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上海:新十字街头
20046800000042

第42章 趋势:新经典俗语(9)

赛欧、现代、帕萨特、宝马……一系列汽车广告史无前例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而这一现象在2000年是看不到的。而赛欧、POLO、夏利2000这类十万元左右家庭型轿车的出现也使得拥有一辆轿车变得越来越可行。当然我们更期盼着加入WTO后的中国汽车市场会给我们一个惊喜的新价格。

世俗指数:↓↑

如果将“相约星期六”理解为是一种白领的世俗生活的话,那么它已经是俗不可耐了,没有了任何的情感和诚挚,看到的只有油滑和造作;但是如果将“相约星期六”理解为一个舞台的话,那么白领秀已经炉火纯青:充满机智、耍赖、调情,也不乏幽默。

有很多文章指出中国的综艺节目进入了一个怪圈,既雷同又没有深度。而眼下是“百万富翁”的天下。这里所说的“百万富翁”是一种游戏,通过回答一系列问题,可获得不同的奖品或奖金,如果答对了所有的题目,那么奖金额将高达一百万。这种游戏第一次出现的确是一种创新,可是当各大电视台都开始纷纷仿效时,这个游戏便显得不那么精彩了。

房产指数:↑↑↑

2001年三季度上海的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9%,公房销售价格上涨8.1%,私房销售价格上涨15.1%……与去年相比,几乎所有的楼盘都提了价。不但如此,还盛传温州、香港、台湾人纷纷来上海购房,使得上海楼市一路飙升。

楼市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单身公寓行情看涨,像位于南市的某个单身公寓社区,短短一个星期就销售了近八成。许多单身白领都认为购买一套价格适中的单身公寓,既可以供日前居住,也可以供以后租赁,不失为一种投资策略。

艺术指数:↓↓

上海一张报纸这样盘点中国的演唱会市场:萧亚轩操之过急;张信哲大跳热舞;罗大佑唱游四方;谭咏麟个唱流产;“韩流”匆匆南下;刘德华罢唱十五分钟;陈慧琳被掷汽水罐;三大歌王“捣浆糊”……演唱会市场热闹是热闹,但是真正有着好口碑的演唱会却不多见。

化妆指数:→

化妆风格算是很平静,仿佛流:行回归自然风,那些冲天辫和晒伤妆不再走红,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淡妆。

在发型方面,负离子烫依然流行,陶瓷烫等新型烫发方式也各占一片市场。2001年回归黑发成为一种时尚,很多白领女性把自己曾经染成黄色和红色的头发又恢复到了本色的黑。

文化指数:→

出现了不少走红的图书,投资理财方面的有《穷爸爸富爸爸》,素质培养方面有《谁动了我的奶酪》,文化名人方面的有《不过如此》。文学方面的有《乌鸦》,而《哈利波特》这本童话书不但使许多孩子入迷,连不少成年人也成为它忠实的读者。

体育指数:↑

继美女作家大为盛行之后,美女记者如雨后春笋,而与米卢私交甚好的李响是引发“美女记者”这种称呼的始作俑者,她所写的《零距离——李响与米卢的心灵对话》一经推出,反响热烈。

生育指数:↓↓↓

刚刚出炉的上海生育状况调查再次显示,上海人口出生率负增长,学历越高的人越不想生育,有的是为了更好享受两人世界,也有的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工作,总之因为种种原因,2001年丁克一族的人数仍然走上扬趋势。

或许丁克的白领有一天在男欢女爱后睁开惺忪的眼,看到满街都是民工的儿子女儿,突然意识到,自己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义务,责任心不强啊。

(郑颖蕾)

现在我们如何养老?

养老的话题说了很久了,老年公寓却还是个新鲜的话题。

不同于曾经的福利平均而生活质量不高的养老方式,如福利院、敬老院等。老年公寓是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选择的养老方式。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家庭中的子女渐少,成年人的工作压力越大,人们越来越忙碌,在家很好地伺俸老人的事儿成为越来越不可能。因此,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开始纳入人们的视野。

虽然社区为老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老年公寓,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还是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也引起了不少抵制。

1995年,国家将老龄委(全称老年人工作委员会)单独划拨出来,老年工作便开始了新的尝试。经过几年的改善、发展,如今的老年公寓是什么样子了呢?新年前夕,记者走进一家老年公寓。

这家老年公寓,1997年由长沙市老龄委创办,近年一直保持着百分之百入住率。这里目前有四十六套房子,住着六十位老人,年龄最小的六十八岁,最大的九十三岁,人数最多的是年龄在七八十岁间的老人。四十六间房间分成夫妻间、单人间、双人问三个价位。如果光是吃和住,一个老人一个月的花费约在四百到六百元之间。

这是位于居民区的一个静静的院落。院子前的小路旁散放着一些假山石,可供人休息,也可在春秋阳光好的日子,坐在上面享受温暖的日光。

远远地看过去,老年公寓像一个老式新修的庭院,院门上是四角有翘檐的亭式门廊,一溜白色的砖墙上全顶着翠绿色的琉璃瓦。公寓楼的门口挂着许多牌子:有各式各样的奖牌;有老年公寓文明公约;有老年公寓入住需知;在最醒目的位置,挂着一个值日人员表,上面显示出当天的值班工作人员名字。

走进公寓楼,一楼的入口处,是一个很宽敞的客厅,客厅中沿墙摆着一圈白色藤椅,前面正中放着一台二十九英寸的大彩电,有一个老人在认真地看,另一个老人在远远的角落,眼望别处,默默出神。地上铺着绿色和白色对映分明的防滑磁砖,在人走动的地方,一溜铺着红色的地毯,这地毯从一楼一直铺到三楼,经过每个老人的门前。所以整栋楼总是安安静静的,倒是有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在花园中轻啭歌喉地呜叫间或传来。二楼同样的位置,是一间活动室;三楼是一问会议室,墙上整齐地张贴着老人们参加书法、绘画比赛时的获奖作品。几个楼梯间都挂着一些装饰画。除了阅览室、棋牌室和健身房(其间摆着四五种健身器械),三层楼都是老人们的公寓,每套公寓除了一间住房外,旁边附设一间卫生间,里面有热水器、坐式马桶、卧式浴缸。

老年公寓的所长叶海斌告诉我,有一位袁敬贤老人,今年七十七岁,曾是位小学教师,她从这个老年公寓1997年刚开张时就住进来了,这一住就是五年。

走进袁老师的房间,老人正在房中用毛笔写字,阳光从绿色的纱窗照进来,正撒在她的书桌上。房中有一个衣柜,一张书桌和一张单人床。床上铺着印有淡色艺术花纹的床上用品。这里所有的床上用品,都是一家颇有名气的床上用品制造厂赞助的。

袁老师告诉我:1997年进这里的时候,她心里是不愿意的,总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在长沙工作的儿子因为忙,无法照顾她;女儿又在很远的冷水江的一个偏僻的矿区,所以她成为这里最早一批的居民。与她同时住进这里的还有十二个老人。当时这里还是一栋长沙铁建指挥部留下的旧房子,院子里荒草丛生,老人们还曾经看到过蛇在那里出没;加上本来就有的那种孤寂感,更觉得度日如年。每天黄昏的时候,从二楼的大平台上望向热闹的街道,看到人流都在急急忙忙地往家赶,她就默默地伤心,觉得自己是个无家可归的人。

1998年,这里铺上了红地毯,后来,公寓房子逐渐装饰一新,院子也渐渐漂亮起来了。因为袁老师好静,所以平时也不大和其他老人往来,只是吃饭的时候,跟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饭。但是她看到住进院子来的老人越来越多了,虽然如此,她还是觉得孤单。以前和她一同进来的老人死的死,出去治病的治病,她仍然是孤寂的。

袁老师的儿子有时也会来看她,他一来,就忙里忙外,帮袁老师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除此之外,袁老师最高兴的时候是以前教书的学校有人来看她,给她带来学校的新闻。但是学校在改革,工作很忙,一年也很难有几次会有人来看望她了。

袁老师说,现在她基本的生活是不愁了,但是,她总希望自己的亲人和熟悉的老朋友、老同事能常记得她。

乔定一(七十八岁)先生、朱仁义(七十六岁)女士,2001年6月在老年公寓喜结良缘。

说起乔老先生和朱女士的好姻缘,还颇有一番曲折,朱女士坦言:为了争取到乔老,她经历了一番“斗争”,还几次因伤心或失望而偷偷落泪。

原来,乔老先生虽然已近八十岁高龄,但不驼不聋,身体挺好,平时,他每天都会主动到院子去伺弄伺弄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或喂喂金鱼。朱女士说起这一点,非常自豪地对我说:“那院子里的花都是他种的呢!”乔老先生坐在一边不置可否地笑着算是承认。由于乔老先生性格随和,平时也乐于帮助邻居,老年公寓的几位女士都对他颇有好感,她们上街时都喜欢叫上乔老先生同行,家里带来了诸如水果或好吃的零食等,也一定要送一些给他。

乔老先生2000年9月就住进了老年公寓,而朱女士是2001年3月才住进来,在此之前,乔老先生已与两位女士关系很好了。其中一位比乔老先生小了十岁,家庭条件、经济条件也不错,乔老先生也对她“有意思”。朱女士住进来后,情势大变。

原来,乔老先生和朱女士四十年前就认识。当时他们都在粮油供应公司工作,乔老先生是朱女士那个部门的经理。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两人不在一个地方工作了,但两人对对方都印象良好。乔先生认为当时的朱女士性格好、人诚恳;朱女士认为乔经理关心下属,处事公道。

1982年乔老先生丧妻后,一直是一个人;1984年,朱女士的丈夫也去世了。从那时起,乔老先生就经常去看望她,两家来往密切。那时的乔老先生就萌生了两人结伙过日子的念头。但是,朱女士总想维持着这种朋友式的友谊。于是,两人的关系就这么搁下了。

2001年3月,朱女士也住进老年公寓后发现,她就快失去乔老先生的友谊了,因为这里跟乔老先生关系好的一位女士每次看到朱女士让乔老先生帮个什么忙,就会在一旁冷嘲热讽的。为此,她又气又担心。而此时的乔老先生也开始动摇了,两位女士各有长处,都对他好,选择准都会失去另一个,而这之中又没有中间路线可走。他于是广泛地听取民意,结果发现,大家:邵对朱女士的印象好,朋友们都觉得跟随朱女士过日子会顺心些。

2001年6月1日,两人终结秦晋之好。在此前一天,那位曾与乔老先生要好的女士急急地搬了出去。对此,朱女士颇有些醋意地说:“我看出来了,结婚后的头两个月,他都一直还有些动摇,慢慢地才打消了念头。”乔老先生笑着反对朱女士的定论。

在这个老年公寓中,到目前为止,已有两对老人结为夫妻,另外还有两对老人在“发展中”。

说说笑笑间,老人们的日子就这么滑过去了。

这里住着一个很特别的老头,他今年八十八岁,老婆在新加坡,儿子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女儿在香港。他曾是黄埔军校十四期的学员,后来进入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北大,清华等三所高校合并而成)学习金融,再此后前往香港中国银行任专员。全国解放后,他因为向往光明,毅然辞职回内地。回内地后,他一直在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并长驻国外。

虽然,现在家人都在外面,但是他说:“我已加入统一战线,我要跑出去了不好。”

老人看起来物质生活不成问题。他上身穿着一件毛料的格子衬衣,外面套着一件柔软的浅灰色毛衣,衣服色泽光鲜,质量上乘。但是,他行动迟缓,感觉有些麻木,家里门窗紧闭,房中似乎有股异味。

老年公寓里随处是行动缓慢的老人,他们有的已经老态龙钟,有的神态古怪,在静静的这个角落里,不知为什么,虽然,他们的生活应该是不错的,但是,我总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寂落。

走出公寓,不远处有一所小学正在放学,校门前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孩子一个个都长得聪明活泼,脸蛋红扑扑的,看到家长,背上的各色花背包甩呀甩地跑过来,仰着小脸要这要那。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爱怜地帮他们拍拍身上的灰尘,擦擦嘴或脸,一个个将他们接走。

站在街头,我不禁感慨万千。

年少时,我们都生活在集体中;经过成年至中年的生活重压后。到老年时,我们又将归队。对比孩童们天使般的面孔,老人的容颜是丑陋的。因此,它也容易让人忽视了一点:老人和孩童一样是弱者。可曾记得那曾经将儿时的我们护翼于身后的身影?可记得当节日的爆竹响起时,那一双捂住我们的幼嫩的耳朵的温暖的手?可记得那一口一口喂进我们无牙的小嘴中的粘稠的奶糕糊?

(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