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20043700000047

第47章 知人知面不知心

理查德·拉皮尔

揭示“言不由衷”的现象

如果心理学家到大街上随意采访路人:你会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吗?恐怕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是的”。但每天又有多少人真的这样做呢?

事实上,人们对“心口不一”这件事从来都持批判的态度,但是这并不能使这种虚伪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1930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拉皮尔(Richard Lapiere)与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在美国四处旅行。据他说,“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但是那时美国的种族歧视还很严重。当他们一行三人到一个小镇上的一家旅馆时,拉皮尔有些担心,因为与大城市相比,美国的小镇更保守,“对东方人存在很狭隘的偏见”。然而令他意外的是,服务员礼貌地接待了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异议。可是两个月后,当拉皮尔再次沿此路线旅游时,他给这个旅馆打了个电话,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一名重要的中国先生”,同样一位服务员的回答却是毫不含糊的“不”字。这件事激发了拉皮尔的好奇心,并使他着手研究“心口不一”的问题。

在3年多的时间里,拉皮尔与他的中国朋友开车两次沿太平洋海岸线周游美国,行程约为1.6万公里。他们共住过67家旅舍、汽车旅馆和“旅行者之家”,在184家饭店和咖啡馆用餐。拉皮尔一直对旅馆接待员、男侍者、开电梯的工作人员以及女服务员对中国人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准确而详细的记录。为了防止因自己的出现使这些人的反应有所改变,拉皮尔经常让他的中国朋友订房间、买食宿用品,而他自己则负责照看行李,并且总让他们先进入餐馆。

在251个光顾过的旅馆和餐馆中,他们只受到过一次冷遇: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小镇,一家非常简陋的汽车旅馆的主人说:“我不接待日本人。”除了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外,拉皮尔认为其他所有的地方接待与他们所预期的一样或更好。

旅行结束后,拉皮尔给所有他们到过的地方寄了一份问卷,问卷与真实访问之间有6个月的时间间隔。他对于这种间隔的说明是:他希望让中国人访问的影响得以消退。问卷感兴趣的主要问题是:“你愿意在自己的旅馆或餐厅接待中国客人吗?”餐馆、咖啡馆共返回81份问卷,旅馆返回了47份问卷,回收率为51%。作为对照,拉皮尔同时让另外一些同一地区的旅馆和餐馆对同样的问卷做出回答。

调查问卷所得的结果是,超过90%的旅馆、餐馆、咖啡馆、旅行者之家都回答说他们将不会接待中国人。当然,也有回答“是”的问卷,来自于一个小旅馆的管理人员,“她附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描述了去年夏天,她与一位中国先生及他可爱的妻子在一起时的美好情景”。

拉皮尔设计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说明在心理学研究中,只有通过研究真实社会情景中的人的行为,才能可靠地测量一个人的社会态度。他的结论是,如果心理学家想预测一个人在面对某一真实的特定情景或特定人物时将如何表现的话,对假设性情景的口头回答(即态度问卷)是远远不够的。然而他的研究成果对人们的启示已经远远超过心理学本身。

随着多年来理论与方法的完善和改进,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态度在对行为的决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态度是否能够预测行为已不再是一个问题,而现在值得关注的是态度如何或什么时候对行为起作用。但最重要的是,现在所有有关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兴趣,皆是源于拉皮尔半个多世纪以前完成的这一独一无二的研究。

心灵智慧点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经对“心口不一”这种现象发出感慨。他说自己曾经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遇到“朽木不可雕也”宰予,吸取了教训,就变成了“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品评一个人,有时要花相当长的时间。不但要听他说什么,更主要的是看他怎么做。

同样,一个人要想让别人真正相信自己,不仅要说得好听,而且要做得好看,只有言行一致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说一套,做一套;台上说好话,台下不兑现,言与行背道而驰,那是一定不会取信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