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港股和QDII
在这一部分,我想更为详细地谈谈什么是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
QDII和“港股直通车”之间的关系,三言两语还真难说清楚。
我这里作一个形象的比喻,虽然有些不贴切,却可能有助于理解。
如果说通过“港股直通车”直接投资香港股市,好比A股市场上直接买卖股票的股民的话,那么投资QDII就是投资基金的基民了,是一种间接投资于股票的一种方式。形式上确实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战场从国内搬到了全球。
在A股市场,我们无法分辨“做股民好”还是“做基民好”;同样,放眼全球市场,我们也无法分辨“是‘直通车’好”还是“QDII好”。其实,“好不好”更多的是一个哲学范畴的东西,世界上很难说哪个东西好与不好,只能说合适与不合适。
一、基金系Q DI I
1.基金系QDII批量放行
2007年9月12日,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正式发售。这是境内第1只正式获批发行的QDII基金。
只用了1天时间,这个限额15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系QDII便募集到500亿元资金,不得不提前结束募集期。
9月27日,中国境内第2只股票型QDII基金——华夏全球精选基金,也在短短1天被抢购一空。
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嘉实和上投摩根也表示,在2007年10月份正式发售旗下获批的QDII基金产品。
海富通也将发行1只QDII基金产品,投向具有“中国概念”的海外上市公司股票。
好比打开一道闸门,水流通畅了,鱼也一条一条地下来了。
2.看好亚太市场
早在2007年9月12日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发售之前,第1只QDII基金产品就已经问世,那就是2006年11月份的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只不过,在媒体当时的称谓中,存在“试发行”这个概念。
除了表面上的概念区别外,南方、华夏、嘉实、上投和海富通多只QDII基金产品,和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属于开放式混合型基金,投资对象相对复杂,覆盖股票、债券、房地产信托凭证以及商品基金等诸多领域。
但是,就其2007年上半年发布的业绩来说,只能用乏善可陈4个字来概括。
2007年9月开始发售或准备发售的QDII基金,显然有意识地规避这一不足。上述5只QDII基金产品,几乎全部重仓股票。
公开见报的资料显示,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属于开放式偏股型基金,40%投资于港股,60%投资于国际市场。
华夏全球精选基金,也是一种开放式股票型基金,30%投资于港股,70%投资于国际市场。
嘉实QDII,则投资于在香港联交所、新加坡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和纽约交易所等上市的、在境内有重要经营活动的上市公司普通股和优先股,即“中国概念”股。
上投摩根的QDII基金产品,则投资于亚太地区(除日本市场)股市。
海富通的QDII基金产品也投资具有“中国概念”的海外上市公司。
从上述5只QDII基金产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香港股市为代表的亚太市场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40%投资于香港股市,华夏全球精选基金30%投资于香港股市,而上投摩根则全部押在亚太市场。
3.亚太市场的魅力
在全球投资市场中,亚太市场(不含日本)是个备受关注的投资区域。
亚太地区即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广义则包括整个亚洲与太平洋沿岸所有国家和地区。在证券投资领域,亚太地区主要市场通常包括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印度、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区域证券市场。请注意,亚太市场不包含日本市场。
公开见报的资料显示,从权威的MSCI(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世界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年回报率与波动度来看,不论是未来3年、5年,还是未来10年,新兴市场都更值得看好。而亚洲市场以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53%的权重,当之无愧地成了全球新兴市场的生力军。
预计在未来十至二十年间,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重要。
亚态地区资源丰富,经济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速度增长。可以预期,亚太地区资本市场的增长速度也要比全球其他地方快得多。
同时,亚太地区大多数市场当前估值偏低,是一次进入的很好机会。
2007年8月受美国次按危机影响之后,亚太股市投资价值更加凸显。本来市盈率稍高的澳大利亚、香港、菲律宾及新加坡等股市,在此次调整后市盈率又再度回落,这也意味着一次绝好机会的到来。
二、银行系QDI I
在今年9月南方基金公司正式发售QDII基金产品之前,银行系QDII早就风生水起。
2007年5月,中国银监会放宽了银行系QDII产品投资限制,允许QDII资金投资境外股票市场。门禁一旦初开,中国工商银行便率先推出第一款直接以人民币投资于香港股市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东方之珠”,起点认购金额为30万元人民币,每一单位认购金额为1万元人民币。
在中国工商银行之外,交通银行也推出多款挂钩香港股市红筹股的QDII理财产品——“澳视群雄”,这一产品以澳元为计算单位。门槛也是30万元人民币,市场反响也不错。
大约在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第一款投资香港股市QDII的同一时间,国家外汇管理局一共审批了19家银行大约150亿美元的QDII额度,3个月后,这个数字增加到185亿美元。
尽管银行方面表示,银行系QDII和基金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分析人士认为,银行系QDII和基金系QDII就其盈利模式来说,还是非常接近的。
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东方之珠”是一款基金形态的银行理财产品,封闭期结束后投资者每周均可以申购、赎回,流动性高,投资净值定期公布。
从这一方面的特点来看,银行系QDII和基金已经非常相似,尤其在流动性方面,大大优于此前的银行理财产品。
但是,银行系QDII和基金系QDII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在资金投向上,目前银行系QDll只能将50%的资金投向股市,而基金系QI)II却可以将100%的资金投向股市。在起售点方面,银行系QDII多则30万元人民币,少则5万元、10万元人民币;而基金系QDII的门槛要低得多,一般只有1000元人民币,多一些的也不过1万元人民币。
三、三者的收益与
风险平衡
1.港股的收益和风险
任何收益和风险只是一种理论上的估计,都是一种预期或构思。就香港股市来说,我们乐观地估计,它的收益应当比A股市场更为可观,但是,它也蕴藏了更多的风险。
2.基金系QDII的收益和风险
就目前来说,我们也没有条件对基金系QDII的业绩进行一个有效的比较。毕竟基金系QDII正式发售是2007年的9月份。
2006年11月份,华安国际配置基金试发行,大约半年后,业绩发布出来了,非常不理想。但是,这只试发行的基金系QDII和2007年发行的数只基金系QDII却缺乏可比性。因为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是一只开放式混合型基金,投资对象相对复杂,只有一部分资金投向了股票。2007年发行的数只基金系QDII却是“股票型”基金,两者结构完全不一样。
和国内基金一样,基金系QDII大多是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不能非常准确地预测它的收益水平。一般来说,由于投资区域和投资品种不同,QDII的预期收益也会不一样。
理论上说,投资新兴市场的QDII预期收益高于投资成熟市场的QDII:主要投资股票的QDII预期收益高于主要投资固定收益品种的QDII。确实是这样的,如果一只基金QDII今后投向于一个比A股市场更“牛”的市场,那么它的收益水平完全有可能比国内基金更高。
基金QDII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是不可避免的系统风险,譬如市场行情的变化,甚至整个经济景气周期的变化,都会从本质上影响到基金的业绩。
另一方面,基金经理人的管理能力对基金业绩也有一定影响。
投资同样的一个市场,不同股票型基金的业绩表现也是千差万别。
因此,投资基金系QDII,一方面要选准市场,另一方面也要选择团队实力强的QDII投资管理人。
同时,由于投资区域和投资品种不同,基金系QDII的风险也会不一样。一般而言,投资新兴市场的QDII风险高于投资成熟市场的QDII;主要投资股票的QDII风险高于主要投资固定收益品种的QDII。此外,投资多个市场的区域型基金的风险通常低于单一市场基金。
3.银行系QDII的收益和风险
就当前来看,银行系QDII的收益还是值得期待的。
中国工商银行“东方之珠”QDII第一期产品从2007年5月29日推出,7月3日开始投资运作,截至2007年9月19日,“东方之珠”第一期净值达1.1136元人民币,净值增长率为11.36%,美元净值增长12.92%。
公开见报的消息还显示,“东方之珠”第一期的股票投资部分主要配置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H股、红筹股及新上市的中国企业股票;债券部分均投资于信用优良的投资级别及以上债券。
两三个月时间的运作就收益了11.36%,确实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毕竟在2005年前后,各家商业银行推出的美元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也不过5%左右。
由于投资了不少收益相对稳定的债券,从理论上说,银行系QDII收益的空间应当比不过基金系QDII。但是,这种投资品种相对更为丰富的投资方式,也更能分摊海外投资的风险,至少理论上的风险应当小于基金系QDII的风险,但是它的风险也大大超过了银行在多年前推出的传统的外汇理财产品。
不过,就目前来看,银行系QDII最大的问题不是收益和风险的平衡问题,而是它的“成本”问题,也就是门槛过高。动辄10万元30万元的投资门槛,确实将很多中小投资者拒之门外。
业界普遍预期,在“港股直通车”和基金系QDII的>;中击下,银行系QDII的投资门槛肯定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银行系QDII的投资区域也可能大大放宽,逐渐从亚太市场拓展到全球市场。
四、亚太市场机遇
全接触
1.香港市场
香港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国际性金融机构数量仅次于伦敦和纽约。香港股市也成为仅次于东京的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
香港股票有主板和创业板之分。主要有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和红筹指数。其中,恒生指数是香港股市走势的重要指标,当前共有40只成分股。2007年10月,恒生指数达到了30000点。
国企指数和红筹指数则一直受内地投资者关注。2007年10月,香港股市市值已经超过20万亿港元。
2006年底以来,香港的失业率不断下降,为1998年以来最低。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人民币对港币的稳步升值也使香港的相关产业有着良好的盈利预期。此外,相对内地A股市场来说,港股价值存在着不小的低估,香港市场无疑是内地投资者的一个上佳选择。
2.印度市场
“飞奔的大象正在紧抓着龙的脚后跟”,这就是媒体对最近几年来印度迅猛的发展势头进行的一个生动描述。
在刚刚过去连续两个财政年度里,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全年增幅均达到了9%。
印度有全国性和区域性证券交易市场23家。其中,印度孟买交易所历史悠久,成立于1875年。印度孟买交易所30指数(BSESensex 30)堪称印度证券市场的风向标。近5年来,印度孟买交易所30指数一路上扬,从2003年5月的3000点左右上升到2007年10月的20000点,差不多上涨了6倍。
这一切得益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一系列的改革为印度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大量的外资进入,国际收支平衡,充裕的外汇储备,进一步促进了国内消费。因此也形成了进一步牛市的预期。
3.韩国市场
因为“新村运动”,韩国从30多年前世界上最贫穷的农业国家之一,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同时工业、金融、商贸诸多产业全面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07年10月新鲜出炉的排名中,韩国的全球竟争力排名跃升至第11位。
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之后,韩国证券市场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的证券市场。截至2006年底,韩国证券交易所已有1600多家上市公司。
1990年1月,韩国证券交易所编制了KOSPI 200指数,1994年开始正式运行。KOSPI 200指数是韩国综合股票价格指数(Korean Composite Stock Price Index)的简称,包括韩国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市值最大同时最具流动性的前200只股票。
韩国股市资金充裕,估值偏低,发展潜力值得看好。
4。澳大利亚市场
澳大利亚地大物博,自然资源非常丰盛。同时,该国还拥有亚太地区(除日本之外)最大最活跃的股票市场。
随着新兴国家的经济复苏,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澳大利亚的资源优势因此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提高,也促进了澳大利亚就业和工薪水平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