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20048200000011

第11章 成功心理学(2)

(10)现实的自我投射。

生活中的成功者是现实的自我投射的典型。你经常能认出一个成功者,当他(她)一走进房间时,能造成一种气氛:他们总是恰到好处地出现,他们具有一种使人消除敌意的艺术,同时向周围扩散着吸引人心的超凡魅力,向人们投射发自内心的火热激情。成功者们是坦率和友好的。作为听者,他们全神贯注地去捕捉你的意思;作为讲话者,他们千方百计地让你听懂他们所讲的内容。他们用实例去探求你的反应,并运用于同样方式的语言去讲解,以便让你很容易地取得他们与你交往的真实含义。最后,最重要的是一生活中的成功者们在生活中投射建设性的、积极的想象。

生活中成功者的心理,为我们构成了一种使自己感到满意和振奋的生活方式。同时,为那些在生活中把你看成向导和鼓励的人们,树立了一个健康的榜样。

如何抓住机会成为优胜者

—位心理学家指出,一些体育竞技事例和其他事例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出类拔萃的欲望首先来自于良心。那些生活中的优胜者并不是超人;他们的共同点并不在于特异的才能和不败的谋略。相反,他们的共同点倒在于一个特殊的天赋:善于利用他们的机会,而他们所借助的,也不过是些简单的技巧,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1.确定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

优胜者并不仅仅考虑下次比赛的胜败,他瞄准的是冠军赛。他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给自己以奋斗、拼搏的渴望。

托马斯-沃森,40岁才当上一个小厂的总经理。该厂想生产一种由穿孔卡(信息的一种基本形式)操纵的机器。从这个目标出发,他发明出一种能处理并储存信息的工具:电子计算机。而这是电子计算机商业化以前仅仅15年的事!不久,为了把这个目标摆上突出位置上,他把企业改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在他去世前,有人问他从何时起想到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扩展,他回答说:“从一开始。”

为了确定一个目标,优胜者问自己:“我喜欢做的是什么?我的长处究竟在哪里?”他对能使他达到目标的长处远比对普通技能更感兴趣。谁会去指责一个大提琴师吹不好小喇叭呢?问题不在于当不当一个爱因斯坦,而在于找到更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方式。

2.注重实效

工作迷爱好活动甚于一切;而优胜者感兴趣的是成果。他按照所瞄准的方向开展工作,他的目光从不离开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为达到目标所需的方法。

吉姆·格瑞,一个电话公司的装线工,他有当养护监督的志愿,可是因为没有资历,他被提升的希望不大。为了博得上级的重视,他拿出全部精力去争当全队第一。他说:“我要向他们显示的一切,就是把吉姆·格瑞这个名字变成优质工作的同义语。”

他的上级注意到他了。他们知道,即使把吉姆放在一个任何人地位都比他高的地方,他的工作照样会做得很好。上级把他从安装工提为保养工,然后把他调到加利福尼亚去培养新技术员。不久,上级任命他为养护监督,他长久以来的梦想实现了。

优胜者绝不因目前地位与所求目标距离之远而丧气。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他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

3.发挥内部潜力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断言,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希望造就自己。

他说:“能力唯一的要求就是被使用”,人人都有增强本领、实现理想、获得别人尊重的强烈欲望。人们不是通过广揽职权,而是通过释放内部潜力而使本领臻于完满的。

20年前,许多专家认为,4分钟内跑完l英里,在体力上是不可能的。

可是罗杰·班尼斯特不屈服于这个所谓的显然之理,而要通过亲身实践来检验它。他1954年创造的成绩不仅打破了世界纪录,而且证明:人们能够战胜那种囿于框框的失败主义。后来,许多人效法他,取得了成功。

4.具备集体精神

一项出色的成就,尤其在组织内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如能引导别人用他们蕴藏的才智为你的成就做出贡献,那将显得更有价值。

有一天,一个热电站的工头告诉一位作家,他那个技术组是怎样保持人员安定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他们负责检查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工作单调乏味。他指着组员们穿的绿色工作服说:“这是我一个当外科医生的儿子给我弄来的。我对我的同事们讲:‘我们的工作就是保养这些管道,就像医生照料心脏一样。只要这些动脉由我们来管,这个厂子就出不了问题’。”凭着这种幽默和忠诚,这个优秀小组的技术人员一个个履行着“医生”的职责!

许多企业都曾达到过它们成绩的最佳水平,因为它们使职工感到自己既然被雇于同一个企业,就跟企业息息相关,给予劳动者的自主性愈大,责任性愈强,发挥能力的机会愈多,他们的工作热情就愈高,从而往往能创造出最高的效益和最好的质量。

有这样一个美国足球队队长,经过17年光辉的体育生涯以后,他创办了一个实行专门管理、执行生产力训导计划的顾问处。这位老体育领导没有忘记,在争球时,他往往让普通球员提出战术意见。他说:“因为他们比边线外的教练更接近实战。”他承认,集体精神这条经验对他的实业成就比对他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更为适用。

5.变失败为有利条件

在几次从地球飞往月球的过程中,阿波罗巨船有90%的时间是偏离预定轨道的,机组必须随时纠正它的航向。然而有趣的是,这些事故其实并不要紧。这说明,人们可以遵守一定的航向,但并不强求毫无偏差;哪怕始终没能按预定轨道前进,也还是在正确方向上。在一位美国学者对90个商业界、政治界、体育界和艺术界人士的研究中,他们许多人对他说的一个词叫“错误的开端”,而从来不说“失败。”失误的结果往往是加强了决心,有利于进展或转化。

不管事变的过程有多么困难。优胜者始终相信,总有其他路子可以探索。总有其他办法可以试验。

你的思想是决定你成败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你能改变你的思想。从悲观走向乐观.你便可以使你的一生发生改观。

你是否觉得一杯茶是装着一半,而不是空着一半?你是否把你的视线落在油炸面饼圈的圈上,而不是落在中心的圆洞里?由于研究人员对积极思想所产生的力量进行了努力研究,这些陈旧的话题,现在已经成为科学性的问题了。

一家美国的研究机构,至今已进行了104项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对象达1.5万人,现已逐渐证明乐观能帮助你变得更幸福,更健康,并且更能获得成功;而悲观呢?正相反,能导致你绝望、患上疾病和走向失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森说:“如果我们能引导人们更乐观地去思想。这就好比是给他们注射了防止精神疾病的预防针。”

美国宾夕法尼话州匹兹堡市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沙尔解释说:“你的才能当然重要,但相信自己定能成功的想法常常成为决定你成败的一个因素。”其原因是,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挑战和失意时,各自采取的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保险公司雇用了一百名在应考中落选而在思想乐观性上得分很高的人为营业员。这些人,在过去根本不可能被雇用,这次却出乎意料之外,推销成绩比平均水平的营业员的成绩高出10%。

他们是凭什么做到这一点的呢?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乐观者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的“解释方式”。当事情出了差错时,悲观者倾向于责备自己,“我不善于干这个,”他说,“我总是失败。”而乐观者则去找出错的漏洞。若是事情很顺利,乐观者就归功于自己,而悲观者却把成功视为侥幸。

克雷格·安德森曾经让一批学生打电话给陌生人,让他们为红十字会献血。当他们打了一两次电话而毫无结果的时候,悲观的学生就说:“我干不了这事。”乐观的则对自己说:“我要换个法儿去试试。”

安德森认为:“如果人们感到失望,那他们就不会去获取成功必须的技能。”

根据安德森的看法,自我感觉的控制,是成功的试金石。乐观者感觉自己的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上,如果事情不妙,他便迅速采取行动,寻找措施,拟定一个新的行动计划,并且博采众家之见。悲观者则觉得自己处处受命运的捉弄,因而迟迟不肯行动。他认定了自己无计可施,因此也不向他人求教。

乐观者会认为他们比既成事实显现的还要高出一筹。有时,这种意念能使他们生存下去。美国匹兹堡癌症研究所的桑德拉·利维医生对患有晚期乳腺癌的病妇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发现平常比较乐观的病妇在接受治疗后,病不复发的时间维持的较长。这就是生存的最佳精神状态。在一项以患早期乳腺癌的妇女为对象的试验性调查中,利维医生发现,悲观的病妇病情发展要快一些。

乐观的确不能治疗不治之症,但可以防止普通的疾病。在一项长期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批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健康史。他们在班级里成绩都是中等以上,而且健康状况良好。然而其中有的人思想是乐观的,有的人却悲观消极。20年以后,患有中年人疾病的,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等,悲观者的人数超过了乐观者。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悲观者无能为力的感觉会削弱人体自身的天然防线——免疫系统。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克里斯朵夫·彼得逊医生发现,悲观的人都不会很好地照顾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很被动,不能承受生活的打击,无论他怎么做,都免不了生病和其他一些不幸的事临头。于是乎,他吃饭便狼吞虎咽,不讲究营养,不做健身运动,不去看医生,却从来忘不了喝酒。

大多数人都是兼有乐观和悲观的心理;但不是倾向于这一方就倒向另一方。这是一种“在母亲的膝下”学到的思想模式。它是从千百次的警告或鼓励,千百次的责备和表扬之中发展起来的。太多的“不准”和危险警告,会让儿童觉得自己无能、恐惧——最终走向悲观。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过小小的成功的喜悦,类似学会了系鞋带。父母可以帮助他们把这些成就变换为自我感觉有控制的意念,从而进一步培养出他们的乐观态度。

悲观是一种不易更改的习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在一系列使人关注的研究中,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卡罗尔·德维克医生曾为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工作了一段时间,由于她帮助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解释方式,从“我是个笨蛋”,改为“我没有用功读书”。结果,这些学生的学年考试成绩都有了长进。

如果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就要努力使自己向乐观的方向转化。按心理学家推荐的下面的方法去做,你就能改变:

(1)在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请细致地注意你自己的思想,把最先出现在头脑里的想法,不加修饰也不增删地写下来。

(2)接着做一个试验。做一件与消极反应相对立的事。例如当工作出了差错,你是否心里想:“我恨我的工作,但我永远不可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做出与此想法相反的行动。寄出去几份履历表,去参加面试,去找招聘的消息。

(3)注意事态的发展。你最初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你的想法使你退缩,那就改变它。这种办法虽不一定奏效,却能给你提供一个机会。

积极的思想能带来积极的行动和反应。已经有了证明的依据,只有你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得到点什么,你才有可能得到它。

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人生不断出现三岔路口。命运之星在哪里等候?”面对不断出现的岔路,人们不断有着选择的权利。怎样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呢?心理学家为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切忌自我欣赏高傲自大

人类容易自我欣赏,忽视自己的缺点。但如果过度“孤芳自赏”,过分相信自己,就有可能落入自己亲手掘成的陷阱中。

自负之人对他人进步会产生一种深深的嫉妒与憎恶。常见反应为:

一是诽谤贬低别人。“那家伙没真的,表里不一,他一定是靠不正当手段晋升的。”

二是自我贬低。“啊!他真了不起,我这号人物和他比不了。我猥琐龌龊,简直不能和他搭语。”

持这两种态度的人是愚蠢的。最健康的态度应是仔细分析平时自己无意吐露的话语。借此判断自己的性格、心情。加以反省,承认别人的进步,并努力赶上或超过。

2.自暴自弃会停滞不前

俗话说:“人自悔,他人亦悔。”看不起自己的人终有一天会变得无所作为,别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轻视他们。

自卑源于自卑感。有些人自卑感强烈,表明他内心非常希望超过他人。

之所以自暴自弃是因为假设的标准过高,差距过大。不过,自卑之人有时可以通过某种机缘,抛掉自卑感,转而奋进,迅速成长。令人惊异的是,历史上许多名人都为自己的贫穷、门第、身份、学习成绩以至身体状况而深感自卑,但他们把这一切化成了反抗奋进的动力。

3.自信可以带来不可思议的力量

人类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希望不断发展。有了自信,人身上潜在的可能性可以得到不断开发,可以持续燃烧。但这种自信如果过分,如果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显示欲望,就会被人厌弃。

真正自信的人对褒贬往往持超然态度。他们认为如果某一天自己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则道声谢谢;即使得不到承认,也内心坦荡。

4.变“得到”为“付出”

年青人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均从父母、亲属、长辈以及老师、前辈、上级大量“得到”,面对上述人等的报答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却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