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方法
20051700000010

第10章 理论篇(10)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做到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同时也应该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如果说,科学发展主要是把蛋糕做大,那么,社会和谐主要是把蛋糕分好。如果分不好蛋糕,社会不和谐,即使蛋糕做得很大,照样会出问题。我们既要有发展经济的能力,又要有解决社会公平公正的能力;既要有做大蛋糕的能力,又要有分好蛋糕的能力。要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具体落实到指标上,就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迎接建党100周年。然后,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30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迎接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我们要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解决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法宝、动力、要求和目标问题,是今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和逻辑展开。这四个方面,也就是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班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对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拓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的几个问题

(2008年10月)

党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三批进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9月28日,省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标志着我省的学习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我们要充分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实施意见,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下面,从五个方面汇报初步的学习体会。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五个“是”,是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集中概括。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加以理解和把握。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理论飞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和第一次理论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和第二次理论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拓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提出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继续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到新的阶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新世纪新阶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一个重大变化、两个没有改变、八个阶段性特征”的时代背景。

所谓“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所谓“两个没有改变”,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改变,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仍然是我国的最大实际。我们推动改革、谋划发展,必须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切不可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

所谓“八个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新世纪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我国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既蕴含着巨大潜力,也承受着巨大压力。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地显现出来,人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地显现出来,发展付出代价过高的问题突出地显现出来。十七大把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体概括为八个方面。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改变,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面貌尚未根本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上述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把这四句话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集中概括,是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在中央党校发表“6.25”讲话时第一次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对这四句话作了进一步强调和论述。

第一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

对第一要义是发展的科学内涵,可从重要结论、基本范畴、关键所在、又好又快四个方面去理解。

所谓重要结论,是说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全国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

所谓基本范畴,是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中,发展是最基本的范畴。

所谓关键所在,是说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性的意义。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