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命魅力中的暗恋
20046700000017

第17章 风中的情结(1)

妈妈还是走了。

推着那个破旧的小车,推着大大小小的纸箱子和她一天的愿望与辛劳。

鼓励鼓励,来自人与人之间善意的关爱。

她是真情的雨露,滋润着爱与被爱者的心田。

生活在平淡中,常接受别人的鼓励,也常鼓励别人。

与祝贺不同,鼓励很少在成功与辉煌时登场,却大多在失意与沮丧中出现。

没有锦上添花的美妙,却有雪中送炭的及时。

鼓励,像坚毅朴实的铺路石,筑就从失败通向成功的桥和路。

每个人,都有平凡的一面。

社会中的风风雨雨总需要每个人去默默承受。

面对新的选择,期望的落空,心爱的人离你而去……所有这些带给你的不仅有苦涩,更有敏感和自卑;带给你的不仅是灰溜溜的心情,更有从此以后的一蹶不振。

失败总是难免的,可怕的是人的信心就在这样的愁绪中渐渐褪去。

生活的快乐、多彩的人生全都被灰暗所替代。

此时,再没有比鼓励更能振作人的精神,焕发人青春勃勃的生机。

因为朋友、师长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激情和能量在鼓励中爆发、释放,惊喜和奇迹,因为鼓励而诞生。

鼓励,像风雨中火热的旋律,激起希望朵朵,让你微笑着继续。

鼓励是容易的,只要善意真诚地表达一声就可完成,可鼓励的作用却是鼓励者本人都出乎意料的。

没有老师的鼓励,那个名叫海伦·凯勒的残疾姑娘就不可能战胜人生给她设置的重重障碍而一举成名;没有母亲的鼓励,就不会有托马斯·爱迪生这个被学校斥为"最笨的学生"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大发明家的奇迹……鼓励是一方医治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当你遇到失败、挫折时,鼓励如一缕春风、一丝春雨,让你失意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复苏;鼓励是一支助动剂,当你信心不足、踌躇不前时,鼓励如母亲的眼神、父亲的大手,让你得到驾驭人生小舟劈波斩浪的勇气和力量。

鼓励,让我们读出人性的善良与美丽,让我们架起理解和祝福的心桥。

鼓励,来自人与人之间善意的关爱,她是真情的雨露,滋润着爱与被爱者的心田。

多给点鼓励吧,因为人人都需要她。

黄建云家信难读其实,每次来信的内容,大致不外乎说说家里的农活这些天紧张,或是村里、县里的一些变化。

若有数日收不到家里来信,收发室就要多跑几回。

每次带回的失望,越发给人一份期盼。

一缕遥远的情思相缠绕,总有一股急切的感觉。

其实,每次来信的内容,大致不外乎说说家里的农活这些天紧张,或是村里、县里的一些变化,还有信末总忘不了的一句:注意身体,努力学习……每每因为有这种熟悉,于是总莫名其妙地伴随着隐隐的心酸从心头升起,想那言语的真切,原是化身于父亲血泪的慈爱。

越是这样地简单,这样地熟悉,越会使人感觉到家信难读。

父辈的任劳任怨,父辈的宽慰,永远给予年少的心一种安抚和寄托,他会用忍耐来掩饰澎湃心底的生活愁波,他会用笑脸给子女以自信和快乐……去年家里种了3亩西瓜,丰收的喜悦并未把辛劳的汗水兑换成钞票。

低廉的价格和拥挤的市场,把希望吹落成一片残影,化为泡沫,裂碎到最后的一丝希望,是熟透了的四五千斤西瓜急待处理。

眼看就要开学,只好存人地窖,也只有让父亲每天推着车子慢慢卖吧!……开学后没几天,父亲来信说,放心,西瓜已处理得一个不剩。

一时高兴,使得烦杂的心境平静了许多。

日子又在一种更替中,传递和增长着两代人之间的尊敬和至爱。

让人理解又让人揪心的是,年假回家,问起来那么多西瓜后来是怎样那么快就卖完了呢?父母都没有说什么,后来还是妹妹告诉我:西瓜全烂在地窖里,一个没剩。

问起家里种的药材,也是因为管理不及时,大部分死了。

怕影响我的学习,写信没告诉我……几句话听得使人心头不知源自何处而来一阵强烈的震颤。

得以平静的时候,良心的自责和一股炽热的慈爱相融合,使得心海深处折腾起另一种神圣的疑惑:父母为了子女还有什么隐瞒着的呢?此后的日子,我一如既往地期盼着家里来信,只是更深程度地加深了那份感觉:家信难读!张长年风中的情结妈妈还是走了。

推着那个破旧的小车,推着大大小小的纸箱子和她一天的愿望与辛劳。

接连几天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虽说已是春天了,仍然带着冬天的寒意。

一大早就被妈妈起床的声响弄醒。

妈妈又准备摆摊去了。

我望了望窗外,小雨已经停了,可刮起了很大的风。

"妈,今天天不好,风大,就别去了。"

我劝说着,尽管我知道这种劝说是多余的。

"不出摊怎么行?前两天下雨都挺过去了。今天刮点风怕啥,你在家好好睡吧。"

妈妈还是走了。

推着那个破旧的小车,推着大大小小的纸箱子和她一天的愿望与辛劳。

此时的风,一定吹乱了她的头发,走时她忘了围围巾。

我一个人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我没有妈妈那么大的毅力。

外面的风呼呼地吼着,树枝和电线发出了痛苦地尖叫。

好像寒冬又一次降临了。

真不该让妈妈出门。

我知道妈妈此时正受着寒冷的煎熬。

一股热流滚过我的眼角。

妈妈她全是为了我和妹妹呵。

父亲走了五年了,他走得那样急又那样远,以至永远都不能再走进我们的家门。

在我的怀想中,总觉他走时就在昨天。

以至时常有种阴影笼罩在心头。

没了父亲,就等于没了依靠,没有了主心骨。

那些日子里,我们的小屋好冷好冷呵。

我就觉得这个世界从此再不会温暖起来。

我的妈妈就是这样抹干了泪水在风中摆起了摊,以她母性的柔弱与坚强。

一个下岗女工,两个稚弱的女儿,对于父亲留下的,她只有面对与接受。

妈妈以她微薄的收入供养我上了大学。

我知道,我应该留在妈妈身边,以一个苦命的孩子早日走人社会。

可妈妈不让,妈妈说,你爸爸希望你上大学,只要你能上学,妈吃点苦也高兴。

我是带着遗憾与心酸离开妈妈走进远方的大学的。

在妈妈最需要我陪伴的时候,在家里最需要支撑的时候。

我没有把伤感给妈妈。

我把眼泪带到了学校,带到了没有人知的教室角落。

每当刮风下雨,我眼睛都会湿润起来。

我会想,我的妈妈她此时一定在摊前受苦。

不知妈妈穿得多不多,带没带伞。

大雪纷飞的天气,我冷得在教室里跺起脚来。

我想保持一种心中的暖意,我是替妈妈跺的。

我知道妈妈此时的脚一定失去了知觉。

妈妈,女儿为你祝福呵!我曾在心里一次次责问:你是个好女儿吗?是个孝顺孩子吗?看着妈妈受累为什么帮不上忙?你欠妈妈的太多了。

每受到这种责问,我就恨不得立刻奔回家,站在妈妈的身旁。

只有阳光普照时,我才会有个好心情。

大学四年,我感情的晴雨表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每天晚上,我都在心里默默祈祷;每天早晨,我都怀着一种希望。

收听天气预报,推窗看天成了习惯。

没有谁知道我的思念与牵挂,包括我的妈妈。

每次探家,总见妈妈那张瘦黄的脸。

岁月的风霜使妈妈过早地苍老了。

周围的人总是跟我说:"你妈太苦了,整日没命地干,也舍不得吃,大冷天还吃凉饭。

她总是念叨:大闺女上学不容易,需要花钱……"我听了,当时就想掉眼泪。

我心里清楚,妈妈一个人要摆摊,要进货,她没有吃饭的功夫,忙急了,有时一天只吃一顿晚饭。

只有我回家时,才能帮妈妈看看摊、做做饭,让她轻闲一些,吃上一顿热乎饭。

我能做的只有这些。

只有这些,我的心里才会有一丝安慰。

妈妈总是说:"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你爸爸,我们要好好活下去。人不能怕苦,你怕了,苦就把你压倒了。"

妈妈的文化不高,却教会了我们怎样生活和做人。

这些年来,妈妈的信念始终支撑着这个不太健全的家。

外面的风越刮越大了。

这几天,妈妈在寒冷里的收入并不多。

风雨中能有多少顾客需要那些瓜果呢?可妈妈还是守着那摊子馨香,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心里怀着一次又一次地盼望。

妈妈,等等我,我要给你打上两个鲜嫩的荷包蛋,再放上白糖,让你暖暖心;我要给你带去围巾和大衣,让你暖暖身子。

明天我又要回学校了,我要在风中陪你一整天。

晓红父亲的脚步穿透我的心言谈中,父亲从不觉得自己令人怜悯,对那些健全的人也从未流露出妒忌之情。

在我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曾一度怕人瞧见我跟父亲在一起。

他身材矮小,而且走起路来跛得厉害。

我们时常一道外出,他的手要撑在我的胳膊上才能保持身体平衡,由此引来路人的注视。

那种讨厌的目光,让我内心痛苦辗转。

父亲也注意到了这些,心里不舒服,表面上却镇定自若。

让我们两人的脚步协调起来比较困难,他蹒跚而行,我又缺乏耐心。

正因为如此,我们一行走的时候从不多说话。

每次出门他总免不了交代:"你加快步伐,我努力跟上。"

我们通常在家和地铁之间来去,这是他上班的必经之路。

他是个工作狂,哪怕天气恶劣,他也决不旷一天班,而且总是按时抵达办公室。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碰上冰天雪地的日子,即使有人搀扶,父亲也走不稳。

这样的时候,姐姐或我就用孩子玩的雪橇拉着他穿过纽约布鲁克的街道,把他送到地铁站口。

他总是紧紧抓住人口阶梯边缘的栏杆,一步一步往下走。

现在每当我想起这些还很吃惊: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忍受那样的屈辱和压力,而父亲又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而且没有表现出丝毫地抱怨?言谈中,父亲从不觉得自己令人怜悯,对那些健全的人也从未流露出妒忌之情。

他在别人的身上寻找的是"一颗善心",如果谁拥有这样的一颗心,谁就会对他表现友好和美善。

如今我也长大成人,开始相信那是一个评判人的合适标准,尽管我仍然无法确切知道"一颗善心"的含义。

但有一点我清楚,那就是什么时候我不曾拥有。

许多事父亲没法做,但他总是努力以某种方式积极参与。

当地的一个沙滩棒球队曾经没有经纪人,父亲勇挑了重担;他是个很有见地的球迷,经常带着我去看健将们鏖战;他喜欢去舞场和各种晚会,饶有兴致地坐在那里看别人乐。

后来在一次海岸聚会上,发生了令人难忘的一幕,有人打起来了,所有的人都卷了进去,拳脚相加,扭成一团。

他不甘心就这么坐着观望,可他站不起来。

绝望之中他开始大声呼喊:"谁过来跟我打,谁过来跟我打!"当然有人跟他打,但"斗士"们竟被劝止,宁愿不战而输。

现在我才明白,他总是通过我--他惟一的儿子,来间接地参与许多事情。

我打球,他在一旁喝彩;我加人海军,等于是他"加入"了海军。

向同事介绍我的时候,他由衷地说:"这是我的儿子,也是我自己。因为如果不是情况不同,他做到的也是我能做到的。"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声音总是很轻。

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我越来越多地想他。

我不知道他当年是否感觉到,同他一起行走时我很不情愿。

现在我为此深感愧疚。

当我为琐事而抱怨时,当我妒忌别人的好运时,当我缺乏一颗善心时,我都不由得将父亲想起。

在这样的时刻,仿佛是我把手放在父亲的胳膊上保持一种平衡,并且是我在心里说:"你加快步伐,我努力跟上!"明廷雄花不都是香的一般人不仅不能知人善任,常站在自我的领域里要求别人。

一个假日午后,我带着一家大小上阳明山赏花。

天气分外晴朗,赏花的人比山坡上的花还要多。

人影在花丛中窜动,有照相的、有吃东西的、有谈天说地的,信步走着,看在眼里真也有趣。

小孙儿在前头蹦着跳着开道,太阳照着满山的樱花、杜鹃,人生的确美好。

"爷爷,为什么那个花不香?"不知何时,小孙儿扯住我的衣袖,不停地摇动,他的另一只小手指着一丛红艳的杜鹃。

我愣了一下。

"那个花!哦!这是好看的,不香。"

"花都应该香嘛!"他不服气地不满意地噘起了小嘴。

回家之后,孙儿的话缭绕在我心头,久久不散:花都应该是香的嘛!究竟这有没有道理?我不是也常想"男人都该是彬彬君子,女人都该是贤妻良母"吗?我又对不对呢?坐下来,环视满庭花草,静静地想:花和草长了一院子,可是,杜鹃、山茶、桂花、含笑、太阳花、向日葵、兰花……没有一样是跟别的花草相同的,它们都各有特色。

看见梅花便可以嗅到早春的气息;看见榴花便知是五月榴花照眼明;桂花和红叶便可捎来秋意;苍松和腊梅象征了冬寒。

如果我们顺着自然去要求,那么一定可以心满意足;可是,若要在夏天赏梅,春天看红叶,谅必大失所望。

人是自然的产物,也和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样各具特色。

这个人适合统领三军,那个人精于舞文弄墨,各有天赋,各有使命。

人若能知道植物花草的特长,加以妥善运用,不仅能使斗室生辉,更能美化生命,使之灿烂辉煌。

就像在春梅开时踏雪寻梅,"采得好花瓶中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

人之用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善用人者,不但能认清别人的特点,更能予以机会发扬光大。

这种知人的智慧,也就是古人称颂的知己。

所以伯牙断琴于钟子期,仲尼覆醢于子路,都是叹知音的难得。

伯乐求千里驹,是相得益彰。

一般人不仅不能知人善任,常常站在自我的领域里要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