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帝国抗日史
20061000000038

第38章 柳暗花明(1)

1.傲慢的上将

日军偷袭闲山岛一个月后,又以绝对优势兵力攻取了全罗要塞南原城。南原失陷,杨元的三千辽东兵被歼。这是继闲山岛之后,联军的第二次大惨败。

杨元,号菊厓,辽宁辽阳人。第一次东征时随李如松出战,曾任中路军统将,在收复平壤中,立了大功。杨元高傲自负,根本不把日本人当做对手。

三月刚入朝时,杨元就主张防守全罗道要地。有一天,杨元突然问朝鲜人:“如今应当驻守哪儿?”朝鲜备边司的官员回答:“南原。”杨元并未仔细察看南原的地理位置,当即决意驻守南原。并声称,我如虎,倭贼如羊,他们怎么抵挡得了我?

五月二十日,进发南原的前一天,李昖在王京为杨元饯行。

杨元傲气十足,视杀倭如碗里挟豆。明朝军法规定,战功有一个量化标准,那就是在战场上砍下敌人头颅的数字。杨元觉得此次南下简直就是去搜集日本人的脑袋,所以他向国王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请求:让国王帮他看管斩获倭贼的头颅,以后邀功请赏时好有依据。

李昖很惶恐,天兵斩取的首级,怎么敢看审?

杨元说:“如果是仓促之间拿的小倭,就扔在路边算了。只是收获多多时,怕没有事先通知,送到这里,一时间都腐烂了,那就麻烦了。”

李昖好像难为情,问兵曹判书李恒福,要不要替杨元保管日本人的脑袋瓜?

李恒福回答,如果真的斩杀了倭贼,上报兵部又有何难?只怕是真假难辨。

酒宴开始不久,杨元直勾勾盯着身旁一位太监腰间的弓箭。李昖以为杨元想要,就叫那个太监取下献给杨元。

但李昖的一番好意并未派上用场,杨元取下自己腰间的弓箭,拿出四把利剑。杨元向李昖炫耀一番,介绍说平壤之战,多亏了这四把利剑,才使得功劳簿上有自己的名字。

李昖接过来仔细瞧瞧,果然是四把好剑,明晃晃的,刺人眼,好像每一把都带有血腥味。

李昖说:“前日的平壤倭贼,全赖大人剿杀。今天见到这些兵器,又要杀敌立功,实在感激不尽。”

杨元说:“如果这次南下不能剿灭倭贼,我还有什么面目回来与国王相见?”

杨元又叫唤一个壮汉,全身被甲戴胄而来。甲胄的臂膀处用银片修饰,闪闪发亮。其他的都是暗甲片,十分耀眼炫目,真是一件难得的宝贝。

李昖又细细看了一遍,有幸览阅贵甲,多谢多谢。

杨元说着起兴,酒喝多了,就飘飘然吹起牛来:“我穿上此甲,骑着与女真人厮杀的战马,行军之时威风凛凛。如果国王那时看见我,才知道什么叫大丈夫?”

不过李昖一点儿也不觉得过分,杨元也算朝鲜的一个恩人。于是李昖给杨元戴了高帽子,把他捧高到救世主的地位:“东方苍生,再生之道,全都系在大人身上。”

这令杨元更加忘乎所以,最后喷出一句:“国王如果看到我临阵杀敌,一剑杀一倭,一箭射一倭,那才是我心里畅快的样子。”

吹牛吹进了笆篱子,三个月后杨元见到李昖时,再也不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英雄气概了。

六月十四日,杨元率三千人进驻南原。

南原,朝鲜的爱情之城。

高丽恭愍王(1351—1374在位)时代的一个端午节,前院副使李翰林的公子李梦龙在南原广寒楼遇到了游春的成春香,一个母亲曾是妓女的妙龄少女。美丽娇俏的成春香对李梦龙一见钟情,留给他几句诗:“大雁随鱼飞,蝴蝶随花舞,小蟹随贝居。”李梦龙苦思良久,方悟出成春香对己有意,遂于夜间私会春香,两情欢洽,如鱼得水。尽管地位悬殊,两人还是私订了终身。

后来,李翰林调任京师,命李梦龙先行,春香、梦龙不得不分离。李梦龙许诺等他中了科举,必将迎娶春香过门。不久,新任的南原使道卞学道贪恋春香的美貌,强逼她做守厅(非正式的妾)。春香虽经严刑拷打,但坚守着与李梦龙的爱情信念,誓死不从,遂被卞学道以“一入娼门则永世为妓”的诬陷打入牢狱。

就像许多美好的爱情故事一样,正当成春香命在旦夕时,李梦龙应试中举,任全罗御使,暗察南原。他救出春香,并将卞学道革职惩处。从此,李梦龙与成春香这两只分飞的爱情鸟再也形影不离,共度美好和谐的一生。

这个温柔浪漫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成春香与李梦龙碰撞爱情火花的广寒楼一直是有情人的向往之地,但现在却被日本人焚荡一空。这里,到处杀气腾腾,已经成为抵御日本人的最前线。

明军将领骆尚志驻守南原时,曾将城墙缺坏的部分补上。杨元进驻之后,又把城墙筑高一丈。城外有一条壕沟环绕,沟内筑有一圈羊马墙。杨元下令在城墙上凿了多个炮孔,在城门上安放大炮数座。明军将士与朝鲜人一齐昼夜劳作,忙碌了一个月,总算把它筑得固若金汤。

七月,明将陈愚衷率延绥兵两千人进驻南原西北百余里的全州,与杨元形成掎角之势。陈愚衷刚进城时,州官报告说城内连一颗米也没有。陈愚衷犯愁了,那两千人马吃什么?

陈愚衷出城勘察地行险要时,竟然发现十里外山寨里贮藏着米、豆、盔、炮、铅、弹、弓、矢、枪、刀、筅、牌等物各千万计。这一切都是朝鲜人准备城陷之后,逃匿出来备用的。陈愚衷大怒,不分青红皂白,不顾州官哭号哀求,统统下令将这些物资连夜搬运入城。

在杨元加固南原城墙的同时,日本人正屯集光阳斗耻津一带,四处寻找下一个猎物。这时,牢狱中的沈惟敬向日本人提供了情报。杨元抓捕之仇,让沈惟敬一度疯狂。于是沈惟敬派亲信娄国安向小西行长泄密:南原的明军仅三千人,另有陈愚衷两千人驻守全州。

沈惟敬的一句话很快就招来了五万六千八百人。八月初一,日本人兵分三路,直取南原。一路由宇喜多秀家率领,小西行长为先锋,下有岛津义弘、蜂须贺家政、长曾我部元亲、加藤嘉明、生驹一政等,从庆尚道略云峰向南原;一路毛利秀元率领,下有加藤清正为先锋。黑田长政、浅野幸长、锅岛直茂、锅岛胜茂等,从庆州出发,过密阳大丘,向南原;第三路是釜山的丰臣秀秋,派遣山口正弘等自密阳玄风,向忠清道。

日本人声势浩大,卷起漫天尘土,朝鲜人望风而逃。名将权慄也吓破了胆,勇气尽失,跟在李元翼屁股后面没命地跑。只有义兵将郭再祐凭险坚守昌宁火王山城。日本人来到城下往上看,山势异常陡峭,一时难下,便绕道过去。

安阴监郭?、金海府使白士霖守黄石山城。蜂须贺家政未到,白士霖率先逃跑。守军士气崩溃,黄石山城很快被攻破。郭?跟两个儿子履祥、厚祥与城同亡。

扫荡南原外围之后,宇喜多秀家又派岛津义弘、加藤清正插到全州与南原中间,切断了陈愚衷与杨元的联系。

两天之后,晋州也陷落了,南原沦为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这时,杨元仍然很自负:“倭贼怎么敢来?我坚守在此,稳如泰山,绝无忧虑。”

过度的自负终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到了初十,杨元有点后悔了,让家丁把两大箱值钱的东西搬回平壤。这一天,朝鲜光阳县监李春元也加入守城。

过了两天,日本人来了,开始四面围城,昼夜攻打。明军奋力抵抗,把箭都射光了。

再打一天,南原城中的老百姓也逃得差不多了,只有杨元率领三千明军坚守。这时杨元开始慌张了,急忙檄召全罗兵使李福男前来增援。李福男率一千人,穿过敌围之后,进城的仅七百人。朝鲜助防将金敬老在全州,听到南原危急,倍道兼程,也随后进入南原城。各地的朝鲜人纷纷行动起来,不断地为杨元输送粮草。

刑曹佐郎臣姜沆,是一个学问博深的朱子大学者。他在全罗道督运粮草时,路遇日本人。姜沆只好带着家人沿着西海岸,逃向王京。祸不单行,途中又遇到日本人,姜沆及家人慌忙跳入水中,不料搁浅在岸边,于是全家被俘。日本人万万想不到,这次抓捕行动催生了一件文化大事。这位朱子大学者,被辗转押送到日本,也将朱子儒学送到日本去,让一位叫藤原惺窝的和尚受益匪浅,最终开创日本独立的儒家学派。当然,这是侵略战争中偶然的、无意间的文化产物,在这里就不详提了。

2.喋血南原

八月十三日,杀向南原的日本人铺天盖地而来。前锋小西行长、宗义智等,在访岩峰扎下大营,竖起大旗,放炮吹号角。

后续日军到蓼川边后,兵分三路,围抱南原城。一路由防川,经禅院,过长城桥,在西门外扎营结阵。一路由漆场,经德嵒下旧纸所,过大母泉,到西门外,相续结阵。

南面是宇喜多秀家、藤堂高虎、太田一吉;西面是小西行长、宗义智、胁坂安治、竹中重利;北面是加藤嘉明、岛津义弘;东面是蜂须贺家政、毛利吉成、生驹一正。一座南原城被围得铁桶一般,密不透风。

南原守军,只有明军三千,朝鲜军一千。尽管少得可怜,杨元仍作好防御准备,令李福男、金敬老率朝鲜军守北门,明军千总毛承先守西门,明军千总蒋表守南门,自己与李新芳守东门。

面对城外的围城日军,杨元紧绷神经,下令吹螺放炮,传命城内,禁止乱用军器。

战斗始于中午。五个不怕死的日本人,冲到东门外撒野,终于惹恼了杨元。杨元暗令朝鲜铳手金翼龙、兼司仆梁得、别牌阵郑金发铳,随着铳声三响,日本人倒下三个。剩下两个拖着同伴的尸体,没命地跑走。

日本人很快派出一百余人,逼近城下,乱发一阵鸟铳,随即散开,隐埋在城外的稻田间,时隐时现。日本人的散兵游勇三三两两,在城外来回挑战。

但是明军并不理睬,只是在城头上大发胜字炮。胜字炮是短程火炮,射程不过两三百米。日军阵脚疏远宽阔,胜字炮屡发不中。日本人用火绳铳还击,手法精准,不时有明军从城头上摔下。

第一天的战斗索然无味,杨元恨不得冲出去,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突然有一个日本人走到城下,向守军招手,说是要跟杨元谈话。杨元令家丁一人跟随翻译,到了倭营。结果带回一封战书,杨元读后大怒,当场撕个稀巴烂。

夜幕降临了,杨元料想敌人必来偷袭,就在东门外的桥头壕沟栽埋菱铁,又铺上铁钉板。入夜后,杨元亲自卧伏在东门内。二更时分,听到窸窣声响,抬头看去,果然有三个日本人鬼鬼祟祟往铁板处,想要过桥。城中立即冲出几名明军,手持长枪,一下子将他们刺死。

日本人偷鸡不着蚀把米,于是点燃火把,照亮夜空,又呐喊放炮,彻夜不绝,力图在心理上压倒明军。

十四日,日本人从宿星原川如潮水般漫山遍野涌下,逼近南原,在城外三面安营扎寨。开始了攻城准备。

先是大造飞云长梯,又运输草、谷、土、石,填进城外的壕沟,在沟上横放长木,离城墙只有几百步。日本人躲在锸桥隅的高屋里,不断地发铳发炮,交替朝城中射击。

南门外本来民屋稠密,杨元怕被日本人利用,在初十放火焚烧,但是石墙土壁并没有推倒。日本人就躲在残垣断壁的夹缝中,朝城中发铳,守军多有中丸。

到了中午,漆田中的日本人突然一阵高声喊叫,齐放一阵炮。铁丸如轰天飞雹,震耳欲聋。

西门外二里处有一座万福寺,日本人拆掉寺中的五百罗汉、四大天王,运到城外,绕城游行一圈。信佛的日本人竟然把崇拜的偶像抬出来,明军个个看得心惊肉跳。

日本人连日挑战,杨元气得嗷嗷大叫,格老子,我杨元岂不成了一介懦夫?于是派千余人出战。日本人佯装不敌败去,城头上的杨元下令擂鼓,追!追!明军追到石桥外,突然从城门外蹦出一大队日本人,像乌龟一样,膝行爬动,准备围抱厮杀。杨元惊叫不好,赶紧打锣收兵,追兵快速入城,但还是有几个脚步慢的中丸死去。从那以后,杨元再也不敢出战了。

于是,日本人在城外放心地割刈杂草和田中稻禾,捆成一大束一大束地堆放在民屋墙壁中。到了夜间,敌阵中一片喧哗,仔细听去,有军官的督斥吆喝声,又有士卒的应答声,好像在运送什么物体。守军纷纷探出头来看个究竟,忽然一阵炮声,弹丸雨下。守军都吓得缩进城内。如此一两天之后,日本人竟然用草束把城外的壕沟填平,又不断将束草堆积在沟中的羊马墙内外。

十五日,眼看真的麻烦大了,杨元心里嘀咕着打退堂鼓了。先让人在东门城上敲锣几声,城中顿时寂静下来,之后又派管家在城上向日本人叽里咕噜地喊话。立即有五名日本人走到东门外的石桥,杨元让翻译传话,准备与日本人商谈。

傍晚,五个日本人骑马到东门之外,在翻译带领下从南门入城。杨元早在龙城馆等候。日本人的条件是明军速速出城,交出南原。

杨元说:“我从十五岁起就率军征战,横行天下,战无不胜。今天亲率十万精锐来守南原,断无退城之理。”但是杨元的大话唬不住日本人:“千余残卒,怎么能够抵挡得了百万之众?天将会有何恩于朝鲜?徒留后悔而已。”

夜幕降临,圆月中天,亮如白昼。但杨元毫无赏月雅兴,此刻他脑子里只有“逃命”二字。

日本人更不是来赏月的。藤堂高虎与胁坂安治商议:“到了明天早晨,明军必然坚守城池。不如今晚趁着月色一举攻下。”

一阵铳箭齐射,又是一阵呐喊,总攻开始,成千上万日本人像蚂蚁般爬满了各处城墙。喧哗声、杀喊声、炮铳声,沸成一片。守军搬起石头,狠狠往日本人头上砸去,城下很快堆尸如山。但是砸倒一大片,又爬上一大堆,明军杀得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