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20063500000057

第57章 力挽狂澜(1)

1.世上没有救命稻草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初九,李鸿章回京面见光绪,立刻挨了一顿臭骂,被免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留京入阁办事”,成了个站在朝廷角落里的闲人。因为李鸿章在北京连个家也没有,只好住进给外地来京官员暂居的贤良寺,关起门来混吃等死。

此时,咒骂李鸿章成了大清国的第一大时尚。全国四万万人上至命官、读书人,下到贩夫走卒田舍翁,人人必骂,花样之多,语言之毒,史上罕有。

其实这样也好。甲午战败后大清国内的民心局面比十年前中法战争“战胜”后的情况要好得多。对大清国这样一个积贫积弱、封闭愚昧的国家来说,有活力才有变革,所以我们宁要甲午之败,也不要中法之“胜”。

当然,李鸿章并没在家里待多久,很快,朝廷又把他扯了出来。因为在这个内忧外患的乱世,能办事的臣子太少了,一边挨骂一边还肯做事的臣子,就更少了。

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清廷下旨,命李鸿章出使俄、德、法、英、美各国。此次出使主要有两个使命,一是和各国协调关税问题。以前中国海关的关税用白银结算,可是由于白银不断贬值,每英镑合银从六两贬到了三两,这样一来大清国的关税收入等于少了一半,所以希望以后改用英镑结算。另一个更重要的使命是,大清国希望能和俄国签订一份“互助条约”。

为什么大清国非要借助洋人的武力?

首先要说,大清国周边一直强敌四伏,早年是英、法、俄三大强敌,那时候大清国一直亲英而抗拒俄、法。可眼下大清国周边有五大强敌,俄、日、英、法、德,其中最危险的两个敌人首推俄国和日本,但德国对中国也虎视眈眈,英、法两国怕也不会闲着。

眼看着五大强敌都要往大清国的身上扑,而这个甲午战争失败后变得衰弱不堪的帝国根本无力应付五大强敌中的任何一个,只能先找个靠山,借俄国的武力来防御日本,才能勉强维持局面。

这就如同有一服药摆在面前,吃它未必有效,不吃一定病死,那我们吃它还是不吃呢?

就算非“亲”洋人不可,为什么是俄国?

首先,眼下大清国的头号敌人是日本,要防御日本的侵略,就必须借助欧洲列强的力量。列强之中,英国人从甲午战争到现在始终不吭声、不援手,与清廷的关系日渐疏远。倒是俄、德、法三国逼着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这三国中德、法两国离中国太远,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也比俄国弱。虽然俄国谋取中国土地的野心极大,有目共睹,可眼下大清国最需要的是一个靠山,两害相权,唯取其轻,要想在后面的三五年里不遭到日本的再次侵略,也尽量避免被列强(最有可能直接入侵中国的就是俄国)撕咬瓜分,给自己腾出时间重整军备,就必须亲俄,必须联俄,即使知道这是与虎谋皮也必须做。

不得已,这叫不得已……

那么和俄国人签订同盟条约,真能保证大清国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安全吗?

估计够戗。往多里说也不过三成把握。

既然把握这么小,就不要签这个条约嘛!

一个快淹死的人看到岸边有一根稻草,虽然明知道这根稻草长得不结实,就算抓住了八成也救不了他的小命儿,可他抓不抓呢?

可能有人说了:不对吧!我经常看见快淹死的人随便抓住一根稻草,一个树枝,然后很顺利就爬上岸,起死回生。

拜托,这只是个奇迹!只是在荧幕里,现实中你在哪儿看见过呢?

三月十八日,李鸿章到达彼得堡。参观了俄国的兵工厂,还看了两艘新造好的万吨铁甲舰下水的过程。之后又参加了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为了表示尊敬,俄国人把李鸿章和来观礼的英国皇子、德国亲王、日本天皇的弟弟安排坐在一起。

热闹过去之后,双方要办正事了。在商量同盟条约之前,俄国人要先和李鸿章商量修筑一条经过中国东北的铁路。

俄国人修这条铁路想干吗?

想图谋中国的东北……

那就不让他修!

不修,同盟条约签不成……

签不成就不签了呗!

没有同盟条约,日本会入侵,俄国会入侵,德国会入侵,列强可能都会入侵……

那就甩开膀子跟他打!

没兵,没舰,没钱……

修铁路的事很快就谈成了。四月二十二日,经过朝廷同意,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也谈成了。

当然,这份和约最终并没给中国赢得重整军备的宝贵时间。可以说它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大清国彻头彻尾地被俄国人骗了。

河边的稻草救不了溺水者的命。靠别国的武力维护本国主权,通常没有好结果。

在俄国签完条约之后,五月初三,李鸿章到了德国,第二天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接见。李鸿章呈递国书。德皇颁给李鸿章一枚镶钻石的头等宝星勋章,又命马步仪仗队护送。初六在行宫举行宴会招待,宴会结束后德皇又亲自陪着李鸿章检阅了德国军队。面对德军之精锐,武器之先进,李鸿章咋舌不已,对德皇说:“这样的精兵大清国能有十营,我就心满意足了。要是更多些,什么样的妖魔小丑也不足为患了。”之后参观了德国的来复枪厂,在法兰克福再次观看德军操演,在基尔观看海军,又参观了著名的克虏伯兵工厂,获赠一门精巧的玩具炮,同时这家工厂还赠给大清国六门火炮。

其后李鸿章又专门去看了当年制造定远、镇远两舰的伏尔铿船厂。

定远、镇远没了,北洋水师没了,可李鸿章心里一刻也没忘了它们。只要有机会,早晚还要把海军重建起来。

之后李鸿章又见了俾斯麦,两人进行了一场深谈。李鸿章向俾斯麦询问如何使中国复兴?俾斯麦答不上来,李鸿章又问德国的大臣怎么和政府斗?俾斯麦就算有想法也不能乱说,只能说几句套话,说大臣不能和政府斗,要么说出忠言,要么俯首听命。李鸿章又问一个国家如何励精图治?俾斯麦就把自己对于练兵的心得谈了谈,使李鸿章茅塞顿开,忽有所悟。

李鸿章问了三个问题,只得到一个答案。可是这三个问题却隐约透出了李鸿章心里的一些想法,那是一些似有似无、隐晦极深的东西,但它们已经悄无声息地出现了。

五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到了荷兰。第二天接受了荷兰女王颁赠的勋章,当晚出席了宴会和舞会。二十八日到了比利时,在御林军的护送下前往行馆,第二天入宫见了比利时国王。其后参观了克格烈枪炮公司,厂主赠给李鸿章一门新炮。

六月初四,李鸿章到达巴黎。当天中午就和法国总统富尔见面。此时正值法国国庆,李鸿章和富尔一起观看军事演习,又在大臣陪同下泛舟塞纳河,观看烟火。其后参观了法国的军事学院,在克鲁沙观看试放重炮,到法国的枪厂和造船厂参观。又看了埃菲尔铁塔,参观了巴黎银行、植物园、纺织厂、博物馆、煤矿、炼钢厂、铁路路轨厂、机车厂,这才知道了什么叫做一个工业化强国。

六月二十三日,李鸿章到达英国,二十六日,见到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被颁赠了勋章。这时英国一年一度的海军大检阅刚刚结束,四十六艘战舰正云集朴茨茅斯港,李鸿章一见大惊,这才知道当年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北洋水师和真正的世界强国相比,差距实在太远了。

其后李鸿章又参观了伦敦博物馆、电报局、钢铁厂、贺荔支造船厂、英国的枪炮厂,尤其是看了当年曾被大清国异常重视的英国阿姆斯特朗工厂。在这里,他惊讶地看到了一艘日本人订造的一万两千吨的铁甲战舰。

现在他明白了,北洋水师命中注定会覆没。即使黄海一战打赢了,过个三五年仍将覆没。因为消灭北洋水师的并不是外国人,而是大清国自己。

之后李鸿章去看了看当年被自己挤对走的常胜军指挥官戈登的墓地,送了一个花圈。

七月十四日,李鸿章离开英国乘船驶往美国,二十日到达纽约。第二天,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从度假地赶来相见,随后李鸿章又访问了费城、华盛顿等地,走到哪里都受到高规格的热情欢迎。看着美国大街上那些几十层的摩天大楼,李鸿章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之后又参观了水力发电厂,考察了美国的铁路系统。在财政部,拜金务实的美国人让李鸿章去看了一堆黄金白银,价值一亿五千万美元。之后又送给他一张一美元的钞票,上面的编号是七十四,正好是李鸿章的年龄。

七月二十六日,李鸿章访问美国国会,正赶上国会休会,只好参观了国会图书馆。在这里他知道了华盛顿这个人,并仔细询问了关于这个美国第一任总统的情况。

其后李鸿章到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墓地悼念,又拜访了格兰特的遗孀,获赠了一根格兰特生前使用过的手杖。

在美国,李鸿章也和在各国一样,跟当政者提出关税的问题,结果也像在各国一样,根本就谈不成。其后李鸿章又对美国的排华法案大加驳斥,《纽约时报》刊登了他的言论。

眼下李鸿章所能做的也就这些了。

从李鸿章游历西方各国所受的待遇来看,似乎在列强眼里中国仍然是个大国,并没有因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大败仗就把中国的地位小觑了,反而因为中国正在不断开放,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文化圈中,所以对中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对中国人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是的,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土地广阔,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文化体系的国家,像这样一个拥有独立而完善的文化体系,并影响一个广大地区达数千年之久的国家,她本身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都不是普通小国可以相比的。

当然,中国要想真的崛起,最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可此时的中国显然还不到崛起的时候,因为甲午战争之后,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把中国彻底看扁了。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自己。

其实说句胆大包天的话,甲午战争输了,没什么大不了。

不就是打了一场败仗吗?中文化明,上下五千年,什么没经历过?当然,谁也不愿意输,可是中国国大人多,文化底蕴丰厚,打了一场败仗,我们扛得住。

如果把闹哄哄的气愤和浮躁暂放一边,静下心来细想,也许甲午战争失败还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促成了我们的觉醒。

十年前的中法战争中国“胜”了。结果所有的问题都被“胜利”掩盖了,人人振臂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大清江山万万年!”全中国四万万人个个心花怒放,上至慈禧老佛爷下到种地的“泥腿子”都觉得这下可好了,中国强盛了,大清“中兴”了,洋人被打败了,洋务成功了,海军建立了,再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于是农民耕他的地去了,秀才读他的书去了,而老佛爷,修她的颐和园去了。

结果中国人在蜜罐子里整整沉睡了十年,自我陶醉了十年,也失去了这宝贵的十年。直到甲午战争,海军被敌人一举全歼,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在挨了重重的一击之后,中国人不得不冷静下来,又一次在痛苦中开始思考了。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越来越走下坡路,可到底为什么积贫积弱?

内乱?内乱平定了,仍然贫弱。

外患?外患也打退了,仍然贫弱。

落后?洋务搞了二三十年了,仍然贫弱!

思考,思考……

忽然,很多人的眼前都是一亮。封建制度!原来中国积贫积弱的症结在此!

紧接着,几个年轻人出现在国人面前,他们清亮高亢的声音,将真正唤醒这个古老而沉闷的国家。

他们是康有为、梁启超……

还有——孙中山。

2.“臭狗屎”

七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去了加拿大,参观了尼亚加拉大瀑布,八月初八登船回国。八月二十二日船到日本横滨,日本人想请李鸿章上岸休息。可李鸿章记着自己当年“终身不履日地”的狠话,坚决不肯上岸,硬是在自己乘坐的轮船和招商局来接他的轮船间搭了一段跳板,这个七十四岁的老人在几个随员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上了中国船,驶离了横滨。

光绪二十二年(1896)九月十六日,李鸿章回到北京。

要是从李鸿章这次出使各国的目的来看,他显然失败了。因为李鸿章是去和列强商量以后货物进入中国的关税用英镑结算的,可哪一国都不买他的账,什么也没谈成。

其实这种谈判原本就不可能成功。在这个用实力说话的时代,没有实力什么也不要谈。所以李鸿章这次出洋的收获不在谈判,而在于别的方面。

一个人的见识,不可能超越他自身对世界的感知。比如你坐在自家客厅里,绝不可能猜出美国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的家具摆设。

李鸿章也是一样,虽然跟洋人打了半辈子交道,可那都是洋人来中国找他,直到这一回出洋,才总算亲眼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军舰大炮、火车轮船,最先进的机器,最新式的洋货,以及真正现代化的陆军海军。这一切对于这个一生都在努力学习、不断求变的人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尤其是在法国和美国,李鸿章看到,原来没有皇帝,一个国家仍然可以很好地运作,知道有议会,有选举,知道在万里之外的大洋彼岸有个华盛顿。

回到北京的李中堂满脑子都是新点子,浑身又充满了年轻人的激情。在西方他看到了太多新东西,其中有很多都可以供中国借鉴,向中国移植。而朝廷既然让他出使,自然是重用的意思,看来李中堂又可以大展拳脚,重办洋务了。

可惜这次李鸿章把账算错了。他根本没得到重用,只得了一个“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的虚衔儿,仍然被冷落一旁。又因为出了一趟国,不知道圆明园在不久前已被划为禁区,晚上没事进去逛了逛,得了个“擅入圆明园游览”的罪名被交部议处,结果被革职,罚俸一年,不准抵消。于是李中堂又一次靠边站了。

其实这些都是朝廷在故意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