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儿童文学家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这些都应该从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做起。”有些父母总对孩子说:“你怎么能这样做?或者这太危险了,你可不要玩!”“这种危险性很大的活动还是别参加了,在家看看动画片吧。”
其实,孩子在进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得到了他探索的乐趣,其思维能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品尝打工的滋味
在国外的很多家庭,很小的孩子就早早地出去打工,不是因为家里需要他赚钱,而是父母觉得要从小锻炼他的生存意志,多给他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明白生活的意义。
在美国的富裕家庭里,孩子一到法定年龄(13岁左右)家长就迫不及待地给他找工作,比如,餐馆里的跑堂、超市的收银员、卖报纸的报童等等,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自己挣去。”
一个日本小男孩的家境很好,可是父母给的零用钱却很少,因为父母总是告诉他,赚钱要靠自己付出劳动,因为现在不能干什么活,所以零花钱自然就少。有一天妈妈对他说:“儿子,你不是想有更多的零用钱嘛?
你可以试试这个办法。”
“什么办法?”小男孩急切地问。
“我们这里的垃圾箱有很多的饮料瓶,你可以捡来卖啊。”
“嗯,妈妈,这个主意不错。”
从此以后,小男孩就趁着空闲的时间去拣饮料瓶,有时还到邻居家上门收购。
后来,邻居干脆把用完的饮料瓶直接送到他家。
靠着买饮料瓶子,小男孩已经挣了一小笔钱。
日本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是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在校外打工挣钱,或者是做义工,体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单独旅行,让男孩更独立
父母总会为孩子的各种行为担心,担心他们的健康,担心他们的安全,所以从来不让他们离开自己的身边。如果他们总是这样,孩子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将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危险,所以从小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并告知外面世界可能存在的危险,让孩子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
广东电视台曾经举办了好几届《生存大挑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来自上海、北京、新疆、新加坡等地的12名中学生参加比赛,要在100多天的时间内经受“孤岛求生”、“黄河溯源”和“逐鹿新西兰”三种截然不同的生存体验,体会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在“孤岛求生”中,12名中学生开赴到了人迹罕至的西太平洋塞班岛和天宁岛,在没水、没电、没有现成食物的洪荒中开始了艰辛的求生历程。在30多天的挑战期限中,“赤手空拳”的学生们刀耕火种、积水成饮和大自然做顽强斗争,坚强的维持着脆弱的生命。
在“逐鹿新西兰”中,最后4名挑战者凭着机智与勇敢闯荡异域。4名学生抽签分成两队,分别凭借一部全球定位仪,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了指定的目的地。
体验自然的澎湃气势,体会竞争的惊心动魄,生存挑战带给孩子们一个自然与文化交相辉映、竞争与人性相互撞击的另一个世界。
所以,不要让孩子整天局限在学习的圈子中,也让他们找一个机会去跋山涉水、结伴野营,然后渐渐地走向挑战自我极限的旅程。在一次次跨越原先认知的极限中,孩子能够发现自己蕴藏的许多潜能。
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来到一个路口,似乎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他前进。当他正要迈步,他的母亲拦住他:“孩子,那条路走不得!”
孩子说:“我不信。”
母亲说:“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
走,要问过来人。”
孩子说:“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
母亲说:“我不希望你走弯路。”
怎么不相信?要知路好不好
我为什么就不能?”
孩子说:“我不怕,我自己选择的,我要走!”
母亲看着孩子,叹了一口说:“你这孩子太倔强了,那条路很难走,你一路上要多加小心!”
孩子雄心勃勃的上路了。走在路上,孩子发现妈妈没有骗他,那条路确实难走。虽然碰了壁,摔了跟头,有时候的确想停下来,但孩子选择了咬牙坚持。终于,他走过来了。
父母的经验不是没有用,而是很多人不会采用,特别是孩子,很多事情是需要他们自己去探索的,不管前路如何,不去试试总是不甘心的,父母要鼓励孩子的探险精神,但是对于有一定危险陛的活动,父母也应该告知孩子,让孩子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让男孩有独立的空间
儿子刚上小学时,妈妈就给他准备好自己的房间,说是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可是,儿子从学校回到家中,妈妈就开始管束他,不能看动画片,不能玩玩具,要先把作业做好,然后再做妈妈给他买的课外练习。
儿子虽然不满意,可还是坐在自己的小桌前,磨磨蹭蹭地开始写作业。妈妈不放心,过了10分钟就进来检查儿子的作业进度。儿子虽然反感妈妈的做法,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在孩子很小时,有的父母就会为孩子准备自己的房间,让孩子在这里安心的玩耍,安心地做作业。可是,父母是否会想到,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独立的房间,更要有自己遐想的空间。
放手,让男孩自己去闯
现在,有不少孩子胆子非常小。他们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到没有电灯的房间里去拿东西,也怕见到陌生人,有的连在同学面前说话也有点胆怯。
虽然胆小并不意味着内心软弱,但男孩只有勇敢起来,才会更加有男子汉气概,所以胆小男孩的家长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勇气。
让孩子脱离家长的庇护,摆脱凡事依赖家长的习惯,这一点我的一位朋友做得很成功,他在教子日记里这样写道:
为了使儿子变得勇敢起来,我经常带他去参加体育锻炼,并有意加入一些训练勇气的项目。如碰撞、玩勇敢者游戏。孩子很喜欢在游戏里和我较量,在较量中孩子不但增长了力气,而且学会了保护自己。当然,孩子也有不小心受伤的时候,一次,儿子玩滑梯时,不小心把膝盖磨掉了一层皮。当时,儿子抱着膝盖,眼泪马上就要掉下来,我没有大惊小怪,而是一边帮他处理伤口,一边对他说:“你是大孩子了,受点小伤就哭鼻子,会被别的小朋友笑话的。如果你是勇敢、坚强的孩子,就对爸爸笑一笑。”儿子含着泪笑了起来。
我的态度对儿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从那以后,儿子受一点小伤不再告诉我,甚至他自己还学会了包扎伤口。
当男孩的勇气一点点增加时,他的胆子就会一点点大起来。而且,随着孩子勇气的增加,他会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男子汉气质。
有时候,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嘲笑、挖苦,使孩子灰心丧气;当孩子打过一次针后,疼痛使他下一次再到医院就会害怕。
胆小主要是后天原因造成的,大多数胆怯心理是后天造成的。
家长自身的胆怯会有意无意的感染孩子,有的家长见到一条小虫,就会大惊小怪,孩子见了,也会害怕小虫,也会变得很胆小。许多孩子主要是由妈妈抚养大的,有些妈妈很胆小,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惊慌失措,造成了一种恐隘的气氛,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往往是胆小的。
勇敢是一种好品格,不仅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用勇敢地精神去克服各种困难,而且在各种工作中,要靠勇敢的精神去争取事业上的成功。对男孩子来说,勇敢精神是男子汉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胆小怕事的男孩不是男子汉。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妹妹相依为命,他很爱他的妹妹,有一次,妹妹得了很重的病,需要输血,虽然医院已经免了妹妹的手术费,但是输血费,确实很高,男孩作为妹妹的亲人,而且血型也一样,他决定给妹妹输血。输血时,他问医生,输血后还能活多久,这话震撼了当时的医生。在男孩的心中,只要输血就会死,但是他还去给妹妹输血。
医生说,男孩能活到一百岁,而男孩却让医生把一半的血抽给妹妹,让他们俩都活到五十岁。
这个故事很感人,大家可能觉得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但是小男孩在觉得只要抽血就会死的情况下,去给妹妹抽血。而且还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给妹妹一半,小男孩的勇敢,让我记在了心里。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消除胆小、恐惧的心理,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呢?
爸爸妈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尽量地给予孩子关爱。爸爸妈妈应该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一遇到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
在教育上,家长不能把孩子当做“大人”,不能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爸爸妈妈尽可能地陪孩子一起玩,启发他玩出新花样,如果爸爸妈妈因事不能陪孩子一起玩,可以规定他在什么地方玩,玩多长时间,并要注意安全。另外,如果阻止孩子玩,切不可用可怕的事物吓唬孩子。当孩子回家后,可以让他讲述玩的过程,然后对他的行为进行评价。多表扬,少批评,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又能培养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条件允许,也可适当地让孩子帮助买一些零碎的东西或到邻居家里借东西,这也是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的好方法。
当孩子独立做完某一件事时,不管结果怎样,父母都应该尽量给予多的鼓励。切记讽刺、嘲笑。尤其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该多给他讲讲解放军、科学家等如何不怕困难,与困难作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激励孩子的勇敢精神。“温室里培养不出经得起风雨的花朵。”只有从小让孩子就经受各种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使孩子具有勇敢的精神和坚强毅力。
一个星期天,同事一家三口去爬山。山并不高,可是对于五岁的小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爬上去的。开始爬山了,爸爸在前,5岁的儿子在中间,妈妈在最后。刚开始,儿子还很有兴趣,可爬着爬着就不想爬了,于是就喊爸爸抱他,说自己害怕。爸爸本来不想理他,可是妈妈却非常担心。她怕儿子摔下来,又怕他磨破细嫩的小手。妈妈一会看看儿子,一会儿担心地嘱咐一声,一会又喊前面的爸爸慢些,儿子最终胆怯了,不肯再往上爬,后来还是由爸爸抱了上去。
对于勇敢,大人的看法会有性别上的差异。我们常对男孩子说:“你是男孩,你要勇敢。”却容许女孩子从小就不勇敢。然而,要孩子勇敢,究竟要勇敢到什么程度呢,没人敢去的地方,他去了;没人敢做的事,他做了;没人敢说的话,他说了。这样就是勇敢吗?还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心态,是不是最勇敢的表现呢?
当然不是的,要让孩子知道,所谓勇敢,指的是遇到痛苦,困难,危险情况时,不但不害怕,还能在遵纪守法的原则下,想方设法去克服、去挑战。因此,逞强的血气之勇,不讲原则的江湖义气之勇,绝不是真正的勇敢。
男孩遇到困难,让其自己解决
孩子遇到困难时,很多家长表现得比孩子还紧张,马上就动手帮孩子解决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管不问,让其自行处理,当发现孩子处理不得当时,才回去帮孩子。
国外的孩子很早就脱离家长的庇护,他们自己赚零花钱,自己做家务,俨然成了小大人,当然,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会轻易地去求别人帮忙,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就是中外教育的差异之处。
1.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和谐、愉悦的家庭气氛,促使孩子鼓起勇气,正视面前的困难。成人理智的爱,可以使孩子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可以使孩子增强与困难拼搏的信心;成人的关心、同情能够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孩子在慈爱而不是溺爱,严格而不严厉,诱导而不是包办的环境中生活,会得到莫大安慰和力量,激发正视困难的勇气。
反之,如果家庭不和睦,势必造成家庭气氛冷清,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当孩子遇到困难后,感到孤立无援,往往会表现出沮丧、恐惧、萎靡不振,并想躲避困难。
2.和孩子诚心坦率地交谈,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战胜困难,交谈,可以使双方更加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孩子从小就与父母在一起,每天都有机会进行言语交流,成人要抓住时机,多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论周围发生的事情,讨论遇到的问题。成人的观点,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如果孩子遇到困难,他们首先就会想到有成人的关心和支持,继而勇敢地把自己的见解大胆陈述出来,而成人又给予除如其分的同情和开导,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困难,那么,幼儿会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3.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引导幼儿独立解决困难。信任和鼓励是刺激孩子奋发进取、坚决完成任务的有效方法,而且会使孩子身心得到愉悦。
谁都明白,一名运动员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往往会在观众的叫喊加油声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时,成人切忌采用不管不问、讽刺嘲笑、过多的批评、大声呵斥和粗暴责问的方式,这样会使孩子精神更加紧张,不仅不会缓解孩子沮丧的情绪,反而会使孩子感到束手无策,失去解决困难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