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并非一切不幸都是痛苦,一切痛苦也并非都是不幸。问题是怎么控制和利用,也就是驾驭痛苦。正如犹太教牧师古许纳在他的畅销书《好人遭受不幸时》中所说:“我们必须摆脱那些以过去的痛苦为中心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之类的问题,改为提出展望将来的问题,例如‘既然这件事已经发生,我该怎样应付?”’
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痛苦发泄出来,其痛苦就会自然地在自己的掌握中。但对于痛苦的过程,各人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去度过它。因为要把心灵的创伤医好,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采取某种行动,而这种行动也就是对痛苦的控制和利用。
对痛苦的控制无非是两种方法:一是摆脱,二是引导。摆脱痛苦最成功的办法就是寻找慰藉和转移注意力。但摆脱痛苦需要时间,痛苦必须用时间去克服,至于时间的长短,就要看痛苦的程度和情形而定。必须应该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对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他们应能够驱逐一切失眠、焦虑、恐惧、愤怒和自疑等痛苦症状和“迅速恢复正常”,则往往会使他们感到彷徨、内疚和失去自信,令痛苦的过程更加长久、更加难以结束。痛苦的极至便是解脱。
对于痛苦来说,往往获得解放的门径,也就是脱离痛苦的门径。所以,在痛苦阶段恰恰是在似乎一切行动将完结的时辰,新的力量诞生,给你产生莫大的支助,正是痛苦合理引导的结果。
聪明的犹太人相信,痛苦是一种财富,你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合理地控制和利用它,它将给你的人生以鼓舞和动力。
当然,犹太人是反对因痛苦而烦恼,整天郁郁寡欢的。《塔木德》说:“人死了以后,会被虫子吃掉,而活着的时候,也会被烦恼啃得体无完肤。”犹太认为,不良情绪对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因此,一定要努力疏导和排解。犹太人总结出了下面的几种方法:
(1)自然发泄
排解不良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之“发泄”。有些人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当受了委屈,或者沉浸在悲痛欲绝之时,只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就会感到解除了抑郁、忧愁和悲恸,颇有轻松之感。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例:突如其来的巨大悲痛,令人难以排解,这时有人劝“哭出声来吧”,结果痛哭一场,往往就会使人从悲痛中解脱出来。
“长歌当哭”当然也是一种排解的方法,此时的“哭”比“笑”往往更有奇效。一些研究者对眼泪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哭或其他感情冲动时流出的眼泪,其化学性质与眼部受机械刺激时流出的眼泪是不同的,前者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其中有些生物化学物质,正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速或消化不良的“罪魁祸首”:当人哭时,这些物质较多的随眼泪排泄出来,对健康自然是有利的。从这个角度说,哭是机体对有害物质的一种自我调控功能。并且,“哭”出了烦闷、抑郁和悲痛,使人心情变得略为舒畅,也是对精神(心理)的自我调节方式之一。
(2)逐渐宣泄
情绪压抑,有时不宜一下子发泄出来,可采取分散疏导,逐渐宣泄的形式。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受到挫折,甚至遭到不幸,比如在恋爱中遭到挫折、亲朋好友去世、生活中发生重大的事故、工作学习上或家中有不愉快的事等,怒从心头起,或心中泛起阵阵愁云时,首先可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感情,然后找自己诚恳、乐观的知心朋友、亲人,向他们倾诉自己的苦衷,或给亲人、朋友写书信诉说苦闷、烦恼。
从亲友的开导、劝告、同情和安慰中得到力量和支持,消极的苦闷、忧愁和烦恼之情会随之消散。所以,广交知心朋友,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医治心理不良情绪的良药。
另外,在情绪不佳时,可写诗作赋,撰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是疏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
(3)投身工作
排除不良情绪最根本的办法是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状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在生活中遇到烦恼,自解自劝,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任何理智和情感都可以化为行动的动力,无论是愉快满意的情感,还是悲痛不快的情感,都能激励人去工作和学习。人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就是这种表现。意志坚强者可避免不良刺激,增强抗病能力;意志脆弱者,多神怯气虚,易遭受刺激而发病。事实证明,胸有大志,毅力坚强的人,能够有意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转移化解
各种情绪的产生都离不开环境。避免接触强烈的环境刺激,有时是必要的,但最好是学会情绪的积极转移,即通过自我疏导,主观上改变刺激的意义,从而变不良情绪为积极情绪。例如,一旦遇到烦恼、郁闷时,如果你爱好文艺,不妨去听听音乐,跳跳舞:如果你喜欢体育运动,可以打打球、游一游泳等,借以松弛一下绷紧的神经;或者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哑剧、滑稽电影;如果你天生好静,那也可以读一读内容轻松愉快、饶有风趣的小说和刊物。总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分别采取自己喜爱的活动。这种自娱自乐的活动可以舒体宽怀,消忧排愁,怡养心神,有益于人之身心健康。
此外,当你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也可以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林荫大道上或视野开阔的海滨边,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作短期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陶醉在蓝天白云、碧波荡漾、花香鸟语的自然怀抱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会使你产生豁达的心境,一切忧愁和烦恼之情会随之消散。大自然可使你舒畅气机,忘却忧烦,寄托情怀,美化心灵。
6.以积极的自我形象应付不利环境
一位犹太作家指出:积极的自我形象是走出贫民窟、危机和不幸童年的门票。女性幻想家格洛丽亚.斯坦内姆、奥普拉.温弗雷、简.芳达、艾恩.兰达、莉莲.弗农、玛丽亚.卡拉斯、玛丽.凯.阿什、哥尔达‘梅厄和艾斯蒂.劳达都克服了贫困的环境或巨大的悲痛来达到成功的顶峰。她们早年生活环境并非如媒介所描绘的如同田园诗般美好。哥达.梅和艾恩.兰达都自年幼时便在俄国革命时不断地与死亡抗争;丽莎.克莱伯恩和莉莲.弗农都是逃脱纳粹恐怖魔掌,以落魄的移民身份分别来到新奥尔良和纽约:玛丽亚.卡拉斯从受战争蹂躏的希腊的饥饿线上挣扎过来:玛格丽特.撒切尔少年时代在二战炮火袭击的英格兰幸免于难。这些妇女都从年少时所失去的和所遭受的危机中学到了东西,并以此作为鞭策动力,她们能将不利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以构建伸缩自如的自尊。她们早年的经历给她们留下了惊吓,但纯粹是生理上的,她们受伤的零件在伤口愈合后更为强健,她们克服早年的悲剧,通过将需求升华为积极的内在能量,来达到她们各自领域的顶峰。
帮助她们克服早年不幸的一个因素是内在对自己强烈的信任。犹太人经常教导他们的孩子树立强大的自我形象,不断警告他们是伟大而强盛的,他们由此臭名远扬(这些妇女中有6人至少有一位犹太父母)。甚至那些没有犹太父母的,其父母也沿用犹太人的传统,灌输自己的孩子树立无所不能的自我形象,她们被宠爱、受崇拜,并不断被灌输自己是伟大、不凡、聪明而又美丽的,可超过其他人,这种说教构造了有弹性的自尊,帮助她们克服早期的不幸与灾难。大多数女性以后承认她们那时便相信,长大后会不平凡。
她们中许多人儿时在学校被认为早熟或比别的孩子聪明。奥普拉.温弗雷、琳达.沃切纳、艾恩.兰达、麦当娜和简.芳达承认有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她们知道自己比朋友们更聪明,更有才能,这一自我认识赋予她们在学校和以后的生活中取得更大更高的成就,也强化了她们的自我形象,她们相信自己不同寻常。她们以精神优越感行事,从而激励她们攀行。
这些妇女往往对自己的卑弱和不安进行过度补偿。强大的个体由不安和超成就所驱动,来平息内心的恐惧。她们中许多人是与众不同的,这在她们很早的生活中就定势以“不同”观点作为积极的品格,而非不利因素。因而,当同伴告知自己与众不同,只会成为她们自尊强化的积极因素,她们往往将自己的与众不同作为一种财富,而绝非负担,以此来强固自我形象。
自信使我们确立超凡的形象,能够应付任何挑战,自尊使我们表现出色,而热情是自信和自尊的根源。
7.坚持不懈地往目标迈进
罗森沃德是全美最大的百货公司西尔斯一娄巴克公司的最大股东,他也是全美20世纪商界风云人物。然而,这个做服装生意起家的富翁却也经历了许多创业时的失败与艰辛。
罗森沃德于1862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少年时随家人移居北美,定居在伊利诺依州斯普林菲尔德市。
罗森沃德的家境不好,为了维持生活,中学毕业后,他就到纽约的服装店当跑腿,做些杂工。罗森沃德从年幼时就受犹太人的教育影Ⅱ向,这使他拥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确信凡人皆有出头之日,一个人只要选定了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往目标迈进,百折不挠,胜利一定会酬报有心人的。罗森沃德本着这种精神,十分卖力地赚了几百块钱。
“我要当一个服装老板。”这是罗森沃德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除了在工作中留心学习和注意动态外,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于学习商业知识,找有关的书刊阅读。到1884年,他自认为有些经验和小额本金了,决定自己开家服装店。可是,他的商店门可罗雀,生意极为不佳,经营了一年多,把多年辛苦积蓄的一点点血汗钱全部赔光了,商店只好关门,罗森沃德垂头丧气地离开纽约,回伊利诺依州去。
痛定思痛,罗森沃德反复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最后,他找出了缘由: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又是一种装饰品,它既要实用,又要新颖,这才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而自己经营的服装店,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任何新意,再加上自己的商店未建立起商誉,没有销售渠道,那是注定要失败的。针对自己出师不利的原因,罗森沃德决心改进。
他毫不气馁,继续学习和研究服装的经营办法。他一边到服装设计学校去学习,一边进行服装市场调查,特别是对世界各国时装进行专门研究。
一年后,他对服装设计很有心得,对市场行情也看得较为清楚。于是,决定重整旗鼓,于是,他向朋友借来几百美元,先在芝加哥开设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店。他的服装店除了展出他亲自设计的新款服式图样外,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对已定型的服式改进,甚至完全按顾客的口述要求重新设计。因为他的服装设计款式多,新颖精美,再加上灵活经营,很快博得了客户的欣赏,生意十分兴旺。两年后,他把自己的服装加工店扩大了数十倍,并把服装店改为服装公司,大批量生产各种时装。从此以后,他的财源广进、声名鹊起。
在人生的征程中,失败时常发生,每个人都不必悲观,因为失败并不意味着没有希望,相反“失败”是成功之母,活用失败与错误,是自我教育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三、寻找做事的方法
1.确立明确的目标
《塔木德》上说:“一位百发百中的神箭手,如果他漫无目标地乱射,也不能射中一只野兔。”成功的犹太人非常重视明确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性。
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没有确立目标,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许多人并不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没有确立目标或没有选准目标,所以没有走上成功的途径。这道理很简单,正如一位百发百中的神技射击手,如果他漫无目标地乱射,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又如驴子一天到晚绕着石磨不停地转动,但是什么地方也到达不了,也是因为它没有目标的缘故。
犹太人大卫.布朗是英国的一位商人,他的发迹过程,就是他一生确立目标的实现过程。他出生于1904年,父亲经营一间小型齿轮制造厂,几十年一直惨淡经营,仅可以赚取一点生活费。尽管如此,布朗的父亲还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总结自己没有选好奋斗目标的教训,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为此,他严格要求布朗勤于学习和读书,每逢假日就规定他到自己的齿轮厂去参加劳动,与工人们一样艰苦工作,绝无特殊照顾。
布朗在家庭的教育下,在工厂里工作和生活了较长时间,养成了艰苦奋斗精神,熟悉了工业技术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这样,布朗父亲的目标总算实现了。而布朗自己的奋斗目标,不在于齿轮厂方面,而是利用自己在齿轮业务积累的经验,往赛车生产这个目标去奋斗。他通过观察,发现当代人对汽车使用已普及,预感汽车大赛将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流行娱乐。这就形成了他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赛车。
就这样,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成立了大卫布朗公司,不惜成本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搞设计,采用先进技术设备进行生产。1948年在比利时举办的国际汽车大赛中,布朗生产的“马丁”牌赛车夺了魁,大卫布朗公司因此一举成名,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布朗从此走上发迹之路,布朗父亲及布朗自己确立的目标都实现了,可谓一箭双雕。
爱因斯坦的一生所取得的成功,是世界公认的,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一生,亦是典型的为目标奋斗一生。
他出生在德国一个贫苦的犹太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加上自己小学、中学的学习成绩平平,虽然有志往科学领域进军,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必须量力而行。他进行自我分析:自己虽然总的成绩平平,但对物理和数学有兴趣,成绩较好。自己只有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确立目标才能有出路,其他方面是不及别人的。因而他读大学时选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