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太白传奇
20046200000117

第117章 包子

李太白走在大街上。

独自一个人走在繁华热闹的大街。

小贩的吆喝声,小孩儿的哭闹声,买东西的砍价声,卖东西的欢笑声,牲畜的哀嚎声,声声入耳。

但就在这嘈杂的万物声中,却存在着一种只有李太白才能听到的声音。

那是一种很特别的声音,虽然每个人类都可以发出这种声音,但李太白此时很确定这个声音只有自己听到了。

当然他也不愿意让别人听到。

毕竟在这公众场合肚子饿得咕咕作响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所以他赶紧找了一个包子摊,赶紧要了两屉包子,肉包子。

一碗粥,小米粥。

--

包子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它起源于三国。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

从此,在民间即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出现了白馒头(不带馅的)。

包子这种面食制品大约在魏、晋时便已经出现。但包子的原名却叫“馒头”。晋代束皙在《饼赋》中说,初春时的宴会上宜设“曼头”。这里所说的“曼头”其实就是包子。。至于“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代。在《爱竹淡谈薮》一书中载:“宋朝有个叫孙琳的大夫,为宋宁宗治淋病,就是用馒头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们视为神医。”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陆游不仅写了《笼饼》诗称赞,对其诗亦还自作注释;其《笼饼》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陆游的注释为:“蜀中杂彘(即猪)肉作巢(即馅)的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由此可见,当时四川用猪肉合面做的馒头,就已经很有名了。

北宋陶谷的《清异录》就谈到当时的“食肆”(卖食品的店铺)中已有卖“绿荷包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说,临安的酒店分茶饭酒店、包子酒店、花园酒店三种,而包子酒店则专卖鹅鸭肉馅的包子。可见这一时期包子已经很普遍了。

包子的种类很多,比较出名的有天津狗不理包子、开封小笼包、开封灌汤包、商丘永城薛湖牛肉水煎包、广东叉烧包、杭州小笼包,上海灌汤包、山东王老土大包等等。

--

李太白坐在一张简陋的桌子上,等着包子,等着粥。

这得以让他有时间观察周围的情况。

包子铺以便宜实惠获得了很多下层人士的喜爱,干苦力的大汉,做买卖的小贩,来赶集的农夫,总是喜欢到这里来上一屉包子,一碗粥,在这还不算太差的环境里解决自己的一顿饭。

所以李太白的周围现在就坐满了这些人,这些人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包子。

李太白的肚子又有些作响了。

还好包子已经上来。

李太白拿起筷子夹起一个包子就吃了起来,味道还不错。

虽然很烫,但很好吃。

好吃到李太白都没注意到他身后立着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