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民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做出这种勾当,一定会激起信徒们的“义愤填膺”,说不定会放火烧掉某所寺院。但犹太人对这类事件的反应却极为冷静,甚至可以说,十分冷漠。
因为他们本来就认为,恶是无处不在的。拉比也是人,身上同样也可以有恶的存在。
犹太人历来主张把罪恶本身与作恶犯罪之人加以区分。一方面,犹太人认为,罪恶是人与生俱来的。《塔木德》上写着:“从胎儿开始,罪就在人心里萌芽,然后跟着人的发育而增强。”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会犯罪”,“就好像有能力射中靶心却没有射中一样,罪恶常常是在无意中犯下的”。但另一方面,犹太人又坚定不移地相信,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要是学习(倘若你被恶的冲动驱使的话,为了驱逐它,应该开始学点什么才好),而去除罪恶,改邪归正。罪人一旦成为义人,同样可以得至0神的赐福。
《圣坌至》中就有多处借耶和华上帝之口,劝说恶人“回头是岸”的训诫。
许多年来,吉姆.弗斯一直在违背戒律。第一次他违背了“你不可偷窃”这条戒律时,他还在大学读书。有一天他偷了9274美元,乘飞机前往佛罗里达州。不久,他又持枪抢劫,被抓获投入监狱。不久他得到了大赦。此后他参加了军队,然而,即使在军队中,他仍没放弃作案。
事情就是这样在进行。吉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滑下去。但他行恶愈久,就愈感到内疚。开始吉姆还没有自觉地感到更多的内疚——因为他的犯罪的自觉意识变得迟钝了。但是他的下意识心理却在积累着内疚情绪。
吉姆从军事监狱里获释后,结了婚,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在那儿他开了一家电子咨询商店。一天,一个自称安地的人来找吉姆,他谈到一个想法,用一种电子装置去打击其他种族的人。在几个星期内,吉姆便深深地陷入黑社会中去了。为此,他有了一辆价值9000美元的汽车,并在郊区拥有一所漂亮的房子。他的业务多得使他忙不过来。
一天,吉姆同他的妻子爱丽丝发生了争吵。她要了解所有这些钱是从哪儿来的,他却不肯说,所以她哭了起来。吉姆不忍看他的妻子哭泣,因为他爱她。为了安慰妻子,吉姆提议开车到海滨去。在去海滨的途中,他们碰上了交通阻塞,几百辆汽车涌进了一个停车场。
“啊,看呀,吉姆,”爱丽丝说,“那是格拉汉!我们去听他讲演吧,这可能蛮有意思呢。”
吉姆想迁就她,就走了过去。但刚坐下不久,他就变得十分烦躁不安。他觉得格拉汉似乎是在直接对他讲话,良心使吉姆感到不安了。格拉汉的论点是:“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他的灵魂,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接着格拉汉又说:“这儿有一个人,他听到这些话时,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想要离开他的老路,却未做出决定。但这将是他最后的机会。”
他的最后的机会?对吉姆说来,这个说法叫他吃惊。这位教士的意思是什么呢?
吉姆想知道正在发生的事,为什么他总想哭呢?他突然对妻子说:
“我们走罢,爱丽丝。”爱丽丝顺从地走向一边,但吉姆抓住她的一只胳膊,把她的身子转过来。
“不,亲爱的,”他说,“走这边”
几年后,吉姆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在洛杉矶发表了一次演说,讲了他的经历,特别是他下决心的那天的情况。那天他被通知飞往圣‘路易士城去执行一次窃听任务。“我决不到圣.路易士去,”他说,“我发现了勇气。”
所以,犹太人对罪人、恶人的态度,总体上不是将作恶看作恶人的劣恨性所致,而是看作被罪恶玷污了的人的行为。这种污痕是可以擦拭或洗涤掉的。因此,犹太人与其说寄希望于恶人遭报应,毋宁说更寄希望于罪恶本身得到消除。
犹太人犯了罪,仍然是犹太人,一旦改悔了,就不许再把他看作罪人。
11.把手放在《圣经》上
为了检验一个人是否诚实,犹太人有时会要求对方把手放在《圣经》上。
有两个男人来找拉比,一个说:“我的这个朋友忘恩负义,当初他有急用,我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一大笔钱,没有料到期限到了,他竟然说只向我借了20万元,而我明明借给他50万元。”
而另一个却说:“我向他借了20万,他竟然一口咬定是50万。放高利贷也不是这种放法呀!”
双方各执已见,争执不下。
拉比先与他们分别谈话,然后三人面对面,拉比说:
“你们俩明天早晨再来一趟,听我裁决。”
两个男人走后,拉比翻看了许多书籍,想对这两个人的心理做深入的研究。因为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解决问题。因为在犹太社会里,借钱是不立借据的,双方口头商定的就是协约。要有借据的话,什么问题都不会出现了。
拉比推测,如果那个说只借了20万的人是蓄意抵赖的话,他大可以说一分钱也没有借;另一个如果没有借他50万的话,为什么一口咬定是50万,而不是70万或者80万呢?
拉比又想,假如借钱的人当初借了50万,可是还款期限到了手边却只有20万,所以一口咬定只借了20万,这可能是存在的;另外一种可能是,债主一时糊涂,错把20万记成了50万。
拉比再次单独问借钱的人:“你真的只借了20万元吗?”
借钱的人肯定地点点头作为回答。
拉比听了,沉思不语。
过了一会儿,拉比说:“借给你50万元的人是个大富翁,他并不需要非分之财,也不会在乎这区区30万,但是若有第三者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说要返回以色列,而去向他借钱周转时,只因为你的背信而使他不能再借钱给别人,你是否仍然坚持说只借了20万?”
借钱的人仍然坚持他的立场。
拉比就进一步逼问:
“你敢不敢到礼拜堂去,把手放在《旧约圣垒至》上发誓,说你只借了20万元钱?”
借钱的男人突然俯首承认,他的确借了50万元。
把手放在《旧约圣经》上发誓,是再庄严不过的事。因为《塔木德》 规定:“面对《圣经》仍不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应该下地狱。”
《塔木徽也说:“对于撒谎者最大的惩罚,就是当他说真话时也没人相信。”
犹太人认为,奉行诚实的原则是踏上成功之途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为自己的言语行为找借口而说谎的人,往往只是担心自己的名誉受到损伤,所以才编造谎言;这种人会因为自己的谎言感到不安,结果反而伤害到自己的名誉,使自己感到可耻。
犹太人承认,“人难免要犯错误”。如果不幸犯下过失,与其以说谎的方法来隐瞒事实,倒不如老老实实地承认来得好些,这是要求改过的唯一机会,也是请求原谅的唯一方法。
将过错或者不顺利的情形隐瞒下来,并不是一种好的行为表现,而且,担心事实真相被揭发的心情,也会很自然地传递到别人眼中。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成功的机会一定很小,而且你最终不会成功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你不想使自己的良心或名誉受到伤害,想在社会上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你就不应该说谎,这件事情你一定要牢记在脑海里。而且这么做是你的义务,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
犹太人绝大多数人一生下来就被告知:任何交易都要绝对诚实。如果你想达到成功的顶峰,绝不可欺骗和说谎。谎言,即使是善意的小谎言,也曾使得许多人从好不容易攀上的顶峰摔落,或是使得他们追求成功半途而废。这个跟斗能摔得多重?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因为诚实而受益的例子。
国际函授学校丹弗分校经销商的办公室里,戴尔正在应征销售员工作。
经理约翰.艾兰奇先生看着眼前这位身材瘦弱,脸色苍白的年轻人,忍不住先摇了摇头。从外表看,这个年轻人显示不出特别的销售魅力。
他在问了姓名和学历后,又问道:
“干过推销吗?”
“没有!”戴尔答道。
“那么,现在请回答几个有关销售的问题。”约翰.艾兰奇先生开始提问:
“推销员的目的是什么?”
“让消费者了解产品,从而心甘情愿地购买。”戴尔不假思索地答道。
艾兰奇先生点点头,接着问:
“你打算对推销对象怎样开始谈话?”
“‘今天天气真好’或者‘你的生意真不错。”’
艾兰奇先生还是只点点头。
“你有什么办法把打字机推销给农场主?”
戴尔稍稍思索一番,不紧不慢地回答:“抱歉,先生,我没办法把这种产品推销给农场主。”
“为什么?”
“因为农场主根本就不需要打字机。”
艾兰奇高兴得从椅子上站起来,拍拍戴尔的肩膀,兴奋地说:“年轻人,很好,你通过了,我想你会出类拔萃!”
艾兰奇心中已认定戴尔将是一个出色的推销员,因为测试的最后一个问题,只有戴尔的答案令他满意,以前的应征者总是胡乱编造一些办法,但实际上绝对行不通,因为谁愿意买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呢?
戴尔认识到了这一点,据实回答,所以被雇用了。
许多求职的人在参加面试的时候,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保持本色。
他们不以真面目示人,不能完全地坦诚,而给招聘者一些他以为“正确”的回答。可是这个做法一点用也没有。因为没有人愿意要伪君子,正如从来没有人愿意收假钞票一样。
《塔木德》告诉人们,一定要说实话。当你凝视着镜中的你,能够对自己说着同样的话,你所说的也一定是真话。谁比你更有资格对自己说真话呢?就一个人和他成功的秘诀来说,在交易中保持绝对诚实,是你踏上成功之途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12.信守诺言的约束
《塔木德》指出,信守诺言的约束,重视集体的力量,永远怀有必胜的信念等等,都有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
下面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这些使很多犹太人受益一生的原则。
丛林中走出了四个男人。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精疲力竭,步履艰难,简直像是刚从死牢中逃出的囚犯。
走在前面的两个,共同扛着一只沉重的木箱。后面那两个则拄着拐杖。他们原本素不相识,都是被探险家马格拉夫招聘来参加原始森林探险的。可是,不久前,马格拉夫被可怕的热病夺去了生命,只剩下这群龙无首的四个人了。
他们无法理解马格拉夫那股探险的激情(如果是为了寻找金矿,那又另当别论)。要不是他给的酬金高昂,他们是绝不会陪他进行这趟狂热的探险的。然而,马格拉夫总是热情洋溢地微笑着说:“科学家发现的东西比金子的价值还要贵重。”
马格拉夫死了。他们原以为他的行动终于以失败告终。可是,现在看来,事情并非如此。他临终前给他们留下了这口神秘的、沉重的箱子。
这是他在已知自己死期将近时,背着他们钉好,并密封起来的。
“要把它送出去,必须由你们四人合作,两个一次地轮流抬它,”他嘱咐道:“希望每个人都向我保证:在把它安全送到目的地之前,绝不离开它。地址就在箱盖上。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他就住在丛林外的海边。你们答应我吗?”
他们都郑重地向他许了诺,因为这是一个他们共同尊重的人的遗言。
他们怎能不敬重他呢?在这可怕的原始森林中,每当他们由于心灵受到单调乏味的腐蚀而几乎互相充满敌意时,总是马格拉夫把他们团结起来。
他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不断地感染他们,鼓舞他们,使得这支小小的探险队战胜了无数次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今,他与他们永别了,可是他留下的这口神秘的木箱以及他要求他们对他作的诺言,却代替他成了联结这四个人的精神纽带。
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这四个人是:大学生巴里、大个子的爱尔兰厨师麦克里迪、水手吉姆.赛克斯和约翰逊,他们是马格拉夫从一间湖滨酒吧里找来的。
水手赛克斯有一张地图。每当他们停下休息时,他总要将它掏出来,仔细研究一番。他会用手指点着它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从地图上看,它并不遥远。可是,要走到那儿,真是谈何容易啊!
丛林越来越浓密了。危险和恐惧不断向他们袭来。此刻,他们是多么怀念马格拉夫啊!因为,他总能在困难时,及时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鼓舞。在任何情况下,他总能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
起初,他们还互相交谈。对他们来说,能听到别人的声音似乎也是一种慰藉。但很快地,他们便发现,谈话似乎只会加重箱子的份量,增加身体的疲劳,于是他们沉默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比沉默更糟糕的东西:在各人的心中,反复交叠地出现了对亲人和家庭的渴念,对同伴的猜忌和对密林及死亡的恐惧。唯一能支撑这个集体的,是马格拉夫留下的箱子。尽管它显得越来越沉重,但在一切都几乎成为梦幻时,只有它是实实在在的。是它,促使着心力交瘁的他们继续前进;是它,在他们濒于分裂时,将大家联合起来。
他们对它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既像囚徒憎恶自己的枷锁一样痛十艮它,又像地狱里的人渴求光明天使一样敬仰它。
这口神秘的木箱里,到底装着什么宝贝呢?他们根据各人的想象力进行着各种猜测。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高尚的马格拉夫绝不会欺骗他们。正因为这样,他们相互间也存有戒心:绝不能让某个人独吞了这批无价之宝。其实,这担心是多余的。正如马格拉夫所说,非得四个人齐心合力,才能把这口沉重的箱子抬出去。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大森林那堵严密的绿色高墙豁然打开了。他们来到了丛林的边沿。这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
历尽千辛万苦的他们,终于找到了麦克唐纳先生。这个穿着一件油迹斑斑的白大褂的老头热情地接待了这四个从可怕的密林中死里逃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