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格格在没有意识到钱的作用时,即使别人给了她钱,尽管都是100元的钞票,她也不珍惜,更不放在眼里。她不认为这东西对她有什么价值,还不如给她一个玩具更让她喜欢。直到我开始让她知道钱的作用并控制她的开销时,她忽然要求妈妈帮她要回亲戚、朋友给她的压岁钱,并偷偷地藏了起来。她开始知道钱的作用,知道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也就开始珍惜钱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明白最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绝不是金钱,而是父母的真情。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时,也是要用真情去和孩子交流。试想,如果孩子长大后仍然不改变对金钱的态度,家里再富有也会被他挥霍光。正因此,比尔·盖茨把财产全部捐了出来,有人问他为何不留给儿女,盖茨说:“如果我的儿女行,我留钱给他们有何用;如果他们不行,我又何必留钱给他们。”
作为父母,不要以为给孩子钱就是对孩子好。问题是怎样给才更恰当,在这方面,我们作为家长都需要多想想。
(2)学校教育的误区:没有财商教育的位置
从我上小学起,一直到毕业,几乎没有老师和我谈过关于钱的事情,更不要说开发财商了。而到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没有财商教育,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欠缺。特别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好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多年的努力学习竟然解决不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已经走出学校的“孩子”对此茫然不解。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误和悲哀吗?
我们这代家长当年接受的“金钱教育”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是万恶的。”我们的理想是科学家、老师等等,唯独没有企业家和有钱人的位置。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时代不同了,但是今天,在基础教育阶段,财商教育仍然没有得到重视。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实际就是在讽刺死读书的人,“死知识”并不能保证大家过上富裕的生活。而事实也在证明,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用到的知识仅是一小部分,何况为了应试,很多时间都耗费在重复做题上面。这样的话说出来、听起来都不是很舒服,可是我们大多人都深陷其中,不能有效地去解决;有时明知那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却无能为力。
去年春节我在一个朋友家里做客,他上初中的儿子跟我们说起班级里出了很多“双胞胎笔”“第三者插足笔”。我是第一次听说,就问什么是“双胞胎笔”“第三者插足笔”。他告诉我,语文老师要是在谁的作文里发现了错别字,就罚写1000遍,于是这些学生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两只笔或者三只笔绑在一起写。我还是不解,那样这些字不就重影了吗?还叫字吗?老师能通过吗?他告诉我:“这样做老师不管,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写出1000遍就可以了。”于是班上出现了“怪胎笔”。孩子们给笔起的名字不能不说是对老师这种做法的有力讽刺和反抗。
这个学校在本地很有名气,是一家很早就实行双语实验教学的学校,也算是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学校了,竟然也出现了这样愚蠢的教育方法。可笑!可气!可悲!实在是不应该。
对孩子学习成绩要求特别高的家长或许应该反思一下,过于追求成绩会让孩子失去快乐,而如何引导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快乐的、健康向上的,不该是沉重、痛苦的。
也许,我们无法让孩子避免接受应试教育,但我们却应该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小环境——家庭教育。
在生活中,我们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给予孩子财商知识,这些对于他们未来能过上富裕生活都会起到很大作用,教他们理财方法,这也是我们父母应该做的事情,也是能做到的事情。
4.财商教育,刻不容缓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的雏形。这期间是人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智力发展、行为习惯、性格完善培养的重要阶段,关乎人的一生。这期间的儿童本身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家长应该尽早开发孩子大脑潜能,这其中包括孩子的财商。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接受能力最强,孩子的思想几乎空白,你教给他什么知识,他就接受什么知识。更可贵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同时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进一步演化就是孩子的创意能力,当你把这些财商知识传达给他后,其在生活中反馈出来的做法,往往会超乎你的想象。
格格发明的“创可贴”
有一天我回到家,看见格格在茶几上做着什么东西,我上前问她做的什么。格格说:“你先不要看,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不一会儿,格格拿着做好的东西给我看,“爸爸你看,创可贴,你以后手破了,就可以用它了。”我这才知道女儿做的是“创可贴”,这个创可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还真能用。
看看格格是怎么做的吧。
她把不干贴剪成创可贴般大小,把没有胶的一面先揭下来,再取少许卫生棉粘到有胶的不干贴中间部分,然后把花粉(花粉具有止血功能)撒到卫生棉上,再把没胶的部分合上去,这样一个创可贴就做好了。用的时候只要把没胶的部分揭下来,再贴到小伤口部位。格格做的这个创可贴有创意也很实用,我问她怎么想起做这个了,她告诉我:“昨天看见妈妈手破了,当时家里没有创可贴,妈妈就将花粉撒到伤口上,立刻止血了。我就想如果把花粉做成创可贴,这样谁手破了,就可以方便地使用了。”
发现问题,利用现有的资源解决问题,有思考力又有行动力,还有成果,这不正是我们期望的教育结果吗?格格后来又对“创可贴”进行了改进,把不干贴换成医用无纺布透气胶带,又透气又卫生,仿佛更接近真正的创可贴了。我为格格这么丰富的想象力而感到高兴。
一些财商教育专家的观点是:“财商教育在孩子3岁时就应当开始。”在孩子6岁以前的萌芽成长期,孩子具有强大的信息吸收能力。一些幼教专家也建议,这段时间可以教孩子认识金钱是什么,认识身边熟悉对象的价值,让孩子学会储蓄等。
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什么时候才接触财商知识和理财知识的。我在天涯论坛发帖讨论财商知识时,不少年龄段不同的人在看到帖子之前都不知道财商是什么,既觉得恍然大悟,又觉得学习太晚。可想而知,如果这样,我们又怎么去培养自己孩子的财商呢?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从5岁接受财商教育,而另外一个孩子直到20岁甚至更晚才去学习这些知识,至少就有了15年的差距。而财商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更多的是靠家庭生活教育,日积月累出本事,而一旦错过这个机会,是很难弥补的。
国外的早期财商教育
在国外,实施财商教育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
法国孩子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家庭理财课程”;日本孩子在课余时间都要到校外参加劳动赚钱,坚持“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美国孩子则从3岁就开始“实现幸福人生计划——财商教育”;犹太人的财商教育则告诉孩子:“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你赚到很多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在英国,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杂货拍卖会”,鼓励孩子把自己不再使用的东西拿出来拍卖,也花钱拍买到他们需要的东西(拍卖会上出售的大多是自己穿不下的校服、旱冰鞋、用过的教科书、文具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让孩子体会旧东西变为钱的快乐;同时,英国也是从中小学起就开始实施理财教育的国家,它还针对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美国,克林顿任总统期间,十分重视学校的理财教育。克林顿在一次会议上曾经说:“理财教育是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学校是最适合理财教育的场所。政府会大力支持各级学校把理财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他指示国家经济委员会和教育部门着手制订有关金融教育的国家战略计划并实施。现在,美国等国家都已经把财商教育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家长仍然处于重视孩子应试成绩的阶段,财商教育基本是一片空白。
孩子金钱意识的发展有六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没有金钱功能意识。视金钱为一种玩具,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
第二个层次:朦胧的金钱功能意识。不认识钱,只知道钱可以“换”东西,没有自觉的买卖行为。
第三个层次:简单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并能计算钱的多少,意识到钱可以买东西,有比较自觉的买卖行为。
第四个层次:复杂的金钱功能意识。认识到钱的多种物质交换功能。有了金钱,可以购买吃、喝、穿、住以及学习等各种所需。买卖行为不但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而且具有初步的独立性。
第五个层次:全面的金钱功能意识。既认识到金钱的物质交换功能,又认识到金钱的精神方面的功能,认识到金钱的社会功能。比如,用金钱可以买时间,用金钱可以做慈善,用金钱可以更好地交流感情。
第六个层次:创新的金钱功能意识。亦即具备了运用金钱进行金钱增值的自觉意识。金钱是母鸡,鸡可以生蛋,蛋又可以孵鸡,越变越多。
这六个层次与一定的年龄阶段相吻合。一般0~2岁的孩子处于第一个层次的发展水平;3~6岁的孩子处于第二个层次的发展水平;7~10岁的孩子处于第三个层次的发展水平;11~13岁的孩子处于第四个层次的发展水平;14~17岁的孩子处于第五个层次的发展水平;18岁以上的孩子处于第六个层次的发展水平。
让我们看看财商教育的一般过程:
3岁:应学会识别硬币。
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商品。
5岁:知道管理少量零花钱,知道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