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方法
20051700000031

第31章 方法篇(6)

四、抓住关键,民主科学决策

“一把手”面对的工作千头万绪,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理出头绪,理清思路,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对全局有决定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思考和研究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问题。比班子其他成员提前发现、研究和思考重大问题,理清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这应是“一把手”的基本功。但是,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决不能“一把手”一个人说了算。在重要问题决策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所谓民主,首先是班子内部的民主,同时也包括群众意见和专家意见。所谓科学,首先是要符合科学决策的程序和班子的议事决策规则,也包括决策要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这里,围绕“抓住关键,民主科学决策”,再探讨两个具体问题。

第一个问题即讨论题之七:在民主科学决策时,是先民主还是先集中?

重大问题的决策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在具体操作时,不少“一把手”感到难以把握,效果也不尽人意,不是发扬民主不够,就是不能正确集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施民主与集中的先后顺序问题,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先民主后集中,可能众说纷纭,无法调控,难以集中;先集中后民主,可能苦了自己,限制了副职,还背上专制的骂名,费力不讨好。

其实,无论是先民主还是先集中,都使一些领导者在决策时栽了跟头。比如三国时的孙权,凡事先要广泛征求百官意见,然后再做定夺。然而当着曹军压境时,其文臣大多主降,而武将都主战,弄得他左顾右盼,险些误了大事。现实中也有些领导者,机械地认为只有先民主讨论,才能拍板集中,以致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延误了时机。先集中后民主导致决策失误的事例也不少。红军长征初期,重大事务先由“三人团”决定,再提交其他党、政、军领导成员讨论,却又容不得不同意见,结果使红军遭到重创。现在,有的领导者在任用干部时,喜欢搞“伯乐相马”,先内定人选,再圈外考察,最后才是走过场式的民主投票,往往察人不明,造成用人失误。由此可见,无论是先民主或是先集中,都可能成为决策败笔。古往今来,这方面的例子不少。

但是,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无论是先民主或是先集中,只要符合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环境,都可能使决策取得成功。先民主后集中的特点是:领导者预先不拿方案,而是先提出问题,发动大家讨论,征求到各方面意见后再综合集中,确定方案,拍板决策。其出发点是听取各种意见,丰富决策信息。如:历史上刘邦定都长安,就是综合诸位大臣意见的结果;荣毅仁管理公司时,重要事务也都先由下属充分酝酿,再集中决策。他们都获得成功。先集中后民主的特点是:领导者先拿出一个方案,再提交下属或群众进行充分讨论。其出发点是根据各方面意见,验证所提交方案的正确性,或对所提交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如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先慧眼识英雄,再与关、张等商量,结果孔明出山,三分天下有其一。当代许多成功的企业,其决策也是老板先拿方案,再经董事会讨论,最后交股东大会投票批准。

综上所述,无论是先民主还是先集中,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也可能使决策取得成功。在先民主还是先集中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而要根据决策问题的特定环境和状况,扬长避短,灵活运用。

一是根据问题本身的状况来决定。问题本身的状况包括:信息的完整和清晰程度;问题的性质,是常规的还是突发的;问题的重要程度,是战术性的还是战略性的;解决问题的时效要求。一般来说,信息越不完整的问题,越常规的问题,越有难度、越是战略性的问题,时间越不紧迫的问题,越应采取先民主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丰富决策信息,而且可以增强执行中的协调性。

二是根据下属的状况来决定。下属的状况包括:责任感的强弱;成就欲望的大小;能力水平的高低;对领导者和决策问题的态度;对决策问题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习惯的决策方式。一般而言,下级的责任感越强,成就欲望越大,能力水平越高,对决策问题越熟悉,采用先民主方式的成功率就越高。对领导者和决策问题的态度越积极、越信任,选择决策方式就越灵活。习惯的决策方式,会造成人们的惯性心理,在选择决策方式时也必须予以考虑。

三是根据领导者自身的状况来决定。领导者的价值取向、影响力和素质,也是影响选择决策方式的重要因素。从价值取向看,如果侧重于追求效率,追求战术目标,可以采取先集中的方式。如果追求下级的发展,追求战略目标,可采取先民主的方式。从影响力看,如果影响力很强,能控制下级的发言,使之始终紧扣主题,可采取先民主的方式。从素质看,如果既有清醒的头脑,又有较强的综合归纳能力,可采取先民主的方式。

四是采取先民主方式要善于正确集中。先民主后集中能调动下级积极性,但也容易众说纷纭、议而不决。因此,领导者必须要有主见,善于归纳综合,选准时机,果断拍板。一方面,领导者要吃透情况,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既要客观了解所决策问题的全貌,做到对上明(吃透精神),对下清(掌握情况),左右灵(了解外界),又要研究比较各种因素在决策中的地位和影响,估计到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能并权衡利弊得失。另一方面,当主客观条件已成熟或基本成熟,就要把握时机,及时决断。否则,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五是采取先集中方式要善于发扬民主。先集中后民主能适应决策问题时效性的要求,但也容易挫伤下属积极性,甚至会因信息障碍或下属对抗导致决策失败。在具体运作时,要把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贯穿于方案讨论的前前后后和全过程。在将方案提交讨论之前,先要在领导班子内部反复沟通。这不仅可以完善方案,而且有利于统一认识、减少阻力和贯彻落实。在将方案提交讨论时,一定要有民主的姿态,郑重申明方案不是最后结论,可以修改,可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营造畅所欲言的局面。在方案提交讨论之后,无论是班子成员的意见,还是干部群众的意见,都不能忽视,都要虚心吸收,尤其要善待各种不同意见,完善决策方案。

第二个问题即讨论题之八:在民主科学决策中,如何集中正确意见?

有的“一把手”开会做决定时,往往把自己的意见作为正确意见,把反对意见作为错误意见,把集中正确意见变成了让大家赞同自己的意见。一旦自己的意见不能集中,便感到丢了面子,甚至认为正确的意见没有集中。怎样才能集中正确意见,包括自己的正确意见呢?

集中正确意见,首先要分清一长制和委员会制这两种不同的领导体制。我们知道,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贯穿于各级领导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下,我国党政领导体制的主要区别在于一长制和委员会制。一长制,即个人负责制,又叫独任制,指一个组织的领导机关,把法定最高决策权力集中在主要负责人身上。在我们国家,行政系统、军事系统、生产指挥系统采用一长制。一长制的优点是权力集中,责权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可以有效地防止推诿和扯皮,消除或减少不负责任的现象。但是,由于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有限,即使有专家智囊机构帮助,但如果“一把手”选择不当,就可能出现独断专行、滥用权力的情况。委员会制,又叫合议制,指一个组织的领导机关,把决策权力集中于领导集体而不是集中于一个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问题。委员会制的优点是集思广益,能代表各方面的意见,各委员分工合作,可以减轻“一把手”的负担,也可以防止和避免个人滥用权力。其缺点是权力分散,责任不明,行动迟缓,效率不高,有时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在委员会制下,“一把手”要顺利集中正确意见特别是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往往要费一番周折。在我们国家,各级党委和各级人大常委会实行委员会制。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宪法规定,我们的权力机关实行集体负责制。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合议制机关,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全体成员充分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决定的正确与否不由委员长一人负责,而是由常委会向全国人大负集体责任。所谓首先要分清一长制还是委员会制这两种领导体制,是说体制不同,集中正确意见的切入点、立足点和侧重点就不同。

集中正确意见,其实质是集中班子内多数人的意见,同时服从上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由多数人作出的决策,一般总是比较接近真理和比较正确的。但是,真理不一定都是在多数人手里,有时真理却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而由多数人作出的集中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在表决前要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行集中,在表决时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集中,同时又允许少数人保留自己的意见。在上下级关系上,民主集中制要求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因为上级、中央的“少数”代表“多数”。同时,又要求上级尊重下级,中央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这样,民主集中制辩证地解决了少数和多数、个人和组织、下级和上级、全党和中央的关系,是一个既讲平等又讲服从、既讲服从又讲变通、既讲变通又讲配合的充满了辩证法的科学的正确的制度。

讨论题之九: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集中正确意见不等于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只有多数人意见正确时才服从,不正确时就不应当服从。这种观点对不对?

有的领导干部把服从多数、服从组织、服从上级和服从中央,同服从真理、服从正确的集中对立起来。他们认为,集中正确的意见不等同于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只有当多数、组织、上级、中央正确时才服从,不正确就不应当服从。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它混淆了组织原则和认识论的界限。坚持“四个服从”是组织原则问题,坚持真理是认识论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多数、组织、上级、中央是正确的,这同服从真理是一致的。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一边,在这种情况下,民主集中制要求保护少数、服从多数,就是为了党的行动的统一,也是为了最终坚持真理。如果自己认为自己掌握真理,而不服从多数、组织、上级和中央,这就违背了党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也就不可能坚持真理。因此,集中正确意见,首先必须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同时服从上级。

集中正确的意见,还必须努力使“一把手”真正成为领导集体的核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是靠不住的。马克思主义承认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从来没有否认杰出人物在领导集体中的作用。“一把手”要善于当“班长”,善于把从群众中、从实际工作中、从上级和中央决定中形成的正确意见,化为领导班子一班人的意见,使自己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一把手”作为“班长”,要善于做细致耐心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使班子成员拥护自己的正确意见;要不断地取得上级的支持,取得班子成员和干部群众的支持,把自己带领的班子建设成坚强的领导集体,更好地为实施正确的意见而奋斗。

五、统筹兼顾,科学运筹事务

在领导实践中,大多数“一把手”为繁琐事务所困扰,难以集中精力想大事、抓大事。有的受各种意外因素的干扰,身不由己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对究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不是很清楚,自觉不自觉地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事。尽管忙忙碌碌,但忙不到点子上。如何处理好日常工作,又不要陷到事务堆里,既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运转,还应掌握处理日常事务的方法与艺术。

讨论题之十:“一把手”处理日常工作时,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什么地方?

(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领导职责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活动是领导者运用组织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对一个地区和单位的工作进行统御与指挥的过程。如果把领导工作比作一出剧,那么,“一把手”能否借助领导工作这个舞台演出威武雄壮的活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演好这个角色。总的要求是:“一把手”必须干好“一把手”的事。也就是说,“一把手”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的领导职责上。如果“一把手”陷入具体事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就会大事抓不了,小事又做不好。面对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一把手”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对全局的影响、对领导目标实现的作用大小,以及是否有章可循等,确定哪些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需要“一把手”抓的事情,应该是那些重大、紧要、关键性的事情,组织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关键环节。对这些东西,必须抓准、抓紧、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