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上海:新十字街头
20046800000020

第20章 主题:上海新十字街头(19)

不巧的是我们还在一个单位,比一般夫妻又多了工作上的分歧与争执,倔犟的个性使我们出现矛盾后不易化解,后来就出现了持续冷战。此事还惊动了单位领导出面调解,我偏是最讨厌他们的语重心长状,就冷冷地说:“我自己的事不劳组织上费心了。”

这时又有风言风语讲他和大学时一个女同学怎么怎么,这使我们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终于在一次吵架时他重重地打了我。这事儿就闹到了法院,调解了几回,还是判离了——因为我的坚决,也因为我脸上的伤。

儿子当然跟我。可我的难题也就跟着来了。这孩子从小体弱,还动过手术,爱哭又多病,非常累人。自打离了婚,有时他半夜发高烧,我就得用自行车推他上医院。开始还行,慢慢地越长越大,越长越重,身体单薄的我就吃不消了,还要背着他上下楼,踉踉跄跄的别提多狼狈了。而以前这些力气活都是前夫的。好在前夫对孩子还很尽责,学费、医药费什么的只要我向他开口,数目再大他也总是想法凑齐了送来,因此我们母子在经济上能够没有什么问题。但小孩对父爱的渴望,却是我无法满足的。记得一回出差下基层,孩子实在无处可托,只能带着走。那时招待所还没有洗浴设备,天又热,同屋住的女人打来水,看看我儿子,狐疑地说:“这孩子几岁了?我们想洗个澡也不方便!”我只好少说了两岁:“四岁。”但他那个脸看着就不像,人家虽没再说什么,我却一直怪不安的。

这样,当前夫提出需要时他愿随时来照看孩子,我就答应了。他顺理成章地每周至少来三四回,儿子的功课也有人指导了。还带他打球、教他识五线谱。一次收音机里放音乐,主持人说作曲家是德西彪,儿子大喊:“错了,是德彪西!”我问儿子怎么知道的,“爸爸讲的呗,我还知道好多作家、音乐家的名字呢!”

也有麻烦事。我爱上网,还认识了许多网友、我的网名是“百岁老奶奶99,他们也半真半假“老奶奶”长“老奶奶”短地和我逗贫。一位热情的小伙子还专程送来自家钓的鲜鱼,说是给老奶奶补补身子。虽然是开玩笑,我却觉得很温暖、很开心。前夫见了有点酸溜溜:“哟,好像进入第二春了!”我也不示弱:“以为你老婆离开了你就无处投奔了?”真的,其实有不只一位男性向我表示过好感。儿子曾对我说过:“妈妈,你走过去了爸爸老在背后对着你看!”听了怪可笑的。前夫近来是有些意思,来了就卖劲地干活,还借教儿子艺术欣赏课的机会,大唱歌剧里的咏叹调,要不就是声情并茂地朗诵“我不想再飘泊,假如黑夜中有一盏橘黄色的灯火……”之类,听去像在举行文艺演出似的。

不久,我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人家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他却没相中。我说你到底要个什么样儿的?他翻我个白眼,不回答。

这样的日子持续很久了。

眼下,在没有想出更好解决办法之前,也许只能维持这种状态了,也许会一直到儿子长大的那一刻——毕竟,对我来说,儿子的健康成长才是第一位的。

我真恨自己没用

姚窕(四十岁,医院护士):

现在总结我的婚姻,整个就是一部“痴情女子负心汉”的辛酸史。可悲的是,尽管我早就意识到并且和他分了手,却依然牵挂着他。

他,高高的个子,英挺的身姿,在男性中十分惹眼,舞跳得极好。我被他整个迷住了,稀里糊涂就把自己交给了他。后来,我是挺着个大肚子度的蜜月。我父母就这样毫无准备地当上了外公外婆,他们差点被我气疯了。我那时真傻啊,自以为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呢!

婚后甜蜜的时光没有很久,他就开始不安分了。我察觉后,不顾下了夜班的劳累,风雨无阻地跟踪他,半年下来掉了二十斤。我曾百般忍让,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听人讲他在外的“相好”已换过好几任。

我们还是离了婚,孩子他带走了,很快就听说他和相好结了婚,我们之间总算结束了。

但生活真的很戏剧性。一次我路过一家新开的露天舞场,突然发现了前夫的身影。我忙躲在一边悄悄地观察,只见前夫似乎成了舞场上一枝独秀的香饽饽,他英俊的外表和娴熟的舞姿,吸引了好些女性主动上前邀舞,一时竟有些应接不暇呢!正当他揽着个水灵女孩儿跳得陶醉,只见他现任夫人忽从人群中窜出,甩过来一个大巴掌,接着又是一记,他遭此突袭,并不敢反抗,只捂着脸喃喃道:“我每月交五百元给你,还要怎么样……”说话间,现任太太已放过落水狗,转身直取那舞伴,那个女孩却不甘受辱,两人撕扯起来。我看得真切,趁人不注意时,我那前夫钻进旁边的树丛,立时间便杏如黄鹤矣。

那段时间我心情很糟,成天神不守舍,多次发生丢钱包、忘记锁门等事故,后来一次骑车上街,恍惚中不知怎么我和人撞上了,跌坐在地上。

万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回来了,说是又和现任太太离了婚,并且对自己的行为作了深刻忏悔。我还是爱他的,我接纳了他。回来后他着实老实了好一阵儿,我也在考虑是不是和他复婚。

但事实很快击碎了我的一厢情愿。他很快故态复萌,在舞厅流连的时间越来越长,一天竟有一个中年妇女冲进我家,气势汹汹见东西就砸,说是他勾引了她的女儿。瞧此人体积、分量均不俗,如此一个庞然大物,若与我捉对儿厮杀起来,我定然不是她的对手。于是我不动声色报了警,警车来了。他也来了。那天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此事还上了晚报社会版,我和他算是出足了风头。

这件事影响太恶劣,他单位到年底就不再跟他续聘了,这一来他成了下岗人员,他更粘着不走了,软语温存地似乎又回到热恋的时光。我见他处境困难,身体又不好,也不忍赶他走,说实在的,还是留恋他。不知为什么,他一次次这么伤害我,我还是不能自抑地爱他,我也恨自己没出息。这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现在一家人就靠我一个人的工资过活,他又不肯找工作,没事还泡舞场,我们的生活又渐渐捉襟见肘了。我已够烦躁的了,可他还眼神迷离地追忆他那过眼云烟般的富贵生涯。他走后,听说又和某某女人混在一起了,但我此时已心如死灰,不再关心。岂料他还会再度上门,很无辜似的用深情的眼神企图打动我,让我收留他。我不愿再让他扰乱我的平静生活,他连忙表白:“我真爱的其实是你!”我对他嫣然一笑:“哥们儿,别演戏了,继续努力吧。你在情场、舞场上还是大有前途的!”回头关上了大门。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反省自己的前半生:我是个各方面都相当优秀的现代女性,怎么就离不开这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家伙呢?我不能再对他抱任何幻想了,我得开始新的生活。

这就是离异女子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前夫的形象。再坚强的女人,也不可能否定前夫的一切。毕竟这个男人,曾经真实地存在过,在家庭中曾是妻子亲密的丈夫、孩子可敬的父亲。无论是因为怨恨还是感动,这些善良的女人们,多是抱着几许无奈而终于接受了拥有“前夫”的生活吧。

(吴岚)

中国富翁,往事与细节

上海多伦路有个汤公馆,是解放前国民党凇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的公馆;现在的汤公馆,成了金泉钱币博物馆。展出的钱币,纵向远至新石器时代的贝币,近到晚清民国的机制铜圆;横向涉及一百八十七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博物馆不仅免费,而且还是家民企——西安金泉钱币文化有限公司所办。公司的董事长叫王刚,是个钱币收藏家。

王刚给人的感觉就像个军人。浓眉大眼,身板笔直。一聊,果然在新疆当过兵。他满眼是商机,听他说的一件往事儿,和上海有关——

上世纪80年代,王刚到上海旅游,进了城隍庙,见这里小商品批发的针都是整包整包地按公斤卖,而西安则是拆开来一根一-一根卖。于是就买了几包,带回西安城隍庙按个批发,赚了来回上海的路费。说着,他得意地笑了,“随便带两包,吃喝路费全有了。到处都充满商机啊。”

七岁那年,这人脑子里就有这样的商机。王刚小时候爱看小人书,买不起,只能上书摊;可书摊也要钱,一分钱看一本。钱从哪里来,王刚说妈妈让他买一斤盐,他就有本事既买了一斤盐,又能从中得到看书的两分钱。

王刚是这样运作的:“盐是0.17元一斤。我是分五次买回这一斤盐。你看,一斤是0.17元,一两就是0.017元,买二两就是0.034元,四舍五入就只要三分钱。买五次是三五一十五,花0.15元就可以买一斤,那两分钱就出来了。”

与孩提时买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买卖煤气灶。也是上世纪80年代,西安刚刚使用煤气,煤气灶走俏。他到煤气灶贴牌加工的中心广东,找到一家公司要做独家代理。见对方对自己大量赊销有顾虑,王刚说自己的优势是出货快,资金周转率高,当场就以现金定购一百台。因为王刚手里有王牌——揣着一张五百台的定单。他把下家的五百台一拆为五,以每周定一百台销一百台的速度连销四周。到了第五周,生产方主动提出:一是发给王刚一车皮煤气灶,而且是赊销;二是同意王刚做独家代理。煤气灶让王刚赚了八十多万元,赚得他是底气十足。

王刚现在的经营路线,与他过去买盐时的化整为零正好相反,是一个化零为整——收集钱币,现拥有的古币已占市场总量的百分之七十,达几百吨。然后重新整理,推出钱币产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中国大历史》,收有从原始社会到民国时期的钱币二百四十二枚,价格近五万元。王刚的公司才只有短短的五年,就成为亚洲最大的钱币收藏和经营企业。美国《财富》杂志将它列入“未来五十年内的世界五百强企业”。

走出多伦路,想着王刚的“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中国富翁那些被人渐渐淡忘的往事与细节,记录如下:

刘永行

【个人档案】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1948年出生于四川新津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经过十九年艰苦创业,兄弟四人建立起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1994年4月,希望集团总部从四川迁至上海浦东。

2001年,以资产八十三亿元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的首富。

【往事】十年后的工资想象

1980年,四川新津师专宿舍。寝室的卧谈会,那天晚上熄灯后,大家谈着谈着议论起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我们的工资应该是多少?当时大专生工资是四十多块。于是,有同学大胆想象,说实现了四个现代化,就可以拿到两百多块的月工资。

刘永行说:至少在一千块钱以上。

说完了工资,又说起那时是不是有可能私人买汽车。刘永行说:十年以后私人能买汽车不是幻想。

【自述】大陆首富第一笔钱赚了三百多元

在1980年我快毕业时的那个寒假,我回到家里,兜里还有两块多钱。我跟太太讲:今年我们不要买肉了;但儿子说,要吃肉。我跟太太上市场用八元钱买了一只大鹅回来,儿子跟鹅一起玩。我们想等他不注意时宰鹅,后来鹅跑丢了,儿子哭着要鹅。

这时候,邻居就说你不是会搞无线电吗,我看到市场有那么多人拿着收音机找不着人修,过节家家户户都关门了。我想是啊,凭自己的劳动为什么不可以创造?我就写了个小广告,摆了个小摊,七天时间收了三百多件活,用十天时间把它修完。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平均一台收一块钱,赚了三百多元钱,这个时候三百多元钱可了不起呀,相当于我们全年的工资收入。

【细节】三十六元一件的衬衫

他说喜欢穿纯棉的、穿起来觉得很舒服很宽松的衣服。有一次在大卖场,花四百多元一下子就买了十一件衬衫,各种颜色的都有。每件才三十六块多。到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录节目,都穿这三十六元一件的衬衫。

刘永行说“还有那次福布斯杂志给我拍照。就穿着这件衬衣拍的。最后他们把它登出来了。”

张果喜

【个人档案】江西果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五十岁。十五岁辍学,十九岁变卖住了三代的私房,换得一千四百元下海开办余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雕刻厂。80年代初,还在以万元户作为先富起来的标准时,张果喜个人资产已达三千万美元,遂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亿万富翁。

1993年6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星星以张果喜的名字命名,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也是惟一的一位企业家获此荣誉。1996年获得小行星命名的是李嘉诚,2002年是钱学森。

2001年《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名第三十八位,资产十二亿元。

【往事】二十套樟木箱,换来一万多块

1973年张果喜筹借了两百块钱到上海,到四川北路上的上海艺术品雕刻一厂参观学习。因为是第一次远离家门,很担心这两百块钱放在一个人身上被偷就坏事了。于是,张果喜自己带一百块钱,还有一百块钱分别由另外的两个人带着。

在厂里,张果喜看到一套雕刻的樟木箱,就问厂长王俊祥价格是多少。王厂长回答说,一个樟木箱是两百多块钱。他当时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商机。”

在上海学习了七天,回到江西又试制了半年多,按照上海生产雕刻樟木箱的过程生产了第一只樟木箱。张果喜果然有喜。第一次去交易会,就拿到二十套樟木箱的定单,赚了一万多块钱。“第一次赚到钱,当时我就很激动。那时我年纪很轻,就像十几岁小孩,天天盼望过年一样,到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大鱼大肉吃。但更主要的是激动之余,我们找到一条生存之路。”

【自述】条件再好一百倍,也不可能换太太

我太太是医院的药剂师,在我创业期间给我提供了很大帮助。我开始办雕刻厂时资金困难。我已有两个女儿了,在那时,非但我一分钱不可能提供给家里,而且全部由我太太抚养。我太太还从她的工资里面每个月省出十块钱,让我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