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我本来就很能忍痛、很能吃苦所以才能做到顺产和全母乳的,但之前我已经重申过好几次,我是一个连去医院抽个血打个针都怕得不敢看、痛点极低的人。但人的身体真的很神奇,它总能超越你能忍受的极限。每当阵痛来临时,我就觉得我快要疼死掉了,但忍忍也真都过去了,在顺产时是这样,在得了乳腺炎坚持喂奶时也是这样。
没有人是天生的奶牛。娃吃什么都会健康茁壮地成长,但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喂养自己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苦楚,但只要有信心,你一定能做得比你想象中要更好!
感谢在此历程中,感谢一直关心开解我的朋友和家人,感谢一直照顾我起居饮食的牵牛爸和牵牛奶奶,感谢帮我照顾牵牛的月嫂。最后要感谢牵牛,是你让我变得如此坚强,如此骄傲。从今以后,我要更加珍惜和你的每分每秒!
东南媳妇VS西北婆婆
我:东南沿海移民人士,产龄未满26岁,火象星座(射手),非典型80后
技能:能吃能睡
爱好:上网 聊天 电影
弱点:不能吃辣
武器:三寸不烂之舌
战斗力指数:★★★★
我婆婆:西域汉族人士,教龄超过30年,火象星座(狮子),典型50后
技能:能文能“舞”
爱好:谍战片 养生节目
弱点:对没有味道、长得丑的菜难以下咽
武器:一双巧手 飞毛腿
战斗力指数:★★★★
在嫁给沈先生之前,就有不少已婚的姐妹给我提前预警“未经婆婆锻造的女人不是成熟的女人”,当我诚惶诚恐地想要掏出小本本想要和各位前辈取经时,无奈遇到的多是不太成功的范例。
我的婆婆张老师,50后狮子座,爽朗的性格伴随她走过30多年小学语文教龄。她拥有他们那代人典型的优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等。
在某些方面,她又不像某些50后父母那样狭隘,虽然只有沈先生这个独子,却从不干涉他的自由,也不包揽他的婚事或是插手他的事业。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积了八辈子福才能碰上这么开明的婆婆,她甚至都不介意我和沈先生是网恋,一直对我夸赞有加,也不因我是个家务白痴、事业上有所追求而苛责我什么。和我爸妈一样,她从不逼着我们结婚,更无所谓我们什么时候生孩子。就冲着这点,我都找不到不给她做媳妇的理由。
但也有很多过来人语重心长地告诉我,那都是因为我和婆婆并未真正生活在一起。中国家庭里的婆媳关系,被公认为是一本最难念的经,尤其是怀孕以及坐月子期间,往往纠纷不断。各大情感伦理论坛里,小媳妇控诉恶婆婆的血泪贴比比皆是。我和婆婆在婚礼上的匆匆一见,怎么能保证我们貌似母女般亲切的婆媳关系在往后数十年的相处当中就不会起什么波澜?
我也不禁为此长捏了一把汗。因为怀孕后,不便辞职的我,不得不面临和婆婆一起生活的严峻考验:我和沈先生的工作都很忙,单位食堂的饭菜显然不够当时身为一个大肚婆&;大胃王的我的胃口;家里的新房也没装修好,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我爸和我妈也没退休,不可能长期来北京照顾我。就在这个急需人手的当口,刚退休未满一年的婆婆,主动请缨从遥远的大西北乌鲁木齐赶到北京,给我和未出世的小牵牛当厨师。一时间,让我这个成长在贤妻良母辈出的潮汕地区女子,十分汗颜和感动。
很快,一个明显的分歧就冒出来了: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北内陆人和一个东南沿海广东移民,确实很难吃到一块去。
在食物的种类上,张老师偏好面食,我偏好米饭;她喜欢吃饼,我喜欢喝汤;她喜欢吃牛羊肉,我喜欢吃鸡鱼鸭;她惯作养生节目中的几种降压降血脂菜谱,每天来来回回都是花菜、西红柿、茄子等几种“养生蔬菜”,我希望每一天都能吃到上10种食物,每一餐都变着花样来,种类永远不嫌多。
在吃的口味上,张老师是无辣不欢、无盐不食,我是有盐无盐、有油无油都能吃,但遇辣则逃,且不喜欢黑糊糊的酱油,即使香气四溢也不敢入口。
在菜的品相上,张老师是精耕细作,连蒸个南瓜都要雕出个花来,路线向大酒店靠拢;我是只要食材新鲜,管它切得胖瘦不一、带皮去皮,不嫌美丑一概呼噜呼噜吞下,经常是一锅煮一锅吃。
我偶尔也能跟着张老师吃馕吃面吃辣得发红的大盘鸡,但张老师却很难跟着我吃鱼吃虾、饭前喝汤、剩饭剩菜决不过夜。
好在吃的问题还不算太难解决。万能的张老师很快想出了法子来迁就我和牵牛:她通常按照我的口味,煮一锅无调料的汤,再炒一桌低盐低油低糖几乎无味道的菜,等到我全部吃完,再拿出一瓶西域红辣椒,拌在饭里吃得欢快。
很显然,她的工作量增多了,让白吃白喝的我深感愧疚,巴不得立马化身一口一个辣椒的吃辣狂人,和婆婆一起吃得尽兴。奈何已为孕产妇,无论是孕期还是哺乳期,皆以饮食清淡为好。
张老师有时看我陶醉在那些没有味道的菜中,忍不住对我竖起大拇指说: “ 媳妇啊, 你们南方人真厉害,这些菜一点味道都没有,你都能吃进去。”
一直打着“健康”名号想要同化婆婆饮食的我,也指着她早上买的油炸果子,回应道:“妈,现在使用地沟油的无良商贩很多。这种不健康不安全的食品,您还是少吃。”
“少吓唬我。又不是让你吃。”
“妈,您养生节目不是常看吗?清水煮的菜最健康。”
“不行,你杀了我,没味的菜我也吃不下。”
“那您还看养生节目做甚啊?”
“我是为你们而看。你们年轻人忙,总顾不上身体。”
一语袭中我心扉,再次被伟大无私的张老师感动得无以复加。我突然想起,张老师体谅我深夜里带孩子很辛苦,从不催促我起床做早点,打扫卫生,帮孩子洗漱穿衣服,她总是在我睡得迷迷瞪瞪的时候就把牵牛接过去,把事情都料理妥当,还时常在我起床时帮我盛上一碗热粥,叫人热泪盈眶。
张老师已然是完美婆婆领域中的精品了,我怎么能那么随意就给她难得一尝的油炸果子安上“地沟油”的罪名呢?何况,一直都是张老师在迁就我,从不企图把她喜好的食品以各种高人一等的名义来同化我,我怎么能像婆婆管制媳妇那样,连她好不容易吃个煎炸果子都要插上一脚,真是比恶婆婆还恶婆婆。
终究一家人无法同时进餐增进感情,是一件十分遗憾的的事情。所以,我发誓断奶后一定要苦练吃辣子和喝羊奶子,等带着娃回新疆探亲时,一定要做出个西北媳妇的样子!
婆媳如何相处
像这样由于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分歧还有很多,但如何在这些分歧中求同存异,不影响家庭和睦气氛,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科,涵盖外交、心理、哲学等方面。在这里,我想谈点小小的体会:
尽量不和婆婆住在一起
俗话说“远香近臭”,再好的婆媳关系,也要保持一定的生活距离。这就像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第一条“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各自独立的领土和空间,又谈何尊重?
我爸很早就告诉我,两代人最好不要住在一起,以免生活上的磕磕碰碰伤了和气。我谨记他的先见之明,一直坚持我、沈先生和小牵牛住一屋,婆婆住另一屋。婆婆白天来、晚上走,我们在一起吃,不在一屋睡。
即使我和沈先生再忙工作再忙孩子,也一定要保证老人独立完整的休息时间和空间。这样,张老师可以自得其乐地追着她酷爱的谍战连续剧或者和我远方的公公打打电话,我和沈先生也可以关上门说点只属于小夫妻的私密话。彼此不得已产生矛盾时,也有个相互喘息和下台的空间。
所以需要父母公婆施于援手的职业夫妇最好能创造机会,给一起生活的公婆或父母一个相对独立的好的生活环境。不要图省钱省事,硬拉着生活习性和年龄段大为不同的人住在一个屋檐下,亲父子母女之间尚且有摩擦,何况是本来就微妙敏感的婆媳关系,别到时候活不累,心累。
善解人意
别看我和张老师经常在家里“互掐”,却未因此伤了和气。我们经常就两代人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对一个问题进行争辩,但就事论事,决不往自己和对方身上套。
做媳妇的,胆敢跟婆婆“吵架”,在常人眼中简直是大逆不道。但正是我了解张老师直来直去的爽快性格,知道她不喜欢藏着掖着,更不喜欢有人在背后搞小动作说“悄悄话”,我才更愿意在有意见分歧时,当场就和婆婆把问题摊开了讲清楚,因为我也是一个有事说事,藏不住话的火象星座。这一老一少都来自“火星”的直率女人一拍即合,经常乐此不疲地通过“吵吵更健康”的方式,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这也不失为婆媳间颇为另类的“沟通”方式。
拍马屁尚且要拍到点子上,你没有一双了解婆婆内心深处的慧眼,又何谈孝敬和体谅呢?
比如,我在相处中知道张老师的喜好,所以我从不和她抢电视遥控,只要电视里播映她酷爱看谍战片和养生节目,我一定主动把牵牛抱到自己身边,让她能够专心投入地享受她的挚爱。有时间的话,我还会和她一起看这些我其实并不十分感冒的电视节目,和她一起探讨剧情和养生专家所说内容的科学性。
又比如,我一直愧疚张老师跟着我们总吃得不习惯,尽管她嘴上从来不说,但我看得出来她十分想念西北的吃食,所以我一有机会,就会带着她去新疆的馆子改善伙食,看到她喜欢吃的零食特产也会买来孝敬她。平日里的正餐我能在单位食堂解决就尽量在单位解决,不让她在调和南北大相径庭的口味上太过为难。
再比如,我知道张老师十分勤俭节约,所以从不在她面前乱花钱,并让她了解我们这个小家的收支情况,每一件网购的物件我也都会跟她耐心解释其价值和用途。连送给她的礼物,我都会考虑再三,送她300元的商场正品遮瑕膏,而自己只买39元的网购小品牌。因为送给节约型婆婆的东西一定要实用,但也不能选得太贵,若送得太昂贵,她会觉得你铺张浪费,担忧她儿子的经济负担。即使你花了1000块钱的物品,也要说成两千块的价值,这样婆婆才会放心把家、把儿孙都交给持家有道的你。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婆婆喜欢一口气买好多菜屯着,媳妇喜欢常买常新吃新鲜蔬菜。
婆婆爱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媳妇恨不得小娃光着膀子就在外面滚。
婆婆习惯两天洗一次澡泡一次脚,媳妇习惯一天冲两次凉洗一次头。
婆婆爱买街边小摊小贩的衣服和零食,媳妇只相信国际名牌和正规餐馆的品质。
媳妇觉得婆婆简直土掉了渣,省钱省得过了头,婆婆觉得媳妇简直无法无天了,花钱像是大水淌来的一样。
于是,什么“败家的”“代沟”“好心全当驴肝肺”“没良心”“小气”“自私”等种种骂名接踵而来,顷刻就能撼动家庭稳固的地砖。
其实,偶尔吃吃剩菜剩饭,也不会马上食物中毒马上进医院;偶尔几天不洗澡,也不会身长虱子,臭气熏天;娃少加一件衣物,也不会那么脆弱地就感冒了;有时候一件物品的价值,也不在乎它的出处和标签,更在于它能给购买者带来多大的欢乐。
所以,这些吵起来很严重,看起来不足挂齿的矛盾,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媳妇大可睁一只闭一只眼,就让事情过去了。喜欢常买常新吃新鲜蔬菜,自己买就是了;看到娃娃衣服穿多了,脱掉一件就是了;爱清洁,就趁婆婆不在的时候多洗洗就是了;爱买正品,自个拿钱买就是了。
犯不着逆着一个老人家的意思,和她进行冲撞。中国人讲求面子,谁都不喜欢自己的习惯和做法被轻易否定掉,尤其是一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长辈。媳妇一定要学着洒脱一点,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你对婆婆对小家都好。
不把战火引向老公
遇到矛盾时,不管婆婆有没有道理,我首先会接受她的观点,然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和她摆事实,讲道理。遇到原则问题或是实在抹不开面子的摩擦,我才会求助沈先生。
怎么说呢,我其实并不赞同婆媳之间的矛盾让丈夫过多地介入,有时两个人的战局如果再掺上第三个人,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继而引发更多不可控的家庭矛盾。
张老师有一个最最好的地方,就是她从不依仗自己辛辛苦苦养育了沈先生20余年,就对抢了她最宝贵劳动果实的我充满抵触和敌意;也不依仗自己升了级当了奶奶,就独揽牵牛的养育大权,对我的建议置若罔闻,即从未跟我“抢老公”和“抢孩子”。
张老师是何等聪明,她对沈先生有三不干涉:不干涉恋爱不干涉工作不干涉婚姻。现在有了牵牛,要加上一个“孙子不干涉”。她总说,成了家,儿子就归媳妇管了,所有她想要提点沈先生的话总是通过我的口向他传达。
张老师又是何等的用心良苦,她知道只有给沈先生充分的自由和安定的家庭,才能给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坚实的后盾。
在这点上,我一定要向张老师学习。和她约定,婆媳矛盾内部解决,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惊动沈先生。有什么话直接挑明,不要沈先生一个大男人在中间当传话筒,夹心饼。
带孩子尽量亲力亲为
在中国,很多老人都热衷帮儿女们带孙子,尤其是得了孙子的奶奶们。但为了减少这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我主张媳妇即使再忙再累,也要尽力去带孩子,不能全丢给老人,做甩手掌柜。因为无论婆婆真心想要帮你也好,不放心自家孙子也好,她终归不是孩子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