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上海:新十字街头
20046800000014

第14章 主题:上海新十字街头(13)

早:很多人常常在固定的站点上车,又在固定的站点下车,他似乎就是这样严谨和有规律。

6:我不知道她从哪里上车,也不知道她在哪里下车,她对我而言是一个遥远的方程式,似乎永远都无法给出答案。

6:我和他愈走愈近,可以闻到他身上极淡的烟草味道,融合着须后水的香味。我想要他注视着我的眼睛,这样我就可以和他说话,或许这就是一个新的开始。

6:我和她愈走愈近,几乎可以看到她脸上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但是我不敢看她的眼睛,因为我怕自己会不由自主地陷进去。

早:我们终于擦肩而过,没有任何的言语。或许我们都害怕或不能承受流行在这个城市的拒绝和冷漠。我看见他消逝在人流中,我们彼此最终仍将去往不同的方向。

6:我们终于擦肩而过,没有任何的言语。我只是拒绝一段陌生人的感情,尽管心底是那样地渴望。我任由我的背影在颤抖,任由背影出卖我的脆弱,我都无法回过头去看她一眼。

早:地铁是一个容易告别的地方,我们总是在这里上演相聚与离散。但我仍然执意只爱陌生人。

6:我知道我们明天还会相遇,生命本来就是这样的离散。对于陌生人的爱意,也许,我明天应该注视她的眼睛。

[终点]

1号线早

[8:39上海火车站站]

如果乘坐地铁的目的是要到上海火车站搭乘火车,那么地铁上最后一段的行程就成了去向他方的预演,就要远行的人往往会对着满车厢的陌生人,在一堆行李中眼光迷离。

这一站总是纷纷扰扰,人们来去匆匆,向着地上或是地下的另一端流去,如同潮水般涨退。或许有些人从一个陌生的地方而来,或许又有些人要去往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长长的地道里,有种似乎迷失了自己的错觉,感受着城市中的孤独和疏离。我们在地下或是地上不断穿梭,也在此处和他方之间往来,却常常会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于是开始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这是一个终点,但又会不会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重新演绎相聚与离散的故事?

2号线6

[8:37陆家嘴站]

地铁在过了河南中路之后这一段,将要穿过黄浦江,来到浦东。一事实上,在延东隧道和两座浦江大桥通车后,地铁2号线越江的意义已经不再像当初那样显赫。然而这一段毕竟是一种跨越。我知道,这时候在我的上方,是浦东可赖以骄傲的大手笔,世纪大道。

有个朋友跟我说,他每天都会在大道上经过,走进那份忙碌、紧张与刺激。很多次驱车从浦西回来,要穿越延安东路隧道回到浦东,每次到了浦东,车子驶在陆家嘴的世纪大道上,神经就会不由自主地亢奋起来。与外滩的昏黄怀旧的色调相比,这里的色彩更加振奋人心,TOWER、PLAZA的带着金属质感的外壳,更能够刺激神经,激发想象力。

当地铁列车在这一站缓缓停下,那些等待在门12I准备下车的男女,眼神中似乎有一丝焦急,然而更多是一种身份的宣扬。作为上海金融的心脏,与世界脉搏最为接轨也是最为顶级的CBD,在这里上班,也是一种荣耀。因而他们即便是赶时间,也要赶得优雅、高贵、带着商务的繁忙味道。

[8:45世纪公园站]

地铁开到这里,车上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也有足够的空间来舒一口气。

前面站点的那些繁华,那些时尚,都是属于上海的最辉煌的地带,而在浦东,作为新生的力量,世纪公园的气质却是别样的。以如此偏僻的地段,创下楼盘超过六千元一平方米的天价,你不得不慨叹上海的中心其实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像地铁,每时每刻都在移动,你没有办法说清它的确切位置。

过了这一站,终点张江高科站也已经在望。

(萦袅6鸣岳)

地铁解读

上海有地铁之于上海城市的意义,在将来上海的文化历史里.可能会占据一段非常醒目的篇幅。其重要性应当不亚于煤气灯之于1895年的上海,电影院之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地铁在西方国家,应当算是上上个世纪的发明。百十多年后,在上海中学语文课本里,赫然出现了一篇关于尚未完工的上海地铁i号线各个车站的介绍,按照教学大纲的解释,这是一篇说明文的范例。但在一个文化研究者的视野里,地铁实际上包括了现代性的诸多要素,它是各种现代技术的集合体,贯彻了各种现代观念,甚至改写了关于城市空间以及时间的现代理解方式。不管怎么说,毕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的重新崛起中,地铁如期而至,而且接二连三,源源不断,一个以地铁为主干、四通八达的现代轨道交通网络已经初见雏形。

由地铁而解读上海,或者由上海而解读地铁,其实起点终点可以相互置换。因为我们关心的实际上是——通过地铁联结起了哪些地方,而这些地方在上海城市坐标上的位置,以及是哪些人在乘坐地铁,他们对于地铁空间的想象和体验方式,因为地铁已经具有了符号意义。

地铁首先体现了诸多现代性问题中的核心议题,候分刻秒的时’间观念。城市大力发展地铁,人们宁愿忍受上下班高峰超负荷的拥挤选择地铁沿线住房,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地铁的守时。经常乘坐地铁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听到广播中地铁到站的信息,立即飞奔冲向站台,运气好时可以在地铁车门即将关闭的蜂鸣声中踏进车厢,运气不好时则眼睁睁看着车门在自己鼻子前面哪怕一毫米的地方啪的关闭。前一种情况足够一天的好心情,后一种情况也不会让你过于沮丧,因为几分钟以后下一班车也会如期而至。地铁的运行规则严格按照电脑程序的控制,它不会为任何一个因为绕了几步路去扔个垃圾因此错过时间的人通融,却也保证了如期踏入车厢的人在十几或者几十分钟后出现在办公室的打卡机前。时间的精确也同利改变了对于空间的理解。科幻电影里不同的空间可以折叠以实现超过光速的时空旅行,如果把漆黑的地铁隧道想象成宇宙中的时间空洞,那么地铁至少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实现了折叠空间的功能——地面交通再拥堵,从这个地铁入口进入的人流,总可以在大致准确的时间以后从另一个出口出来。

人民广场这个曾经的政治中心,今天在成为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以后,又成为了交通枢纽,尤其是其地下的两大地铁换乘站,地下通道里的滚滚人流俨然是现代化大工业厂房里严整的流水线。类似的情形在上海火车站、徐家汇等人流集中的地铁车站,也能清晰地体会到。地面上,置身现代建筑群的包围,这种个体的渺小感尚且因为参照系的参差而不那么明显,但当行走在巨大迷宫般的地下隧道群时,窒息的压抑油然而生。

一方面地铁系统日渐整饬地规范着人们的出行时刻表,另一方面,地铁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聚集地。看看地铁的行车线路图就知道,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徐家汇一淮海路一南京西路一陆家嘴沿线的写字楼上班族们,从莘庄租或买的住处到中心的办公室。但日益蓬勃发展的地铁沿线商业圈——从已成规模的人民广场地下商圈到静安寺地铁站下沉广场,越来越多的地方,城市的肚子被掏空,一家家店铺开张,光顾流连的主体,反而是被称做X一代或者新新人类的青少年。青年亚文化从隐喻性的地下落实到地铁商圈的实际地下,也是一处非常有趣的雾中风景。

从地铁车站到地铁车厢无处不在的广告一再提醒我们身处于一个商业文化的现实里,我们借地铁来平复对上海城市不确定感和压抑感带来的“创伤”,也不由不在一幅地铁广告里得到启示:一个高唱着“喜欢上海的理由”的品牌,在地铁车厢里告诉你“出了这扇门,上海什么都有”。包括机遇、挑战、高薪,包括美食、美女和美酒。那么出了这扇门,上海和纽约、巴黎、东京、汉城,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不管是现代性的时间空间观念、工业化流水线化的都市生存状态,或者青年亚文化在地铁里的茁壮,上海地铁或者上海本身,可以在全球化滥觞的今天能够提供我们多少“在地”的特性?

我们对于上海地铁的描述,总是指向对上海城市文化生态的把握。从地铁这个现代都市典型的公共空间里得到的信息,将有助于我们对上海文化的判断和解读。

(潘玮)

地下绩优铁

现代苏菲的选择

她有一个略显欧化的名字:苏菲,恰好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那本风靡全球的《苏菲的世界》的主人公的名字。两年前,从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苏菲回到上海寻找工作。由于她学的是国际政治,比较适合的方向是大学里的研究所,不过,这不是她的兴趣所在。她在一家人才网站上搜索到一家外资企业,招的是公关主任,她去面试了两次就被录用了。写字楼和薪水都不算差,待遇也挺好。然而在半年之后苏菲才意识到一个巨大的麻烦是如何困扰着她每天的心情的。

她服务的公司虽说也地处繁华地段,但每天从家中出发到公司前后整整需要两个半小时,这其间她起码需要动用两种以上的交通工具。首先是家中出发搭乘一辆公交汽车,三站之后下来再改乘一辆公交车,五站后再步行七分钟才能抵达办公室。由于公交车非常不稳定,而且车内状况非常糟糕,味道比较大,一到夏天,身体的接触就让她非常不舒服,尤其害怕遭遇到心怀不轨的男人的性骚扰。后来苏菲稍稍改变了自己的行车方式,把后一辆车的行程改成打的,这样时间省下了起码二十分钟,不过费用也上去了将近二十多元。一天这样一个来回,一个月的交通费直往千元大关跑。

她算了算,如果换作了地铁,花费前后加起来不超过六块钱一天,再省去打的这笔费用,她的薪资还是相当阔绰的。她可以在每个月安排四次健身,一次goshopping,两次massage。三个月可以出国一趟彻底放松。苏菲又开始悄悄踏上应聘之旅。

整理CV,准备应答题目,熟悉专业知识……一个月后,她终于找到了中山公园附近的一家美国教育机构,薪资虽说比以前的职业略低了一些,但交通环节清爽了很多,从家出来乘上地铁2号线,直奔中山公园站,前后也只有二十分钟左右,而且车子非常守时。她开玩笑说比我的手表走得还准呢。另外,刮风下雨再也不用担心了。

苏菲递上辞职报告的时候,那位芬兰女上司一头的雾水。当听说苏菲拒绝的理由竟然是交通不方便,芬兰女人刚学了两个月的上海话也冒出来了:“真是哈三话四。”

(薛薇娅)

浦东·浦西

十年前,上海人是不拿正眼瞧浦东的,觉得浦东人怎么说也算不上上海人。一条黄浦江就把人群给分了三六九等。上海的白领们也习惯把房产安置在西部,所以有投资“西倾”一说。五年前,我一个朋友在上海的西郊一虹梅南路买了一套房子,请我去过一回。临行前我找出上海地图,寻了半天也没见踪影。另一位上海朋友告诉我那地方早已在“三环”之外了,年内地图测绘所都编不进去的。地铁下来,还要打的,要不就乘便宜点的摩托。那一天的拜访,历时两个’多小时,感觉什么交通工具都用上了。

一位在嘉里中心上班的女孩赶着报纸上所说的时髦,终于下决心在浦西之西的莘庄买房了。所谓“浦西之西”是我编造的词,专以形容“西”之遥远。

在舒适、干净的地铁2号线长驱直入浦东张江高科之后,上海的交通格局顿时大变。首先是上海的旅游开始大规模东移:“东方明珠”登高、远眺上海,在亚洲第二高楼金茂大厦体验三百六十度阅读上海的新感觉,在上海最具自然景观的公园——世纪公园中与爱侣同骑单车、锻炼平衡能力。接着,颇有眼力的微软公司将大中华地区的技术总部设到了空气清新、自然生态优良的浦东。浦东的一些楼盘纷纷打出“地铁牌”,地铁周围的房价一路飙升,有些地段竟然爬高至万元一平方米。这样的价位远比浦西中山公园(地铁2号线的起始点)每平方米还要高出两千元。

地铁的介入改变了现代上海人对浦东的看法,而那些挑剔办公场所比挑剔薪资更甚的白领们,不再觉得去浦东的写字楼上班有什么难为情了。

(香香)

人物:李敖怎么上山?怎么爱?

生于1980的男男女女

当我们庆祝着新世纪的到来,并无时无刻不在谈论着网络时代时。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些曾在作文里称自己为“跨世纪的一代”的孩子们,如今都已跨了世纪。

二十岁的他们,已经到了胸怀大志且能将梦想初步实现的年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都与以往的年轻人不同。当然,也有人评论这代人为“被太多的方向搅扰的焦灼不安的一群”,但毕竟他们生活在这样高效现代的社会,他们有幸生活在神奇的网络时代,所以,方向和机遇永远不嫌多。他们只是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加自我和独立。

1980’S,伪新新人类症候群

新新人类这个词,被用得滥了,所以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这些1980年前后出生的孩子们(或者直接称呼为1980’S),已经不那么IN了,当然客观地说,他们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商家视为又一个具购买力群体的“新新人类”,在另类和前卫几乎成了主流的今天,他们最多算是追求流行时髦的“伪新新人类”。

伪新新人类标签

经常出入的场所:

电脑商厦、地铁里的小店铺、电玩地下室、酒吧、茶坊、保龄球馆、陶吧、咖啡馆、名牌服饰专卖店、Disco舞厅、美食广场、肯德基、季诺、哈根达斯、专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