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情商改变你的一生:培养中学生最好的情商
20048000000020

第20章 宽心的智慧——莫让自私占上风,别让狭隘控心胸(1)

克服人性自私,追求共赢理念

古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这是生存的竞争法则,但是,在如今的社会,如果还是用这样一种自私的心态来经营自己的人生,恐怕就会失去更多了。很多中学生由于年龄还小,还不懂得这个道理。

有一则寓言是这样讲的:

有位富人在花园里种了两棵柠檬树。一棵长得颀长而挺拔,另一棵却很矮小。主人比较喜欢长得高大的那棵,天天精心照料,而长得矮小的则被冷落一旁。一天,一阵大风把几粒高山雪莲的种子吹到了花园里。种子飘到大树下,请求给它们一个容身之所。大树高傲地说:“不可能!这里是我的地盘,你们休想在这里生长”。其实,大树是怕那些种子有一天会开出鲜艳的花朵,抢走了它的风头。无奈的种子只好去找那棵矮树商量。

矮树满口答应说:“过来吧,和你们相处是我的荣幸!”不久,种子破土而出,慢慢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一天,主人闻香而来,发现了那几朵雪莲,便拿出最好的肥料栽培,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取水浇灌。矮树也从中得益,长得越来越高,逐渐超过了那糅大树。

这个故事讲述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只有在心里、在生活中容得下别人,才能被别人接受,被别人容纳。反之,包容不了别人,总是为自己考虑,总是用自私的态度来对待别人,那么别人也容不得你。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做到容人,才可能更有利于自己。因为当你容纳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同样会容纳你,这样,也容易建立更好的人缘,办起事来可能会更顺利。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曾为盗贼,甚至还打劫过孔子。但孔子并不嫌弃他,而是循循善诱,使他成为一个举止深合礼仪之人,而孔子也因其一生功德最终流芳千古。可见,容人,不但能使别人受益,最终受大利益的可能还是自己。也就是说,不用自私的态度来对人,最终反而会收获对自己好的结果。

这种做法就叫做共赢。应该说,聪明的中学生们都会接触到这个概念了,现在是个合作共赢的时代,我们一起工作,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共赢。就像这则寓言里讲的,那个矮树就是互帮共赢最后得到了实惠。如果它也不允许雪莲在其旁边安家落户,它只能永远矮小,难以长成参天大树。正因为它帮助了雪莲种子,才让自己在帮助他人成长中直接受益,最终超过了那棵大树。我们在生活中、在社会上,也要善于发扬互帮精神,帮助别人,我们能从中体验到快乐,在体验快乐的同时,我们还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在惠人的同时也在惠己。有时,可能我们得到的回报会更多。下面的寓言同样告诉我们共赢的道理:

有一天,人世间的凡人去请教一位牧师,很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牧师告诉他,“你先去地狱看看,然后再去天堂。”于是,他接受了牧师的建议先去了地狱,正好地狱的人正在吃饭,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双一米长的筷子在争夹饭吃。那里的人个个面黄饥瘦,好像多年没吃过饭了。可是,因为筷子太长,每个人都夹不到饭。看到这个悲惨的场面,他赶快离开了地狱,赶去天堂。到了天堂,正好也遇上天堂的人在吃饭,他们每人也是拿着一米长的筷子在夹饭。可是,他们吃得很开心,完全没有地狱的那种悲惨现象。原来,天堂的人都用自己的筷子给对方夹饭吃。

可是,很多同学们在走上社会后才突然明白这个道理?因为我们在学校时对该问题的认识,与走向社会后对该问题的认识会有很大不同。

我们走向社会后,无论是进企业后同事之间的关系,还是自己创业过程中与同行的关系、与客户的关系,都摆脱不了发生利益冲突、有金钱的冲突。这些掺杂着金钱、利益因素的人际关系,比起同学们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得多。所以,与人共赢的道理,同学们在学校都听过,都懂,但真正地理解、体会它,很多同学都是在中学结束、进入大学,大学毕业三五年后才真正有所悟。

所以,为了能够提早训练自己这方面的素质,我们不必一定等到走上社会之后才练习。作为中学生,应该先从身边事做起。比如,在学习的时候,学习资料共享、解题思路共享等等,不仅仅能够帮助到其他同学,还能让自己也有收获。相反,有一些同学虽然成绩暂时不错,但是,由于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共赢,所以总是很自私地藏起自己的一切,资料和学习方法等都不愿和人分享,最后,他的思维就会越来越狭窄,人缘也会越来越差,最终反而限制了他的成绩突破。

美国著名作家,管理学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尔把人生的路归纳为三条:

低路——我们对待别人,比他们对待我们更坏;

中路一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怎么对待他们;

高路——我们对待别人,比他们对待我们更好。

他总结说:低路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别人远离我们。中路可能不会把人赶走,但也不会有吸引力;它是消极的,会让别人主导我们的生活。高路会带来积极的关系,吸引别人走近我们。

走高路,有时挺难,甚至很难。这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认识清楚:从自已长远前途着想,这是最值得走的一条路。

一味追求自我发展,只想自己赢,往往事与愿违;只有学会与人共赢,才能使自己真正赢。

这不仅仅是对中学生朋友的忠告,更是对你们一辈子为人的忠告,希望聪明的你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走一条高路!

学会在退步中进步,不为吃亏抱怨不休

中学生可能最害怕听到的两个字就是“退步”了,一听到学习成绩退步,就想到爸爸妈妈冷漠的目光和生气的神情。当然,我们都希望自己在一直进步,可是,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呢。其实,有时候,适当的退步并不见得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不信,我们就通过一个小游戏来证明——

戒痴和戒尘两个小和尚在院子蹦着,不断为谁蹦得更远些辩论着。这时,他们的师兄戒傲从旁边路过,笑话两个小和尚,跳得这么近居然还好意思比来比去。戒痴和戒尘很不服气,便要和戒傲比试,戒傲一愣,继而笑道,让你们两个蹦的距离加在一起和我比吧!戒痴和戒尘说,比试要有赌注,如果他们赢了,便要做一天戒傲的师兄,戒傲笑着答应了。戒嗔也被他们的比试吸引,站在戒痴和戒尘旁边看他们蹦。虽然戒痴和戒尘两个人都蹦得不远,可是把他们俩人蹦的距离加在一起的长度也不短,看上去戒傲是万万比不过他们俩的。

戒傲在旁边看到俩人蹦的距离,也吃了一惊,有些懊悔自己把话说得太满,无奈地摸着头,随继心生一计。只见他转过身,向后退了几步,然后急速冲了过来,借助助跑的力量,大大地迈了一大步,一下超过了戒痴和戒尘所跳的长度。两个小和尚没有想到戒傲耍手段,齐声叫起来,师哥你耍赖!戒傲也知道自己胜得不那么光彩,但他伸伸舌头说,反正我赢了。然后“滋溜”一下钻进了佛堂。一边观看的戒嗔抿着嘴笑,心想虽然戒傲耍了手段赢了比赛,但赢得却也不无道理。

所以说,有时候,在我们遇到难题时,不一定非要一无反顾地往前冲,尝试一下退而发力,看似不光彩的后退,也许会让你赢得更多。许乏弓年轻人,对吃亏颇不以为然。吃亏?为什么要吃亏?谦让?为什么我要谦让你?成全你?为什么要我牺牲来成全你?年轻时对待吃亏的态度是简单而直接的。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人生的磨练,方才悟得:吃得眼前亏,方为人上人。

其实,狭路相逢勇者未必胜。吃亏是福: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事的一种壑智。这一点,涉世未深的我们更应该铭记于心。

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吃亏的人,则往往在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口、会局限在“不亏”的狭隘思维当中,这种心理会蒙蔽他的双眼,势必要遭受更大的灾难,最终失去的反而更多。

许多人都问李泽楷:“你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一些怎样的成功赚钱秘诀?,,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对方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表面上看李嘉诚似乎是吃亏了,他吃亏却可以争取到更多人与他合作。我们想想看,虽然李嘉诚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在李嘉诚的一生中,曾经与许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宁意吃亏。这种愿意吃亏的表现,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的生意自然也就越做越大了。

吃亏便是这样一种糊涂的智慧。吃亏是福,因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你吃点亏,让别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老子就曾说过:“少则得,洼则盈。”月盈则亏,水满流溢。

提前“吃亏”,则能为你的人生留下更充足的发展空间。吃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律和大度,更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并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但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这不仅因为人性的弱点很难拒绝摆在面前本来就该你拿的那一份,也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大利。

还有不少人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利益”、“面子”和“尊严”。

甚至为了所谓的“正义”与“公理”,与对方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不能振作,有些人则获得“惨胜”,代价却是元气大伤!这一点,越早避免,对你的发展更有益处。学会在退步中进步,不为吃亏而抱怨不休,绝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人生修养。

拥有豁达心态,包容别人缺点

豁达是一种很难拥有的心态,一旦拥有,将会受益终生。可能中学生由于阅历的有限还没有充分的体会,凡上了年纪、经历过很多事情的人,都会赞同这一观点。

豁达的人,就像行走于河流岸上的人,她淡定地看着河里的水或激荡、或平缓;或被岩石分割、或在沙滩汇集;或清朗、或浑浊;或深邃、或清浅……所有河里的风景,对她来说,都只是一种表演,她会用欣赏的眼光细细打量,认真思考,从中获取启发,然后认真走自己的路。她不会因为河流的状态影响自己的心情,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影响自己快乐欣赏景色的心境。

豁达的人,就是这静心行走于岸上的欣赏者,河流里的一切,都与其无关。当河里的水激荡起来,冲击上岸,打湿了他的衣服时,他不会恼怒,而是会轻拍衣角,浅笑浅叹,继续前行;当河里的水愤怒地冲上岸滩,淹没了他的路途时,他不会绝望、不会觉得无措,他会放缓步伐精心等待,等待着路途重新明朗的一刻……

所有精神礼物中,最珍贵的便是理性的宽容;文明的最大教训便是我们一定要相信那些我们无法预见的困难。如果你也是一个豁达的人,能以豁达之心包容他们的缺点。那么,毋容置疑,你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曾在谈论一本名著的作者时,由于不小心,两次把这位作者的故居康科特镇说成在新罕布什尔州,其实这个小镇是在相邻的马萨诸塞州。

结果,卡耐基的错误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一位自小在康科特长大的女士,写来一封措词愤怒加辱骂性的信。卡耐基几乎要被激怒了。他虽然在地理上犯了一个错误,但这位女士在普通礼节上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

但是,豁达的卡耐基并没有回击那位女士,他知道相互指责和争论是毫无意义的。自己错了,就应该向别人承认错误,这才是最好的策略。于是他在广播里向听众致歉,还特意给那位辱骂过他的女士打电话,向她承认错误并表示歉意。后来,那位女士反而为自己写的那封信而感到惭愧。她说:“卡耐基先生,您一定是个大好人,我很乐意和您交个朋友。”

试想一下,如果卡耐基不是抱着豁达的态度对待那位女士,而是处处为自己辩护,可能还会遭致对方更加愤怒的辱骂。卡耐基宽容别人的过激行为,化干戈为玉帛,将一个愤怒的人变成一个和善的朋友。这便是豁达的回报——豁达的人往往更受他人欢迎。很多时候,当我们总是抱怨别人的缺点,对别人的缺点不屑一顾,甚至讽刺嘲笑的时候,殊不知,很多时候,别人的缺点在我们身上也存在。即使再讨厌的人,其实都有可爱的一面。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早在教育界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