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暗示法”是克服怕羞的好方法。到了陌生场合感到紧张时,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来为自己壮胆打气。例如把陌生人当熟人看待,怕羞心理就能减少了大半。一个怕羞的人,如果能够在陌生场合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紧接着的就是流利的语言了。用自我暗示法打破起初的阻力,是克服羞怯的一种有效措施。
孩子经过不断的训练,只要敢于对怕羞说“不怕”,并且敢于实践,就会走出羞怯的低谷,成为落落大方的人。只要父母端正教育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一般都能够让孩子的胆子大起来,并培养出健康的性格来。
众所皆知,孩子认识周围的人和物是需要时间的。对于陌生的事物,连父母都会在观察之后才会有更多的安全感,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孩子不愿意别人抱,孩子在别人面前有点害羞,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孩子觉得习惯了,自然就会愿意去接近,父母不用着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慢慢来吧!
让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是训练胆量的好方法,孩子可以交更多的新朋友,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跟其它的人友好相处。
一个孩子如果害怕孤独,离开伙伴就觉得心理没有依靠,造成平时跟小伙伴说话都非常小心,别人提出什么要求,他就会赶紧答应,如果别人要什么东西,他就会立刻拱手奉送,有时甚至不等别人来要,他也会主动送上门去。这种孩子把东西给了别人以后,一般都是不会心疼的,自然就谈不上后悔了。
但如果孩子是因为害怕别人不跟自己玩就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这就是人际关系依赖症的表现了。父母的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上,要让他学会独立自主,学会“自己跟自己玩”,不要养成一种依赖别人的不好习惯。父母应该训练孩子,即使他单独活动的时候,也觉得充实,而不是总跟着别人跑。摆脱人际关系上的依赖性,孩子就有了独立性。
如果孩子比较好面子,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就是向孩子讲清楚道理。孩子好面子的问题不解决,孩子长大了有可能成为这样一种人:遇事总是因为放不下面子,事后心理十分难受,精神上常常很痛苦,心理严重失衡。成人里面,这种人是不少的。要使孩子长大之后不成为这种人,父母首先应做出榜样,该拒绝时就拒绝,千万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如果没有拒绝,就不要后悔。父母做出了榜样,向孩子讲明了这个道理,孩子一般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拒绝别人。
至于缺乏拒绝的习惯、技巧,只要经过几次,孩子就会拒绝别人了。如果孩子的胆子比较小,父母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胆子。严格来说,孩子的退缩行为不属于心理疾病,只是一种不良心理或是不良性格。
一般来讲,大多数孩子都能够与别的小朋友和睦相处,一起玩耍,但是有些孩子,孤僻、胆小、退缩,不愿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宁愿一个人待在家里玩,这种现象称之为“孩子退缩行为”。这种行为多见于5—7岁的孩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并且在今后的各种活动中逐渐主动发展自己能力。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孩子却很难适应新环境。儿童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仅有可能延续至成年,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和教育子女的方式等。
造成孩子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孩子的先天适应能力差
这类孩子从小适应能力就比较差,对新环境和陌生人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接触新人,即使勉强叫他去适应,适应过程也难又缓慢。这种孩子平时也不喜欢活动,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对很多东西都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好奇心,从来不与陌生人交往。
2、父母的后天教育不当
有的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自己玩耍,不让他与其它孩子正常交往: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地照顾与迁就,因此,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以至于对新的环境采取逃避的方式,比如拒绝上幼儿园或去学校等。
防治孩子的退缩行为,父母应该注意:
1、父母应该注意训练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父母要训练孩子的勇气精神,让孩子甩开依赖别人的“心理拐杖”,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
2、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游戏。父母应该经常陪孩子一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孩子增加适应公共活动的能力。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孩子,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培养他们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与小伙伴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父母不要过于溺爱孩子,以免养成孩子过分的依赖性。
4、父母对孩子不可粗暴行事,以免使孩子常常恐惧不安,害怕与人交往。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团体,主动与其它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父母和教育者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5、父母应该奖励孩子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行为,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经验和父母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孩子,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要让孤僻的孩子表现出色没有快捷方式可走,惟有不断地支持、鼓励和坚持不懈地帮助孩子。
性格孤僻、胆小、不爱说话的孩子:这类孩子比较稳重,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听话,但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对这类孩子应采用欣赏的方法,多亲近他们,给他们创造与别人交往、在团体场合说话的机会。
面对孤僻的孩子,父母可以遵照以下原则:
1、父母应该多示范,少指责
假如父母老是指责孩子这不对,那也不对,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了。批评孩子要注意方法,要对事不对人。在指出孩子错误的同时,要向孩子解释和示范什么是正确的,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对。应该对孩子说“我希望你做什么”。
2、正确估计孩子的潜在能力
父母总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而不尊重孩子的看法和自我评价。应该经常问问孩子:“你喜欢做什么?”、“你觉得什么有趣?”、“什么是你的拿手好戏?”有时孩子做出的简单回答能使我们意外地发现孩子的潜在优势。
3、鼓励孩子多做积极的自我评价
积极肯定的自我评价使孩子提升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4、教孩子学会放松自己
懂得如何放松自己是发挥最佳状态的关键。当人的整个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时,头脑就会更加清醒,全身功能也会得到最大极限的发挥。教孩子放松可以从教孩子深呼吸开始,让孩子体会深呼吸时的感觉,然后让孩子想象一件能使他全身都能处于放松状态的事情——比如让孩子想一段熟悉的音乐,或想象一下沙滩上温暖柔和的细沙或微风吹拂树叶的情境。一直到孩子心情完全平静为止。情绪安宁有助于孩子排除一切干扰,沉着镇静地面临挑战。
5、训练孩子集中观念,全神贯注
父母时常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但当孩子玩起电动来,眼睛却可以几个小时不离开屏幕。这说明孩子的注意力也能培养和训练。你可以给幼儿唱一首儿歌,要求他尽力记着歌词,然后围绕内容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回答。也可以让大一些的孩子仔细地看一张写满数字的纸,然后把纸拿开,问:“从第一行开始你记着了哪些数字?”
6、教孩子在头脑中“排练”
小孩子既有丰富的想象力又乐于想象。在孩子考试前,父母除了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外还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考试的全部过程——从考试的铃响了开始一直到老师要求停笔为止。经过几番想象之后,考试本身在孩子看来就似乎习以为常了。
7、帮助孩子制定目标
在孩子确定奋斗目标后帮助孩子制定具体措施。假如你的孩子已确定目标,要使历史成绩达到A级,你就要帮助他。比如“每天认真听课”、“准时交作业”、“规定阅读时间”、“与孩子做问答游戏”……等等。并督促孩子努力按计划去做。
8、批评要讲究方法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批评要讲究方法。
孩子犯了错误,必要的批评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方法,千万不要添油加醋,借题发挥,更不能侮辱孩子的人格和说话过头等。也就是说,批评孩子一定要注意方法,要对事不对人,并且要尽量淡化,不要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且必须注意的是,在指出孩子错误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说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改正错误,这是一条原则。要特别注意,不要翻陈年旧帐,不要因为孩子犯一次错误就把往事都翻出来。
做孩子的知己就是要重新开启孩子的心扉,方法之一就是倾听孩子的倾诉。
如果读者经常去“网吧”上网,肯定会注意到一个现象:许多十几岁的男孩、女孩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聊天,不了解其中内情的人都认为他们被“网”住了。在聊天室里的原因是“网恋”,这当然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也有不少的少男少女在网上谈论的都是一些很健康的话题,如互相倾诉学习困难或生活上的苦恼等。而这些话题他们应该是可以和父母谈论的,但是为什么要选择那个虚拟的世界呢?
可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是存在的。我们认为原因就在于缺少沟通。
在很多家庭里可以发现这么一种现象:每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父母往往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更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
或许因为这些父母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太深,认为与孩子平等的交流“不成体统”?那可真是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了。
或者是因为其它原因?当然,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虽不是很强,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