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孩子顶呱呱
20045600000012

第12章 做好爸妈的角色(5)

你用随手所得创造了你欢乐的游戏,而我却耗费我的时间和精力,在我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上。

我在单薄脆弱的独木舟上挣扎着要渡过欲望之海,而忘却了我也是在游戏。

是啊,在这一个小时里,呱呱是无比的快乐,而我的脑海中则不断地出现着工作中的事情,我浪费了这些时间,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反而越想越复杂,而呱呱则不同。我拍了拍呱呱身上的沙土,称赞呱呱和他的“城堡”,呱呱说:“妈妈,这里是你和爸爸的屋子,这里是我的。”说着,呱呱指给我看,我想,这一刻,呱呱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快乐和幸福。

在生活中,很多爸爸妈妈不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喜欢幼稚的游戏,喜欢没完没了地玩积木,喜欢玩泥巴。有的妈妈干脆指着孩子的鼻子说,这个不许玩,那个不许玩。我的一个同学告诉我,小时候他就喜欢用泥捏各种东西,结果一回到家,妈妈就把这些“泥巴玩意”扔了,说不许再玩这些脏兮兮的东西。他说,现在就是想玩泥巴,也还会记得妈妈的那句话。如今,我这个同学会开玩笑地说,小时候多玩些泥巴,说不定现在就是雕塑家了。

其实,我想告诉他的是,他儿时的任何作品都是艺术品,因为孩子的想象最自然,最美,出自他们手里的任何作品都是这世界上最天然的作品。

爸爸妈妈们,请尊重孩子儿时的游戏吧,即使他们想多玩会泥巴,多玩会沙土,也都让孩子尽情玩,让孩子享受那份天然的自由和快乐。

6.给孩子多一点信任

给孩子信任多一点,再多一点

呱呱刚学会走路时,我总是担心他会摔倒,总想时刻扶着他,而他则总是用手推开我的手。他一边走,我一边用手挡着,也许他永远都不知道,我的心都要提到嗓子眼了。而我先生则说,担心是多余的,他说孩子学走路哪有不摔跟头的,摔一次两次他自己就会记在心上的。要是大人一直扶着,孩子永远都离不开大人的,他告诉我,要相信孩子有这个能力,你相信他了,他也就相信自己了。我自认为自己一直做教育工作,读的教育书也很多,可是当孩子在前面慢慢地走时,我的心还是有些紧张。

在先生极力的规劝下,我开始改变我的做法,不再用手扶着孩子,自己摔倒自己爬起来,而每次,我都用信任的眼神告诉孩子:“你能做到。”就这样,呱呱很快就能自己稳稳当当地走路了,而且当遇到台阶时,他不会要求我抱他,而是自己想办法爬过去。我终于明白,孩子用他办法解决他遇到的问题。

有一次,我们全家要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我给呱呱找好衣服后放在床上,准备先给呱呱穿。呱呱拿着衣服就往头上套,而且信誓旦旦地说:“我会穿。”我看时间还够用,那就让呱呱尝试自己穿吧。我抓紧时间做好早餐。

等到我去找呱呱时,呱呱已经把每件衣服都套在身上了,只是把里面穿的小背心套在了外套上。我急忙上前告诉呱呱穿错了,呱呱则不高兴地说:“我穿好了。”先生一听到动静过来一看,夸呱呱衣服穿得好,还说爸爸相信呱呱下次能穿得更好。我把呱呱的衣服强行一件件脱下来后,先生则告诉呱呱,哪件穿在里面,哪件穿在外面,而且鼓励呱呱再来一次。

我凑到先生耳朵旁说:“时间快来不及了。”

先生说:“不着急,相信呱呱吧,你看着吧,这小家伙一会肯定能穿好。”

我走到呱呱面前对呱呱说:“呱呱,刚才你穿得很好,可是衣服的顺序穿得不对,妈妈这次帮你把衣服穿上吧。”呱呱撅着小嘴,不太高兴地说:“我自己穿。”看来,呱呱在埋怨我刚才把他穿好的衣服不由分说地脱掉了。

看着呱呱倔强的样子,我不再劝他,而是和先生一样用一个信任的态度鼓励呱呱去做事情。

呱呱先把袜子穿上,然后穿上小裤衩、线裤、裤子,上身的衣服一件都还没穿就要找鞋,我刚要说他,现在拽住了。先生在旁边问呱呱:“胳膊冷吗?”说完,便摸了摸呱呱的胳膊。呱呱这才注意到好像忘了什么,脱掉鞋,上床穿上衣。呱呱拿起小背心,直接往头上套,两个胳膊开始一个个地往两边穿。等到穿毛衣的时候,呱呱说:“妈妈,这个口不好。”

我拿起毛衣才发现,这个口有些小,为了不让孩子脖子着凉,我故意把口弄了稍微小了些,可是穿的时候就有些麻烦。我说:“呱呱,要不要换一件?”呱呱点点头,然后说要自己找。就这样,我和先生任凭呱呱一个人穿衣服,找衣服,等到呱呱做好了,早饭也凉了。看着呱呱自己穿好的衣服,我也告诉自己,信任孩子再多一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我想,我们成人有这种深切的体会,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他人的认可,而这前提是他人能够相信你。我想孩子也是这样的,他们年龄虽小,但在他们的内心中,同样需要父母的信任与肯定。而如果连父母都对孩子失去了这种信任,他们在成长中,也不会信任父母,也难以相信其他人,甚至怀疑他自己。

有一天,有个学生的妈妈找到我说,她发现孩子最近有些不对劲。我问清原因,原来是她的孩子每天晚上回来都很晚,而且身上总是沾满了灰尘,她每天都问孩子到底怎么回事,可孩子就是不说。

她担心孩子和街上的小混混们打架闹事,也担心孩子没学好。想让我好好找孩子谈谈,免得孩子走弯了路。

我问这位妈妈:“孩子最近花钱多不多?”

这位妈妈说:“还和以前一样,没向我要过钱,前几天我还偷偷看到他抽屉里有攒的不少钱,大概有个百八十吧。”

“那你问他了吗?”

“我没好意思问,我偷偷看他抽屉的,万一问了,这孩子回头该不高兴了,又说我不尊重他的隐私。”

“孩子攒钱估计有什么用吧,也不好意思向你们大人伸手要钱,这孩子平时挺好的,应该不会做什么坏事的。”我说。

可这位妈妈有些着急地说:“万一他学坏了,到时候就完了。你赶紧帮我盯着点吧。”

她的孩子上初二,十四岁左右,用这位妈妈的话说,这个年龄的孩子最让人操心了,“稍不留神,就学坏了”。

为了能让这位妈妈放心,我有意识地注意这个男孩。男孩在和我聊天过程中,没有掩饰和逃离,也没有表现出不良好的言行。我没有表示出孩子的父母对他的怀疑,而是从其他方面和他谈心。男孩最后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老师,你说如果你的亲人总是在怀疑你,你会怎么做?”

我想男孩肯定知道爸爸妈妈在怀疑自己。我诚恳地对男孩说:“亲人对我的关爱我能理解,只是方式方法我可能难以理解,但我相信,坦诚地和亲人说出事实,亲人的担忧才会消除,而我的怀疑才会停止。你觉得呢?”

男孩点点头,笑着和我说再见。

后来我见到男孩的妈妈,也就是找我的那位妈妈,她高兴地说,孩子终于和他们说话了,而且孩子做的事情让她很是感动。原来她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去一家装修公司帮忙卸材料,由于他年龄小,搬的东西都是较轻的,一个小时赚十元,他想给爸爸妈妈过生日时买个蛋糕。这位女士说,真没想到孩子这么有心,她觉得真不该把孩子想得那么坏。是啊,孩子本来就是好孩子,家长有时候担心就多想了很多不好的结果,这反倒成了两代人之间怀疑的基础。孩子认为爸爸妈妈看过来的眼神都那么怀疑,好像不是他们的孩子,而父母更是怀疑,这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可理解?

而信任有时候却消除了双方的猜测、质疑。因此,爸爸妈妈们,不要以为信任只针对朋友、合作伙伴,更针对家庭和孩子。

无端的反面预言

有一天,我到社区附近的小卖部买东西时,听到店主对一个小女孩说:“……不学好,让你帮着看店,你倒好,还偷偷拿钱,长大了还得了?

长大了还想当小偷不成?”小女孩撅着嘴,气冲冲地说:“谁让你不给我钱,我们同学都有零花钱,你和爸爸都是小气鬼。”原来是母女俩发生了争执。

我买好东西要去结账时,那位妈妈生气地拽着女儿的胳膊,边拽边说:

“快回家去吧,别在这给我丢人现眼。”

小女孩很委屈地离开了,而她要离开的时候,我看到女孩眼里的一种气愤的表情。母女二人就这样结下了疙瘩。我对这位妈妈说:“小孩心里挺委屈的。”

这位妈妈叹口气说:“哎,现在小孩真难伺候,一天要几回钱,你说家里什么零食都有,就是非要钱和同学去别的地方买。不给就偷,这不管,以后真成小偷了。”

我说:“小孩都有个攀比,说教说教就好了。”

这位妈妈勉强地笑了笑,说:“真是让你见笑话了。也不知道别人每天教育孩子的,我这孩子什么时候能让我省心啊。”

我说:“多用用心,孩子都是好孩子。”

我知道,这句话只是简单回答了一句,不知道以后她和女儿之间还会不会出现类似的对话。

有的爸爸妈妈总是喜欢给孩子一些预言,就像我上面提到的这个妈妈一样,女儿因为妈妈没有给她钱,就去拿家里的钱,妈妈认为这是偷,而女儿会认为这是家里的钱,她为什么不能花。妈妈由此而引发出预言,如果再“偷”家里的钱,长大后就是小偷。那孩子会不会认为,家里的钱自己花,为什么自己会成小偷?难道自己在家里就是一个爸爸妈妈防着的未来的“小偷”吗?

我想,爸爸妈妈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给孩子一个可怕的预言。有的爸爸妈妈会因为孩子之间的打架事情,而漫天想象成以后孩子成了“杀人犯”。也许有的爸爸妈妈会说,这些词只不过是用来吓唬孩子,可为什么不换个方式来说服孩子呢。

呱呱上小学后,我们和呱呱商量好,我们给的零花钱每个月有一定额度,而且告诉呱呱自己可以支配一个月的零花钱,如果有剩余的钱,自己可以攒起来,也可以买其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当月的零花钱超支了,还需要多少钱,需要向爸爸妈妈说明哪笔支出超过了预算。

有一次,呱呱为了买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舍得买一包零食,因为他已经知道,他的钱有限度,而爸爸妈妈也不会随意给他额外的钱。这样,当呱呱小学毕业时,他悄悄对我说:“我的小金库有不少钞票了,爸爸妈妈如果有急需的话,可以向我申请一下。”说完,露出个鬼脸。我想,即使呱呱长大,自己可以挣钱花时,也会很合理地支配钱财。而这种观念和习惯的养成还需要父母培养。

也有的妈妈说,小事能见大,如果纵容孩子犯小错,就是谋害孩子一生,而事实上,这种无端的预言要么成为孩子们背负沉重的包袱,要么让孩子触发了去尝试作恶的念头。

一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犯,他是因为参与盗窃银行而被判刑,这个男孩说,他小时候不知道偷窃是什么意思,家里丢了钱时,妈妈总是责问是不是他偷的,而且都会指着他的头说:“有本事偷银行去,别偷自己家的。”从那以后,他才知道银行有很多的钱,只要不被警察抓到,就可以无穷尽地花。这种错误的想法让他不再喜欢上学,很快就加入县城的小混混团伙,一起谋划抢劫银行。这个男孩的妈妈也许根本不会想到,她当年对孩子的“预言”就这样实现了。

生活中,妈妈们总是无意地在说:“要听话,做个好孩子,可千万别像某某学坏。”这种反面的榜样给孩子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也在他心里播下了对某某人的言行的好奇。比如,到底某某人是什么样的?“我”如果做了某某人做的事情,那就成了坏人了吗?这些想法会在孩子的脑海中出现,而他们的价值观并不成熟,左右摇摆时,难免会去尝试。所以,我想劝爸爸妈妈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要给孩子随意下不良的定义,不要随意为他们做出反面的预言。

7.和孩子一起长大

孩子交给我的更多

呱呱开始上小学二年级时,我有机会到外地进修学习,单位领导也很重视,而我听了后有些犹豫。一方面我觉得自己确实需要这个学习机会,而另一方面,我担忧的是家庭。我先生当时刚进入新单位不久,任务比较多,而呱呱才刚八岁,这次学习时间是一年,时间很长,学习地点又离家很远。

我告诉先生这次学习机会时,先生当即表示支持我去学习,当我说出担忧时,先生说:“孩子肯定也同意你去学习。”

我和呱呱说明去外地学习的事情后,呱呱有趣地问我:“妈妈带上我一起学习吧,然后我就天天当妈妈的跟班。”

我说:“这一年时间很长的,妈妈到时候想你们了,中间有机会请假的话就回家看你们。”

呱呱说:“妈妈,我想你的时候我请假去看你。”

我生气地说:“你上学呢,请什么假啊。”

呱呱说:“那妈妈不也是去上学吗?上学的时候,总想回家那能学好吗?”

我听了呱呱的分析,觉得也对,呱呱认为我和他一样,去学习,只不过我学习的地方在外地,既然我每天都教导他认真学习,那么,我就没有理由对他说中间随意请假回家。

我说:“那好,妈妈肯定好好学习,在家等着妈妈凯旋回来吧。不过,你和爸爸晚上不能睡得太晚,不能吃剩菜剩饭,不能……”

我还没说完,呱呱大喊:“爸爸,妈妈大人要发话了,快拿个本和笔记录一下。”

看来,他们是想让我放心地去学习,而我却觉得这个时候再放心,也不能完全放心。当呱呱送我去车站时,一直没有我想象得那样舍不得我,而是像平常一样,也许他还没有体会我一年不在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