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规则
20053500000025

第25章 稳、冷、狠(1)

稳,是“沉稳”,遇事缄默或回避,不要着急表态,沉着观变;冷,冷静不噪,寂寞时甘于寂寞,热闹中当思寂寞时;狠,即为该出手时必出手。这是历代官场小人物的为官秘诀,往往与官场政术相通。

修炼内力

传说中,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内力深厚的,他们只需要往那里一站,所有人都能感觉到很大的气场,压力随之而来。而那些三流高手,才会上窜下跳,表面上看是身手了得,其实不堪一击。在官场中,小人物想要有这种气场是很难的事情,但有一种方法也可以修炼内力,那就是“沉稳”。所谓官场上的“沉稳”,就是遇遇事缄默或妥善的回避,不要着急表态,沉着观变,当然,这不仅是个人内力的彰显,同时也是官场上保官保命的智慧。

熟悉清朝官场的人都知道王文韶这个人,王文韶身历咸、同、光三朝,做过很多高官,在地方上做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在朝廷做过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可谓官运亨通。他做官的诀窍只有八个字,遇事:圆滑模棱,明于趋避。这就是官场小人物修炼内力最有效的方法。王文韶“内力”的一个具体表现是遇到重要问题需要表态时,推三躲四,装聋作哑。在李伯元《南亭笔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讲的王文韶的这一特点的:王文韶入军机后“耳聋愈甚”,一日,二大臣争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文韶意下如何,王晃荡着脑袋,指着自己的耳朵说听不到,并且微笑。西太后再三追问,王仍笑。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王文韶真的就听不到这样的话,仍笑如前。王文韶的耳聋是真是假,谁都不敢肯定,但他的耳聋的确使他躲过了很多烦恼事。王文韶耳聋,言行上也“聋”,他几乎从不与人争,偶尔被人反驳,他居然会吓得浑身哆嗦,汗流浃背。这种“内力”被很多人嘲笑甚至是鄙视。除有人讥他为琉璃蛋以外,还有人在其死后撰“挽联”讽刺他,联中嘲讽他不愧是个琉璃蛋,虽官居相位,但不过是个尸位素餐的“伴食宰相”(唐代卢怀慎与姚崇对掌枢密,自以吏道不及姚崇,故每事推让,人谓之“伴食宰相”)而已。此实乃盖棺之论。

可王文韶却对自己的内力颇为得意,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个官场中的小人物,小人物就要“稳”,认为自己这样做与世无争,与人无仇,可以稳坐官位。在他当军机大臣时,每天凌晨入宫值班,轿前都写有很大“王”字的灯笼,使人一望便知是他。有人以革命党正谋炸大清要员劝他去掉灯上的字,他却平静地说:“我一向与人和平共处,没有仇人,正怕误伤。所以特地把灯上的姓字写得很大,以便人能看到”。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很满意自己圆滑处世之道的。实际上,王文韶的内力修为实在是不得已。在圆滑成风的清代官场上,一些本来是刚直耿介的有为官吏,也由于腐朽势力和腐朽风气的包围、浸染而奉行起了圆滑模棱的官诀,由“方”变“圆”,成为圆滑世故的庸俗官吏。张集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咸丰七年,张集馨到甘肃担任布政使,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刚上任时,张大人是铁了心想要做个锐气进取的官员,可一年后,官场的气息让他严重地感觉到了内力不足,他无奈地给自己定下了遇事要“不露圭角”的守则,并在衙署里挂上了一副自撰的对联,作为座右铭:“读圣贤书,初心不负;用黄老术,唾面自干”。棱角全无了。一年时间,让一个锐意进取的官员成了一个内力深厚的窝囊官,是谁有这么大的能耐呢?当然是官场势力对他完成了改造。这势力首先是他的顶头上司。张集馨的顶头上司是兼管甘肃巡抚事的陕甘总督乐斌。此人是典型的八旗子弟,不但昏庸无能,而且心术不正。张集馨在他手下任职,既难以秉公办事,更不能有所作为,怎么做都是错。在乐斌看来,张集馨这个人太不会做官,有很多人都来告他的状。乐斌当然知道状告张大人的人都是那些贪官污吏,所以他的处理方式是:不判明是非,信诬告,指责张集馨。张集馨自然非常失望,锐气大挫。有的官员贪污被张集馨查出来了,但案子涉及乐斌,难以深究,张集馨“只好模棱”。第二个势力就是张大人身边的关系网。张大人身边的关系网,是以乐斌为中心的一群狐朋狗党纠结在一起织成的,什么结拜兄弟、姻亲同乡、门生故吏、心腹幸奴,好多复杂的封建关系,都在这张关系网上盘根错节地交织着。张集馨有时候在处理公务时,总感觉脑袋上罩着这样一张大网,喘不过气来。他在日记里写道:“余孤立其间,刻刻危惧”,“决意引退,避其逆锋”。正是在这种心境之下,他给自己定下了“不露圭角”的守则,写下了那副“用黄老术,唾面自干”的对联。

如果说王文韶把“内力”修为作为人生的价值,张集馨是迫不得已而修炼内力的话,那么,唐朝的李勣就是把内力运用自如的一个人了。

当初,唐高宗李治将要立武媚娘为皇后,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顾命大臣的反对。一天,李治再召见他们商量此事,诸遂良说:“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决心既然已经定下,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顺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李勣同长孙无忌、诸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诸遂良由于面折廷争,当场便遭到武媚娘的切齿斥骂。

但李勣并没有一直躲下去,两天后,他单独谒见皇帝。李治问他:“我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诸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李勣明白了,皇帝立吴昭仪为后的心意已定,公开赞成,那些老臣会骂他不要脸的,而公开反对,武媚娘那女人也不是好惹的,最终,李勣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问外人呢!”

这回答简直太巧妙了,既顺从了皇帝的意思,又让其他大臣无懈可击。李治听了这话,下定决心立武媚娘为后,而武媚娘一当上了皇后,反对派长孙无忌、诸遂良都遭到了迫害,只有李勣非但没有受到伤害,反而还加官进爵。

修炼内力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有一条捷径,那就是,遇到纠结的事情,尽量不要发表意见,即使发表,也要学会绕圈,不要把自己的话说明白了。进入官场的人一定要能稳得住自己,稳,是一种“沉稳”,遇事缄默或回避,不要着急表态,沉着观变,这也是官场上保官保命的智慧,同时也是官场人物个人内力的彰显。

圆滑趋避之术封建官场常常是不平静的。同僚间勾心斗角,上司喜怒无常,政敌互相倾轧,政局变幻莫测,都是官场上常见的现象。因此,久历官场的人便揣摩出了圆滑模棱、以时趋避的做官诀窍。靠此便可以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从而顺利地做官升官,清代官场上这种做官诀窍甚为流行。清初官场上的普遍观念是:圆滑是明智,刚正是狂愚。

身历咸同光三朝的显宦王文韶是精于圆滑趋避之术的典型。王文韶曾做过很多高官,在地方上做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在朝廷做过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可谓官运极佳。他做官的诀窍就是遇事圆滑模棱,明于趋避。王文韶圆滑的一个具体表现是遇到重要问题需要表态时,推三躲四,装聋作哑。李伯元《南亭笔记》讲到一件事,很能说明王文韶的这一特点:王文韶入军机后“耳聋愈甚”,一日,二大臣争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意如何,王不知所云,只得莞尔而笑。西太后再三追问,王仍笑。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王仍笑如前。王文韶的耳聋半真半假,他常以假聋作为躲事避风头的手段。深知其奥秘的清末大吏梁士诒在给其父的一封信里说:王文韶“有聋疾,而又遇事诈聋”。王文韶圆滑成性,素不与人争,而一旦遇到势大的权臣驳斥自己的意见便特别受不了。有一次在讨论对外政策的御前会议上,他的意见被某权臣驳斥后,竟吓得“汗流浃背,俯首不敢再言”。王文韶对自己的圆滑处世之道不但不羞愧,反而颇为得意,认为自己这样做与世无争,与人无仇,可以稳坐官位。他当军机大臣时,每天凌晨入宫值班,轿前都写有很大“王”字的灯笼,使人一望便知是他。有人以革命党正谋炸权贵劝他去掉灯上的字,他说:“我一向与人和平共处,没有仇人,正怕误伤。所以特地把灯上的姓字写得很大,以便人能看到”。可以看出,王文韶是很欣赏自己的圆滑处世之道的。

对王文韶这个靠圆滑趋避之术官运亨通的庸吏,正直之士是非常鄙视的,除讥为琉璃球之类以外,还有人在其死后撰“挽联”讥之,联中嘲讽王文韶不愧是个琉璃蛋,虽官居相位,但不过是个尸位素餐的“伴食宰相”(唐代卢怀慎与姚崇对掌枢密,自以吏道不及姚崇,故每事推让,人谓之“伴食宰相”)而已。此实乃盖棺之论。

在圆滑成风的清代官场上,一些本来是刚直耿介的有为官吏,也由于腐朽势力和腐朽风气的包围、浸染而奉行起了圆滑模棱的官诀,由“方”变“圆”,成为圆滑世故的庸俗官吏。张集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咸丰七年,张集馨出任甘肃布政使,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皇上特简外放的知遇之恩,使他任职后很有点勤政执法的锐气。但干了不到一年,他就给自己定下一条遇事要“不露圭角”的守则,并在衙署里挂上了一副自撰的对联,作为座右铭:“读圣贤书,初心不负;用黄老术,唾面自干”。棱角全无了。张集馨的棱角让谁磨去了呢是让官场中的腐朽势力磨去的。这个腐朽势力,一是他的顶头上司,一是他身边的关系网。张集馨的顶头上司是兼管甘肃巡抚事的陕甘总督乐斌。此人是个八旗子弟,不但昏庸无能,而且心术不正。张集馨在他手下任职,既难以秉公办事,更不能有所作为,还经常受到他的指责。张集馨为了制止省里一些官僚到官钱铺赊账不还的贪污行为,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就到乐斌面前告黑状。乐斌不但不判明是非,赏善罚恶,反而轻信诬告,指责张集馨。张集馨非常失望,锐气大挫。有的官员贪污被张集馨查出来了,但案子涉及乐斌,难以深究,张集馨“只好模棱”。张集馨身边的关系网,是以乐斌为中心的一群狐朋狗党纠结在一起织成的。什么结拜兄弟、姻亲同乡、门生故吏、心腹幸奴,好多复杂的封建关系,都在这张关系网上盘根错节地交织着。张集馨在处理公务时,经常能感到这张关系网的魔力:常常是办一件事,多方掣肘;触动一个人,群起而护之。张集馨不在这个圈子里,处境就非常孤立,而且时时受到这张关系网的威胁。他在日记里写道:“余孤立其间,刻刻危惧”,“决意引退,避其逆锋”。正是在这种心境之下,他给自己定下了“不露圭角”的守则,挂起了那副“用黄老术,唾面自干”的对联。就这样,张集馨由一个正直耿介之士,逐渐变成一个平庸、圆滑的官吏。尽管这也是有违他的初衷。

唐高宗李治将要立武媚娘为皇后,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重臣的反对。一天,李治又要召见他们商量此事,诸遂良说:“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决心既然已经定下,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顺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李责同长孙无忌、诸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诸遂良由于面折廷争,当场便遭到武媚娘的切齿斥骂。

过了两天,李责单独谒见皇帝。李治问他:“我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诸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李责明白了,皇帝喜欢武媚娘要立她为后的心意已定,把不喜欢武媚娘反对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开表示赞成,又怕别的大臣议论,便说了一句滑头的话:“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问外人呢!”

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顺从了皇帝的意思,又让其他大臣无懈可击。李治因此而下定决心,立武媚娘当后,而武媚娘一当上了皇后。反对派长孙无忌、诸遂良都遭到了迫害,只有李责官运一直亨通。

求和即稳

“和”在官场上是一种求稳的方法之一,这常常出现官位和权力相当的官员之间的矛盾处理方法这常常是官位和权力相当的官员之间解决矛盾的处理方法,无论哪一方愿意低下头求和,都是为了保护和巩固自己的官位。

春秋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从渑池回国后,因为蔺相如助赵王完璧归赵,功劳很大,一下子升他为上卿,相当于国家的最高的执政大臣,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自以为南征北战建立下大功廉颇自以为南征北战建立了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费了一点口舌,官位居然高过自己,就说:“我若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就不肯和廉颇碰头,每次托病不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就绕道避开他。门客都来见蔺相如,要告辞离开。蔺相如再三挽留,说:“你们认为廉颇和秦王比较起来怎么样?哪个厉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