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20043700000096

第96章 他们为什么内疚

库尔奇茨卡娅

解释儿童的羞愧心理

幼儿园的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们,给那些小测验得了满分的孩子一颗糖作为奖励。当然,那些没有得满分的孩子也得到一颗糖作为安慰。不过老师们可能没有注意到,有个没得满分的孩子手里紧紧握着一颗糖,显得很伤心。

羞愧感并非天生,而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年幼的孩子如果拿到一颗糖,无论他是否完成任务,都会感到高兴,此时他想到的是糖的美味。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羞愧感伴随着儿童个性和道德的发展而发展。库尔奇茨卡娅创设了能引起儿童羞愧感的四种情境来研究儿童产生羞愧的条件,即了解儿童对自己的哪些行为感到羞愧,在哪些人面前感到羞愧。

在第一种情境中,库尔奇茨卡娅把一个5岁的孩子领进房间,让他玩一些玩具,并且告诉他其中有个包装精美的新玩具是别人的,不能动。孩子独自在房间里玩了一会儿,玩遍了所有他能玩的玩具,显得有些无聊。

他看着那个包装精美的玩具,犹豫了很久。终于,他有些按捺不住了,打开了包着玩具的纸。这时,库尔奇茨卡娅走了进来,让他拿着玩具走出房间,同时观察他的情绪反应。

第二种情境是库尔奇茨卡娅来到了幼儿园,组织孩子玩“请你猜”的游戏。她用小手绢蒙住一个孩子的眼睛,一个孩子击鼓,其他孩子围成一圈,交替传递一个苹果,鼓声停了之后,让蒙住眼睛的孩子去找苹果,如果找到就能得到奖品。不同年龄的孩子轮流蒙住眼睛参加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有孩子为了找到苹果而在手绢下偷看,库尔奇茨卡娅就把这种行为告诉全体小朋友,并观察该孩子的情绪反应。

第三种情境是让孩子选一首他自己认为能从头到尾背出来的儿歌,然后让他当着大家的面朗诵这首儿歌。当他有什么地方忘记或背错时就说:“你不是说全背得出吗?”这时,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第四种情境是给幼儿园各个班的小朋友布置了回家作业,让他们用纸折餐巾,第二天带来作为送给小朋友的礼物。为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她强调餐巾是第二天的联欢会急需的,不管谁都要做好。第二天早晨,她当着所有孩子的面检查他们任务完成的情况,并注意观察未完成任务孩子的情绪反应。

从上述的情境中,库尔奇茨卡娅比较了儿童在各种情况下的羞愧表现,发现3岁儿童已出现萌芽状态的羞愧感,但这种羞愧感还没有从惧怕中“摆脱”出来,往往与难为情、胆怯交织在一起。它并不是由于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产生的,而是由于成人的直接刺激——带有责备和生气的口吻时才产生。

为了进一步探索儿童的羞愧心理到哪些年龄会受到舆论的影响,库尔奇茨卡娅还设计了“去学校”的游戏情境。她要求儿童正确地、富有表情地朗诵一首儿歌,听者分别为本班教师、本班部分儿童、全班儿童、陌生教师、大班儿童。结果发现,在不同的听者面前,儿童背错儿歌时的表现明显不同。这表明,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羞愧感的范围不断扩大,而且越来越“社会化”。与此同时,羞愧感外部表现的范围在缩小,对羞愧感的内心体验在加深。儿童会记住产生这种情绪的各种条件,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便会努力克制可能使他再做错事的行为和动机,并将成人对他们的要求逐渐变为自己的要求。

心灵智慧点滴

儿童羞愧感的产生意味着儿童个性正在发生变化,当它成为个性中一种稳定的品质时,就会改变个性的结构。只有当儿童形成了个人自尊感,理解了自己的各种品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才能从道德角度对自己做出评价,才懂得哪些行为引起了不好的评价,并为之羞愧。

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行为的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这种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但要注意,对待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应该采取正向引导的态度和方式,否则,由于过多指责引起的极度强烈的羞愧感可能会束缚儿童的发展,从而形成不良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