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关键8招教出好小孩
20058900000013

第13章 慢慢培养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2)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通情达理。简单的说,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容易跟别人合作,人际关系较好,心情稳定,对事情的判断也比较正确。因此,你要教孩子讲理,甚于任何知识。讲理的孩子不会找借口跟你怄气,找理由敷衍责任,他的心智是健康的。

你不妨看看,为非作歹的人,总是找很多的借口,然后一步步接近邪恶。心理不健康的人,也惯于寻找借口,放弃理智和责任,才越陷越深。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避免踏入邪恶、失败和心理疾病,父母一定要教孩子讲理。

孩子不讲理,你会气得跳脚;他们争论揶揄,你会大动肝火,甚至不分青红皂白,把他羞辱一顿。当心,你自己正陷入非理性的激怒之中,你的身教将传递给他们不讲理或鲁莽的作风;而这些不讲理的作为,将会倒转回来造成父母与子女的对抗冲突。

这里有几个技巧,能帮助父母教孩子讲理。

1、减少冲突的机会。你不希望孩子吃太多糖果饼干,就该把它收好,一次只拿适量出来,而非一盒都摊在那儿,以免他想吃,你制止,冲突增加,无异教孩子不讲理。你不希望孩子看太多电视,奉劝你在孩子尚未长大到跟你争执之前,做一点节制。这类问题包括打麻将、赌博、不当的娱乐等等。

2、温和示诫,该罚则罚、该奖则奖。对于一般的生活规范,要温和教导,如有俞越,也要温和劝诫:“孩子,未经同意不能拿别人的玩具”、“时候不早,急忙赶路心情不好”。对于不守家规,那么就该处罚:“你去闭门思过,想通了再出来!”孩子两三分钟就会出来,说明自己的错误,表示愿意改进。但别忘了,当孩子做得好时,要给他奖励。

3、要约法三章。看到孩子的衣服、玩具、文具杂乱不堪,会引起你的生气和指责,因此要在家里设个简易布告栏,要求孩子该做的事。写在那儿,提示他们,比一再重复唠叨要有用得多。要记住,要求孩子打扫、整理房间、做家事的时间,是可以弹性调整的。这能促进孩子讲理,而且有弹性的调整作息,对未来生活适应亦有好处。

4、记得先指导、示范,再要求。这能让孩子做起事来很顺利,增长信心和主动的意愿。不先教孩子怎么做,等到做错了再责备他“你这笨东西!又把事情弄砸了!”这是儿童教育的禁忌。

讲理是从生活和日常实务中培养出来的,讲理的孩子来自讲理的家庭气氛,以上几招蛮管用的。

清楚的提示和保持弹性是要诀。

一位教师家的两个孩子还在小学就读时,为了提醒他们做家事,便用报夹夹一叠旧报纸挂在客厅醒目的地方,上面以粗的签字笔记载着该做的家事和功课。

例如:放学回家,请你们帮忙:

一、按下电饭锅煮饭。

二、整理书架。

三、看电视要控制时间。

四、冰箱里有点心。

五、哈哈!(也可以画个笑脸)谢谢你们!

等教师下班回家时,家里总是有条不紊:孩子功课已做得差不多,电视节目中有意思的话题也能讲给大家分享。

只要家长懂得示范,做个好榜样,提醒孩子去做,孩子是自动且能干的。

有时,为了提醒孩子做特定的家事,比如打扫房子,提示就必须清楚明白,而且在执行上保持弹性:“周末期间,请自己找时间打扫书房和客厅。”

运用家庭布告栏提示孩子做功课、遵守生活作息和规范,是相当有效的。同时,可以避免给孩子唠叨的感受。但是使用这种提示法,要注意以下原则:

1、列举要做的事,一次不宜太多。

2、做到了就给予奖励或表示欣赏。

3、保持弹性;规定时间范围,由孩子自行决定执行。

孩子万一忘记了,稍加提醒就可以。关键在于你怎么提醒他们,而不是强烈的责罚。

做家事能培养孩子身手灵巧、主动勤奋和挫折容忍力。做家事的孩子,大多品学兼优,未来的发展潜能也比较好。根据一项追踪研究,做家事的孩子积极主动,人际关系较好,他们出社会后高薪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四倍,失业的可能性比一般人少十五倍。

尤其在都会地区,孩子们协助家人做事的机会少,倘若连家事都不做,将来不免笨手笨脚,对于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自然较为逊色。因此,父母亲要多指导、带领孩子做家事。

然而孩子好玩,所以很容易分心,忘了大人交代的工作。一般父母以为他们懒,便以责备和惩罚的方式,强制孩子就范,弄得孩子讨厌做家事。其实,引导孩子做家事的方法是示范、提醒与合作。无教会孩子怎么做,提醒他该做什么,并采取分工合作,大伙儿一起来的方式,以助长工作的良好气氛。

爱之过足以害之,尤须谨慎。

一些孩子的父母亲很和睦,家庭生活安定,却出现偏差行为或对生活适应困难。

他们的父母亲会问:“我们的家庭怎么会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呢?”

仔细观察研究发现:这些孩子什么都有,物质环境良好,独缺积极进取的动力;家庭生活正常,却满腹牢骚,常与父母争吵;生活安逸,却表现得浪漫无章,经常不上学,喜与中辍生鬼混。这些孩子的父母谈及自己的子女,都会顿足、痛心、落泪。

总归起来,这些线索都是导致宠坏孩子的因素,只要能避开这些陷阱,孩子就能教得好。宠坏孩子的因素如下:

1、把孩子摆在第一位,以孩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处处迁就他;孩子就学会自我中心,不懂得考虑别人的立场。父母处处顺着孩子,哄得他高兴;溺爱太过,孩子需求的也多,冲突和不听话的机会就大大提高。

2、迷信民主的家庭教育。在家里,如果凡事都要征得孩子同意,不敢勉强孩子做该做的事、遵循该遵守的生活规范,孩子的生活没有章法,便容易跟同学和家人起冲突,其人际互动亦较差。从小不重视生活规范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生活更容易紊乱失序,却经常会对父母大吼“你少管我!”而父母却对他束手无策。

3、怕孩子受挫折。许多父母亲相信,挫折会造成压力,或者因此而失去信心,因而努力保护孩子,使其免于受到挫折。结果,孩子反而怕挫折,缺乏再接再厉的毅力。长大之后,稍有不如意便想逃避。许多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挑战,整天赖在家里,不敢面对现实,实肇因于受保护太过。其实,在正常环境中,本来就是有顺有逆,只要不是经常受到挫折,且能因势利导、善于鼓励,不做贬抑和批评,适度的挫折反而有益于心理的健康。

4、玩具和物质奖励太多。父母太疼爱孩子,希望他高兴,从小便用玩具讨好他。结果孩子越来越依赖被讨好,发展使自己快乐的活动的主动性减少,自制玩具或自创游戏的兴致也下降。目前流行的电动玩具,会把孩子局限在人与机器的互动上,而未能发展同伴相处的能力。此外,长期沉迷电玩,主动、好奇和创意的天性将受到压制,对于情绪和智力,亦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四种因素都足以宠坏孩子。宠坏孩子是在不自觉中造成的,特别是爱得深、宠得深,几乎无法觉察它的为害。时日既久,孩子年纪渐长,恶习已然养成,悔恨为时已晚,不可不谨慎。

父母缺乏耐心会让孩子走向歧途。

周末的飞机上旅客多,全机客满。飞机才刚起飞不久,一个年龄约四岁的孩子开始不安分起来。他的父母就坐在他的两侧,不过两个人都很冷漠,不理会孩子。

孩子越来越躁动,开始站起来玩座位上方的照明灯,并干扰机上其他的乘客。空中服务员很客气地过来安抚孩子,要他坐下来,但他的双亲仍漠然不做声,纵容孩子把冷气孔当玩具玩。

孩子一路骚动,空服员一路安抚,父母亲偶尔把他抱下来,吓唬几句,然后又是冷漠地瘫坐在那儿。

“那孩子是不是过动儿?”旁边的人议论着。

“不是,过动儿不是这样。”

“那么,孩子怎么会那么难管教,那么不听话?”

“因为他的父母亲冷漠,不理会他,孩子无聊就会东摸西扯,静不下来。长期缺乏与父母交谈,生活规范一片空白,即使空服员安抚也没有效果。”

“那不就像野孩子了吗?”

“是的,我称这种现象为失教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懒得理会孩子,养而不教,没有爱、同理和交谈。父母的冷漠,使孩子缺乏交谈的对象,在语言、智力、情绪上的发展均受限制。这个孩子所缺乏的就是这些,所以我称它为失教。父母亲如果不及时改弦易辙,好好请教专家,把孩子带起来,不但不听话的倾向会越来越强,偏差行为和犯罪的倾向亦越见明显。”

孩子不乖怎么办?询问的父母亲,都想从专家的口中得到有效的处方,期望药到病除。

事实上,不乖是很长时间养成的习惯,而且影响的因素不尽相同,但共同之点是未能及时管教。

事前的鼓励与成事的赞赏是学习的动力。

一天,一个十岁孩子和父母的朋友一起去爬山。由于初次见到父母的几个朋友,孩子显得有些怕生。

一路上,父母的朋友跟孩子闲聊,说她能干,对周边的观察很敏锐,很有科学家的精神。后来,她乐意跟父母的朋友走在一起,显得愉快,谈论的也更多。新朋友便提议她沿着山路观察岩石的变化。一路走上去,搜集了许多形状、颜色不同的小石头。

大家到了山顶,先是欣赏山光幽谷,吃了野餐点心,大伙儿便坐着休息。父母的朋友建议孩子:“把石头一个个依登山路线的顺序排列看看。”

她小心翼翼地排列起来,仔细观察,回过头来说:“越靠近山顶的石头颜色越浅,越靠山谷的石头颜色越深!”

“为什么?”

她想了想,摸一摸那些石头,然后兴奋地说:“啊!越靠近火山口的地方颜色越浅,是不是温度越高的缘故?”

孩子的话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也都赞扬她的观察和归类能力。孩子高兴的神情溢于言表。

要离开时,大家还为石头照了相。孩子一再触摸观察,依依不舍的离开,说:“我要把今天的发现和讨论,带回学校跟同学分享。”她的目光正闪烁着好奇与满足。

我们如果希望孩子有个成功的未来,那么现在就应该为他播下成功的种子。就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成功是努力奋斗的结果,还不如说它是一种健全的心理特质。这些特质是良好的信心、主动、好奇、情绪稳定和合作的态度。如果能从小就培养这些特质,孩子长大必是一个成功的人。

这些习惯不是用口头说明、叮咛或训诫所能培养的,而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慢慢养成,渐渐形成习惯,最后结合成一种从容,能胜任自己的职责,看起来开心,让人看了也能产生信任感的气质。我觉得要培养这些特质,要从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人手。

父母亲要懂得鼓励孩子,早在婴儿对自己微笑时,就该以温馨的笑容对他鼓励。乃至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无论尝试做什么,都要事前鼓励他“我知道你办得到。”办到了就要说“你果然做到了!”鼓励孩子的优点,欣赏他的能耐。无论是唱歌、智能活动、家事、接待客人,父母要先做示范,在平常生活中预做讲解。时候一到,孩子就能表现出正确的行为,这时水到渠成的鼓励和欣慰,可不能吝于表达。

透过实际生活经验建立道德规范。

美国里根时代的教育部长班奈德,在他卸任之后编写了一本《美德书》,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

他在书中说:“对于孩童的生命最具影响力、最具决定性的,莫过于沉默的生活规范,所发挥的道德力量。除了规范、习惯和范例之外,还需要道德的认识能力。”

他用故事、诗、散文和其它作品,帮助孩子认识道德。当然,他更重视身教的示范,因为儿童必须亲眼看见大人以严肃的态度实践道德。

孩子需要一套道德价值和生活准则,用以判断是非善恶,诸如诚实、友爱、负责、正义、信仰和对生命的珍爱等等。他们也需要具体易懂的基本生活规范,作为发展自律的基础。这些作息、待人、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好习惯,若在童年之前没有形成章法,未来他的人际关系、情绪和自尊的发展,将受到阻碍。

道德的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生活幸福的动力。因此,父母亲应该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很容易被误解为严格遵守准则规条,而造成良心的责备、内疚、刻板和听命于权威;也易被错解为要求孩子十全十美,跟自己的想法一模一样。前者造成心智的扭曲和心理的不健康;后者则易生反抗,导致道德教育的失败。

道德教育是透过生活经验、习惯和认知建立起来的高级心智力量。它有三个必须把握的要领:

1、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或建立规范。

2、身体力行,父母师长要以身作则。

3、孩子表现出来的善行,要予以肯定、欣赏或奖励。

如果你拿着道德准则,严格要求孩子去遵守,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在经验中建立道德准则,在孩子能领会的故事、诗篇和散文中,辨识善恶是非。

以下几种方式,对孩子道德能力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1、在生活经验中判断是非善恶,建立规范,付诸力行。

2、说故事、读传记、念诗和散文,并透过交谈,分享感受,从而发展道德认知。

3、透过家族聚会、社区活动和学校经验,学习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与规范。

4、从高级宗教信仰中,领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孩子们张着眼睛在看,竖起耳朵在听,大人怎么做,孩子怎么学。父母自私,待人冷漠,孩子学会的就是短视和浅薄;父母一天到晚打牌,不务正业,生活作息不正常,孩子的行为自然失序。或者父母一味求好,严格管教,经常讽刺、批评和责骂,孩子没有学会道德规范,却学会愤怒和敌意。

道德教育是孩子人生的根基,是立身处世的守护神。道德能力好的孩子,就能开展健康的身心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