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20048200000003

第3章 为人处世心理学(2)

2.热情但不失态

人际交往,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份以及交往深浅程度等等方面的不同,热情也应该有档次、分寸上的区别。在公共场合,即使熟人、恋人相见,也不宜旁若无人,高声纵情谈笑,至于失度的亲昵举动则更不相宜。有人以为,只有事事应允对方,才能显出自己的热情来。其实大不尽然。中国有句古语:“轻诺必寡信”。失信的热情好比一张空头支票,只能取悦于一时,终归毫无价值。所以,有人相托自应尽力而为,不过也应权衡是非利弊。对于那些明显不合情理,有悖法纪、道德的要求,或者虽属正当、怎奈自己力不从心的委托,都应婉言明白谢绝。总之,热情应是友谊的升温剂,但是倘若失控,超过了限度,也足以酿成焚毁友谊的悲剧。

3.谦逊但不虚假

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谦虚的品德对于人际交往尤其重要。一个背着自负自傲沉重包袱的人,他的友谊财富必然少得可怜。这里,谦逊需以坦诚为基础,否则就难免陷入虚伪的泥潭。比如讨论问题时,明明自己有不同意见,为表谦逊而不明白说出,或者吞吞吐吐,言而不尽;对方批评自己时,当面唯唯称是,背后却又发牢骚。

再者,还应划清两个界限:

一个是谦逊与虚荣的界限。如果一个人故作谦逊姿态,以求得到“谦逊”的美誉,就是虚荣的一种常见的表现。这种虚荣心一旦被对方察觉,还哪里会有愉快的交往可言?

另一个是谦逊与谄媚的界限。有些人在交际时爱对对方说一些言不由衷的溢美夸饰之词,以为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彬彬有礼,谦恭而有教养。殊不知,过分溢美,近乎谄媚。虽说谄媚也可造成协调,但这种协调总是含有一种奴性、欺骗、令人不快的成分。

4.谨慎但不拘泥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谨慎从事总是获取成功的必要条件。处理人际关系。自然不能例外。然而事情还有另外一面,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指出:“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在人们面前手足无措忸怩拘谨,这是既有碍于观瞻,也不利于交际的。应该说的话不说,能够办的事不办,已经成熟了的果子,也不去摘取,这就不是谨慎而是怯懦了。拘谨与忸怩貌似谨慎,实则是怯懦。在交际过程中,不应把仪态的落落大方同言行的谨慎持重对立起来。否则,一身的“小家子气”,谁还喜欢同你打交道呢?

5.活泼但不轻浮

举止活泼,谈吐风趣幽默,往往是人际交往的良好触媒,也是交往深化的催化剂。不过切莫作过了头,否则就难免上面所说的不检点、轻慢之嫌。

我们可能都曾碰到过这样的人,他不分场合,不择对象,谈话中一味插科打诨,俏皮话连篇,有时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呼叫别人的绰号,开一些不适当的玩笑,(例如以对方的生理缺欠为目标),不仅引起当事者的反感,连在场的其他人也觉得难堪,不知如何收场。这样怎能收到活跃气氛、融洽关系的预期效果呢?因而,我们绝对不能把庸俗(甚至是恶俗)当成洒脱幽默,把肉麻当成好玩有趣。否则,这种所谓的“活泼”,就将变成人际交往失败的陷阱。

在社交中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

早在古希腊时期,先哲们就悟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作为人类物质活动——人际交往的艺术,当然也存在着空间语言的奥秘!实际上,空间语言是人类利用空间来表达某种思想信息的一门社会语言,属于无声语言范畴。

比如,如果一个日本人和一个英国人在某一饭店的大厅内进行首次交谈,那么,你就会发现,那个英国人将在谈话过程中不断碎步后退。如果那个日本人不知道对方后退的原因,他将会碎步进逼,因此,两个人很可能会转起圈来。实际上,那个英国人碎步后退,是为了使他的个人区域不受侵犯;而那个日本人碎步进逼,也是为了调整他的空间需求。再如,一些大公司的总经理在和他的雇员谈话时通常保持一段距离,这种距离也是一种空间语言,意思是暗示出上下级之间的等级差别。如果雇员不懂得这一空间规律,而硬要凑近经理的身旁谈话,势必会引起经理对他的反感或恼怒。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空间范围内,这个空间范围就是他感到必须与他人保持的距离。心理学家称这种伴随个人的空间范围为“个人空间”。

那么,每个人的空间范围到底有多大呢?这个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即使在同一国家,同一部落内,也取决于不同的场合。比如,澳大利亚人喜欢有一个宽敞的空间,交谈时也喜欢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而对于两个素不相识的北美成年男子来说,最舒适的谈话距离间隔为70厘米左右,而南美人则喜欢靠得更近些。中国人或美国人与他人的空间范围差不多,而日本人习惯生活在拥挤的环境之中,因此,日本人的空间范围往往小于其他国家的人。非洲人的空间范围也比美国人或中国人小得多。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空间范围的大小,除了取决于不同民族和文化因素之外,同时也和许多其他因素有关。在宾客众多的鸡尾酒会上,人们必然会靠得近一些,以便交谈。在公园、办公室、酒吧间和其他社交场所,人们也往往靠得较近。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和他们所喜欢的人交谈,要比和他们不喜欢的人交谈靠得近;朋友要比点头之交靠得近,熟人要比陌生人靠得近;性格内向者要比性格外向者保持稍大的距离。在交谈时,两个女人要比两个男人靠得近。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图书馆阅览室里,当周围到处都是空座位,而你不去坐,却偏偏要紧靠一个人坐下,那么,这个人不是急促不安地移动身体和书本,就是干脆离开。

但是,假设在高峰时的公共汽车里,如果一个人坐在一个双人座位上,即使他的身体几乎与另一个人的身体相触,旁边的那个人也是不会走开的。

由此可见,在公园里和汽车里,同一个人的空间范围也会有所变动。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一个人的空间范围就像一个“气仓”,它紧紧地跟随着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扩大或缩小。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一个人的空间范围就会缩小到最小点。

人们正常地进入他人的密切区域有两个原因:第一,对方是密友,或是向对方求爱;第二,对方怀有敌意态度,或是准备“进攻”。在日常社交场合,我们有时能容忍陌生人进入我们的个人区域和社交区域。但是,一旦陌生人进入我们的密切区域,就会导致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心脏跳动加快,肾上腺素注入血液,血液注人大脑,这样,身体肌肉就进入了紧张地戒备状态。

研究表明,当你友好地将手搭在与你刚刚结识的人的肩上时,即使他没有任何“反抗”的表示,或是为了不得罪你而故作欣赏,但他对你的印象和感觉会有一种消极成分。如果你想让他人感到坦然自在,最重要的准则就是同他“保持距离”。应该提出的是,我们是否能在他人的密切区域内活动,主要取决于我们同他人的关系如何。比如,一名新雇员在来到一个新单位的最初阶段,很可能会感到受到别人的冷遇或慢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别人不过是在没有进一步了解他以前同他保持了适当的社交区域距离。过一段时间,当他被其他雇员了解以后,他们与他的区域距离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最终甚至可以进入对方的个人区域,有时还可能会进人密切区域。

在交谈时,人们躯体间距离的大小最能精确地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恋人之间接吻时一般将他们的身体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并在相互间的密切区域内活动。然而,从国外某些国家的风俗习惯中我们会看到,新年前夕,甲的朋友和他的配偶来乙家坐客,当乙同甲妻亲吻致意时,两者都会将他们的骨盆部位相互保持至少15厘米的间隔。

当然,对于区域距离的准则也有破例。比如,到了周末,国外某个大公司的总经理很可能会成为他手下一名普通雇员的钓鱼伙伴儿。钓鱼时,他们会忘记他们之间的等级差别并且可以在相互间的个人区域或密切区域活动。

然而,一旦回到办公室里,总经理就会重新将他的钓鱼伙伴儿置于社交距离之外,以维护他的尊严和社会等级规矩。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一个人对空间需求的欲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大于他所需要的空间时,他就会感到凄凉、孤独和寂寞;当一个人的空间小于他所需要的空间时,或者当他的空间范围圈受到侵犯时,他就会感到烦躁不安。因此,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荒郊野外的相遇,和他们在大城市拥挤的公共汽车里相遇的结果会截然不同。两人在野外相遇,相互致意后几分钟内,就可能谈得火热,甚至会交上朋友;然而,两人若在市内的公共汽车上相遇,即使他们坐在同一个座位上,也可能会互不理睬。对于热恋中的情侣来说,花园、郊外通常是增进感情的好地方。

概括起来讲,在社交中,你是受人欢迎还是惹人讨厌。主要看你是如何地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并取决于你对空间的处理办法。因此,在行动之前,需要慎重地考虑对方的各种因素,包括他的空间范围的大小。在同他人相遇时,如关系密切,有时拍拍他的肩膀,在谈话时触摸一下他的手也会产生一种好的效果。如关系不很密切,有时你站得离人太近,即使没有触碰他,他也会对你产生疑心。所以,正确判断你应同他人保持何等距离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

在跨越文化交往中,有时我们难以判断出对方密切区域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办法呢;事实证明,“试探”和“观察”是两种最有效的办法。

也就是说,在你试探性地凑近和某人谈话时,注意留心观察,如若对方原地不动,这就证明距离合适;如若对方身向后倾,或是碎步后退,那就证明你侵犯了他的密切区域,因此,你就应止步或后退一步。

欲进行成功交谈应了解的心理学

交谈是结交朋友的手段,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联络感情的润滑剂。然而,喜欢交谈不等于会交谈。会交谈的关键在于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善于运用交谈的基本方法。

1.敬人是交谈成功的前提

人们往往将会交谈与高谈阔论、侃侃而谈联系在一起,却忽视自尊心在交谈中的作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随处可见。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钦佩、赞美、尊重。”青年人大都希望通过交谈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赢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在交谈中不妨先藏美于后,以谦恭礼让的姿态把讲话的机会多留给对方,这会融洽交谈的气氛,对方也会自然对你产生好感。

2.插话要找准适合的机会

交谈是由听和说构成的一种行为。善于倾听固然是交谈获得成功的基础,但恰当的掌握住插话时机,也会使交谈对方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进而活跃交谈的气氛。可你的插话要是时机选择不当,在对方讲得起劲时,你非要插进你自认为十分必要的话,表面上看你轮到了发表意见的时机,实际上却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国外有位心理学家说:“如果一个人真想听到完整的讯息,他就不会中途插嘴。”

那么,什么时候插嘴才算得体呢?

(1)当对方讲话告一段落时插话。

(2)注意对方的目光和动作。谈话者的这些动作可以告诉你何时保持安静、倾听。何时可以插话做出反应。

(3)注意对方的提示。如“您觉得如何?”“不知您有什么高见?”“能请您谈谈吗?”“我很想听听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都为插话时机的选择提供了帮助。

3.表达应力求简明扼要

简明扼要的表达能力是实现对话中的、赢得对方侧耳聆听的基础。世界著名演讲艺术家费尔特说:“你应该时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长。宜少叙述故事,除了真正贴切而简短之外,以绝对不讲为妙。”有关资料表明:人们的话语在45秒之内最易理解,最长一分半钟。超过这个限度听者就会感到“冗长”;超过两分钟就更难理解。

谈话时忌讳含糊其词。因为这会使听者搞不清你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

语言表达必须准确,当然也要注意态度。因为交谈中由于态度生硬,不注意或不善于使用礼貌用语而说出一些不得体的话,很容易伤害别人,影响交谈的效果。因此,讲话前要慎于思考,避免脱口冲出犀利如刀或不文明的话语;也不要有教训人的腔调。

4.尽量用思想感情打动对方以引起共鸣

交谈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交谈双方在思想和感情上产生共鸣。实现这样的沟通关键是,要仔细斟酌交谈的内容,进而感染并打动对方。为此,要注意如下几点:

(1)寻找共同的话题,力求超越自我。

(2)学会由衷地赞美别人。诚恳地与人交谈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许多值得赞美的优点。只要你真诚地去赞美,会给对方一种激励,易于使双方达到感情上的沟通。

(3)真诚交流探讨,不随意否定别人。交谈会出现一定的争论和思想交锋,有的人却不分场合地争论,甚至在日常的谈话和无关紧要的闲谈时也要与人争个高低,搞得大家都不愿与他交谈。正确的争论原则是:一是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二是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要绝对尊重对方发表不同观点的权利。这样就容易使对方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学会诚恳的赞美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