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帝国抗日史
20061000000015

第15章 出师援朝(4)

在会宁城待了三天之后,加藤清正准备引军撤还。不料这时鞠景仁却向加藤清正进献谗言:“胡贼屡屡前来攻袭,现在上官到此,如能举兵一击,实为大幸。”意欲将战火引入大明境内。

这次加藤清正率军北进,也带着侦测入侵明朝路线的阴谋,听到鞠景仁的话,遂令其部为先锋,带引日本人继续北上,三天后直抵辽东兀良哈地区、豆满江流域一带。此为两次侵朝战争期间唯一攻进大明国土的军事行动。在那里,加藤清正与女真酋长布占泰激战,攻克了四五个营地。

女真人奋力抵抗,日本人伤亡惨重。加藤清正拔出剑,逼令部下冲杀,遂攻下女真人的一个城寨。攻拔之后,加藤清正不改残暴,所经之处,无不尸骨累累。

攻入大明领土,令丰臣秀吉疯狂了好一阵。他下令加藤清正继续深入明地。但是加藤清正最远进抵吉林延边局子街之后,便再也没有深入明国领土了。

侵略明朝的行动为何戛然而止,加藤清正告诉丰臣秀吉,听说小西行长还没有完全搞定平安道,所以王京的各位将领上言出师入明的时机尚未成熟。咸镜道虽然风平浪静,但是其他各道情况不是很妙,所以臣孤军难以深入。

八月十四日,加藤清正率部自兀良哈地区的门岩洞、钟城撤军。

入冬以后,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开始席卷朝鲜东北地区。加藤清正所部大多来自九州岛,他们被寒冷天气所困扰,冻伤甚至冻死的比比皆是。再加上朝鲜水军截断了日军的粮草运输线,加藤军减员异常严重,于是他们撤退了。

九月初八,加藤清正南撤到咸兴以北的长桥。

十月二十日,加藤清正带着战利品——朝鲜两位王子——退往吉州。留守咸兴城的锅岛直茂、相良长安出城迎接,共同商议如何分守咸镜道各州县。

朝鲜咸镜道郑文孚的义兵趁着加藤清正南归之际,奋力截杀,是为著名的“北关大捷”。

6.明神宗的东征大策

日本人像一阵狂风席卷朝鲜半岛,朝鲜大片国土陷落。国王李昖躲藏义州偏僻之地,两位王子成了阶下之囚,生死不明。

属邦朝鲜哀鸿遍野,尸骨如山。如果再不大发援兵,藩篱将失,泱泱大国也将有池鱼之祸。于是,明神宗奋然而起,锐意大动干戈,不惜倾全国之力,与丰臣秀吉决一死战。

八月十八日,明神宗下诏任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①,统筹负责抗倭军务。

明代第一位经略宋应昌,字桐冈,浙江杭州人。历官绛州知府、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筹建营卫巡司,加强海防,颇有政声。

宋应昌可以说是明代后期颇有远见的军事家。万历期间,他任职山东巡抚期间,就预测到日本必来侵犯,因上《海防要略》,进选将、练兵、积粟三策。宋应昌的洞烛先机受到明神宗的重视,于是有了经略之任。

八月二十六日,宋应星率领援朝大军,浩浩荡荡开向朝鲜。

十月初六,明神宗又下旨征调各路援军,入朝征倭。令参将吴惟忠率南方义乌兵三千人,限五天之内到达辽东。同时调遣辽东兵一万人,先期赴朝与朝鲜军一道,协防义州。最后,还从蓟镇、保定的驻军中,精选出五千人,宣府、大同驻军各挑出八千人,组成抗日大军,听命于经略宋应昌的指挥,赴朝剿敌。

第一次东征的部队都是当时明军最为精锐之师,特别是吴惟忠的义乌兵,更是号称“倭寇的克星”。

吴惟忠,字汝诚,号云峰,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九月,抗倭名将戚继光赴义乌招募新兵时,吴惟忠等三千青年应募投军。吴惟忠被任命为把总。

为了把义乌兵练成一支虎狼之师,戚继光特地创制一种新式武器“狼筅”和一种新的阵法“鸳鸯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义乌兵锐不可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义乌兵所到之处,倭寇无不闻风丧胆,落荒而逃。义乌兵以其强悍善战、纪律严明而著称,在亚洲颇有口碑,可以说是中国战争史上最为精锐的部队。在两次东征剿倭过程中,义乌兵屡屡发挥尖刀利刃的作用,先后有吴惟忠、叶邦荣、茅国科、陈蚕等几位高级将领率部出征,为击败日本人作出巨大贡献。

作为义乌兵的年轻将领、戚继光的得力干将,吴惟忠在历次抗倭战役中屡立战功。

将倭寇闻风丧胆的义乌兵投入东征,可见明神宗抗战信念之坚决。

十月十五日,明神宗又令陕西总兵李如松,改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充防海御倭总兵官,率领明军,救援朝鲜。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他是明朝后期赫赫有名的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李成梁镇守辽东三十年期间,先后十次奏大捷,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被誉为“万历第一大将”,其威望隆贵,足以同唐代的郭子仪相比。

李成梁祖籍陇西,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洪武年间,先祖李膺尼渡过鸭绿江,归附明朝。其子李英(李成梁的高祖)授铁岭指挥佥事,从此李氏便在铁岭安家落户。

李如松不愧为将门虎子,容貌魁杰,宇量宽洪。少年便从父征战,颇立功勋。

万历十一年(1583),李如松升任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鞑靼人宁夏总兵哱拜反。四月十五日,经浙江道御史梅国桢推荐,明神宗令李如松充总兵官,提督陕西军务,征讨哱拜。这就是“万历三大征”的第一征,平定宁夏叛乱。

和一种新的阵法“鸳鸯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义乌兵锐不可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义乌兵所到之处,倭寇无不闻风丧胆,落荒而逃。义乌兵以其强悍善战、纪律严明而著称,在亚洲颇有口碑,可以说是中国战争史上最为精锐的部队。在两次东征剿倭过程中,义乌兵屡屡发挥尖刀利刃的作用,先后有吴惟忠、叶邦荣、茅国科、陈蚕等几位高级将领率部出征,为击败日本人作出巨大贡献。

作为义乌兵的年轻将领、戚继光的得力干将,吴惟忠在历次抗倭战役中屡立战功。

将倭寇闻风丧胆的义乌兵投入东征,可见明神宗抗战信念之坚决。

十月十五日,明神宗又令陕西总兵李如松,改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充防海御倭总兵官,率领明军,救援朝鲜。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他是明朝后期赫赫有名的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李成梁镇守辽东三十年期间,先后十次奏大捷,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被誉为“万历第一大将”,其威望隆贵,足以同唐代的郭子仪相比。

李成梁祖籍陇西,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洪武年间,先祖李膺尼渡过鸭绿江,归附明朝。其子李英(李成梁的高祖)授铁岭指挥佥事,从此李氏便在铁岭安家落户。

李如松不愧为将门虎子,容貌魁杰,宇量宽洪。少年便从父征战,颇立功勋。

万历十一年(1583),李如松升任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鞑靼人宁夏总兵哱拜反。四月十五日,经浙江道御史梅国桢推荐,明神宗令李如松充总兵官,提督陕西军务,征讨哱拜。这就是“万历三大征”的第一征,平定宁夏叛乱。

六月,李如松抵达宁夏,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九月十六日,李如松募敢死士一举攻克宁夏城,哱拜自尽,其子哱承恩等被擒。宁夏叛乱平息。

在廷议东征军统帅时,众臣无不属意于李如松。至此,宁夏平,明神宗又将更大的使命赋予李如松,那就是挥师入朝,驱赶倭贼,拯救朝鲜于亡国灭族之中。

这次李如松所率的东征军堪称当时明军中的最强组合,这当中有吴惟忠的义乌悍兵,有骑射皆精的辽东锐卒,有拱卫京师的蓟保步兵。统帅方面,文有经略宋应昌足智多谋,武有李如松骁勇善战。

在号称三千里江山的朝鲜半岛上,一支无比锐利的正义之师,即将与日本战国枭雄丰臣秀吉上演十六世纪世界上最为惊心动魄的大较量。

① 祖承训第一次进攻平壤,中国史籍多称全军败亡,如《明史纪事本末·援朝鲜》:“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但据朝鲜方面的记载,实际阵亡三四百人。

① 中峰禅师:元代著名的高僧,俗姓孙,杭州钱塘人。一生在元朝经历过五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穆耳、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圆寂。

① 兀良哈:今辽宁延边间岛地区。万历年间,女真乌拉部统辖该地。

① 经略:原意为筹划军务,治理军队。出现于明武宗时代,但并非官职,只是“料理、打理、筹划”之意。作为官职,为明神宗特意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