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孩子顶呱呱
20045600000010

第10章 做好爸妈的角色(3)

妈妈婚姻的不幸,是因为孩子,而爸爸做错了事情,却要孩子承担。幼小的孩子成了爸爸妈妈矛盾的焦点,更成为爸爸妈妈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妈妈眼里,如果没有这个孩子,她会更幸福;而在爸爸眼里,孩子和妈妈是一体的,如果妈妈不在家,便是孩子的错。也许这个女孩的爸爸妈妈在看到节目后,也会认为自己人生的悲剧全来自孩子。可这一切是孩子的错吗?

孩子是爸爸妈妈生命的继续,他毫无条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却遭到了爸爸妈妈的百般责备。我想,这个女孩可能会一直带着“破坏爸爸妈妈幸福”的心情生活着。

有人说,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我要说的是,在家庭中,也同样如此,夫妻、婆媳、兄弟姐妹等等之问的各种问题都会不断地出现在我们家庭生活中,而作为孩子的父母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与矛盾,自然成为问题中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涉及家庭中的问题,也涉及到孩子的成长问题。

我和先生也会因为一些意见不合而发生争执,但我们没有破口大骂,没有因为夫妻间的问题而指责孩子。

有一次,我和先生因为春节为老人购买礼物发生了争执,而同时,又因为火车票比较难买,一时又买不到车票,问题叠加在一起。我们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但一时的固执冲昏了头脑,我们两人越说越远,十分钟的时间,竟然把矛盾延伸到我们恋爱时晚上他没有送我回家。当我们还要争辩下去时,7岁的呱呱推开门,说:“爸爸妈妈,你们谈恋爱的时候我在哪里?”

我和先生这才意识到我们犯的错,我们把一个很小的问题延伸、扩大了,由此引发了孩子的质疑。这让我们感到吃惊。我们互相看着对方,才发现此时的我们竟然如此不理智,任凭情绪发泄。先生打破了沉默,逗着呱呱说:

“呱呱和爸爸玩会,让妈妈想想,呱呱在哪里。”呱呱的一句话解决了我们僵直的局面,也让我们得以冷静下来思考片刻。有时候,在家庭中,问题的出现不期而遇,而解决的方式又是如此的巧妙。我觉得呱呱这时的问话反倒为我们解决了矛盾。

当矛盾激化时,我们似乎不顾及任何的感情,随意自己发泄,等到那股情绪发泄完,才懊悔刚才的言行。为了消除呱呱对我们争执的消极反映,我和先生像往常一样,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吃饭,分享在一起时的温馨,让呱呱忘掉刚才的一幕。呱呱现在长大了,他说没见到我们吵过架,也没有像其他大人那样吵架后动不动就实施冷暴力,我则对呱呱说:“这里面还有你的功劳呢。”呱呱也许早就忘记了当年自己的一句话解决了爸爸妈妈的矛盾,但是爸爸妈妈没有忘记。

孩子是家庭中的成员之一,爸爸妈妈在孩子幼小时是他们引路人,如果孩子走错了,爸爸妈妈有着极大的责任,而爸爸妈妈做错了事情,不能将问题推卸给孩子。等到孩子成长后,他会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父母,对待自己的人生,因为他已经习惯将矛盾和问题归于他人身上。这一点,可能爸爸妈妈没有注意到,因此,我要告诉为父为母者,在家庭中,万不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出气筒,因为某一天,你也可能成为孩子的出气筒。

爸妈的话也有错的时候

孩子顺从的开始——“听爸爸妈妈的话”

有一次,我接呱呱回家,路上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儿子问爸爸:“爸爸,我想去那个转轮那玩会儿。”

爸爸说:“就知道贪玩。别玩了,赶紧回家练琴。”

儿子有些不愿意地说:“我不想回家。”

爸爸有些生气说:“听爸爸的话,回家把琴练好了,以后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儿子说:“爸爸,真的吗?”

爸爸说:“当然真的,爸爸说的能有错吗?”

儿子突然想起什么了,说:“爸爸总是这样说,可总是错的。”

爸爸说:“小屁孩,爸爸妈妈这不是为你好吗?”

很多家长说孩子小,没什么生活经验,也没什么主意,更没有远见,就经常以“爸爸妈妈为你好”为由,替孩子做主,他们认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

可事实上,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有时候想得比家长还要多,还要远。

邻居张先生最近很是忙碌,因为他家孩子要参加高考,他每天到处打听哪些专业就业机会多,哪些专业薪水高。有一次,我看到张先生和儿子一起走,就听到张先生在鼓励儿子:“我都打听好了,考那个专业,单科一定要超过120分的,否则也未必能录取……听我的,准没错。”

我过去和张先生打招呼,张先生为了表示能说服孩子,就说:“不信你问问阿姨,家长都是为你好,这事就这么定了啊,回去好好复习。”

张先生的孩子走了后,我才听明白,张先生鼓励孩子报考某学校的某专业,但是单科分数线也要高些,否则录取希望还是比较小。

我说:“孩子喜欢这个专业吗?”

张先生说:“这时候还顾得上喜欢不喜欢啊,他得先听我的。考上再说,上个好专业,毕业也有好工作。我这几天就忙这事呢。”

看着张先生忙碌的样子,我知道“天下父母心”的意义,但也能体会他儿子的心情。因为那个孩子始终低着头不说话。后来才知道张先生的孩子早就把以后毕业做什么工作想好了,可爸爸就是不同意。因为张先生认为他说的肯定没错。

“听爸爸妈妈的没错”,这成了很多家长让孩子顺从的一个恰当的理由。

因为在家长的眼里“孩子什么都不懂”,而这才是家长们低估孩子了。

张先生的儿子在同学的帮助下,把爸爸看好的好专业与自己喜欢的专业做了比较,从当前就业形势、不同级别的薪水到未来发展趋势一一列出。当张先生看了那张对比表格后,才发现自己的爱差点误了孩子。张先生见到我就说:“孩子比咱强啊。”

这让我想起了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他在《论孩子》中写道: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

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后,就开始有自己的灵魂,从接触人类文明开始,他就有自己的思想。孩子的外貌虽然像父母,遗传了父母的很多东西,但他们的还是和父母不一样,而且思想上更是不同。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所思所想与我们一样,更不能要求孩子与我们过一样的生活,也不能以爱来替代他们生活。

爸爸妈妈的忠告——“听老师的话”

几乎大家在送孩子上学时都会这样说:“记住,要听老师的话。”后面应该还有一句“如果不听老师的话,后果很严重。”为了不承受严重的后果,孩子从小在心底记下了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

我一位同学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有一次他对我说,他上课讲错了一道题,讲到最后时他才发现自己的错误,然而他没有说出来,他期待学生们能指出来,并旁敲侧引地鼓励学生能指出来。他等了足足五分钟,全班五十二个孩子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指出他的错误。当看着学生眼神里那闪烁着某种东西而又不得不顺从时,他的心里异常难受,他说自己是个失败的老师,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换种教法。

从那节课后,他告诉学生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是全能,也不是全才,任何时候都可能出错,鼓励学生“不要听老师的话”。这样实施半年后,他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开始“不听话”了,开始大胆地指出老师的错误了。他这下才觉得没白当一回引路人。

这让我想起呱呱上学时的许多次的“不听老师的话”。

呱呱上小学三年级时,拿着作文本让我签字。我一看,老师的评语是:

“不尊敬教师。”我问呱呱发生什么事情了。呱呱说老师布置的作文是“我最尊敬的人”,呱呱写得都是生活中所看到的人,他写了早晨清扫马路的老爷爷,写了小区里每天准时出现的邮递员。而老师的意思要让大家写教师和科学家。为此,呱呱上课举手反对,他说科学家他没有见过,只见过画像,不知道科学家每天做什么。全班同学哗然大笑。老师有些生气,罚呱呱站了一节课,并要求他重新写作文。

我听了后,我知道这件事情呱呱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他在课堂上这种直言让老师的威严扫地。但是老师的做法不值得我让孩子认可。

呱呱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写作文。我觉得我没有做错。”

我说:“妈妈觉得你作文写得很好,而且这几个人都是很值得尊敬的。

我们也要尊敬教师和科学家,他们同样对社会、对我们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如果没有教师,我们可能认识不了这么多的字,也可能学不到很多知识,没有科学家,我们肯定用不上电、看不了电视,对不对?”

呱呱还是有些不服气的样子,我想他可能心里还是在和批评自己的老师赌气。但我不能让他因为此事而憎恨老师,憎恨学校。

我说:“老师也会有错,不是所有的话都是对的,当我们发现时,要指出来,如果一个老师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说明他是个了不起的老师。我想你们老师并不真的惩罚你,而是认为你在起哄了,搞得全班同学都笑她,所以有些生气。要是以后上课时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举手,然后说出你的不同意见。或者等到下课后找老师直接谈。”

呱呱不说话,过了一会,他说:“我向老师道歉,不过让我重新写作文,我做不到。”

我说:“你向老师真诚道歉,如果老师还是要求你写教师或者科学家,你可以不写。”

我支持呱呱的做法,并不代表我告诉他不尊敬老师。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在工作中养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习惯,习惯让学生听从自己的一切。就像写作文一事,完全可以让孩子写自己心目中尊敬的人,而没有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让学生顺从。

在这里,我想多说的是,学校教育一直的呼吁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批判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不仅仅是培养,而是在孩子的成长中,不要让孩子顺从我们这些年龄比孩子大的人。

呱呱上幼儿园时,我每次送他,我从未说过“听老师的话”,而是告诉他“玩得开心。”呱呱每次回到家我问“今天玩得开心吗?”而不是问他:“今天在学校听老师话了没有?”因为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从小就养成顺从的思维,更不想他以后没有自己的观点。

4.工作与孩子.孰轻孰重

远离“工作忙”这个借口

有一次,我一个大学同学建议在这个城市工作的六个同学一起聚聚,因为大家有两年的时间没好好聊聊了。我听后,立即表示赞同,而且建议家属们都参加,到郊区的公园野餐一番。到最后,我们五个人都定了下来,唯独缺同学老郭。这个老郭开个小公司,看着公司不大,可是业务好像挺多,每年也挺能赚钱。老郭一听老同学们要聚聚,表示很高兴,可是遗憾的是他没有时间,他要去上海谈业务去。不过他说可以让他妻子和孩子去参加。

我听后,也只好说遗憾了。

老郭是我们几个同学中工作最忙的一个,偶尔逢年过节,我们才会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虽说在一个城市里,可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

等到周末的时候,我们五个同学,加上各自的爱人,老郭的妻子带着孩子也来参加。我们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在旁边玩耍,他们的年龄相仿,有的大的讲着班级的趣事,年龄稍小的则羡慕地听着。当谈到老郭的时候,老郭妻子表示下次一定让老郭来,也可以休息一下。我们调侃到老郭就忙着赚钱,赚那么多钱不知道享受生活。

老郭妻子说:“他每天忙的都不知道孩子现在多高,穿多大码的鞋了。

上次回来,看到我给孩子买的旅游鞋,他以为是给他买的,说颜色太花哨了。

我说给孩子买的,他吃惊地问我孩子的脚都这么大了?”

玩笑归玩笑,我们也都劝老郭妻子,让老郭多陪陪孩子。老郭妻子说,老郭是个闲不下的人。

我说:“老郭真应该多在家陪陪你们了,这工作,你说忙不完就没完没了,你说忙完了,也就忙完了。”

中午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特意给老郭打电话,老郭在电话那边忙着说陪客户吃饭,没时间和妻子、孩子说话。他妻子和孩子也习惯了老郭的“工作忙”,我看着老郭的孩子拿着游戏机一直在玩,似乎他对这样的聚会并不在意,他只关注自己手中的游戏。我问老郭妻子,嘉嘉是不是不爱说话?她说嘉嘉对这样的聚会不喜欢,还是她硬拽着来的,每天就知道玩手机、掌上游戏机。说完,她嘱咐我,千万不要告诉老郭,老郭要是知道了肯定很伤心,每天在外忙死忙活的就是为了能送孩子以后出国上学,要是知道孩子只知道玩,那要气疯了。

老郭这样拼命赚钱就是为了让孩子出国留学,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忙,忙得连孩子生日也忘记了,忙得连孩子多高了都忘记了,忙得连和孩子说话的时间都没有。赚再多的钱,孩子即使能出国留学,这样的意义又有多大?孩子没有父爱的呵护,他长再高,以后处理各种问题又能依靠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