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计出你的胜算
20045700000025

第25章 造势用势——战略突破,大赌才能大赢(2)

第二天,电视台播放了这部以假乱真的新闻录像,因受老板的关照,被蒙在鼓里的记者,把它拍成了“默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和一句解说词。屏幕上出现的只是热烈非常的场面和珠宝店的店客。这一下震动了伦敦全城,人们纷纷传播这个重要的新闻,原来不知道这家珠宝店的人们不住地打听这家珠宝店的地址,都想在“黛安娜王妃”来过的珠宝店里买一件首饰当作礼品送人。

青年人,黛安娜迷们爱屋及乌,络绎不绝地跑来抢购“黛安娜”所喜爱的各种首饰。原来生意清淡、门可罗雀的小珠宝店,顿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叫老板和店员们应接不暇。短短的一个星期,这家珠宝店就获利10万英镑,超过开业4年来的总和。

这则消息传到白金汉宫,惊动了皇家贵族,皇家发言人立即郑重地发表声明:“经查日程安排,王妃没有去过那家珠宝店。”

要求法院判处那家珠宝店的老板犯了诈骗罪。发了大财的珠宝店老板却振振有词地说:“电视片中没有一句话,我也没有说佳宾是黛安娜,这在法律上不能构成犯罪,至于围观的公众‘想当然’地把她当成王妃,我是无法阻止的。”

珠宝店老板利用假王妃,大肆制造社会新闻,使得伦敦全城沸沸扬扬,珠宝店也因此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此举假借了权威效应,珠宝店老板深知黛安娜王妃在英国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又巧妙地通过电视台加以宣传,从而大大提高了他的珠宝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来众多的顾客,实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扩大了销售。这种手段,从道德上说,有愚弄公众之嫌,不宜提倡,但是,若能正确地在商业活动中利用权威效能,则是值得赞赏和借鉴的。

无中生有之计,“无”是迷惑对手的假象,“有”则是假象掩盖下的真实企图,此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常被采用,让对手以假为真,出其不意地达到自己赚钱计谋的真正目的。

3.“蓄势”,韬光养晦,积蓄势能

“蓄势”的核心是指势力不够或者条件不成熟的准备期,要善于忍耐,以等待时机,厚积薄发。

势,大多是由外部环境构成的。如百米之高的水库,高塔上吊起的打桩机。古人说:“理有所至,势所必然。”

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所以如果我们要求长远之利,则要先蓄势。

《阿房宫贝武》中说:“各抱地势,勾心斗角。”也就是说只有首先抢到了地势,才有能力去参与“勾心斗角”。

在商场上也是如此,只有在某些方面占尽了优势,才能坐享其成,大获其利。

蓄势,是弱者制胜最有效的途径。但作为弱小企业,蓄势尤其要讲究技巧和策略。

(1)决胜终端不如决胜开端

一切竞争从起点开始。起点定“基因”,执行促“壮大”。在起点阶段就寻找到产品的创新点和产品概念,寻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基因”,哪怕是“一点点形式上的不同”,也能帮助企业达到辉煌的天堂。

事实上,奥运会冠军与亚军的差别就是那关键的“一点点儿”,大儒与腐儒之间的差别也就是那关键的“一点点儿”,营销高手与营销半罐子之间也是差那“一点点儿”。

起点是什么呢?基因是什么呢?起点是市场机会,基因是产品。

①小品牌要做一个“机会模式者”。

在中国市场,机会主要是以下三种:行业空白点、区域空白点、消费需求空白点。

首先,对行业空白点,抓机会的方式是“抢做品类第一”。既然是行业空白,当然就没有领导品牌,这时,企业可以采取抢占“先发优势”的策略,第一个站出来,标榜自己是第一。

比如:脉动推出“运动饮料”;莱茵阳光推出“运动地板”。

其次,找到区域空白点,中国企业就深谙其中之道。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是从二三级市场出发,从区域市场出发,避开与国际强大对手的正面对抗,迂回作战,先周边、后中心,先农村、后城市。这也创造出了很多的中国领先企业。

比如:娃哈哈“非常可乐”进攻二三级市场;

红桃K等保健品进攻农村市场;

古川酒雄霸苏北中档酒市场等等。

第三,对消费需求空白点,可以采取“产品突破”的方式,抢占需求空白。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需求:音乐手机=手机+听音乐;MP3=听音乐+录音+u盘;空调扇=风扇+制冷等等。

利用此战术,抢抓机会的方式还有很多,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善于寻找市场空白点。“成为第一胜过做得更好”,“没有竞争是最好的竞争”,我们要进入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蓝海”。

②小品牌要求得生存,需要做“品类第一”。

如果你不能在行业中成为第一,那就创建一个你能成为第一的行业。

对于很多后起的小品牌来说,要成为行业的第一,时机几乎已经不存在了。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你能成为第一的行业,即通过对行业细分,使你成为第一个进入新行业的品牌,然后推动这一行业。

比如:雅客v9在糖果行业里细分出“维生素糖果”这一新行业,它在这个细分行业里是第一,没有竞争对手。

(2)先吃肉后啃骨头

古今中外的不少军事统帅,关于把打击的目标直指敌人的主力,用主力对主力的一次性会战决定胜负。但是在弱势品牌的营销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应首先避开对手的主力,拣弱的打,先弱后强,拣小的打,先小后大。避实击虚,各个击破对手。

弱敌好打,易于取胜。歼灭了弱敌,强敌也就变弱,又为下一步歼敌创造了条件。

这里的弱和小是相对而言的:

可以是一个对手力量薄弱的区域。比如国内的二三线市场,就常常是一些国际品牌的软肋,我们选择这样的市场去进攻,到对手力量薄弱的区域去发展,把它发展成为自己的根据地,先吃这块肉,先把自己壮大起来,再图发展。

可以是对手产品线薄弱的地方。如,2000年底的时候,康富来准备以“既补血又强身”的定位去与红桃K争夺“补血市场”。既然红桃K的承诺是“补血陕”,那么,在它的对立面就存在一个机会,这就是最终可以取而代之的定位机会——补血持久。

还可以是对手渠道薄弱的地方。如娃哈哈当初与可口可乐竞争的时候,可口可乐品牌知名度远远高于娃哈哈,娃哈哈只能避实击虚,不与可口可乐等国际大牌比品牌知名度,而是埋下头来建立渠道,通过十多年的积累,就建立起一条让可口可乐都不敢小觑的覆盖城乡的营销网络。

最后,先吃肉后啃骨头,还可以体现在市场营销的步骤上。如先攻打小城市、中等城市,后取大城市。

(3)积小胜为大胜

由于领先者在市场中占有优势地位,因此弱小企业很难与它在整体市场上展开全面的竞争。有效的措施是,主动将市场进行细分,选择领先者不具备优势的有利细分市场进入,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营销资源投入该细分市场,变整体劣势为局部优势,将该细分市场建设成为己方强势市场,使自己成为该细分市场的第一。

首先,利用“品类第一”策略开辟新细分市场,开辟出来后,并不只是在新细分市场做到第一,我们就完成了历史使命,更关键的是,要利用局部的第一,去争取整体的第一。

这就是说,新品细分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只做新品第一,而只是希望通过首先切割“新细分市场”这个分众市场,撕开市场缺口,创建一个时尚品牌,形成一个分众产业,然后以这个分众产业为基础,向大众市场扩张,最终扩展成一个大众市场。

如此,企业就可根据这一策略,一年推出一个新品,一年打造出一个局部第一,化整为零,积小胜为大胜,积少成多,终有一天,化零为整,企业整体优势就这样被锻造出来。

“积小胜为大胜”,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推出一个创新型细分产品,打开一个新细分市场,最终形成一个分众产业,建立局部优势;

第二步,在第一个分众产品创造的品牌基础和渠道基础上,一年再推一个新分众产品,两年推两个,三年推三个,积少成多,积小胜为大胜,建立多个局部优势。

第三步,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积少成多,积多个局部优势为整体优势,化零为整,企业最终在大众市场成为领先品牌,开始一轮新的市场细分。这一轮新的细分,就跟前面的不同,它是领导者对自己市场的主动细分,这是防御中的进攻战。

(4)做名牌而不是做品牌

在中国市场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突然成功的现象,比如:“脑白金”的突然崛起,“仁和妇炎洁”的突然畅销,“蒙牛酸酸乳”的唱响中国,“好吃点”食品的走遍大江南北等等,我们可把它们归纳成“暴发户品牌”,意思是指它成长速度很快。

在中国,这种“暴发式品牌”,每两三年,都会出现一些,而且是如雨后春笋,成片出现。

这种模式就是“品牌知名度”模式,在市场初级阶段,品牌知名度比忠诚度更重要。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消费者喜新厌旧,对品牌缺乏忠诚度,还处于品牌消费的“感性阶段”,他们买的是知名度,买的是“大家都知道”,买的是“知名品牌放心”,很少人会对某品牌“忠诚”到底。

打造品牌知名度最佳法则是“集中兵力单点突破”,比如:有的企业把几乎全部营销费用用来打中央电视台广告,借助“央视媒体”的效应而一举成名;有的企业则集中于渠道,扎扎实实把渠道做好,不求消费者知名,但求渠道知名,也能单点突破。

(5)演绎传奇故事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当一则品牌讯息没有一个好“故事”可供我们依循,并承认它的意义时,这则讯息便如行船过水无痕,人们对它或许会有模糊的视听印象,但一定不会记得它。故事,是帮助人们记忆的最好老师,又是最好的传道者。

世界上最长寿、最庞大和管理成本最低的品牌是什么?是宗教。信仰是最强大的品牌。

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佛教也好,其品牌的建立完全依赖于传奇故事。基督教的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佛教的菩提树下得道等等故事,都传诵久远,正因为这些故事的演绎,才保证了宗教的教义妇孺皆知。

塑造品牌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品牌塑造成信仰。世界上伟大的品牌已经信仰化。

比如我们熟知的哈雷机车。它成功之处在于,它的老板把哈雷机车捐献给美国军队,成为美国一战和二战的军车,另外,在美国60和70年代,它成为嬉皮士的最爱,拥有“逍遥骑士”和“地狱天使”的名称,嬉皮士们常常骑着它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叛逆。

哈雷发现自己成为年轻人的偶像,便因势利导,展开“哈雷会员俱乐部”营销,定期让会员举行赛车比赛或其他刺激性活动,为哈雷品牌创造新的传奇。

到后来,美国出现一句谚语:“年轻时有辆哈雷·戴维森,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则此生了无他愿。”可见,哈雷已经成为美国人心中的梦想,他们只要一听见哈雷机车的轰鸣声,就忘乎所以。就连美国总统布什都是哈雷迷,包括美国空军上将,在集会时,都经常坐着哈雷载着妻子去参加聚会。

哈雷在哈雷迷心中,已经成为一种信仰,代表着自己的价值观,这便是演绎传奇故事的典范。

弱势企业要蓄势待发的关键,就是要善于从中积蓄力量,当有了充分的条件和势能,就可一发冲天。

4.“审势”,察微知著,巧知进退

“势”往往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面对“局势”的变化莫测,应当“审势”而为,明辨进退攻守之策。

中国古人对时势分析的论述很多,也很精到。

孙子在其兵书中讲:“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陶朱公说:“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生者能择人而任时。”从某种角度来讲,时,代表着势,因此他还说:“从时者,如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将转化,后将悔之。”

白圭讲得更明白:“趋时通惠河,若猛兽鸷鸟之发。”时至就是势存,看得到这一点的人要“蹶而趋之”,要如猛兽鸷鸟捕食,“唯恐弗及”。

这里所说的时势,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好的机会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时机。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工夫”。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

风水常转,强盛与衰败只在弹指之间。察时势、大势方知风向之来、之转,顺势而动,才能立于不败。

“审势”的核心是要辨明势之真伪。

例如,几年前,SARS引发世人恐慌,有的企业由此发现了商机。但是,诸多企业在2004年试图再借东风,像绿谷集团推出金银花泡腾片,希望借sARs后续影响,不料东风已去,西风过来,金银花泡腾片只能败走麦城。

心脑血管疾病盛行,绿谷的正血三七本来可借此势而上,做正血理念的教育者、正血治疗的推行者,横空出世不是没有可能,只可惜决策者拿不定主意,认不清势的真伪,又意图在糖尿病市场找到突破,结果只能是迷失在市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