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五百罗汉之谜
20060600000010

第10章 佛陀与菩萨(3)

在即位后第九年,阿育王为了要扩张领土,统一整个印度,就带兵大举入侵羯陵迦国,以达成统一的目的。然而,这一次侵略战争的结果,却给他的一生带来全新的扭转。原来,当他目睹残酷杀伐之后的悲惨场面,内心大为激动,醒悟到:由于自己好大喜功,发动战争,造成如此惨烈的牺牲、破坏与苦难。于是,由于苦恼而后悔,乃至深切地忏悔,而当初领兵出征时的威风已不复存在了。

其实,早在征服羯陵迦国的两年前,阿育王就已经皈依佛门,然而并不精勤信佛。战争结束之后的醒悟,使他的信仰骤然一转,变成无比坚定的宏愿,以佛陀的教法作为政治的理想,成为一个仁民爱物的圣王。

虔诚皈依佛法之后的阿育王,施政原则与正法伦理相吻合,不但希望自己的臣民幸福,也祈愿他国人民安乐。他视臣民如子女,具有民胞物与、众生一体的大慈大悲精神。

阿育王的“正法”又称“便民之法”,内容是颁行各宗教中有关伦理的教条,以便万民遵守。他将所有正法条文镌刻在全国各地的石柱或山岩上,包括四种石柱刻文:摩崖诰文、石柱诰文、小石柱诰文、小摩崖诰文。他更委派正法官,弘扬正法。

自公元前261年起,阿育王开始使用政府机构的财力资源来弘扬佛教,并且曾经亲身偕同优婆毱多尊者等千余人,参访佛陀降生处蓝毗尼园、初转法轮处鹿野苑,及佛陀涅槃处双树林。由于阿育王对佛法的大力弘扬与护持,全国人民也随之笃信佛法,佛教因此也就成为当时的国教。

为了教法的长远流传,阿育王广建寺院,给予佛教学人薪俸;将佛陀舍利骨分为八万四千份,在全国各重要城市建塔分藏,共有八万四千所佛塔。公元前249年,他召请目犍连子帝须上座,遴选一千多位高僧,在华氏城鸡园寺举行佛教第三次结集,统一教法与戒律。会后,阿育王派遣与会的千位高僧,携带结集的佛典到国外各地传教。传教的范围东至缅甸,西抵大夏,南及锡兰,北达中央亚细亚。其中,传到西北方的部分,以后发达于犍陀罗及中央亚细亚地区,成为北传佛教的系统;传到东南方的部分,后来更及于暹罗地区,成为南传佛教的系统。阿育王所派遣的传教师到各地弘法,足迹远及中南半岛、亚洲、欧洲、非洲等世界各区域,使佛教从东印度进而发展成世界性的大宗教。

07.博学善辩的弥兰陀王

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攻入西北印度之后,印度开始受希腊人的统治,同时也开始东西方文化、经济、艺术、民风的交流。到了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希腊籍的弥兰陀王,便以舍竭城为首府,建立了希腊人在西北印度的王国。鼎盛时期,其疆域及于西北印度五河一带,包括迦湿弥罗及阿富汗的喀布尔,使西北印度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弥兰陀王在政治上的胜利,带来四境安和,天下太平。由于博学,使他乐于与天下名士论议,无时不在寻找对手。当他听说有一位学养修证兼具,并已证得阿罗汉果的那先比丘正游化舍竭城,便即刻派遣大臣,迎请尊者到宫中共论经法。

那先比丘与弥兰陀王之间的智慧论辩,收录于北传《那先比丘经》及南传小部经典《弥兰陀王问经》。这一论辩在佛教文学史上极为重要,那先比丘在回答弥兰陀王的问题时,将缘起、无我、业报、轮回、涅槃、善事等佛教基本教义,均以各种善巧的譬喻说明,使弥兰陀王欢喜地信服了佛教的真理。据南传经典记载,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共辩论了三百零四个问题,但当中却只有二百六十二个问题被记录下来。两人进行了三日的论辩后,那先比丘终于令弥兰陀王敬服而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后的弥兰陀王,建了一座名为“弥兰陀精舍”的寺院,供养尊者那先。他更本着佛教慈悲平等的思想治国,得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使希腊人纷纷改信佛法。又曾铸造货币,流通极广,币上绘轮宝,并随刻“法者”之字,由此可知王对佛教的关心。据说,他晚年让位给儿子,自己出家为僧,证得阿罗汉果。圆寂之后,遗骨分散到全国各处。

08.重视佛教艺术的迦腻色迦王

孔雀王朝到阿育王的治世,盛极一时,以后日渐衰微,至公元前183年,孔雀王朝结束。这时,印度北方有希腊人所建立的大夏国入侵,并吞阿富汗及印度北境;印度南方则有达罗毗荼人建立的案达罗国兴起,公元前27年灭去摩竭陀国的甘华王朝。

公元前130年,大夏国被东方的大月氏人侵占,大夏遂迁都阿富汗的喀布尔。公元50年左右,大月氏中的贵霜翕侯邱就却在新头河地方建立贵霜王朝,定都犍陀罗,其子阎膏珍更占有恒河上游,与南方案达罗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贵霜王朝到了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王时代,国力最盛,创建了自阿育王以后最强大的印度大帝国。这个时代,不但是印度政治史、文化史上的关键时代,而且迦腻色迦王也因继阿育王之后,建设了信佛护法的佛教大国,在印度佛教史上,与阿育王并称为护持佛法的两大转轮圣王。

迦腻色迦王初时信奉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不相信有罪福的说法,轻侮佛法,而且征伐四方,多造杀罪,直到受马鸣菩萨的感化,才皈依佛教;马鸣菩萨也因此成为国王思想及精神上的指导者。

由于迦腻色迦王大拓疆土,开启当时东西文明交通的要道,加上他极力保护佛教,使佛教迅速传播于各民族之间,因而高僧辈出,促进了大乘经典的编纂,这也就是佛教史上的第四次经典结集。

当时的印度佛教,部派演化不止,教义十分纷乱,迦腻色迦王便礼请胁尊者和五百罗汉在喀什米尔地方举行三藏结集大会,把佛教经律论的各种异说重新统一起来,造立三藏各十万颂,用梵文笔录,刻在铜板上,再建造佛塔以永久纳存。这次的编纂工作虽费时十二年之久,但国王终于完成心愿,让佛教再度兴隆起来,日后还经由中亚传到中国,再由中国传到日本。迦腻色迦王对佛教的贡献,可以说是印度佛教史上的“阿育王第二”。

迦腻色迦王治世时期,佛教艺术有极大的发展,发展出希腊式犍陀罗艺术,这是印度佛教美术中,风格极为特殊的一系,盛行于印度河与喀布尔河的汇合区域,以首都布路沙布逻为中心而发展,影响广及中亚、东南亚、中国、日本等地。

犍陀罗艺术的表现,主要为宫殿寺庙的建筑,佛菩萨像的雕刻、绘画等。内容大都以佛教题材为主,采用希腊系统的表现方法,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所以历史价值极大。可以说,犍陀罗艺术就是以印度传统艺术为基础,再吸收希腊、波斯、大夏、罗马等艺术的风格,熔为一炉,而自成一派,与一般的印度传统艺术有所不同。

01.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佛陀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美誉的舍利弗,出身婆罗门家庭,父亲是当时很有名的论师,母亲怀胎时就有异于常人的智慧,据说这是受胎儿的影响。舍利弗八岁的时候便升上论师宝座,语惊四座,得到诸大论师的佩服及国王的赞叹欢喜。

舍利弗因为受到阿说示威仪的感化,从听闻“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缘起道理,间接知道了佛陀,因此与好友目犍连相约,共同率领二百五十名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佛陀座下。

北方萨罗国舍卫城中的须达长者,到南方亲睹佛陀圣颜,受感召而皈依佛陀,并发心率先在北方建立精舍,奉献给佛陀,普洒甘露法水。这时,舍利弗奉派前往监督工程的进行,并降伏外道,顺利完成祇园精舍的建筑。

舍利弗是最受佛陀信任的首座弟子,佛陀成道后第一次回到祖国迦毗罗卫城的时候,罗睺罗要出家,佛陀就叫他拜舍利弗为亲教师,受沙弥戒。舍利弗受佛陀的嘱托,经常关照僧团中年少的比丘和沙弥。

舍利弗更负起僧团和合的重责大任。有一次,僧团弟子中有少数信仰不坚定的人,因为受提婆达多的威胁利诱而动摇心志,变节离开僧团。舍利弗挺身而出,教诫这些变节的人,令他们心生忏悔,重新回到僧团中。因此,舍利弗在僧团中备受尊敬。

佛陀在祇园精舍的时候,因怜悯众生漂泊生死大海之苦,轮回在六道中没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归宿,而自己悟出得救的法门,又怕根小机钝的人不能信受,最后决定以大智的舍利弗一定知道极乐国土的庄严和清净,一定能接受阿弥陀佛的信仰,而作为当机众,宣讲极乐佛国的净土法门。这就是《佛说阿弥陀经》的讲说因缘。

佛陀在毗舍离城附近竹芳村的森林中说法后,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消息,就是佛陀三个月后要进入涅槃。舍利弗听说佛陀即将入灭,特地来到毗舍离,向佛陀请求先佛进入涅槃,并得到允许,向大众做最后的赠言。随后他回到自己的故乡迦罗臂拿迦村庄,告别老母,安住禅定,右胁而卧,进入涅槃。

02.神通第一的目犍连

目犍连,又称目连,是古代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能神足轻举,飞达十方,上至兜率天。人称“神通第一”。

目犍连与舍利弗曾经都是著名的外道领袖,但是心中均有不安之念,因而两人互约,谁先得解脱,必须告诉对方,一同修行精进。后来舍利弗在王舍城听了马胜尊者的“诸法缘起颂”后顿悟,自此得到解脱。后又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舍利弗将此事告诉目犍连,从此两人都成为佛祖的弟子。

关于目犍连,还有一个有名的典故,那就是“盂兰盆会”的由来。

由于目犍连尊者有天眼通,因而他能够知道众鬼的罪业报应因缘。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他死去的母亲,于是立即运用起神通力,却见到自己的亡母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缝似的细小,皮骨连在一起。目犍连见状,孝心油然而生,不禁伤感万分!他即刻用钵盛装了饭菜,借神通力量往飨老母,但是他母亲取饭尚未入口,饭盒在手中即化为火炭,不能饮食,目犍连悲号涕泣,不能自已。他能知道众鬼的因缘业报,但不知道母亲究竟以什么罪业因缘受着如此苦楚。他带着沉重的心情,赶快前去请示佛陀,目犍连尊者向佛陀禀告道:

“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力见到我此生的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知是何原因?弟子的神通,能够观察众鬼的罪业因缘,何以对生身之母,竟不知情?恳求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露出怜悯的慈光,回答说:

“目犍连!你的母亲因为在生之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正法,贪嗔邪恶,戏弄众生,所以受此苦报。你因母子情深,神通为亲情所掩,所以不知母亲罪业!”

“佛陀!有什么妙法能使弟子的母亲脱离饿鬼的苦楚呢?”目犍连向佛陀哀求。

“目犍连!你母亲的罪根深结,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拔,你的孝心虽然感动大地,但天地神祇对毁谤三宝而堕落的人无可奈何。你现在唯有仗十方僧众威神之力,方能令你母亲离饿鬼之苦。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众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称为僧自恣日,又称佛欢喜日。于此日,做子女的人,应当为七世父母以及现在父母于危难之中者,设百味珍肴饭食,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因为在此日,一切圣众,均具清净成行,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议,如能供养此等僧众,则现世父母及六亲眷属,定能出离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若父母尚健在者,则福乐百年,这就是真正的超荐拔度的妙法!”

目犍连听佛陀说后,欢喜奉行,在僧自恣日供养圣僧大众以后,其母即于是日脱离饿鬼之苦。目犍连知道母亲脱离了饿鬼道中,很感激佛陀,并赞叹三宝功德,奉劝世间应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僧,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

03.头陀第一的大迦叶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修行最严谨的大迦叶尊者被公认为“头陀第一”。他因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曾得到佛陀分予半座的最高荣誉。

大迦叶生于王舍城近郊的婆罗门家庭,年轻时即志气清高。年长,父母强为他娶亲;然而为了修道,他与如花似玉的妻子妙贤相待如道友,度过了十二年的梵行。后来,他在竹林精舍听闻佛陀说法,生大信心,出家成为佛陀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