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坐在餐桌旁仍是一个土耳其人,这是完全可能的。”
这就是那个智者如何一步一步地把男孩带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理解这个故事有很多种角度,但最容易说明的是,如何与生活在梦幻世界的孩子沟通——向孩子敞开心扉。这是犹太教育中的成功之处。
11.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
他们还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组成的。
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
《塔木德》说:“好的问题常会引出好的答案。”
可见,好的发问和好的答案同样重要。问题提得出人意料,答案也常常是深刻的。没有好奇心的人,不会发生怀疑,思考就是由怀疑和答案共同组成的。所以智者其实就是知道如何怀疑的人。
人投有理由对什么事都确信无疑。怀疑一旦开始,疑点便愈来愈多,循着怀疑的线索去追寻答案,就可以解答很多迷惑和怀疑。
但过分的思考易使行动迟缓。的确,犹豫是非常危险的,人们必须在最适当的时候,遂下决断,否则便会坐失良机。只有适时而大胆地行动,才能掌握胜利;临阵踌躇不决,将丧失战机。人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是让自己丰富,更让自己变得灵活、机智、善于洞见。在这个世界上,相同的事情绝对不会重复出现。因此,当面I临一种新的状况时,谁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东西,原本不动地运用上去。学习到的东西只能给人以知性的感觉。
而学习正是为了锤炼知性,使知性更加敏锐。
敏锐的知性可以抓住瞬间的机会,预见未来的趋势,洞悉细微处的微妙变化:把握宏观而抽象无形的东西。学习的目的便是培养这种洞若观火的洞察力。
学习一定要学到学识渊博,始能融会贯通。犹太人说:
“深井的水是提不完的,浅井的水一提就干。”
同时,他们崇尚创新,保持与其他人不同的立场。一个人的知识越多,懂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就越觉得自己无知。而怀疑正是学习的钥匙,能开启智慧的大门。求知的欲望正是不懈学习、探求的动力,而怀疑让自己不断进步。
12.尊敬师长是美德
犹太民族非常尊敬师长。在希伯来语中,山被称做“哈里姆”,双亲为“赫里姆”,教师为“奥里姆”,同山的发音非常相似。犹太人一向都认为双亲和教师都像是巍峨的高山,比普通人高出许多。
拉夫曾到过一个城镇,命令那里的人斋戒、祈祷来求雨,但雨却没有下。
于是,集会的诵经师便走到藏经龛前大声念诵祈祷书上的话:“上帝让风吹。”话音未落,风立即吹了起来。
诵经师接着念道:“上帝让雨降下来。”顷刻间,雨便下了起来。
拉夫问诵经师:“你做了什么特殊的事迹而得到如此丰厚的奖励?”
诵经师答道:“我教育孩子们,对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一视同仁。对于交不起学费的人,我从不收费。而且,我有一个鱼塘,如果有孩子不想学习了,我就给他几条鱼,然后再把鱼从他那里赢过来。这样,他不久就变得好学了。”
因为师德崇高,垂范后世,也因为上帝奖赏有知识的人,所以犹太民族无比崇敬师长。
拉瓦说:如果你有一个胜任的老师,而另一个老师的能力更强,你也不能把第一个老9币赶走而跟第二个老师学习,因为如果那样的话,这第二个老师就会因缺乏竞争而变得.懒惰。但尼哈迪亚的拉夫迪米却说,如果第二个老师被任命的话,他会更勤勉,因为谚语说:“抄写员中的嫉妒增进智慧。”
拉瓦进一步说道:如果有两个老师,一个教课快,但有错误:而另一个教课慢而没有错误。那么,我们任命教课快的那一个,因为错误随着时间会自我修正。但尼哈迪亚的拉夫迪米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我们必须任命讲课虽慢却不出错的那一个,因为一旦一种错误扎根于学生的心田,就永远不能根除。
一个孩子可以从一个老师那里转到另一个在阅读和语法上更有能力的老师那里,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老师和学生住在同一个城镇,并且没有被河流阻挡。因此,决不能把孩子送到另一个城镇的学校,甚至不能把孩子送到同一个城镇中隔一条河的学校,除非河上有坚固的不可能倒塌的桥。
13.不要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根据澳洲钢琴家大卫赫夫考的故事拍成的《钢琴师》,是一部精致、优雅又流畅的电影。一位天才儿童,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在音乐海中泅泳,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父亲的专制使孩子苦学有成,却也使性格乖巧的孩子受了相当的心理压力,最后进了疯人院。除了钢琴,他一切失常。最后在一个女人的扶持下,钢琴师才又进入演奏厅,在如雷掌声中啜泣。
从集中营逃出来的父亲,常不自觉地把家庭组成另外一个集中营。
钢琴师的父亲是幸免于纳粹魔爪的犹太人,逃出来之后,对现实社会依然缺乏安全感。
他不知不觉地把家弄成了另一个集中营。他强迫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演练艰难地拉赫曼厄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不许孩子离开家庭赴异地深造,学成后也不准他回家,造成孩子精神崩溃。直到他死后,钢琴师才看到一线生机。
“我辛辛苦苦才创造这个家,你为什么可以辜负我的期望呢?”这是天下第一位严父的推理。对一个家庭而言,这样的“强将”手下只会有精神衰弱的“弱兵”。
一个品格没瑕疵的好人,可能是坏父母,只因方式不对。艰苦奋斗的父亲,也常制造痛苦的集中营,无视孩子的意愿,反而使孩子走了许多冤枉路。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强!”是每一对父母对下一代的期许。钢琴师的父亲在年少时期对音乐有兴趣,辛苦挣钱买来的小提琴被严父砸烂,于是他认为,自己能让孩子学琴,孩子是很幸福的。“说,你是个幸福的孩子!孩子嗫嗫嚅嚅地照说了。
“你说,现在你要说什么?”
“我要赢!”孩子也想赢,可是每一次没法赢的时候,他所承担的压力,比任何竞赛者来得大。
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优秀的人才是父母的职责,但是,绝不可以因此而损害了孩子身心的健康。
14.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一位犹太人曾经这样描述一位母亲是如何抚育孩子的:
一个温暖的夏日,上天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个婴儿交到她手边。
那礼物看起来如此柔弱,让她激动,战栗不已。这是上天不同寻常的馈赠——这礼物终有一天会属于整个尘世,而在此之前,上天启谕她要细心照管和保护。母亲说自己明白了,然后就虔敬地把礼物带回家中。
她决心遵守对上天的承诺。
最初,母亲密切关注,无比眷顾呵护,使他远离任何险境。她看着他从自己营造的隐密天地中探头探脑,心中惶惑不安。但她开始认识到不能永远把它置于自己羽翼之下。若要茁壮成长,必须经受艰苦的环境。
于是她谨慎地给他更多的空间,使之恣意自由地生长。
静夜之时母亲躺在床上,有时会自感信心不足,会问自己有无能力负荷如此令人敬畏的抚育重任。这时神灵会在她耳畔低语,向她保证上天知道她做得很好,于是母亲就安然入眠。
时光流逝,母亲渐渐相安于她的责任。那件礼物使她的生命如此丰盈,以至于在此之前的生命历程不堪回首,以至于没有了如此馈赠,生命的后半段将难以为继,难以想象。她差一点就把与上天的约定置之脑后。
有这么一天,母亲意识到那礼物发生了变化——不再柔弱,变得强壮、坚定、生气勃勃。一月月地,她看着他越来越有力量。于是母亲忆起她的约定。她从心底知道她与礼物在一起的时间已不多了。
那一天终于不可避免地到来。神仙们下凡来取走礼物,因为他已长大成人,要在天地间闯荡一番。母亲心内怅惋,因为他不能与她的生命相与长存。她深深感谢上苍的恩典,让她多年与如此心爱的礼物朝夕相伴。她挺起双肩,自豪地站起来,心想这真是一件非常特殊的礼物—— 他——她的爱子——会给这尘世、这众生增添美好与真义。于是母亲放飞了她的孩子,让他自由地飞翔。
一位犹太法学博士有这样一句格言:“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知识范围内,因为他诞生在另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