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的吃法
20061100000008

第8章 一 怎么吃,学问大(7)

吃饭最好八分饱。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用在吃饭上,再合适不过了。三十年之前,我们国家许多地方尚未摆脱贫困,大家都在为没得吃、吃不好而发愁,实现温饱是大家的目标;而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各种富贵病也随着我们饮食结构的不合理而来。我们不得不为“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而发愁。在中国民间,素有“少吃香,多吃伤;饥不暴食,渴不狂饮;食多伤胃,酒多伤身;好饭莫饱,饮食贵有节”的说法。最近听到有些人说得更加通俗:“吃得越饱,死得越早。”也有这样的说法:“人一辈子,能吃进去的食物是一个定数,从生下来到生命结束,平均来说每个人所摄入的食物就是60吨,这60吨的食物,越早把它吃完,就意味着你的生命越早结束。”无论是古人提出来的经典论断,还是当今在民间流行的这些谚语,无非都是在提醒我们饮食要有节制。

过度进食或者过饱进食究竟会给身体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我们认为长期的过度进食容易导致肥胖。如果长时间饮食过量,特别是过多摄入大鱼大肉这些高能量、高油脂的食物,就会使摄入的能量过剩,日积月累,便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而肥胖已经被认为是许多代谢性疾病的温床,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例如每当身体增加500克多余的脂肪时,脂肪便开始在血管中沉积,同时肥胖者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即血脂)的含量也会相对增加,同时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以及中风的发病率伴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根据统计,我国心脏病患者当中,肥胖者是正常人的2.5倍;高血压患者当中,肥胖者是正常人的3倍;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患者当中,平均每4个人就有3个人是肥胖者。肥胖还极易诱发胆囊炎、胆结石,降低机体免疫力,并且有减少寿命的风险。

第一点,如果长期过量饮食,非常容易导致肥胖,从而诱发一系列的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日本多年前曾经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人当时的平均寿命是74岁,而该国的相扑运动员的平均寿命却只有49岁,整整减寿25岁。相扑运动员是公认的严重肥胖的人群。

第二点,长期过量进食,容易加重冠心病。当摄入过多食物的时候,其中的高脂肪食物很难消化,最不容易在胃中排空,这就会大大增加心脏的负担,使腹部胀气、膈肌位置升高,从而限制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另外,由于消化食物时,全身的血液会较多地集中在胃肠道,使冠状动脉供血更加不足,从而加重了心肌缺血和缺氧,甚至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进而危及生命。

第三点,长期过度进食者,更容易患脑血管疾病。种类繁多的脑血管疾病,大多与饱食导致的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当今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三大疾病之一。

第四点,长期过度进食,容易导致糖尿病。糖尿病是胰岛素的相对缺乏,或者绝对缺乏所致,胰岛素在血管中帮助分解葡萄糖,并且促进糖原的合成。一旦身体中胰岛素缺乏,无论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的缺乏,都意味着血液中有很多的葡萄糖利用不了。因为葡萄糖的利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把它当做能量燃烧、消化;另一方面就是当做能量以糖原的形式储备起来。不论是要完成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还是葡萄糖转化成糖原,都要有胰岛素的参与。所以糖尿病人一方面是因为血糖很高,即血液当中有很多的葡萄糖;另一方面是因为用不了这些葡萄糖。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症状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它的诱因比较多,但是公认的诱因,与长期保持能量过剩以及腹部肥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这种疾病也被喻为典型的富贵病。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除了药物降血糖之外,主要还是以节制和控制饮食,改善营养结构为主。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在生活我们经常见到的挺着将军肚的朋友,他们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导致腹部肥胖的重要原因,就是长期的过度进食,能量摄入超标,三大营养素摄入超标,使得这些能量物质以脂肪的形式留在体内,尤其是在我们的腹部储存了下来。

第五点,长期过度进食,容易加速衰老。有关学者证实:吃得太饱,会让人的大脑内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急剧增加,而这种物质,又被证实为是脑动脉硬化的元凶,脑动脉硬化则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而且学者还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大约2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他们青壮年时期都是喜欢吃很多食物的美食家。

第六点,长期过度进食还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许多欧洲的科研机构通过研究发现:机体的免疫功能衰退是癌症的诱发因素,而长期饱食、过量饮食的人,就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过早地衰减或者衰退。其中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如果每个人每天摄入2700千卡的能量,肠癌的死亡率是10万人当中11.7个人死亡,但是当摄入的能量增加到3900千卡的时候,肠癌的死亡率就会增加数倍。另外,如果我们长期过量进食,尤其是脂肪摄入较多,还非常容易诱发肠道癌症。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患了结肠癌,结肠癌就有一个诱发因素——饮食中脂肪含量太多。

晚餐过量往往会和一些特殊的疾病联系在一起,比如诱发急性坏死性的胰腺炎。胰腺在胃、十二指肠附近,它分泌的胰液当中,含有丰富的消化酶,我们消化食物,需要各种各样的消化酶,而胰腺就起着补充这种酶的作用。食物由胰管经过胆道口,进入十二指肠,正常的时候,这些消化酶是以酶原的形式存在着,并没有消化作用,这些酶原需要一些特殊的物质,比如胃酸或者其他物质激活。如果晚餐吃得太饱,充盈饱满的胃以及十二指肠,在躺卧睡眠的时候会压迫胆道,使得胰液、胆汁不能畅流,排出受阻。饱食、酗酒、高脂肪饮食,又会促进胆汁、胰液的大量分泌,胰管里的压力就会大大增加,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胰泡的破裂,胰蛋白酶原进入间质,而被组织激活引起自身的消化,从而会导致急性的胰腺炎症,严重的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还会使病人突发休克,甚至于危及生命。

晚餐吃得太饱,除了容易导致胰腺炎之外,还会导致胆绞痛。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胆绞痛,要人命。胆绞痛往往来势凶猛,许多病人在发病以后,痛得遍地打滚。患有胆结石的病人,夜间非常容易发生胆绞痛,而发生胆绞痛往往就是由于晚餐吃得过饱。当人们站着或坐着的时候,胆囊总是像一个小葫芦一样悬挂着,如果胆囊里有结石,一般都是沉在胆囊的底部,或者漂浮在胆液中。而当睡眠的时候,胆囊从原来的悬挂式就会变成平卧式。晚餐如果吃得太饱的话,特别是吃了大量的脂肪类食物,胆囊就会剧烈地收缩,这个时候胆囊里面的结石也会随着胆囊的变位和收缩而滚动,滑进胆囊的颈部或者胆囊的出口处,并且会卡在这些狭窄的部位。由于胆结石的阻塞,会使胆囊里的胆汁流不出来,其胆囊的压力自然会不断上升,因此胆囊为了排出胆石,会加大收缩,而这个过程会使病人感到一阵阵剧烈的绞痛,甚至痛不欲生。

既然过量饮食会带来如此之多的危害,那么在生活中,究竟每顿饭应该吃到什么样的程度呢?现在比较提倡的就是:饭吃八分饱。以前有一句老话:“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对中国老百姓提出了十条饮食的建议,其中第六条就强调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其中明确指出了食不过量,可见吃得太饱对于健康的危害。如果每个人在饮食中,都能做到八分饱,不摄入太多的食物,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癌症的发病率;另一方面从现代提倡的低碳角度来讲,这样吃能够节约下来一些食物,节约一些金钱,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在保证健康的同时,还为环保作出了贡献,何乐而不为?

现代的研究,也大量地证实了八分饱对于健康的重要。美国的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200只年龄体重相似、性别相同的健康的猴子,100只猴子每天随它吃,吃得都很饱;另外100只是每天定量地给其供应饮食,就是每天按照八分饱的量供应食物。结果一段时间后,发现敞开随便吃的100只猴子,死了50只;另外的100只猴子,就是每顿饭吃八分饱的那一组,都非常苗条、健康,精神状态也很好,而且很少生病。10年下来,七八分饱的100只猴子,只死掉了12只。随着这个试验的继续进行,发现到最后所有高寿的猴子,都是定量进食的这一组。同样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对小白鼠、蠕虫、老鼠、猴子这四种动物进行观察,把它们摄入的食品量减少30%的时候,最后会发现一个非常惊人的结果:无论是白鼠、蠕虫、老鼠、猴子,它们的寿命都会比不受限制、每次都吃得很饱的同类动物长30%。广西非常著名的长寿县——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南宁北郊的山区,经济虽然欠发达,但是年逾百岁的长寿者非常多见。经过调查发现:经常素食和吃饭八分饱,就是他们重要的养生之道。当然在他们获得长寿的诸多因素里,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生活环境非常不错,更多食用的是天然新鲜食物。但是这些长寿者食不过饱的习惯,是他们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效仿的。

为什么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能量的摄取会延长寿命?相关的研究人员推断:当身体自身感到提供的能量有限的时候,形成代谢的速度会放慢一些,用于储备一定的能量。当新陈代谢减慢的时候,人体的有毒产物和废料的产生会变少,自身吸收的数量和解毒的负担也会减少,从而减少了旺盛的代谢和亢奋的生理过程。我们的身体在相对较低水平的代谢过程当中运转,分解代谢相对较少,从而获得寿命的延长。当然这种推断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去证明。但是吃八分饱对健康的启示,还是非常值得重视和学习的。

要做到八分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经常说财、色、名、食、睡是人生的五大诱惑,其中排在第四位的就是食。许多朋友都非常钟情于美食。在饭桌上品尝美食,跟朋友们推杯换盏、谈天说地,应该说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但是往往在这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便会过量进食。

如果在生活中,想做到八分饱,给大家提出几个建议:第一个建议,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即一定要意识到吃得太饱对于健康的危害。我们今天若能少吃几口控制食量,就意味着能够多吃几年。这种话虽然带点玩笑性,但不无道理,所以对于大家来说,一定要意识到过量的摄食对健康的危害,感觉八成饱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应该放下筷子,停止进食了。第二个建议,要有一点毅力,面对山珍海味的时候,不要动摇,在尚未有饥饿感的情况下便不要进食,做到饮食有节。尤其是吃自助餐的时候,很多人进去之后,都去挑那些昂贵的食物,然后大吃一通,都是吃到十二分饱。无论是普通进餐、家庭聚会,还是去吃自助,都要明白,其实吃得太多,表面上可能赚了,实际上对健康的危害巨大,所以要养成面对美食能够及时停手这样的好习惯。第三个建议,尝试饭前先喝汤的好习惯。第四个建议,降低吃饭的速度,并且增加咀嚼的次数,有利于减缓食物进入我们身体的速度,控制摄食量,从而帮助我们控制能量的摄入。现在在一些欧美国家,有些人开始尝试着不用刀叉而使用中国的筷子去吃饭。其实对于不习惯用筷子的外国人来说,用筷子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用筷子进食速度会明显减慢,吃得慢就会控制摄入的食量,防止吃得太多、过饱。

一个朋友吃饭的时候,他特意用左手拿筷子,一方面可以让左手更加灵活,更重要的是有效地限制了能量的摄入。其实不管是老外用筷子,还是用左手拿筷子,都是一个道理,就是为了减缓吃饭的速度,从而让我们摄入的食物能够少一些。在生活中,不妨养成吃到八成饱的习惯。一来是少食多餐。因为多餐是把一天中的食物,分成好几顿进食,这样每一顿摄入的食物都能减量,使得我们身体的负担减小。二来是建议我们吃晚餐最好不要太迟。如果吃得太迟,我们胃部会因为空虚而发生饥饿收缩和分泌大量的胃酸,可能会引起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而且当食物进入肠道以后,食物中的钙一部分会被肠壁吸收,余下的钙会经尿液排出。如果晚餐吃得太迟,那么吃后不久就会睡觉,夜里排尿次数通常会减少,而且间隔长,所以尿中含钙量过多,这样可能会逐渐地引发泌尿系统的结石。

当然,吃八分饱的原则,应该以自身的健康状况为基础,灵活掌握。吃八分饱,一般适用于饮食无度、营养过剩以及富贵病缠身的人群,对于营养缺乏或者处在一个特定阶段的人群,就不必提倡必须要吃八分饱了。

饮食的防毒、排毒和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