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的吃法
20061100000013

第13章 二 人相异,食不同(2)

4. 食欲减退、腹部胀气、恶心、便秘等。

当然,并不是有了上述症状就是贫血,但在很大程度上值得我们去关注。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三种人群是比较容易贫血的:儿童、女性、老年人。下面我就分别讲一下各类人群容易贫血的原因,知道原因了,才能更好地“对症治疗”。

儿童青少年:

1. 生长迅速,血容量增加,相对容易贫血。

2. 青春期月经来潮,这个时期的女孩患贫血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因为血液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摄取的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植物中含较多植酸和膳食纤维,影响铁的吸收。

4. 中国人膳食中大部分的铁都是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低于10%,实际利用率很低。

5. 儿童青少年如感染钩虫等寄生虫病,会造成肠道失血而增加铁的丢失。

女性:

对于女性来讲,在不同的生理阶段都对血有较大的需求:月经失调会致功能性子宫出血,怀胎时自身与胎儿都需要充足的血液来滋养,生产、流产时容易因贫血引发多种病症,哺乳期需要补血催生乳汁,到了更年期更需要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由此可见,女性各阶段都需要补血,而某一阶段的供血不足,就会造成贫血的出现。

老年人:

老年人比较多见的是由于消化功能的改变及膳食习惯不当而影响铁摄入和吸收的缺铁性贫血。

三种特殊人群的贫血原因就是这些,总结常见缺铁的原因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铁的摄入不足(饮食中缺少铁,有偏食习惯等)。

2. 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等)。

3. 铁的需求增加(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月经期妇女、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等)。

4. 铁的丢失量增加(消化道出血或月经失血过多等)。

5. 疾病的影响(溃疡病、钩虫感染、痔疮、胃肠肿瘤及子宫肌瘤出血等)。

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很多女强人就出现了。其实在实际的生活中,赚钱是一方面,学会怎样花钱又是一方面。对于女性来说,就要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女人最需要给自己的一种营养物质,就是——铁。因为铁是唯一一种女性需要量比男性大的营养物质。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女性往往饭量较小,而且经常因为害怕发胖不肯吃肉,所以贫血发生率远高于男性。

有些女性听说,只要吃几粒枣,再吃点海带,用铁锅炒菜,就能帮助补铁了。这些是没错,但是我们要知道食物中的铁分为两类:一类是肉类中的“血红素铁”,另一类是植物性食品中的“非血红素铁”。肉类中的铁和人体需要形式完全一致,能很好地被人体吸收利用。素食中的铁很容易受到多酚、单宁、植酸、膳食纤维的干扰,吸收率难以保证。研究发现,肉类不仅是铁的良好来源,还能帮助提高其他食品中铁的吸收率。所以只要每天吃50~100克瘦肉,就能有效改善体内的铁供应情况。

一般来说肉的颜色越红,其中的血红素铁就越多,补铁的效果就越好。淡红色的猪肉显然不及大红色的牛羊肉;上面布满白色花纹的肥牛、肥羊,显然不如完全红色的腱子肉和腿肉;除了肝脏之外,颜色深红的心脏、肾脏、脾脏、鸡鸭的胗等,血红素铁的含量都比普通瘦肉要高。

肝脏是动物体内储藏铁的场所,一直被尊为补铁佳品。然而因为肝脏里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又是解毒的脏器,女士们吃肝脏的时候总会顾虑重重。与此相比,心脏和鸡鸭的胗要安全多了。它们富含铁和锌、铜、锰等微量元素,污染物少,胆固醇含量和瘦肉相当,是我们补血和增加蛋白质的优质食品。

西方人害怕红肉,主要原因是担心它升高血胆固醇,增加心脏病的危险。然而,食物对健康的作用,是与体质密切相关的。超重、肥胖者要重点看护血脂;而瘦弱贫血者就要重点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了。怕热的人吃鸭肉、海鲜更合适,而怕冷的人吃牛羊肉更能温暖身体。只要注意选择低脂肪的烹调方式,食用不过量,就能保证不发胖,不升高血脂。

这样的话我们的一日三餐可以是——早餐:燕麦粥和嫩煎蛋,午餐正常吃之外再加半碟酱牛肉,晚餐是富含矿物质的红枣桂圆小米粥,还有几粒煮鸡心。蔬菜焯拌,加一大勺微量元素特别丰富的芝麻酱调味……到周末的时候,给自己煲一锅乌鸡汤。每天有空吃点阿胶等补品,慢慢我们的脸上就会呈现桃花红了。

刚刚我们谈到吃红肉补铁效果好,可是不爱吃肉的人会不会更容易缺铁呢 现在吃素的人很多,那素食者容易缺铁导致贫血吗 有人这么问我:“我是个素食主义者,只能通过豆子或豆制品来补充蛋白质。但有人告诉我,吃豆子,铁不吸收,还容易造成贫血,是这样吗 ”关于豆类和铁,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健康专家认为,豆子对补铁有益,因为其含铁量明显高于谷类食品,甚至高于一些肉类食品;另一部分专家则说,豆子当中的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虽高,但人体吸收率甚低,如果不注意饮食搭配,以豆子为主要蛋白质来源的素食主义者贫血危险比较大。

从食物成分表来看,豆子的铁含量的确比较高,甚至高于一些肉类食品。比如说,每100克芸豆中,铁含量可高达7毫克,而瘦羊肉中是3.9毫克。可以看出瘦羊肉中的铁含量还比不上芸豆。但是,研究早就证明,豆子当中也含有相当多的妨碍铁吸收的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植酸和多酚类物质。这两类物质都是豆子中的重要“抗营养”成分,能够延缓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吸收,也会降低矿物质的吸收率。1984年的一项研究测定发现,黑豆、小扁豆、绿豆等豆类食品中的铁吸收率只有0.8%~1.9%。由此可见:存在多,并不等于吸收多。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虽然豆子中的植酸和多酚会大大降低豆类中铁元素的吸收,却并不一定会造成贫血。有三个原因:

1. 豆类中的植酸和多酚成分只对植物性食品中的铁起作用,对肉类中的血红素铁没有影响。肉类中的铁以血红素形式存在,是螯合状态,可以顺利地被人体吸收。所以,只要膳食中有适量红肉,就不必担心缺铁问题。目前我国居民食肉量较大,因为吃豆而发生贫血的危险并不大。相反,男性喜肉居民用部分豆类替代肉食,减少铁的摄入量,反而有利预防疾病。

2. 食物中的维生素C可以极大地提高铁的吸收率,所以只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与豆类同食,就可以非常有效地抵消植酸和多酚类对铁吸收的不良影响。其他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乳酸、醋酸等也会促进铁吸收,所以用水果蔬菜和豆类搭配即可解决铁的吸收问题。

3. 豆类经过一些加工处理之后,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植酸成分,有效地提高铁、锌等元素的生物利用率。研究发现,浸泡、发芽、发酵都是有效的方法。特别是霉菌和酵母菌的发酵效果特别好。一项研究发现,先浸泡再发酵,可以除去豆子中88%的植酸。所以对于素食者来说,酱豆腐、豆豉、豆酱等都是矿物质非常好的来源。

除了豆类,还有很多铁的来源,比如榛子、杏仁、黑芝麻等各种坚果和油子类食品,还有山楂、大枣、桂圆等水果。

但是,素食者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会患贫血,也要在日常的饮食中适当改变一下饮食的种类。偏素食在体重的控制方面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比较容易患多种营养素的缺乏症。只有营养全面、充足,才能有一个更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总体而言,在非素食情况下,食物中既有肉类,又有水果蔬菜。又因为很多研究证明食用豆类发生铁缺乏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对于动物性食品补充较为充足的人,特别是对肥胖、高血脂人群而言,摄入豆类能获得大量的膳食纤维、多酚类抗氧化成分,还有相当丰富的B族维生素,缓慢消化淀粉和植物蛋白,对预防慢性病非常有帮助,同时对于营养平衡也是有益无害的。

上面讲了很多影响和促进铁吸收的因素,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影响铁吸收的元素:

1. 粮谷和蔬菜中的植酸盐、草酸盐会明显影响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2. 茶叶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明显影响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所以浓茶尽量少喝,且不要在餐前、餐后喝。

3. 胃酸缺乏或服用过多的抗酸药物会阻碍铁的吸收。

促进铁吸收的营养素:

维生素C、某些单糖、有机酸以及动物肉类有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的作用。

食物选择:

1. 富含铁的食物:海带、紫菜、木耳、香菇、豆类及其制品,各种肉类、禽蛋类、动物的肝脏等。

推荐的贫血食谱:木耳猪血汤、黑木耳炒猪肝、清蒸鸭血。铁锅烹饪会更好。

2.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兰花、油麦菜、鲜枣、猕猴桃。

100克食物中铁(毫克)的含量排在前10名的有:

木耳(干) 97.4毫克

紫菜(干) 54.9毫克

鸭血(白鸭) 30.5毫克

河蚌 26.6毫克

鸡血 25毫克

猪肝 8.7毫克

鸡肝 12毫克

瘦猪肉 3.2毫克

鱼 0.7~1.6 毫克

从这些食品中可以发现,我们主要食品的含铁量还是比较丰富的,不过从吸收率上来看,动物性食品比植物性食品要高一些。所以说,我们在每天的一日三餐中要吃点红肉,预防贫血。

缺钙人群的吃法

我们体内的钙99%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只有有了充足的钙,才能强化我们的骨骼和牙齿,才能促进生长发育,才能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如果想要孩子长得更高,不妨给孩子多吃些富含钙质的食物。钙更是维持神经肌肉正常活动的重要因素,还可以促进某些酶的活性,比如说蛋白质分解酶、脂肪酶,从而有助于两者的新陈代谢。钙有不少的功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钙具有强壮骨骼和牙齿的作用。第二,有强化软组织韧性和弹性的作用。钙元素与人体软组织密切相关,丰富的钙可以增加软组织的弹性和韧性。钙的缺乏会极大地影响其弹性和韧性,容易发生骨折。钙的缺乏还会使皮肤出现松垮和皱纹,容易因眼睛晶状体缺乏弹性,导致近视、老花眼。钙的缺乏还易使血管出现硬化的现象。第三,钙还可以稳定情绪与安眠。充足的钙具有降低神经细胞兴奋的功能,所以被称为天然的镇静剂,对于那些烦躁不安的人、容易失眠的人都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睡前,喝一杯温热的牛奶,就可以改善我们的睡眠。第四,钙对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有强化的作用。它有助于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传递人体的感受和冲动全靠这种神经递质。第五,钙可以维持肌肉神经兴奋。人体合理的钙含量,有助于维持肌肉神经的正常兴奋性,如果人体中钙不足,就会导致肌肉神经的兴奋性升高,出现抽搐的症状。第六,钙还有凝血机能。人体血液的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需要一种叫做凝血酶的活性酶,这种酶需要钙作催化剂来帮助激活,因此钙参与凝血过程。少了它的参与,凝血过程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刚刚了解到钙有六大好处,那么人体缺乏钙会怎么样呢 人往往都很容易缺钙,钙还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流失,因此很多人都需要补钙。那么缺钙又会有哪些症状呢 儿童缺钙就会引起骨骼发育不良,会造成免疫力低下。比如晚上睡觉的时候,容易惊醒,容易啼哭、烦躁,还有盗汗、厌食、方颅等症状。缺钙还可能导致儿童多动症、贫血、生长迟缓、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下降等。青少年如果缺钙就会引起牙齿发育不良,容易感冒、过敏、腿软抽筋、疲倦乏力、烦躁、精力不集中、偏食厌食、蛀牙等。成年人如果缺钙,同样会出现感冒、过敏、乏力、倦怠、抽筋、腰酸背疼这些常见的症状。如果是孕产妇缺钙,会引起小腿痉挛、腰酸背痛、妊娠高血压、关节痛、水肿。而老年人缺钙就会引起高血压、心脑血管、糖尿病、结石、骨折、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质软化等。骨质疏松症、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是钙缺乏引起的常见的骨骼疾病。骨组织的分解速度快于形成速度,骨质疏松、骨骼脆性就会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特别是在脊椎骨和股骨部分。佝偻病的症状有:方颅、枕秃、串珠肋、罗圈腿、鸡胸等,儿童中常见到。在发病的早期会有夜间盗汗、手足抽搐、夜啼易惊、厌食、烦躁不安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