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花心的人吗?你的花心指数是多少?从情感心理学来讲,花心是一种情感缺失的表现。也就是说,花心的人是由于现有情感没有得到满足所致。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朱利安·泰普林曾经说过:“很多时候,花心的人由于在情感上缺少足够的满足感而产生出情感转移的行为,这种情感转移的行为会像恶魔一样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此外,朱利安·泰普林还认为,花心不仅仅是男人的“特权”,女人同样也会花心。
当下,情感心理学作为众多心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学习,因为这门学科能够清楚地展现出人们在情感方面的一些有趣现象和趣味心理状态。
1. 为什么人们总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艾略特·阿伦森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在对心理学的研究中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心理测试:
实验中安排被测试者在四种不同的情境下进行测试,以观察他们的心理。第一种测试会始终用肯定和赞美的评价方式;第二种会用反对或否定的评价方式;第三种是先认可再否定;第四种则是先反对后肯定。
最终,研究数据表明:在四种评价方式中,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第四种先反对再肯定自己的评价方式,而且这要远远高于一直对自己肯定的评价方式;而人们对于第三种先认可后反对的评价方式最不能接受,甚至低于对自己一直反对的评价方式。艾略特·阿伦森之所以做这样的测试,是想要揭示心理学中非常有意思的“人际吸引增减原则”。
或许有人会发出疑问:“什么是人际吸引呢?”艾略特·阿伦森对此的解释是: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一种喜欢情感或积极态度。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相互认知并相互感觉,还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关系。比如两个陌生人在深入了解后会成为朋友,甚至会产生爱慕心理;工作中由于每天都会接触到同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就是人际吸引的表现。人际吸引是在双方相互喜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吸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喜欢对方或与对方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甚至产生强烈的爱慕心理。
在艾略特·阿伦森看来,互相吸引的两个人首先要具有相似性。这里的相似性是指人们感知上存在的相似之处,而不是客观上的相似性。感知上存在的相似之处包括:两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身品行、对事情所采取的态度等。研究表明,两个人之间存在的感知上的相似性越多,越能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喜欢。然而,人们在早期交往中,自身的价值观、言行举止以及对事情采取的态度往往不能显示在外面,而其他一些因素,如年龄、外貌等却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两人交往的进一步加深,自身的价值观、个性品质等都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就能看清真实的对方,由此就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要么双方产生人际吸引,要么分道扬镳。其实,两个人没有产生人际吸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双方在价值观或者个性品质等方面没有相似性,也就是没有产生强烈的吸引动因,所以他们就不会产生人际吸引。因此,两人之间是否存在相似性是双方能否产生人际吸引的根本要素。
而产生人际吸引的第二个原则是双方能否产生互补性。也就是说,当两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时,双方能否进行互补。比如说,一个主动支配型的男性与一个被动顺从型的女性之间就存在互补性,因为这样不仅能产生吸引力,还能相互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通俗来讲,在支配型男性看来,自己就应该主动与女性交往,并做好她们的“护花使者”;而顺从型的女性在心理上总是认为自己就应该作出一副小鸟依人的姿态。当两个人有这样的特征时,他们之间就会相互吸引,并产生人际吸引的效应。因为他们能满足对方的需求。
艾略特·阿伦森认为,一个人的外貌秀美同样能给别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人自古以来就有喜欢美好事物的倾向,虽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对于美的标准会存在差异,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外貌美确实是增加人际吸引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
此外,交往频率的多少也决定着能否发生人际吸引。在被邀请到哈佛大学授课期间,艾略特·阿伦森曾给哈佛学生讲了这样一个例子:让从没有见过面的两个人交谈一次就分开,然后再把两个人的照片分别交给他们看。这时让他们说出对对方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只看了一次照片的两个人对对方的喜欢程度都不高,也不会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接下来,再让他们尽可能多地看照片,并让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此时,两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对方在自己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越来越喜欢对方。这种明显的效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曝光效应。也就是说,两人相互曝光给对方的频率越高,双方产生吸引的概率就越高。
对此,艾略特·阿伦森总结道:“人际吸引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要告诉大家,人们为什么习惯与喜欢的人在一起。不仅如此,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爱恋也是人际吸引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艾略特·阿伦森认为,两人产生人际吸引效应后,通过更深一步的接触就会产生出令他们更为愉悦或者兴奋的感受,当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时,两人之间的情感就会得到升华,即两人之间点燃了爱的圣火。但如果两人产生了人际吸引后并没有做出令对方感到愉悦的行为,而是令对方产生恐惧和失落等情绪,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事态的恶化,两人之间的人际吸引将会消失,更谈不上喜欢对方了。
2. “恋”和“爱”是一对孪生姐妹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米尔格兰姆曾和他的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心理测试,测试的题目是:
如果有一天你恋爱了,你认为以下哪种方式是你们喜欢且最经常做的事情?
第一种方式,一起快乐地逛街购物。
第二种方式,一起到浪漫温馨的咖啡厅共度美好的一天。
第三种方式,一起看最新上映的电影。
第四种方式,一起到海边拾贝壳。
选择第一种方式,你是个性情随和的人,非常喜欢结交不同性格特征的异性朋友。你的恋爱观是:性格不合适就分开,无论对方付出过多少。所以你总是恋情不断,但几乎没有一段真正的恋情。在外人看来,你很会讨其欢心,也认为你活得潇洒自如,其实你的内心同样渴望得到属于你的恋情,只不过你不能接受对方不完美的一面,从而导致不断发生新的没有深刻印象的恋情。或许随着年纪的增大,或者是在婚姻的束缚与承诺之下,你才能收起内心放荡不羁的轻狂。
选择第二种方式,你是个喜欢浪漫的人,但不习惯和异性谈心,即使你和他有了恋情后这种情况也不会改观。如此一来,对方就会感觉你是个不善沟通、让人捉摸不透的人,也因此认为你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双方发生误解,你们就会猜来猜去,成为一对猜情人。最终你们只会在相互的猜测中结束恋情,或许你们真的不了解对方。
选择第三种方式:你是个不喜欢沉闷气氛的人,虽然你有时在异性面前会表现得很沉闷,但你却一直努力改变这种情况。而且你还是个不懂得真正关心对方感受的人,在对方情绪低落时不能及时给予安慰,最终让对方感觉你是个冷漠的人,只有在失去美好的恋情后你才恍然大悟。或许你不缺乏新的恋情,但你要明白,恋爱是需要付出的,更是需要两个人去用心维系的,如果缺少这些,那么美好的姻缘是很难促成的。
选择第四种方式:你是个非常看重感情的人,更是个懂得珍惜对方的人,在你遇到心仪的他后,很快便会投入到自己的感情中。在你看来,感情是需要真心付出的,更是需要用心呵护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会主动背叛对方,如果对方同样也这样对待你,你们可能就此白头偕老。但当对方背叛你时,虽然你的内心非常失落和无奈,但在经历了苦痛的心理折磨后,你会毅然决然地放弃那段浮云般的恋情,重新追求新的感情,最终也收获属于你的幸福。
米尔格兰姆之所以要和他的学生做这样的测试,就是要研究人在恋情中的心理表现。在米尔格兰姆看来,很多人都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当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时,就会心花怒放,神清气爽;可与自己喜欢的人分开后,就会出现心神不宁甚至茶饭不思的情况,甚至一闭上眼就会浮现出他的身影(这些是很多人都有过的恋爱感受)。当人们遇到与自身兴趣相投的异性时,在经过深入的交往后,就会加深对对方的认识,彼此产生心灵相通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想要永远在一起。当然,也不能排除两人在初次见面后就认定对方是自己渴望找的人。总之,恋爱是个非常奇特的东西,它会一直伴随在人们身边。
或许有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人会产生恋爱心理?”关于这个问题,包括哈佛大学的很多心理学家都展开过深入研究,其中,从人类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发生恋爱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繁衍物种。在米尔格兰姆看来,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遗传基因及传宗接代的本能,而为了繁衍出健康优秀的后代,男女之间就产生了恋情。
难道除了繁衍后代之外,人类恋爱行为的产生就没有其他原因了吗?当然不是,米尔格兰姆认为,人类恋爱中有一种被称为“友爱恋爱”的情结。这种心理情结是指男女双方产生的恋情是通过友情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最初,男女朋友之间或许只是简单的友情,双方不会产生强烈的爱恋关系。但随着双方的不断接触与交往,彼此间就建立起了更加深厚的友谊,并且相互间产生了爱慕心理,于是由此前的友情逐步变成了深厚的爱恋之情。其实,人类自身就具有一种被称为“亲和心理需求”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类内心深处有渴望和别人在一起的需求。
米尔格兰姆在研究中还发现,男性和女性对“友爱恋爱”的看法存在着非常有趣的不同之处:女性可以将恋情和友情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而对于男性来说,如果他与女性有了长时间的亲密友情,就有可能将这种亲密的友情转变为恋情。也就是说,男性对于恋情、好感、友情、爱情等感情划分得并不像女性那样清楚。“男人和女人之间果真存在真正的友情吗?”这是一个曾经引起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很多时候,对于女性来说,她们的思维定式是:男女之间是有可能存在真正的友情的;而对男性来说,他们的思维定式是:男女之间存在真正的友情恐怕不容易,因为男性具有女性不具备的将和异性之间的友情转变成恋情的心理特征。
不仅如此,米尔格兰姆从多年的研究中还得出这样的结论:恋爱是“恋”和“爱”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看来,“恋”是双方之间产生被吸引的一种感觉,而且这种感觉随着双方的进一步接触会越来越强;而“爱”包含有强烈的占有欲以及为对方牺牲的信念,也可以说,“爱”是“恋”的升华阶段。米尔格兰姆曾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恋爱过程:当一个心仪已久的异性出现时,人的头脑里就会浮现出“人长得很精神”、“憨厚老实”、“阳光乐观”等印象,从而对异性产生好感。随着双方进一步的交往,这种印象会越来越深刻,以至于双方产生要和对方在一起的渴望,这便形成了“恋”。而在恋达到一定程度后,双方心里便会产生出“要永远和对方在一起”、“能和对方生活在一起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的强烈感受,随着这种感受的不断强化,“爱”便会油然而生。
每次米尔格兰姆和他的学生做完以上的恋爱心理测试后,他都会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恋与爱就好比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它们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如果想要与这对孪生姐妹成为好朋友,就需要热情真心的投入,因为孪生姐妹真正从心里接纳你以后,你才可能收获到属于你的幸福。”
3. 荷尔蒙起飞,为何只需3秒钟?
很多年轻男性都对自己的另一半充满了渴望,为了能够俘获姑娘的芳心,他们不断尝试着各式各样的方法。但是很多时候,尽管他们付出了很多,可最终却一无所获,而那些所谓的“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感动对方”的事例也实在是少之又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施瑞德哈利·德赛发表了这样一个惊人的论断:“一见钟情只需要3秒钟的时间,超出这个时间之外的友谊,想要进一步发展,就非常困难了。”
这是德赛在一堂公开课上发表的观点,随后它也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肯定。生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第一次见面时,人的大脑会根据对方的面容、身型等因素做出快速反应,下丘脑随之受到刺激,人的面皮也就会微微发红,心跳加速。这种生理变化在一见钟情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下丘脑受到的刺激足够,那么这个人产生一见钟情的概率就非常大了。换一个角度,如果在较短的时间里,一个人的下丘脑受到的刺激不够大,那么所谓的“一见钟情”也就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