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20063500000017

第17章 苏州杀降(4)

银子已经让李泰国骗走了,亏已经吃了,想捞也捞不回来了。与其勉强留下这支舰队将来引火烧身,不如壮士断腕趁早解决。至于曾国藩所说的这些“无耻言论”,不过是在打肿脸充胖子,故意把底下的非议全引到自己身上,好给北京的总理衙门、给恭亲王一个台阶下。

说难听点,就是曾国藩拿自己的老脸当屁股,送给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去踹,替朝廷背了一把黑锅。

果然,有了曾国藩送来的台阶垫脚,再加上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和那个李泰国三番四次地搅闹,终于逼使总理衙门下了决心,立刻遣散舰队,变卖所购船只。

由于一向的骄傲自大,加上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疏忽,大清国第一次向外国人购买船舰,最终就落了这么个下场。一怒之下,恭亲王奕?e844免去了李泰国总税务司的职务,改由赫德担任。

听说阿思本舰队终于被遣散,曾国藩和李鸿章额手称庆。李鸿章还专门写信夸奖曾国藩深谋、恭亲王果断,称其为“此近来第一快事”。

瞧瞧这俩人一个个乐的,他们就忘了,这笔买卖中国还亏了一百多万两银子呢!

曾国藩,李鸿章,这俩人是傻子吗?

要说这俩人傻,那大清朝上上下下再想找个聪明人可就难了。之所以这俩人乐得像个傻子,有两个原因:一是如果让阿思本舰队继续存在下去,危害远远大过一百万两银子,把它连根拔掉确实是必要的;二是眼下曾国藩也好,李鸿章也罢,他们都还不是真正的掌权人,所以操的也只是地方督抚的心。

对曾国藩来说,舰队解散了,他控制的地方上麻烦就消失了,长江上的危险就解除了。对李鸿章来说,舰队解散了,是他和他的恩师曾大帅以及北京城里的恭亲王一起斗败了阿思本,斗垮了李泰国,赢得干干脆脆、痛快淋漓。

眼下曾国藩只负责江浙两省的军政事务,李鸿章管得片儿更小,只不过一座上海,半个苏南,所以他们只想眼前就够了。至于北京城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怎么跟李泰国和英国公使卜鲁斯一来一往地较量,赔了一百多万两银子以后挨上上下下的骂,在历史上留个臭名,以及心里的那份别扭,这是朝廷大员的事,与此二公无关。

不在其位,不担其忧。

可总有一天,曾和李,要爬到更高的位子上去。那时候他们的心思就深远了,担的责任就沉重了,挨的骂、添的堵也就多了。再想说一百多万两银子“视如秋毫,了不介意”这样的轻巧话,再想拊掌大叫“此近来第一快事”,可就没这么容易了。

就在接到遣散阿思本舰队的信儿之后没几天,马格里忽然找上门来了。

马格里这个人和其他洋人不一样。早年间他是跟着英、法联军一起杀进中国来的,可是在中国待了几年,他真心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先是离开英国军队进了常胜军,既而又离开常胜军帮着中国人办起了兵工厂,还娶了一位中国太太。自打给李鸿章办事这半年多来,他一直真心实意,从没耍过半点滑头,李鸿章也真正把他当成自己人看待了——在那个列强争霸、虎狼横行的年代,马格里,大概是中国人交到的第一个洋朋友。

这次马格里告诉李鸿章,阿思本舰队停靠在上海的时候,他曾经上船去参观过,发现船上有一套从英国带来的生产弹药的机器设备。现在这支舰队即将解散,马格里想请李鸿章帮忙把这些设备买回来,有了这些东西,马格里的那间小兵工厂至少可以增加一倍的产量。

“机器”是怎么回事李鸿章不懂,可增加一倍产量这句他明白,马上答应购买。

可话刚出口李鸿章又犹豫了。

倒不是他信不过马格里,也不是心疼银子,主要是现在朝廷好不容易下定决心遣散舰队,自己却掏钱跑到英国人那里去买东西,传出去恐怕会让上头误会。再说上次为了银子的事和李泰国大吵一架,闹得很僵,现在由自己出面去买人家的机器,面子上也有点挂不住。

可眼下炸弹局刚搞起来,还只是个打铁的小作坊,要是错过了眼前这个机会,以后再想弄些洋机器回来就难了……

看着眼前这个黄头发、蓝眼睛的马格里,李鸿章眼珠一转有了主意:何不让马格里出面去联系上海的洋行或商人,以私人的名义把机器买回来,只要不让人知道这是官府买的就行。

马格里答应了。可他是个厚道人儿,弄不懂李鸿章为什么要多此一举。

不明白就算了,李鸿章也没法跟他解释。这两年在上海他也见了不少世面,可“机器”是怎么回事却完全弄不明白,于是马格里大概给他讲了讲。

机器是用来加工零件的,用它加工出来的零件,其精度是手工所无法比拟的,速度也快着多少倍。这些机器是由蒸汽机的动能来带动的,至于机器本身,它是由工程师设计出零件,画出图纸,再用已有的机器把零件加工出来,组装起来……大概就这么来的。因为不断有能工巧匠画出新图纸,所以在欧洲每年都有很多更新式的机器被制造出来。

不是吧!李鸿章这么精明个人,连这都不懂?

说起人情世故、阴谋诡计,李鸿章的脑袋瓜儿能以一当十。可一说到机器、工业、现代化,他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李大傻子”了。

这就不错了!好歹李兄弟还比别人多走了一步,大清国的其他国民,还不如他呢!

当年在安徽老家的时候李鸿章只是只井底的蛤蟆,闭着两眼胡琢磨,以为大清和列强也差不了多少,无非是人家有坚船利炮,咱们没有。可到了上海才知道,这坚船利炮大轮船,眼下的中国人别说造出来,连门儿都摸不着!现在又听马格里一说,敢情人家不但有兵舰火炮,还有造舰造炮的机器,这些机器又是用其他机器造出来的……

这么一环一环捋下去,大清国到底跟洋人差多少,竟是不敢想象的事了。

已经落后了,已经耽误了,哪还有工夫站着发愣,灰心丧气?李鸿章立刻吩咐马格里:“去买机器,全买回来!”

得到李鸿章的首肯,手里有了银子,马格里很快就把一整套机器设备买了下来,只花了四千九百四十四两白银。李鸿章专门把以前的太平天国纳王府腾出来,让马格里把兵工厂搬进苏州城,又给这间兵工厂取了个新名字——苏州洋炮局。

开工的那天,马格里专门把李鸿章请来参观,先是围着院子里那几个黑糊糊的铁玩意儿转了两圈,然后马格里一声不吭,悄悄开动了蒸汽机。顿时,这个大家伙吞云吐雾,呼呼地转动起来,把李鸿章吓了一大跳。

其实这只是一套简单的兵工机械,包括一台蒸汽锅炉、化铁炉、铁水包,外加几台小型机床,可在李鸿章看来这些东西简直如同神工鬼斧。

仅用一炉烧热的开水就能让蒸汽机运转不息,拨动铁轮,带动皮带,使旁边的机床全都活了起来,镟木、打眼、挑螺丝扣、铸炮弹壳,平时需要几十、上百人折腾好久才能干出来的活儿,眨眼之间已经被这几台机器做完了。

这天上午李鸿章啥也没干,就是站在院子里呆呆地看着机器运转,看着工人们忙碌,脑门子上不知是热汗还是冷汗,心里不知是喜悦还是惶恐不安。

洋枪、大炮、轮船、兵舰、机器、造机器的机器、更新式的机器……

大清国和列强的差距,到底有多远?

从这一天起,李鸿章变了,不再是个夜郎自大的乡下人;空发议论的读书人;滑头滑脑的地方官;心狠手辣的大将军。他看到了现代化,并且下定决心,要尽一切能力,带着他的国家往“现代化”这条路上走——至少他自己,要往这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