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帝国抗日史
20061000000002

第2章 序言:中国改变日本史

纵观日本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与中国携手并驱的一个漫长过程。从茹毛饮血到衣冠楚楚,中国不能不说是日本大和民族的文明启蒙者。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在革新派势力的前呼后拥之下登上历史舞台,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饮食、服饰等都以大唐为标准,开始了全盘“唐”化。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海纳百川,大和民族基因突变,在一夜之间跨进了封建社会,脱胎换骨,转世重生。

尽管此后的发展道路崎岖不平,统一与分裂、战乱与和平相互交替,但日本总算走上了通往文明的康庄大道。到十六世纪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时,日本已经成为亚洲的强国之一。大和民族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姿态出现在世界上,向外扩张,追求民族生存空间等,成为统治者最热切的愿望。日本犹如湍急的河川,昼夜不停地向前奔腾。吞并朝鲜,征服明朝,甚至主宰全亚洲的梦想,让那些热衷战争的日本人仿佛看到无比美妙的幻境。

眼看把朝鲜李氏小朝廷逼得无路可逃,日本人的双足开始准备踏进中国的辽东地区。当时的明神宗审时度势,一旨令下,数万明军雄赳赳、大阔步地开赴朝鲜。如同激情澎湃的交响乐突然降下一个音符戛然而止,局势瞬间逆转,中国再次深度改变日本。

随着明朝的介入,日本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大崩盘。朝鲜战事节节败溃,丰臣秀吉在“莫使十万兵士为外土枯骨”的哀鸣声中撒手西归,留下了孤儿寡母以及虎视眈眈的大名们。

明军统帅杨镐曾对丰臣秀吉发出警告:“汝已六十余岁,生命还有几多?子未满十龄,孤弱而不可恃。据闻各地之酋皆窥汝之隙,将出复仇报怨之举。”不幸被杨镐言中,一夜之间,日本又回到了兵荒马乱的时代,波澜再起,烽火连年。

大名们忙于重新瓜分政治版图,抢夺领地和财富。再也没人有心思去惦记“征服朝鲜”这一未竟的大业,取而代之的是对明朝与朝鲜复仇的忧虑与恐惧。

“万历东征”之后,日本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德川家康趁乱崛起,统领全国,建立了长达两百六十五年的江户幕府。

德川家康急于收拾丰臣秀吉留下的烂摊子。他吸取了征服朝鲜惨败的教训,开始改变对外扩张的策略,积极拓展海外贸易。

对于头号大敌,德川家康企图化干戈为玉帛,通过种种途径试图同明朝恢复国交。但是由于明朝对丰臣秀吉的侵略一直耿耿于怀,而且此时明朝国内也是天下大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后金势力屡屡扩张,所以尽管德川家康费尽心思,美好愿望终成泡影。

无比失望的德川家康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明朝的另一个属邦——琉球王国,提出“堪合贸易”,企图加强对琉球的控制。在遭到明朝政府的强烈反对之后,德川家康干脆在1609年命令萨摩藩用武力征讨琉球,这也是朝鲜之役后三百年间日本唯一的一次对外用兵。

朝鲜之役惨败于明朝的记忆犹新,日本人长期深刻反省,再也不敢主动挑战业已形成的东亚政治秩序,从而保证了东北亚三百年的和平稳定。

倒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朝鲜,不再那么记仇。德川家康急于缓和与这个邻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从1604年春起陆续释放了三千被俘的朝鲜人,其中包括有“日本儒学之父”之称的大学者姜沆。1609年,就在萨摩征琉的同一年,由于对马岛宗氏的外交努力,日本与朝鲜缔结了《己酉条约》,双方外交与贸易迅速正常化,商船往来的热络让往昔的战火硝烟渐渐消散,而仇恨也慢慢化解。

由于这场战争的失利,日本不但停滞了对外扩张的步伐,而且也关紧了通商贸易的大门,开始走上闭关锁国之路,直到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才将日本引领到近代化之路上来。

在日本古代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深刻地改变日本的各种面貌,也罕有一场战争能够像“万历东征”那样如此深远地影响日本的历史进程。

我们不断地反思着历史。历史是客观的,却经常被人以主观去描写。我们时常说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却不断有人有意无意地去装扮她。

但愿热爱和平的人们能够以史为鉴,去正视历史,了解历史,从而珍惜现在,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