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20043700000051

第51章 身不由己地服从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揭示服从权威的恶果

1961年夏天,年轻的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拉姆在耶鲁所在的纽黑文市的报纸上发布了一则广告,寻求志愿者来耶鲁大学进行记忆力和学习方法的研究,任何不是在校生的成年男性都可以报名申请,参加者可获每小时4美元的报酬外加交通费。然而应征者们没有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意料不到的严峻考验。

一共有40位市民应聘参加实验,他们当中有教师、工程师、邮局职员、工人和商人。他们被要求单独会见到一位“心理学家”和另一位“志愿者”。他们俩其实是米尔格拉姆的朋友,一位是中学生物教师,另一位是职业会计师。

“心理学家”告诉这些应聘者,实验时两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定角色。“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教师”就按按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而且电击强度一次要比一次大,直到“学生”不再出现错误。

由于米尔格拉姆的“作弊”,真正的志愿者都会抽到“教师”,于是他被领到一个“电击器”前,仪器的控制板上共有30个按钮,电压最低的按钮为15伏,下面标有“轻微电击”,然后电压逐渐升高,一直升到标有“危险,强电击”的450伏按钮。为了使作为“教师”的被试者深信不疑,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的电击“尝尝滋味”。

实验开始后,扮演“学生”的假志愿者,也就是那位会计师,被绑到电椅上。他故意答错了几次。于是“心理学家”命令“教师”按下按钮。随着电压值的升高,“学生”先是发出阵阵呻吟,然后叫喊怒骂,尔后哀求讨饶,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经昏厥过去。

“教师”并不知道“学生”并没有受到任何电击,只是在假装痛苦,所以不忍心再继续下去,问“心理学家”怎么办。“心理学家”严厉地督促他继续进行实验,声明一切后果由自己承担。

实验结果是,虽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但仍然有26名被试者(占总人数的65%)服从了命令,坚持到实验最后,按下了那个标有“危险,强电击”的按钮。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又对实验因素进行了改变。当被试者与两个违抗命令的“教师”一起参加实验时,完全服从的比例降低到l0%;当实验地点从耶鲁大学转移到一幢破败的商业楼时,服从率仅为48%;当“心理学家”不与被试者直接面对面,而是用电话向被试者发出命令时,完全服从的比例陡降到25%以下;当发出命令的不是“心理学家”,而是一名普通的“助教”时,完全服从的比例降至20%。

当然,在这一系列实验中,始终有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准则行事,不顾实验者的反复督促,拒绝继续进行实验。他们认为这太伤天害理了。米尔格拉姆采用柯尔柏格的道德判断问卷测试了被试者,发现处于道德发展高水平的被试者有75%的人拒绝了命令,处于道德发展中等阶段的被试者中,只有12.5%的人对权威的指示表示出不服从。

2005年,英国的《焦点月刊(FOCUS)》将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作为唯一的心理学实验,列为震撼世界的十大实验之一,与第一次核反应实验、克隆羊多莉等齐名。

心灵智慧点滴

在许多社会文化中,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着服从权威,而不要管权威者的要求是对还是错。于是,当人们相信权威,并且认为可以把责任全部推到权威身上的话,那么他就可能做出任何超乎想象的暴行。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会有那么多正常的、受过文明教化的、温文尔雅的德国人竟会参与不可理喻的大屠杀。因为他们会辩解道:“要怪就怪希特勒,我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不过,道德的力量仍然是伟大的。一个人道德判断水平越高,就越可能做出独立的判断,服从权威的可能性就越小。命令一个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去干不道德的事,往往是行不通的。

人物志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196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转入耶鲁大学。1963年回到哈佛大学,担任该校社会关系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的行政负责人。主要著作有:《对权力的服从》《社会生活中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