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民族是一个幽默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的管理、营销、财富、谈判、处世、交际、成败、教育等种种智慧融于一个个幽默笑话和充满生活哲理的故事中,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犹太民族内敛、虔诚的品质以及乐观处世的态度,这些也都是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研究犹太人的幽默故事,其实就是挖掘犹太人的智慧。
一、生活哲理故事
1.对违约者的报复
有这样一则《塔木德》寓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漂亮的姑娘和家里人一块儿出外旅行。途中,姑娘离开家人信步溜达,不知不觉中走迷了路,来到了一口井边。
当时,她正觉得口渴,就攀着吊桶,下到井里去喝水。结果,喝完了水,却攀不上井来,急得大声哭喊着求救。
这时,刚好有个青年男子打这儿路过,听见井下有人在哭喊,便设法把她救了上来。两个人一见钟情,都表示要永远相爱。
有一天,这个青年不得不出外旅行,临行前特地到她家来见她,和她道别,并且约好,要继续信守旧约。他们双方都表示,不管等待多久,也一定要同对方结婚。
两人订下了婚约后,正想请谁来担任证人,这时候,姑娘刚好看见有一只黄鼠狼走过,跑进了树林。于是,她说:“现在那只黄鼠狼和我们旁边的那口井,就是我们的证人了。”
两个人就此分别。
过了好多年,姑娘一直守着贞洁,等待未婚夫的归来。可是,他却已在遥远的他乡结了婚,生了孩子,过着快乐的生活,完全把原先的婚约给忘了。
一天,孩子玩累了,躺在草地上便睡着了。这时,跑出来一只黄鼠狼,咬断了孩子的脖子,孩子死了。他的父母都非常伤心。
后来他俩又生了一个孩子,所以又生活得很幸福。这个男孩渐渐长大了,会自己到外面去玩了。
有一天,他来到一口井边,为了观看井下水面上映出的影子,一不小心,掉落井里,溺死了。
到这个时候,那男青年终于记起了从前和那位姑娘的婚约,当时的婚约证人正是黄鼠狼和水井。
于是,他便将事情全都告诉了妻子,同她离了婚。
青年回到姑娘住的村子,而她还在等着他。两个人终于结了婚,过着幸福的日子。
很明显,这是一个在神佑之下合约(婚约)得到履行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对违约行为的惩罚不是直接落在违约者本人的头上,比如让他喝醉了酒掉井里淹死,或让黄鼠狼咬了得狂犬病不治而死(不过证人黄鼠狼的小命也得搭进去了),却是让两个无辜的孩子当替罪羊,读来难免于心不忍。
其实,这本是一个劝人为善、劝人守约的哲理故事,其寓意根本上在于无论如何要使合约得以履行。要是让违约人一死了之,那就既不符合犹太人“憎恨罪,但不憎恨人”的信条,而且合约也彻底没了希望,守约的姑娘只好忍受损失空守闺房一辈子。
所以,故事就毫不怜惜地让惩罚落在违约行为所带来的“赢利”上,即两个孩子身上。在这里,孩子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违约行为的首要成果。
这就从根本上抽去了违约行为的内在意义,使它成为一个纯粹的无谓之举,甚至自讨苦吃之举。这对“违约”夫妻不是两次获得“赢利”
而又两次从“幸福”坠入痛苦之中吗?从这个节骨眼入手,可以说是对“违约病”的最有效的针砭。
在现实生活中,犹太人对内部的违约者采取的是逐出教门的办法。
在生意场上,一个受到犹太共同体排斥的“犹太人”可以说是绝难再生存下去(作为生意人生存下去)的。而对于非犹太人,则一方面毫不容情地上诉法院,要求强制执行合约,或者赔偿损失;另一方面,犹太共同体必会相互通报,以后不再同此人做生意。
2.国王的英明决定
从前有个国王,他只有一个女儿,长得聪明美丽,深受国王喜爱。
一次公主得了重病,危在旦夕。束手无策的御医告诉国王,除非得到神药,否则公主就没救了。
国王焦急万分,赶紧贴出布告:任何人只要能治愈公主的病,不仅公主可以嫁给他,而且还立他为王位继承人。
.在遥远的地方有弟兄三人,其中老大有一个千里眼望远镜,正巧看到了国王的布告。他便同两位兄弟商议,要去治好公主的病;两个弟弟也各有宝物:老二有一块会飞的魔毯,可作交通工具;老三有一只魔力的苹果,不管什么病,吃了这个苹果马上就会痊愈。
三兄弟商量好后,就一起飞往王室。公主吃了苹果后,果然疾病痊愈。
国王欣喜若狂,立即命令;隹备宴会,向全国宣布新驸马。
可是,国王只有一个女儿,而治病的却是三人,从生活实际和犹太律法上都不允许“一女事三夫”,那么究竟让公主嫁给谁呢?
老大说:“如果不是我用千里眼看到布告,我们也不会想到这儿为公主治病。”
老二说:“如果没有魔毯,这么远的地方,怎么能来得了呢?”
老三说:“如果没有魔力苹果,即使来了,也治不好病。”
这个问题使国王很为难,公主既不能嫁给三个人,又不能单独嫁给其中一个人,否则就是对其他两人的失信。违约同样是犹太律法所不允许的。那么,只能说布告上的内容有漏洞,若想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避开漏洞。
国王经过深思熟虑,最后选定了拿苹果的老三为驸马。
国王认为,有千里眼的老大,仍然拥有千里眼;有魔毯的老二,仍然拥有魔毯;只有老三将苹果给公主吃了,最后什么也没有了。根据《塔木德》律法:“当一个人为一人服务时,最可贵的还是把一切都奉献出来的人。”这就是国王为了避免违约,而又避开合同的漏洞所寻求的一条标准。即不看谁对治病的贡献大,而只看谁奉献得多。
3.一份心机暗藏的遗嘱
古时候有一个贤明的犹太人,他把儿子送到很远的耶路撒冷去学习。
一天,他突然染上了重病,知道来不及同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就留下了一份遗嘱,上面写得清楚,家中全部财产都让给一个奴隶,但要是财产中有一件是儿子所想要的话,可以让给儿子。不过,只能一件。
这位父亲死了之后,奴隶很高兴自己得了好运,连夜赶到耶路撒冷,向死者的儿子报丧,并把遗嘱拿给他看。儿子看了非常惊讶,也非常伤心。
办完丧事后,儿子一直在盘算自己应该怎么办,但理不出个头绪。
于是,他跑去见拉比,说明情况后,就发起了牢骚。拉比却对他说:
“从遗书上就可以看出,你父亲十分贤明,而且真心爱你。”
儿子却厌恶地说:“把财产全部留给奴隶,不留一点什么给儿子,连一点关怀的意思也没有,只能让人觉得愚蠢。”
拉比要他好好动动脑子,只要想通了父亲的希望是什么,就可以知道父亲是给他留下可观的遗产的。拉比告诉他,他父亲知道,如果自己死了,儿子又不在,奴隶可能会带着财产逃走,连丧事也不报告他。因此,父亲才把全部财产都送给奴隶,这样,奴隶就会急着去见儿子,还会把财产保管得好好的。
可这个当儿子的还听不明白,这样做对他有什么益处。
拉比见他还是反应不过来,只好给他挑明:“你不知道奴隶的财产全部属于主人吗?你父亲不是说给你留下了一样财产吗?你只要选那个奴隶就行了。这不就是他充满爱心的聪明想法吗?”
年轻人终于恍然大悟。
故事中的犹太人实实在在地使了一个小计谋,遗嘱所给予奴隶的全部权利,都建立在满足儿子一个要求的基础之上,前提一变,一切权利皆成泡影。这样一个机心暗藏的活扣,是这个犹太人计谋的关键。这充分显示了犹太民族在订约守约方面的独特智慧。
人必须要守约,合适的契约能够有效地保护你的合法权益,但在订约的时候要考虑周全,多动些脑筋。
4.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祈祷
储木鳓上说:“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祈祷。”犹太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仅领会了敬奉上帝的要求,还能挖掘出更多的意义。
二战期间,波兰巳落入希特勒的魔爪,邻近的小国立陶宛也在虎口边上。
于是,立陶宛的犹太人纷纷逃离,经日本迁往他国。
一天,日本政府机关的函电审查官,前往日本犹太人委员会调查一个犹太拉比卡利什发往立陶宛的一个函电的内容。电文上写着:“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祈祷。”委员会主席阿南也不知该电文是什么意思,只好解释说:“这次的电文是一个宗教礼仪上的问题。”
审查官听了这番话,觉得有理,就让他把电报发出去了。
后来,阿南终于找到那位可敬的拉比,向他询问“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祈祷”的意思。
拉比却用深沉而悲哀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他,然后说:“你难道没听说这句有名的《塔木德》里的格言吗?6个人可以用一份证件上路。”
阿南这才恍然大悟。卡利什拉比刚刚离开欧洲来到日本,他关心着立陶宛的犹太同胞。他知道,日本的边境上办签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于是,他就给立陶宛的同胞建议,6个本来不属于一家的人可以作为一个家庭申请签证,以便更多的犹太人可以借此离开。
日本人没研究过《塔木德》,就连犹太人委员会的主席阿南也搞不懂拉比的建议。所以,当一个又一个犹太人的“6口之家”通过各种途径踏上日本列岛时,日本人只会惊叹犹太人在家庭中的高度同一性,根本想不到犹太人的家庭人数竟是由日本的入境管理条例所决定。这确确实实是钻了日本法律的一个大空子1
5.巧妙的暗示
罗马的皇帝和以色列最伟大的拉比关系密切,因为他俩是同一天出生的。
有一天,罗马皇帝派一位使者给拉比带来口信说:“我有两件事要做:第一件事是我死之后想让儿子继位;第二件事是准备让以色列的大巴列市成为自由关税城市。可是我只能先做一件事,但不知该先做哪一件?”
由于当时两国之间的关系紧张,如果以色列人知道拉比回答了罗马皇帝的问题,一定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拉比无法回答使者带来的问题。
使者回来向罗马皇帝汇报了事情经过,皇帝便问他:“当你把我的口信说给拉比听的时候,他正在干什么?”
使者回答说:“拉比让儿子骑在自己的肩上,然后把鸽子交给儿子,儿子把鸽子却放飞了。除此之外,拉比什么事也未做。”
罗马皇帝马上明白了拉比的意思,意思是让他先把王位传给儿子,然后由儿子让大巴列市成为自由关税城市。
过了一段时间,使者又送来了皇帝的请教事项:“我手下的官员欺骗我,我该怎办?”
拉比同样以哑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走到菜园里,拔起一棵菜:几分钟,又拔起一棵罗马皇帝同样明白了拉比的暗示,那就是:“不要一下子除掉你的敌手,要分成几次,逐步消灭”。
这则故事说明,拉比和罗马皇帝的私交既没有损害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也没有违法,那么是无可厚非的。但当罗马皇帝向他提出咨询时,他又不便于当面回答,而他本人又不愿意断绝这份友谊,所以他只好采用暗示的方法,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拉比的智慧在于,他既没有在“说”上违法,也没有因机械地守法而压制自己的表达,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交织着矛盾的问题。即所谓不可以说,却可脚踏实地地去做。
6.疑心是魔鬼
《塔木德》上说:“疑心是魔鬼。”为了阐释这一观点,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小夫妻,新婚燕尔,如胶似漆,小日子过得十分甜蜜。
一天,丈夫心中高兴,便对妻子说:“你到厨房里打开酒瓮取些葡萄酒来,我俩共饮几杯。”妻子来到厨房,打开酒瓮盖,正要取酒时,却在瓮中看到一个俏丽女人的身影。顿时,她怒火中烧,气冲冲地跑回屋里,责问丈夫:“你原来已经有了一个女人,还把她藏在瓮中。你为什么要欺骗我?”
丈夫被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跑到厨房朝瓮中看个究竟。他一看,顿时也火了,冲着妻子大叫道:“你说我藏了女人在里面,可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个男人。你老实说,为什么欺骗我?”
于是,夫妇俩怒目而视,争吵不休,最后大打出手。
这时,未了一位拉比,听完夫妇的述说,也到瓮中看了看。他知道这是瓮中葡萄酒映现人影造成的误会,便搬来一块大石头,朝着酒瓮砸了过去,葡萄酒顺着窟窿流了一地。夫妇俩再往瓮中观看时,已是一无所有了。夫妇俩这才明白是影子的缘故,羞愧地低下了头。
疑心太重的人,一碰到稍微复杂点的事情,就会疑神疑鬼,无端猜测,由此上演了一幕幕闹剧、悲剧,等最终真相大白时,却发现已耗费了许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甚至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残局。
7.一个普通的烟斗
《塔木德》上有这样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
一位令人尊敬的拉比去世了。他所有的信徒都渴望得到他的一件遗物,留作纪念。其中一个学生心系一柄烟斗,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
“这要花你100个卢比。”拉比的妻子告诉他。
“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大钱。”信徒有些犹豫地说:“但是,请先给我看看,然后再决定。”
于是,拉比的妻子把烟斗给他,他点燃了它。你能想象发生了什么吗?
他刚吸完第一口不久,就仿佛看到了天堂的七重门全为他打开,里边有迷人的风景。
学生大喜过望,赶快用激动的双手数了100个卢比,然后兴冲冲地带着烟斗回家了。
到家之后,他再一次点燃烟斗,并狠狠地吸了一大口。
你能想象发生了什么吗?
什么都没有!
什么都没有?
气昏了头的学生赶忙去找新来的拉比,并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他整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