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五百罗汉之谜
20060600000015

第15章 佛法的传布(1)

01.弘法道场的作用

印度恒河南岸的摩竭陀国王舍城,与北岸萨罗国舍卫城,是佛陀弘法的两个主要大城市,也是初期佛教僧团发展的地方。随着僧团人数的增加,印度各地方长者虔诚护法,奉献土地,陆续在两大城市内外以及毗舍离城、波罗奈城等地建造竹林精舍、灵鹫精舍、祇园精舍、鹿母讲堂、庵罗树园、重阁讲堂等,成为佛陀与弟子们安居、弘法的重要据点。此外,初期佛教时代,对于教团发展影响深远的,还包括有鹿野苑精舍等著名的道场,这些就是佛教史上道场的开始。

佛陀弘法的道场,除了以上提到的几处外,还有中印度娑枳多城附近的安阇那林精舍,赏弥城外的瞿师罗园(美音精舍)、屈屈吒园、婆婆离园等多处。这些精舍、讲堂或园林,各有其成立因缘、规模设备,其对教团的发展均产生了影响。

原始佛教时代的僧团生活,从托钵行脚的游化方式,头陀行的树下一宿,乃至演进为建立道场、僧房,安住或弘化于一方,逐渐多元化。可以说,对于日后佛教道场、寺院以及大丛林的建筑,早已勾画出雏形的蓝图。

02.第一座弘法道场——竹林精舍

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以繁华富丽驰名全印,据说有三十二个大门和六十四个小门,规模宏大。当时佛陀还过着云水僧生活,随托钵所到之处,就在清静树林中禅坐。佛教的拥护者频婆娑罗王,了解众僧虽然过惯了云水生活,但也应该有个适合的住处,以利弘化事业的推展,因此便在王舍城北面郊外寻得一处竹林遍布的园林,叫做迦兰陀竹园,是为迦兰陀长者所有。王在这个竹园中建立了一座精舍,内有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楼阁、七十二讲堂,供养佛陀及弟子们,所以叫做竹林精舍或竹园精舍,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佛陀曾在此进行过六次结夏安居。

佛陀在竹林精舍安居的初期,有舍利弗与目犍连来皈依,成为座下高足,追随佛陀弘扬佛法。二人到竹林精舍听闻佛陀说法后,就带领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来皈依佛陀。这件事不但成为佛陀时代的一桩美谈,更传诵至今。

除了供养护持佛陀与僧团之外,频婆娑罗王经常到精舍请示佛法。如在《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中记载,佛陀对国王宣说五蕴虚妄、三界不实,与一切无常的道理,频婆娑罗王当下证得法眼净,欣然请佛传授五戒。朝中的文武百官以及一般老百姓也都争相来皈依佛陀,求受五戒。

此外,如《持世经》《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佛说转有经》《佛说般舟三昧经》《持人菩萨经》《私呵昧经》《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等,都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时所说。

在印度苦行林修行的沙门,平常多半散居于各处,一到雨季,他们就得各自寻找安居场所;等到雨季过了,大家又回到树林去。当佛陀的教团越来越庞大后,就有必要为上千弟子找个安身办道之处,因此竹林精舍的辟建,实在是佛教僧团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盛事。

03.初转法轮的鹿野苑精舍

鹿野苑位于北印度瓦拉那西市以北约六千米处,为佛陀成道后度化五比丘,初转法轮之地。

关于鹿野苑地名的由来,诸经说法不一。据《出曜经》卷十四记载,仙人鹿野苑是神仙、得道者及五通学者游学之处,非凡人所居,故称为仙人住处,又称鹿野园、仙人园。又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三记载,佛陀过去世为最胜仙人时,曾在此地初转法轮,因此称为仙人论处。又因昔日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来到此处,乍见王宫婇女,一时萌发欲心,失去神通,坠落在地,所以也称作仙人坠处。

此外,《大唐西域记》卷七以鹿王代怀孕的母鹿舍身就死,因而感动波罗奈国王大发慈悲,释放群鹿,并将广大树林布施给鹿群,因此取名“施鹿林”。“鹿野苑”的名字,也从此流传开来。

鹿野苑因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宣说四圣谛,度化五比丘,成为印度著名的佛教圣地。自阿育王时代起,此地即备受历代僧俗景仰缅怀,我国高僧法显和玄奘两位大师,都曾来此礼拜。

在7世纪初,玄奘大师西游到此时,鹿野苑的伽蓝,全区界分为八部分,墙垣相连,四周环堵,堂宇极多,远远望去,层层的飞檐相叠,重重的楼阁相接。更有高达二百尺的精舍耸立其间,四壁有无以计数的黄金佛像,安置在一百多层的佛龛中。当时的僧侣有一千五百多人,可说是最隆盛的时代。精舍的西南方有阿育王所建的石柱,高七十余尺,石质如玉,温润剔透,正是佛陀初转法轮的地方。

鹿野苑有一座圆塔,四周镂刻各种花纹及右旋的卍字,相传佛陀曾经在此地入定,因此后人建塔纪念,相传这座圆塔也是阿育王时代所建。现今鹿野苑中,寺院林立,有中华佛寺、摩诃菩提协会、佛教古物馆等。在佛教古物馆附近,竖立有五比丘迎佛塔。

04.胜会犹在的灵鹫山

佛陀游化印度各国中,最常出入王舍城,住在灵鹫山中。灵鹫山又称耆阇崛山,山顶东西长,南北狭,山中园林清净,福德聚集,是历来诸佛贤圣的住处。佛陀乐居山中,与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共住,宣说佛法妙义。

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佛说法华三昧经》等,都是在灵鹫山上宣说的,所以佛门有所谓的“灵山会上佛菩萨”、“灵山胜会”等话,就是赞扬诸佛菩萨法筵常在,福荫佛弟子,意味隽永。

频婆娑罗王为了亲近佛陀,特地修建一条石阶,直达山顶的园林。山顶有许多小石窟,是比丘们修行的地方。在山崖边有砖造的精舍,精舍东面有长石,为佛陀经行之处。精舍旁边有一巨大的石块,是当年提婆达多推石伤害佛陀的地点。南边悬崖下有一座小塔,佛陀曾在此处宣说《法华经》。

精舍南侧山崖,有大石室,佛陀曾在这里入定。石室西北有个大磐石,相传阿难曾经遇到恶魔化作的一只鹫鸟,栖息在大磐石上,一边用力拍动翅膀,一边大声怪叫。当阿难惊惧无措时,佛陀伸手通过石壁,摩阿难头顶,安慰阿难。

禅门盛传的“拈花微笑”故事,也发生在灵鹫山上。一日,佛陀登座说法,大众正准备聆听妙法,然而佛陀却只是拈花示众,默然不语,大众诧异无法会意,只有大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于是,大迦叶获得佛陀的传法,被尊为禅宗的初祖。

05.庄严广大的祇园精舍

《阿弥陀经》和《金刚经》开卷便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描述。“祇树给孤独园”就是舍卫国的须达长者奉献给佛陀的一座精舍,一般称为“祇园精舍”。

舍卫城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最强盛的萨罗国首都所在地,位于阿栖罗瓦底河上,祇园精舍就建在南方城郊外不远处,佛陀至少在这里度过二十四个雨季,教化度众无数,因此祇园精舍遐迩闻名。

关于祇园精舍的建造因缘,有一段不可思议的感人故事:

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度众时,弟子逐渐增多,发心供养的人也与日俱增。一天,城里的护弥长者承受佛陀的教化,发心备办丰富佳肴,想在次日迎请佛陀到他家中来受供。于是全家上下喜气洋洋地张灯结彩,庄严宝座,穿梭来往地忙着准备茶水饭菜,迎接贵宾的驾临。

就在那一天,护弥长者的知交须达长者刚好从舍卫国远道而来,见到此景,也由衷欢喜,跟着忙碌起来。为了迎接佛陀,所有的人内心都涌现无量法喜,至诚等待佛陀的到来。

须达长者因虔诚思念佛陀,感应了天神,示现种种奇妙异象,赞叹佛陀的殊胜功德。同时,天神还化成婆罗门来礼敬佛陀,也感化了长者,令他增长信心。须达长者终于如愿皈依在佛陀座下。

由于感恩佛陀的亲身度化,须达长者发愿迎请佛陀带领弟子们也去舍卫国说法,教化国人。他向佛陀承诺,要在国中启建精舍,以供比丘们住宿、来往说法。

在舍卫城南郊两千米处,有一园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静,正是设立精舍的理想地点。然而这处园林属祗陀太子所有,须达长者即与太子商议,请他让渡。太子心中不愿,于是为难他说:“只要你用黄金铺满园子,园子就属于你。”须达长者丝毫不以为难,全心诚意照办,终于使太子感动而献出树林,由长者捐资兴建精舍。由于须达长者生平乐善好施,常常赈济贫困孤独,国中的人都尊称他为“给孤独”,这座林园也就因此定名为“祇树给孤独园”,表示祗陀太子的树林、给孤独长者建造的精舍,以纪念他们的无量功德。

祇园精舍的建造过程中,曾遭到城内许多婆罗门及外道的阻碍,在须达长者的请求下,舍利弗于是奉佛陀之命来监督工程的进行,并且应外道的挑战,举办辩论会,顺利摧伏外道。

祇园精舍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占地约七亩,七层楼高,庄严富丽,环境优美,好比人间天上,胜过竹林精舍。僧房计有数百栋,此外礼堂、讲堂、集会堂、休养室、盥洗室、储藏室、诵读室、运动场、总会所等,应有尽有,设备齐全,比之萨罗国王宫,有过之而无不及,实为天下第一福地。建好之后,举行盛大的庆祝大典,佛陀如约接受了供养,带领弟子们来到这里安居弘法。

须达长者经常来到精舍,探望佛陀及比丘们的生活起居和健康情况,供养一切的必需品。因此,他成为佛陀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在家弟子。祇园精舍也因佛陀的安居,来往度化,成为当时远近驰名的道场。佛陀后半生在此结夏及雨安居长达二十多年,因此现今流传的经典,有七八成都是在这里讲说的。

06.毗舍佉捐衣建鹿母讲堂

佛陀与弟子们住在祇园精舍期间,舍卫城的人们非常拥护佛陀及众比丘,时常亲近精舍听闻佛法,踊跃供养。当时城东有一位妇女名毗舍佉,又叫鹿子母,本是鸯伽国长者之女,嫁给富商分那婆陀那为妻。

她具有大善根,曾发心行大布施,向佛陀发了八大愿,博得佛陀的赞叹,即:布施比丘雨衣,供养初入僧团的比丘,供养出外旅行比丘食物与金钱,供养生病比丘汤药,供养生病比丘食物,供养看护病人的比丘,以稀粥供养比丘,布施比丘尼浴衣。

有一天,鹿子母来到祇园精舍闻法,在离开法堂时,忘了将她价值九亿钱的嫁裳带走,后来她发心供养,便施舍此衣,募得巨款,修建大讲堂,佛陀取名为鹿母讲堂,也称东园鹿子母讲堂。

兴建工程由目犍连监工,历时九月而成,有上下两层,各有五百室。说到它的庄严富丽,仅次于祇园精舍。每当佛陀在舍卫城居住期间,常会住此讲堂说法。据《中阿含经》卷五十五记载,佛陀曾在这里特别为鹿子母宣说八关斋戒。

07.宣说遗诫的重阁讲堂

在中印度毗舍离城附近,有一片广大的林木,无人种植,自然天成,林区从迦毗罗卫国连到雪山,十分辽阔,因此被称为“大林”。大林之内有一座精舍,就叫做大林精舍,也称作高阁讲堂、重阁讲堂、重阁精舍。精舍内有一间为佛陀所建的讲堂,堂形如雁子,设备完善,佛陀曾住此说法。

根据《大唐西域记》卷七所载,重阁讲堂邻接猕猴池岸精舍,佛陀昔日游化该地时,有一只猕猴趋前夺走佛钵,爬到树上取蜜供养佛陀,并且为佛陀穿凿一池,供养泉水,因此称为猕猴池。

值得一提的是,佛陀成道后,就在此重阁讲堂正式允准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妃子耶输陀罗、难陀的妹妹孙陀利等众释迦族女出家为比丘尼。

《大般涅槃经》卷上载,佛陀在进入涅槃以前的三个月间,曾与阿难来到重阁讲堂,并召集毗舍离城附近的比丘众聚集在这里。佛陀郑重地对弟子们再度宣说人天利益的安乐教法,及开示出家修道的实践法门,告诫弟子说:“从今而后三个月,如来即将入灭。”对所有佛弟子而言,这一番训诫成了佛陀最后一次的教导。

第二次经典结集大会,就是在毗舍离城重阁讲堂召开的,称为毗舍离结集;当时参加讨论、诵出戒律的僧众,有七百人之多,因此也称七百结集。

01.佛法的意义

法,梵语“达磨”,又写作“达摩”,意译为“轨则”。法的定义很多,广义而言,泛指宇宙万有,亦即世间的森罗万象,大到高山海洋,小到微尘砂粒,乃至人的精神、思想、观念、见解等,都称为“法”。所以,一朵花、一棵树,一桌一椅、一人一事,乃至一个念头等,都称之为“法”。这里所讲的是三宝中的法宝“佛法”。

佛、法、僧三宝,佛依法而证悟成佛,僧因住持正法而为人天师范,故三宝以法为中心,以法为尊贵。

佛法是佛陀所体证、所宣说的真理,非佛陀所创造,《大智度论》说:“从缘生之法,无本性,无自性故,即是毕竟空。是毕竟空,从本以来,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杂阿含经》卷十二也说:“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因为“法住法界”,因此真理的“法”无所不遍,无所不在;佛陀以“正法”为身,所以“法身”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以世间人的观点来看,三藏十二部经教才是佛法,然而人人皆有佛性,因此每个人的自心本性无不具足一切清净“法性”,故说学佛应该反求自心,切莫心外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