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20043700000043

第43章 不到黄河不死心

布鲁纳·蔡加尼克

发现蔡加尼克效应

很多电视剧观众对节目中插播的广告甚为反感,但是,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完。因为广告插进来时剧情正发展到紧要处,实在不舍得换台,生怕错过了关键部分,于是只能忍着。不得不承认,这广告的插播时间选得着实精妙。

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让观众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呢?这要归结于一种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的心态。其实远在电视机发明以前,说书人就会利用这个心理效应,每到关键时刻,就会“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听众欲罢不能。

蔡加尼克效应是女心理学家布鲁纳·蔡

加尼克(Bluma Zeigar nik)在一项记忆实验中发现的心理现象:回忆未完成工作比回忆已完成工作更容易。

1927年,她根据场论观点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在其中的一个经典性研究中,她分派给被试者15~22种不同的任务。有些任务属于手工操作的性质,有些任务则明显要求智能的运用。这些任务繁简不一,例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完成拼板,演算数学题,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完成每次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

在实验过程中,只让被试者完成一半任务,例如在被试者进行一些智力任务时,允许他们坚持完成,直到发现答案为止;而当被试者进行另一半任务时,主试则中途加以打断,让被试者停止操作,而去干别的事情。

这里,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任务的出现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在出乎被试者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他们回忆做了22件什么任务,结果发现,约有50%的任务能被回忆起来;未完成的任务平均被回想起68%,已完成的任务只能被回想起43%。这就证实了蔡加尼克当初的假设,即回忆未完成任务的数量可能明显地高于回忆已完成任务的数量,前者用I表示,后者用c表示。这种未完成任务比已完成任务记忆保持得较好的现象,就称作蔡加尼克效应。

在蔡加尼克效应中,“Ic比率”构成一种有趣的现象,也即不论在儿童被试者组还是在成人被试者组,Ic比率都大于1。例如,有人发现,在儿童被试者组,该比率平均为2.1;在成人被试者组,该比率平均为1.9。也有人发现,参加蔡加尼克研究的被试者,回忆未完成任务是回忆已完成任务的1.6~2.0倍。

蔡加尼克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完成任务的需要而引起的紧张状态所造成的。当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就受阻止时,紧张状态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最多持续24小时,有时只持续十几分钟,这时被试者的思想仍然比较容易指向未完成的任务,从而被回忆起来的可能性就大些。

为了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变量,蔡加尼克又设计了一些实验。比如将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在完成任务的中途或快要接近结果时予以打断,另一组在完成任务的开始后不久予以打断,实验后要求被试者回忆刚才从事的任务。结果前组的回忆数量高于后组。也就是说,Ic比率随着被试者越来越接近任务结果而提高。

蔡加尼克还发现,被试者不同的个性也影响保持水平。劲头十足的被试者比劲头一般的被试者具有更高的Ic比率。也就是说,高成就感的被试者对业已完成的任务能很快忘记,而集中精力于尚未完成的任务,而低成就感的被试者对尚未完成的任务缺乏一种积极的意向,对能否完成这些任务不抱自信,也不大感兴趣。

心灵智慧点滴

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心里产生一个张力系统,这个系统往往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工作没有完成就被中断的时候,这种紧张状态仍然会维持一段时间,使得这个未完成任务一直重重地压在心头。而一旦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那么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得以松弛,原来做了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记了。

在现实生活中,蔡加尼克效应经常会出现。比如,我们经常会在备忘录上记下重要的会议,但是到最后还是忘记了。因为我们以为记下来了就万事大吉。张力系统松弛下来,最后连备忘录都忘了看。恰当地控制好你的张力系统,将有助于顺利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