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帝国抗日史
20061000000046

第46章 兵溃三路(1)

1.明神宗调兵遣将

岛山大战失利之后,明军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坏消息接连不断。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李如松殒身沙场。

第一次东征之后,李如松被明神宗冷落五六年之久。万历二十五年(1597)冬,辽东御倭总兵官董一元赴朝作战,朝中大臣推荐了好几位接任者,但明神宗念念不忘李如松,特旨起用。尽管大臣屡屡反对,但明神宗主意已定。次年正月初九,明神宗任命李如松为辽东总兵兼备倭总兵官。

辽东,九边之首,北京肩背,对防御蒙古、女真和拱卫北京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辽东总兵兼备倭总兵官无疑是征倭的后备统帅。明神宗再次起复李如松,令其萌誓死以报之志。

四月,鞑靼进犯辽东,李如松率精骑五六千,轻敌冒进,被鞑靼数万兵诱至抚顺浑河太清堡,初六中伏身亡,副将以下参将、游击共五人,及千总、把总二十四人,士卒三千余人阵亡。

噩耗传来,明神宗如断一臂,不胜哀痛,加祭茔葬、谥忠烈,祭十九坛。

朝鲜人民缅怀李如松的光辉战绩,五月二十四日,国王李昖下令在平壤设

下祭堂,挂上李如松的遗像,让朝鲜人前去吊唁。明朝人见了遗像,遥想将军当年雄姿,无不咨嗟叹息。

十八世纪的朝鲜哲学家李德懋写下《碧蹄店》一诗,凭吊这位抗日名将:

天兵癸巳齿倭锋,铁马啼劳腻土浓。

未抵轻儇蝴蝶阵,临风痛哭李如松。

李如松的悲痛还没过,明神宗又听到心烦的消息:初八,水师统将陈璘的广东兵在山海关哗变。

但最让皇帝忧心的还是辽东,蒙古人和女真人正虎视眈眈。十三日,明神宗让尚在朝鲜征战的李如梅回到辽东,以代其兄。二十日,明神宗任命李如梅为辽东总兵兼备倭总兵官,董一元为御倭总兵官,兼任征倭中路军统帅。

当明神宗正为辽东、朝鲜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邢玠的奏报又使他沉浸于极度的悲痛之中。就在董一元被任命为中路军统帅的同一天,副总兵李宁遇袭阵亡①。这是两次东征期间明军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

当时日本人疯狂侵掠居昌等地,李宁率骑兵两千,自安东城向居昌进军,遏制日军北上。这时李宁也犯了李如松式的错误,听到日本人从山阴来犯,只率领一百三十余人,长驱直入,在咸阳沙斤驿洞口与日本人遭遇。日本人在山丘背后埋下伏兵,将李宁诱至埋伏圈。结果李宁轻敌中伏,遂遭不测。亲兵把总李栾率家丁六百,前去援救,也仅以身免。消息传来,朝鲜上下震惊。

一个多月之间,两位总兵犯下同样的失误,这让明神宗意识到将帅的重要性。再加上杨镐革职而去,朝鲜将帅紧缺。明神宗不得不把精力集中在东征一事上。

六月初九,明神宗特令给事中徐观澜查勘东征军务,监督明军,紧接着旨令朝臣推选杨镐的继任者。在十三日的九卿科道会议上,产生了一份候选人名单。吏部两位:万世德与梅国桢;兵部三位:汪应蛟、李植、王见宾;风力科臣一位:侯庆远。最后由皇帝圣裁圈定了汪应蛟一人。四天后,汪应蛟升任经理朝鲜军务。

① 此次东征将领中有两个李宁,一个是副总兵李宁,一个是参将李宁。

汪应蛟,字潜夫,江西婺源人,擅长水利治理。

二十三日,正当这个农田水利学家整装待发时,一道圣旨又下来,改天津巡抚万世德接替杨镐,让汪应蛟去当天津巡抚。明神宗的反反复复,表明了他的极度焦虑。

万世德,号震泽,山西太原偏头关人。史称他在青海湟中治兵,多建功绩。万历二十五年(1597)九月十日,万世德担任抗倭的后方基地、兵工厂——天津的巡抚。治津期间,万世德开垦农田,增收赋税,巩固海防,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前线的抗日斗争。由于他在陆地防御、海上作战、后勤供给方面经验丰富,所以被明神宗重用。

经略邢玠也从岛山战役中吸取教训,认为明军此役战败,缺乏水师支持,李舜臣也没有应约赴战,让日本人横行大海,随意增援。而朝鲜水师虽然英勇善战,但仅两千余人,只能进行一些骚扰。要想彻底消灭日本水师,还需从明朝调去大量的战船和兵力。邢玠上了一道奏折,让明神宗作出了一个扭转第二次东征战局的英明决策——派遣水师入朝作战。

国内的增援部队源源不断赶往朝鲜,都督陈璘的广兵,邓子龙的浙、直兵,刘给廷的川兵。据杨镐开出的增援部队名单,连原先驻朝明军,一共八万七千四百八十人。其中水师部队六千一百八十人:福建游击许国威,领兵一千一百八十,总兵陈璘本营,领广东兵五千。

陈璘,字朝爵,号龙崖,广东翁源县龙田铺人。璘少怀大志,身材魁梧,膂力过人。《明史·陈璘传》称:“陈璘有谋略,善用兵。”陈璘二十一岁即奉命平乱,三十年间身经数百战,大战大胜,小战小捷,鲜有败绩。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神宗命他统蓟、辽、保定、山东军,御倭海防。后封贡议起,改调协宗漳、潮,实任南澳岛副总兵。后被奏劾,复罢官归。陈璘是东征明军中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将领之一,堪称明朝水师第一悍将。

许国威,号元真,福建晋江县人。能诗文,讲义气,与杨镐交情颇深。

邓子龙,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江西丰城人,时年六十八岁。早年与刘给廷组成刘邓大军,在云南跟苗民、缅甸人交过手。据说邓公还是努尔哈赤的救命恩人。《啸亭杂录·卷八》中说:“东南建上神殿,南向,相传为祀明将邓子龙位。盖子龙与太祖有旧谊,故附祀之。”

水师部队的到达,使东征军的总数达到东征期间的最高峰。

但是,新科经理万世德却赖在国内,迟迟不肯去朝鲜赴任。杨镐又罢职回去,东征军群龙无首。经略邢玠不得不在七月下旬飞渡鸭绿江,八月初三赶回王京。从此之后,邢玠独自承担起抗倭大业的重任。

邢玠一到王京,马上进行兵力部署。岛山之战,杨镐并敌一向,结果顿兵挫锐于坚城之下,反为日本人所趁。于是,有人劝邢玠改变战法,朝鲜地理山水险阻,兵聚一处,难以成功,不如因地划分战区,任命统将,各自战守,必能全胜。

邢玠马上接受这一建议,对已经入朝的六万多明军重新整编,划为三路。又吸取岛山失利的教训,令陈璘的水师为独立一路,配合三路明军的陆路攻势:

东路军共二万四千人,由提督麻贵统辖。下有:

参将杨登山,骑兵一千。

指挥同知薛虎臣,步兵三千。

副总兵吴惟忠,步兵四千。

参将王国栋,骑兵二千。

游击陈蚕,步兵三千。

游击叶思忠,步兵二千。

游击陈寅,步兵三千。

游击颇贵,骑兵三千。

副总兵解生,骑兵二千。

游击彭信古,步兵一千。

中路军共一万三千五百人,由提督董一元统帅。下有:

游击途宽,步兵五百。

游击郝三聘,骑兵一千。

游击叶邦荣,浙江兵一千五百。

游击卢得功,骑兵三千。

游击茅国器,骑兵三千。

副总兵张榜,步兵四千五百。

西路军共一万三千六百人,由提督刘给廷统领。下有:

副总兵李芳春,骑兵二千。

游击牛伯英,骑兵六百。

游击蓝芳威,南兵三千。

参将李宁,骑兵二千五百。

副总兵吴广,狼土兵①五千五百。

水路共一万三千二百人,由提督陈璘统辖。下有:

游击许国威,步兵一千。

参将王元周,水兵二千。

把总李天常,水兵二千七百。

游击季金水,兵三千。

游击沈懋,水兵一千。

游击福日昇,水兵一千五百。

游击梁天胤,水兵二千。

明军总数共六万四千三百。

中路军统帅董一元,号小山,河北张家口宣化人,出身将门世家,多次率部与蒙古骑兵作战,屡立战功。

经过邢玠的重整之后,明军士气旺盛,斗志昂扬。于是,邢玠决定发动秋季攻势,把日本人彻底消灭干净。

2.关白之死

明军将大举南攻,而顺天将首当其冲。消息传来,顺天倭营乱成一团。岛山的惨烈战况历历在目,小西行长不战而栗,竭力主张退保釜山。

加藤嘉明独自奋勇:“还没有看见敌军战旗就逃去,不是大丈夫所为。诸位各走各的,我独行我志。”毛利秀元、加藤清正在蔚山商议后,派人告诉小

① 狼土兵:又称俍土兵。主要是湖广、广西两省壮族土司的地方武装,以及湘西土家族的土兵。俍土兵纪律严明,有自己独特的战术。在明朝抗击沿海倭寇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西行长:“闻得主将要弃守顺天,我等认为加藤嘉明所说的似乎有理,还是让太阁亲自裁断。”

小西行长派人去名护屋。丰臣秀吉大怒,还没有见到一个明军就浑身发抖,于是严禁弃守顺天。当然,丰臣秀吉也不忘恩威并施,五月初三,嘉赏小西行长夺取釜山的首功,赐给宝剑、宝马,并许诺:“日后当加赐封邑。”

同时,丰臣秀吉针对邢玠的部署,吸取岛山的经验教训,确立固守为主的作战方针,着令各个倭营加强构筑阵地防御工事,以应对明军的秋季攻势。紧接着,小早川秀秋、宇喜多秀家、浅野长幸等部的七万四国兵,约七万人,撤回国休整,养精蓄锐,准备在明军攻势衰竭之后,予以猛烈的大反攻。

最后,补充四五千人给遭受灭绝打击的加藤清正,使其总兵力达到一万余人。

整编之后的侵朝日军仍有六万七千四百人,其中:

蔚山城:加藤清正一万人。

西生浦:黑田长政五千人。

竹岛、昌原:锅岛直茂、锅岛胜茂父子一万二千人。

巨济岛见乃梁城:宗义智部将柳川调信一部,数目不详。

固城:立花宗茂、久留米秀包、高桥统增①、筑紫广门等七千人。

泗川城:岛津义弘一万人。

南海城:宗义智一千人。

顺天城:小西行长(七千)、松浦镇信(三千)、有马晴信(二千)、大村喜前(一千)、五岛玄雅(七百)等一万三千七百人。

另外,水师七千九百人,由藤堂高虎指挥。

布置稳妥之后,丰臣秀吉疲惫不堪,这也许是二十年征讨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决策了。

自处死杀生关白——秀次那年(1595)十一月二十日起,丰臣秀吉突患重感冒,卧病不起。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后,死神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向他招手。

① 高桥统增:立花宗茂(高桥统虎)之弟、筑紫广门的女婿。

西行长:“闻得主将要弃守顺天,我等认为加藤嘉明所说的似乎有理,还是让太阁亲自裁断。”

小西行长派人去名护屋。丰臣秀吉大怒,还没有见到一个明军就浑身发抖,于是严禁弃守顺天。当然,丰臣秀吉也不忘恩威并施,五月初三,嘉赏小西行长夺取釜山的首功,赐给宝剑、宝马,并许诺:“日后当加赐封邑。”

同时,丰臣秀吉针对邢玠的部署,吸取岛山的经验教训,确立固守为主的作战方针,着令各个倭营加强构筑阵地防御工事,以应对明军的秋季攻势。紧接着,小早川秀秋、宇喜多秀家、浅野长幸等部的七万四国兵,约七万人,撤回国休整,养精蓄锐,准备在明军攻势衰竭之后,予以猛烈的大反攻。

最后,补充四五千人给遭受灭绝打击的加藤清正,使其总兵力达到一万余人。

整编之后的侵朝日军仍有六万七千四百人,其中:

蔚山城:加藤清正一万人。

西生浦:黑田长政五千人。

竹岛、昌原:锅岛直茂、锅岛胜茂父子一万二千人。

巨济岛见乃梁城:宗义智部将柳川调信一部,数目不详。

固城:立花宗茂、久留米秀包、高桥统增①、筑紫广门等七千人。

泗川城:岛津义弘一万人。

南海城:宗义智一千人。

顺天城:小西行长(七千)、松浦镇信(三千)、有马晴信(二千)、大村喜前(一千)、五岛玄雅(七百)等一万三千七百人。

另外,水师七千九百人,由藤堂高虎指挥。

布置稳妥之后,丰臣秀吉疲惫不堪,这也许是二十年征讨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决策了。

自处死杀生关白——秀次那年(1595)十一月二十日起,丰臣秀吉突患重感冒,卧病不起。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后,死神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向他招手。

① 高桥统增:立花宗茂(高桥统虎)之弟、筑紫广门的女婿。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丰臣秀吉对自己的侵朝行动懊恨不已,发出了“莫使十万兵士为外土枯骨”的忏悔。

以后几天,丰臣秀吉神志不清,一会儿看到秀赖幼稚纯真的脸庞,一会儿看到数万日军被明军四处追杀,一会儿又看到了北京那座金碧辉煌的皇城。

然而到了万历二十六年八月十八日的清晨,一切都停止了。丰臣秀吉在伏见城垂下了双手。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胃癌、脑梅毒、结核、痢疾,甚至脚气病等。但是,侵朝日军的不断惨败,无疑给丰臣秀吉虚弱的身躯最沉重的一击,加速了他的死亡。

丰臣秀吉死后两天的五大老会议,作出了从朝鲜撤兵的决定,同时遵照太阁遗言,秘不发丧。

丰臣秀吉的死亡,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岛山之战时,杨镐曾经亲笔书信一封劝诱丰臣秀吉:“汝已六十余岁,生命还有几多?子未满十龄,孤弱而不可恃。据闻各地之酋皆窥汝之隙,将出复仇报怨之举。”这句话道出了太阁心中最大的隐忧。尽管他处心积虑,确保身后丰臣氏不灭,但十七年之后,德川家康还是辜负了太阁的托孤之举,发兵攻下大阪城,年仅二十二岁的秀赖和生母茶茶匿藏在米仓里自杀。德川家康下令将丰臣家的男丁不分老幼,全部斩杀,秀赖之子国松丸也被搜出杀头。

当丰臣秀吉痛苦地试图摆脱与死神的纠缠时,日本人也在朝鲜试图作最后的挣扎。

七月初五,加藤清正给明军和朝鲜人,写了封恐吓书信:

……明年动大兵,征伐朝鲜。今年暂休息兵,而明年必欲伐之。然则鲜及辽之人民,悉可杀戮矣……

此时的日本已油尽灯枯,这个“贱岳七本枪”之一还在念念不忘侵入明朝境内,大肆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