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五百罗汉之谜
20060600000032

第32章 佛教人物(4)

01.莲华生

莲华生不但是宁玛派的始祖,同时也是藏密的开祖。今日,西藏的寺院中都供养有莲华生大士的画像或塑像,被尊为西藏的圣守护者。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天”(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通称“白麦迥乃”(莲华生)。

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华生传》所载,莲华生约于摩揭陀国天护王时出生于乌苌国王族。一说系乌苌国英迪拉菩提之子。初名莲花光明,后通晓声明及各种明处,得名莲花金刚。旋又依一真言阿阇黎寂色学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号为莲华生。其后又从瑜伽师乐天及瑜伽母乐持学无上部法。

莲华生曾周游印度,广访密法大师,成为佛吉祥智的四个证得现法涅槃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为燃灯贤、极寂友、王种罗睺罗)。他又从吉禅师子学法。据智慧海王所著《莲华生传》载,他又从吉祥师子学大圆满法,以后曾到中国的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数。他的上师佛吉祥智也曾立志朝礼五台,他的同学无垢友也到过汉地。所以莲华生一派传授的教法有很浓厚的汉地禅宗色彩。吐蕃赤德祖赞即位后,由寂护举荐入藏传法。

莲华生入藏的时间,近代学者多方考证,结论不一。据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于750年由印度启行至尼泊尔,752年至拉萨,秋季开始建桑耶寺,754年建成。761—774年组织翻译。约于804年离藏,在印度的达罗毗荼传法建寺达十二年之久。晚年不知所终。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

他在吐蕃培养造就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赞普和臣民二十五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译师。著述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的有八种。宁玛派的密部经典由他主译的很多。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题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传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经》。

02.玛尔巴

玛尔巴,本名却吉洛追,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译经大师。1012年,他出生于前藏南部洛扎曲其普,父名玛巴旺秋俄色,母名杰莫俄色。他在兄妹四人中排行第二。土观《宗派源流》总结其一生佛学成就说:“他初从卓弥学梵文,以后三赴天竺,四赴尼泊尔,参访了班钦那诺巴、麦哲巴、吉译智藏、大成就寂贤等大善知识一百零八人,尽学《集密》《胜乐》《喜金刚》《摩诃摩耶》《四座》等大瑜伽父续母续之讲解、教授、实修等,悉数翻译流布,依弥勒巴生起大手印的彻底证悟。”

玛尔巴回藏后以洛扎地方的卓窝垄为据地,授徒译经,兼营农、商业。他一生没有出家,因此他的艺术形象亦为在家居士形象。其形象特点是头发散披,这也是此派祖师形象的共同特点。

1077年,米拉日巴从其门下,经过六年八个月的观察,玛尔巴以米拉日巴“根器”可成就,而向他口传全部密法。后米拉日巴又传塔布拉杰。至塔布拉杰时,形成塔布噶举支派。噶举派授徒传法时,注重师徒口耳相传,始自玛尔巴,以后成为此派之传统。玛尔巴按印度密教习惯,穿白色僧裙修法,后来白色僧裙遂成为噶举派世代相传的袈裟式样,故噶举派俗称白教。塔布噶举支派建立以后,被尊为初祖。

玛尔巴于1097年圆寂。门下弟子众多,其中著名的有俄敦·却吉多吉、楚敦·旺安、麦敦·村波索南坚赞和米拉日巴,号称“四大柱”。米拉日巴为其最著名的弟子,也是唯一袭掌祖印之人。

03.米拉日巴

藏传佛教噶举派早期代表人物,生于贡塘(今西藏吉隆以北)。原属琼波家族,自其祖父定居贡塘后,称米拉家族。幼时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随母过贫困生活。成年后,为报仇雪耻,习苯教咒术,据传曾咒杀伯父及其眷属、亲友三十余人,并毁坏全村庄稼。后因忏悔杀人毁稼之“罪孽”,改宗佛教,拜噶举派始祖玛尔巴为师,矢志习受密法,注重实际修持,以苦修著称。故人称他为“米拉日巴”,意为米拉家族中穿布衣者。

据说他从玛尔巴学到“拙火定”法,冬季只穿单布衣即能抵御严寒。其一生为传教遍游西藏各地,门徒众多。米拉日巴曾在冈底斯山与苯教首领“斗法”获胜。晚年声望很高,施主与追随弟子更多。他的传教方法独特,常以歌唱教授门徒。

15世纪,噶举派高僧桑结坚赞编辑完成了《米拉日巴道歌集》,共五百余首,刻版印刷,在藏族中广为流传。“道歌”虽属佛教内容,但写人叙事多采取比喻手法,文字清新流畅,对话生动隽永,对后世藏族诗歌发展产生过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04.贡噶宁布

萨迦派的第一祖贡噶宁布,是贡却杰布小妾所生,也是他唯一的儿子。贡噶宁布幼年时随父学法,但他是贡却杰布晚年时期出生的,十岁时,父亲便与世长辞。萨迦寺住持由拔日仁青札译师暂时担任,而贡噶宁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佛法,他当时广拜印、藏名师,遍学佛教显密二宗包括“道果法”在内的全部教法仪轨。

贡噶宁布主要拜拔日仁青札译师为师,修习佛法,他在修持文殊法时,亲自面见文殊菩萨之显身,由此导师给他特别传授了《离四耽着》等般若教义。《离四耽着》后来成为萨迦派的一种教诫,也就是一种修心而远离四个执著的教法。如耽着今生非佛徒,耽着轮回非出离,耽着自利非菩提心,耽着实执非正见。

此外,天竺大成就者布瓦帕,为了开启法门,亲自抵达萨迦,向贡噶宁布传授七十二部密续之教义,尤其传授了不越围墙之十四部深奥教法。总之,天竺大师向贡噶宁布传授了丰富圆满的近传深奥教言大法,即道果法。

最后,贡噶宁布学业有成,成为一名神通广大的密宗大师,据说他能一身显现六种不同神相,因而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之化身。

贡噶宁布二十岁时,接任萨迦寺住持,行使萨迦派教主之权力。他大力宣讲显密教法,尤其重视教言道果法的教授。贡噶宁布主持萨迦寺达四十七年之久,为萨迦派的教法体系趋于完善、宗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后人将贡噶宁布尊称为“萨钦”,意即萨迦派的第一大师。由于贡噶宁布的不懈努力,萨迦派在这一时期得到飞速发展,并在藏传佛教界崭露头角,其宗派势力急剧壮大,社会影响力也同时迅速扩大。

贡噶宁布在世弘法时期,培养了诸多弟子。诸如获得最殊胜成就者三名,获得能忍成就者七名,通达经论讲说之心传弟子十一名,精于讲解文句之心传弟子七名。

贡噶宁布是以居士身份自居的一位大德,他有四个儿子,依次是贡噶跋、索南孜摩、扎巴坚赞、柏钦沃波。贡噶跋赴印度求法,二十二岁时卒于天竺摩竭陀;索南孜摩继任父亲贡噶宁布的法位,成为萨迦派第二祖;札巴坚赞继任兄长索南孜摩的法位,成为萨迦派的第三祖;柏钦沃波没有出家为僧,娶妻成家,繁衍后嗣。

05.萨班·贡噶坚赞

萨班·贡噶坚赞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藏族学者。原名贝丹顿珠,意为“吉祥义成”。昆氏家族贝钦活布之长子。幼年从其三伯父萨迦派大师扎巴坚赞学法,从受近事戒,改名贡噶坚赞(庆喜幢)。后又拜1204年入藏的印度那烂陀寺寺主释迦室利为师,习佛教经论,受比丘戒,通达大、小五明,被称为萨迦“班智达”(大学者)。

据传,印度人绰切噶瓦等曾进藏与他辩论十三天,最后失败,拜他为师,皈依佛门。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萨班·贡噶坚赞任萨迦寺寺主。淳祐七年其与阔端会面,议定西藏各地方势力归顺蒙古政权的条件,并致书西藏僧俗领袖,陈述利害,劝说归顺,为西藏宗教领袖与蒙古王室建立政治联系之第一人,对西藏归附蒙古政权,促进统一全国大业作出过贡献。

萨班·贡噶坚赞圆寂于凉州,生前将法螺、衣钵授予八思巴。主要著述有《三律仪论》《正理藏论》《萨迦格言》等,在藏族佛教史和文学史中均占重要地位。

06.八思巴

八思巴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又译发思巴、拔思发、帕克思巴、发合思巴、八合思巴,意为“圣者”。幼从伯父萨班·贡噶坚赞学佛法,1244年随伯父至甘肃见蒙古阔端汗,1253年至蒙古,忽必烈奉为上师。1260年,忽必烈即位,奉为国师,命统天下释教。

1264年为忽必烈授秘密戒,奉敕制蒙古新字,1269年(或1270年)制成,颁行天下。忽必烈封他为“帝师大宝法王”。1270年,他正式出家受具足戒,撰《根本说一切有部出家授近圆羯摩仪轨》一卷,忽必烈亲为制序。1271年又著《根本说一切有部习学略法》一卷,1274年末,为皇太子真金著《彰所知论》两卷,1276年又回西藏萨迦寺,1277年于楚弥地方召开佛教大会。1280年卒,元世祖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于大都(今北京)建大塔纪念。

07.阿底峡

阿底峡为古印度僧人、佛学家、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汉名无极自在,本名达哇宁波,意为“月藏”,法名迪班噶罗室利扎那,藏译贝玛尔梅泽益西,意为“燃灯吉祥智”。藏史通称觉卧杰阿底峡,意为“佛王阿底峡”,简称“觉卧杰”。出生于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

阿底峡五岁在金刚寺出家,受密宗灌顶。二十一岁精通五明,二十九岁在天竺受戒为僧,研习密宗教义。1013年,阿底峡率弟子赴金地岛从法称学习密法,在锡兰钻研大小乘经论和密咒,四十四岁时返印度,出任超戒寺首座。

朗达玛灭佛后,吐蕃佛教受到沉重打击。1037年,古格王遣那措译师前往印度迎请阿底峡入藏振兴佛教。阿底峡接到古格王朝的邀请后于1040年动身,1041年到达尼泊尔,1042年到达古格。在古格时,他主要住在托林寺。他在古格进行的宗教活动除了讲经和翻译经典外,还为绛曲沃写了一部《菩提道灯论》。这部著作是他针对当时西藏佛教界的弊病而写的,在西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阿底峡由此而被后人推尊为“佛尊”。

阿底峡在古格住了三年,1045年起程准备返回超岩寺。当他行至布让地方,遇到仲敦巴等人,他们是卫藏(指拉萨地区)派出专门迎请阿底峡的,于是阿底峡又随仲敦巴等人来到卫藏传法。他曾先后到拉萨的叶巴、盆域、聂塘等地传教收徒,前后近十年,影响甚大,最后于1054年圆寂于拉萨西南的聂塘。阿底峡圆寂后,他的弟子仲敦巴领众修行并继续弘法,1056年在热振地方建起热振寺,作为弘法据点,由此形成噶当派。阿底峡到达卫藏标志着佛教复兴势力由阿里进入卫藏,在西藏佛教史上称作“上路宏法”。阿底峡为后弘期西藏佛教的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的鼻祖。

阿底峡的学说以显宗为主,提倡戒律,尊尚净行,著有《著提道灯论》共七十颂,阐述从学法到成佛的修习内容和阶段。在藏传佛教后弘期还处于分散杂乱时期,该书提出了对整个佛教的系统看法,为噶当派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阿底峡的主要著作包括《密宗道次第解说》《菩提道灯论》《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摄菩萨行炬论》和《发菩提心论》等五十余种佛学论著,并与其他译师将十余部经典翻译成藏文。所著《八分医方》对西藏医学北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08.仲敦巴·甲哇迥乃

仲敦巴·甲哇迥乃,意为“胜生”,噶当派创始人。西藏堆垅(今堆隆德庆县)人,出生于富豪之家。仲敦巴幼年丧母,其父续娶;因与继母不和而离家出走,在半路上遇到正要到尼泊尔去的赛尊,就在路上拜他为师。赛尊从尼泊尔学法返回后,就把仲敦巴带到了自己家里。

仲敦巴对赛尊勤谨侍奉,为他做包括放牧、推磨等农牧业生产在内的各种活,还努力向他学习佛法。后来听说阿底峡到了阿里,仲敦巴要去阿里向阿底峡学习,赛尊非常同意,为他准备了牲口、行李、书籍等,送他上路。

仲敦巴走到拉萨附近的彭域,遇到鲁梅十人中一人的弟子——噶瓦·释迦旺秀,仲敦巴告诉他,自己要去请阿底峡。释迦旺秀很赞成,于是两人商量好,如果阿底峡接受邀请,愿意到卫藏来,就由仲敦巴写信回来,请噶瓦和卫藏各地方领袖人物商量,共同迎请阿底峡。

1045年年初,仲敦巴到达布让加香,遇到正准备经尼泊尔返回印度去的阿底峡。仲敦巴向他介绍了拉萨、山南等地区包括桑耶寺在内的各大寺院的情况,并说那里的数千名僧人都迫切希望大师前去传教。他对阿底峡做了极大供养,阿底峡也给他做了灌顶。于是阿底峡改变了返回印度的主意,决心本着佛教徒弘扬佛法的心愿,答应接受邀请。

阿底峡在卫藏地区传教达九年之久,在这期间跟他学佛法的人很多,而其中以仲敦巴追随阿底峡的时间最长。从1045年迎请阿底峡直至1054年阿底峡在聂塘圆寂,他一直在阿底峡跟前。在阿底峡诸弟子中,以仲敦巴年岁最长,所学最多,处于大师兄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