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定养心
20043300000007

第7章 身心双修的养生方法:禅定(2)

§§§第四节禅定的阶段和层次

佛家坐禅,重在开悟,着重心性,“即心即佛”,要“止”、“观”双修,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才是坐禅的真正目的。坐禅的关键点有二,一为修止,二为人定。修止是为了获得体验到空境的能力;人定则是延长体验到的空境,进而由“澄空境”而入真空真定。

人的心性是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清净的状态的。学会坐禅,能够减少杂乱无益的妄念,使头脑保持轻松、冷静的休闲状态,能使人将浮动的情绪转化为清明平静的情操,临危险不恐惧,逢欢乐不狂喜,得之不为多,失之不为少,逆之不为厌,烦之不为欣,心境时时处于平和状态,荣辱不惊。

修习禅定应当循序渐进,不要急躁,一般来说,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平衡身心发展,身心健康。这是一种宜于健身、自成一套的坐禅方法。在激烈竞争的现实社会环境下,现代人往往神经过度紧张,许多人心理失衡,要么去寻求刺激,要么自我麻醉,难以做到洁身自好,那么,坐禅便是一种保持身心健康的好方法。坐禅在心理上能消除烦躁、忧虑,减少妄念及杂念,脑部负荷也会减轻,血液运行平稳顺畅;肌肉放松,全身感到舒适、爽朗;建立起积极、乐观、自信、宁静和稳定的情绪。可是在第一阶段,仍有其他杂念时隐时现。

第二阶段:从小我到大我。这一阶段便进入冥想状态,将“小我”融入整个宇宙之中,与宇宙合一。向外界看,无限广大;向内心看,无限深远。自己的身心世界仿佛不存在了,对于环境的不满、愤恨、喜恶、渴望等自然会消失,所感受到的乃是宁静和充实,称为“大我”。

第三阶段:从大我到无我的禅境。禅是无我的天地,是智慧的领域,也是勇者的领域。若非智者,不会相信有另一境界出现在面前;若非勇者,很难抛弃有生以来物质精神上的诱惑。进入禅境,要把有与无、迷与悟、虚幻与真实、生死之苦等对立观念全部打消,使你获得一个新的生命。它既不是肉体本身的“小我”,也不是宇宙世间的“大我”,乃是不受任何烦恼束缚围绕的彻底自由。

禅定的层次恰好与佛教说的“三界”层次一样。三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中的禅定有欲界定、未到地定两种,它们不能算是真正的入定,只是初步的轻安而已;色界的禅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种;无色界禅定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种。

色界四禅加无色界四种定,就是佛教中著名的“四禅八定”,也是佛学所说的“世间禅”依次升进的八个层次。

佛教认为我们首先要脱离“欲界”,欲界就是纷纷扰扰的众生世的彻底自由。

禅定的层次恰好与佛教说的“三界”层次一样。三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中的禅定有欲界定、未到地定两种,它们不能算是真正的入定,只是初步的轻安而已;色界的禅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种;无色界禅定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种。

色界四禅加无色界四种定,就是佛教中著名的“四禅八定”,也是佛学所说的“世间禅”依次升进的八个层次。

佛教认为我们首先要脱离“欲界”,欲界就是纷纷扰扰的众生世界,人生活在财、色、名、食、睡“五欲”炽盛的境界中,所以,欲界虽然有两种定,但算不得什么禅定。而“色界”在“欲界”之上,“四禅”就是进入“色界”的状态。这里虽然说脱离了欲望,但还是有物质的,因此,算得上入定,但还不是真正的解脱。

1.初禅:宽衣端坐,调和五事,通过“寻”和“伺”的方式,去支持“舍”、“念”和“正知”的思维活动,使自己从内心厌离“欲界”而达“喜”、“乐”——对顺情境分别领纳而生“喜”,对无分别而生“乐”,这是初离欲界的感受。这“寻”、“伺”、“喜”、“乐”、“定”即为初禅的“五支”。此外,在初禅中还出现动、痒、轻、重、凉、暖、涩、滑等“八触”的生理反应,还有“十功德”的心理现象,我们就不多介绍了。

2.二禅: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上,只有“意”在起作用,内心自然生起光明恬淡的“喜”、“乐”,形成内心的信仰,其他眼、耳、鼻、舌、身都处于寂静状态。

3.三禅:舍去二禅中“喜”,不过此时还有“乐”,会感到身心安乐。

4.四禅:到了这个境界,“乐”也没有了,安稳调适,湛然寂然。

完成“四禅”后,即可修“四定”,这是“无色界”中的不同境界,“无色界”位于“色界”之上,这里已经破除了物质窒碍,境界高深,其中依次为四种“定”,分别叫“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个概念就非常难以解释和理解了,在此我们不再赘言。

界,人生活在财、色、名、食、睡“五欲”炽盛的境界中,所以,欲界虽然有两种定,但算不得什么禅定。而“色界”在“欲界”之上,“四禅”就是进入“色界”的状态。这里虽然说脱离了欲望,但还是有物质的,因此,算得上入定,但还不是真正的解脱。

1.初禅:宽衣端坐,调和五事,通过“寻”和“伺”的方式,去支持“舍”、“念”和“正知”的思维活动,使自己从内心厌离“欲界”而达“喜”、“乐”——对顺情境分别领纳而生“喜”,对无分别而生“乐”,这是初离欲界的感受。这“寻”、“伺”、“喜”、“乐”、“定”即为初禅的“五支”。此外,在初禅中还出现动、痒、轻、重、凉、暖、涩、滑等“八触”的生理反应,还有“十功德”的心理现象,我们就不多介绍了。

2.二禅: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上,只有“意”在起作用,内心自然生起光明恬淡的“喜”、“乐”,形成内心的信仰,其他眼、耳、鼻、舌、身都处于寂静状态。

3.三禅:舍去二禅中“喜”,不过此时还有“乐”,会感到身心安乐。

4.四禅:到了这个境界,“乐”也没有了,安稳调适,湛然寂然。

完成“四禅”后,即可修“四定”,这是“无色界”中的不同境界,“无色界”位于“色界”之上,这里已经破除了物质窒碍,境界高深,其中依次为四种“定”,分别叫“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个概念就非常难以解释和理解了,在此我们不再赘言。

界,人生活在财、色、名、食、睡“五欲”炽盛的境界中,所以,欲界虽然有两种定,但算不得什么禅定。而“色界”在“欲界”之上,“四禅”就是进入“色界”的状态。这里虽然说脱离了欲望,但还是有物质的,因此,算得上入定,但还不是真正的解脱。

1.初禅:宽衣端坐,调和五事,通过“寻”和“伺”的方式,去支持“舍”、“念”和“正知”的思维活动,使自己从内心厌离“欲界”而达“喜”、“乐”——对顺情境分别领纳而生“喜”,对无分别而生“乐”,这是初离欲界的感受。这“寻”、“伺”、“喜”、“乐”、“定”即为初禅的“五支”。此外,在初禅中还出现动、痒、轻、重、凉、暖、涩、滑等“八触”的生理反应,还有“十功德”的心理现象,我们就不多介绍了。

2.二禅: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上,只有“意”在起作用,内心自然生起光明恬淡的“喜”、“乐”,形成内心的信仰,其他眼、耳、鼻、舌、身都处于寂静状态。

3.三禅:舍去二禅中“喜”,不过此时还有“乐”,会感到身心安乐。

4.四禅:到了这个境界,“乐”也没有了,安稳调适,湛然寂然。

完成“四禅”后,即可修“四定”,这是“无色界”中的不同境界,“无色界”位于“色界”之上,这里已经破除了物质窒碍,境界高深,其中依次为四种“定”,分别叫“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个概念就非常难以解释和理解了,在此我们不再赘言。

§§§第五节禅定对养生的功效

无需置疑的是,坐禅具有独特的修身养性作用。有人甚至将它视为内养静功的一种,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不同程度的入静状态。成功的坐禅者人静之后,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飘逸感和宠辱皆忘的轻松感,同时伴有一系列的生理现象,全身各器官系统趋向协同有序,对修炼者有强身健体、舒经活络的有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