说天皇本身“超过20个机械化师团的力量”,保留天皇有利于帮助盟国占领控制日本。根据麦克阿瑟的建议,并考虑到政治上的需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员以表决的形式作出了裁决凡涉及到日本天皇的各类起诉,均不予受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基于国家利益及全球战略的考虑而发给日本天皇的一块“免死牌”。翌年4月3日,远东委员会决定对天皇不予起诉。
6月18日,远东军事法庭日本辩护团一致决议:“不追究天皇及皇室。”
历史就这样给我们开了个玩笑,1948年当远东军事法庭宣读审判书处以东条英机等7名日本甲级战犯绞刑之时,战争中日本的最高领袖裕仁天皇却安然无恙、毫发未伤,不可谓不是一桩怪事。
戴高乐突然辞职之谜
在1944年8月25日离开寄居4年又68天的英国回到巴黎的戴高乐,受到民众热烈的欢迎。虽然他名义上是法兰西临时政府主席,实际上却行使着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权力。
1945年12月,议会的制宪委员会就宪法框架达成一致:取消法国总统权力,总统由议会选举,对议会负责,政府只听令于议会。虽然戴高乐周围有不少的追随者、崇拜者,但他厌恶政党政治,也不想搞什么政党。他本人的意思是,自己就是法兰西,而政党不过是他的一部分。所以可以说,这让他与那些职业政客水火不容。
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于1946年6月发表一番讲演,他说:“我想对未来说句话,我和你们的分歧点就是对于政府以及政府和人民代表机构关系的看法相悖。共和国的复兴工作,希望在我离任后,你们能干好。我这是最后一次讲话。我坦诚地告诫大家,假如你们不对法国近50年的历史思索的话,不好好考虑政府权力尊严和职责的话,我想,不会过多久,你们会对今天的选择痛感后悔。”很明显,在波旁宫说这番话时,他就有离去的打算了。
由戴高乐的声明可以看出,他辞职的确是出于对当时政坛的不满,当时的人也认为戴高乐辞职只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按理说,戴高乐会马上出山。但事实上,他一直到1958年,才在强大的压力下再次进入政坛。可见说他突然辞职的原因是急流勇退更合适。
但作为一个坚信自己就代表国家的政治家,正值黄金时期,却突然退出政坛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突然辞职也许还待进一步考证。
美国情报局豢养纳粹战犯目的何在?
二战结束,“冷战”开始,昔日的盟友——美国与苏联开始了又一番的斗智斗勇,到最后到底鹿死谁手呢?2001年4月,美国一名司法部官员宣布了战争结果,但他却语出惊人:“冷战的真正获胜者是纳粹战犯!”原因到底为何呢?
近几年来,美国中央情报局正式解密的绝密情报档案涉及了不少纳粹德国战犯,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其中有德国纳粹头目海德里希·弥勒、“死亡医生”约瑟夫·门格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