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20063500000059

第59章 力挽狂澜(3)

李鸿章当然知道这个人。张荫桓曾是李鸿章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先后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多年,中日黄海大战之后,张荫桓曾到日本和伊藤博文进行过谈判,也算有些交情。此人一向支持维新,又是康有为的同乡,都是广东南海人,所以和康有为等人走得很近。可问题是张荫桓跟李鸿章最痛恨的翁同龢也打得火热,因此已经和李鸿章彻底翻了脸。

戊戌变法时,光绪下旨设立了矿务铁路总局,由张荫桓主持。政变爆发后张荫桓也跟谭嗣同等人一起下了狱,已经论成了死罪,即将问斩。听伊藤博文提起此人,李鸿章还觉得一肚子气,不阴不阳地说:“以前认识,现在不怎么认识了。”

“中堂能不能帮帮他?”

“明天就要杀头了,怎么帮?”

这个伊藤博文倒想过了:“我知道中堂和军机大臣荣禄处得不错,如果现在写封信给荣禄,请他代向太后求情,也许还来得及?”见李鸿章犹豫未决,又加了一句,“张荫桓办了多年外交,有不少外国朋友,如果杀了他,可能会引起外国的干涉。”

李鸿章又想了想,勉强说:“未必行,我试试吧。”

见李鸿章答应帮忙,伊藤博文起身告辞。李鸿章把他送走,回到书房,立刻动手给荣禄写信。

其实以李鸿章的本心未必想帮张荫桓,他写这封信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想借机保一保徐致靖。

这个徐致靖当时官任礼部右侍郎,也是个开明之人,拥护维新,曾给光绪帝上过一道著名的《人才保荐折》,保举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张元济等人。因此在这次被捕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张荫桓、徐致靖八人里,西太后第一个勾决的就是他。

在这八人中,前六个是很难保下来的,但张荫桓和徐致靖两人倒还有一线生机。因为张荫桓这些年搞外交结交了不少“洋”朋友,这次除了日本人帮他求情,英国驻华公使窦讷乐也来请李鸿章帮忙。所以李鸿章可以用“洋人”做话头开脱张荫桓,而徐致靖虽然引荐了康、梁等人,可是他自己在变法过程中却意外地未得到重视,以至光绪皇帝在变法的三个月时间里一次也没召见过他,眼下,这个“不受重视”就成了徐致靖活命的本钱。

最终,李鸿章这封信起了作用。第二天被绑赴法场的只有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徐致靖被改判为斩监候,后来出狱,到杭州隐居去了。张荫桓则改判了充军新疆,但两年后仍被慈禧太后所杀。

如果不是李鸿章暗中相助,那一年遇害的就不是“戊戌六君子”而是“戊戌八君子”了。

话说回来了,慈禧太后是什么人?她的眼光何其之毒,心计何其之深,李鸿章在政变的这些日子里私底下干了什么,慈禧心里能没数吗?只不过眼下事儿多,忙不过来,先不理你这个老家伙罢了。

九月三十日,离政变已经快两个月,该杀的人杀了,该罢的人罢了,朝政大权已经完全落进了西太后手里,于是她下了一道旨:命李鸿章前往山东会同河道总督任道镕、山东巡抚张汝梅一起履斟黄河,制定治理黄河的方案。

十冬腊月呵气成冰,连黄河都封冻了,一个挂着大学士头衔的七十七岁的老人却被派去勘察河务。这就是慈禧太后给李中堂的惩罚。

李鸿章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一声不吭就去修河了。在风雪里整整熬了一个冬天,把黄河的河务勘察得清楚明白,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毫无怨言。

见这老家伙很识趣,而且看起来仍然忠实,慈禧太后的气也消了。经过一场大变局,大清朝廷的人才更趋零落,西太后身边已经无人可用,又任命李鸿章为“商务大臣”,前往通商各埠考察一切商务事宜。

商务大臣……

这根本就是个从没有过的头衔儿,是慈禧太后顺嘴编出来的,所管的事儿也都不着调,其实说穿了,慈禧这是要让李鸿章到上海、广州一带去替她抓人。

这时,戊戌政变已经过了一年多,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不但没被抓到,反而已经在国外以及上海、广州等地形成了势力。而这些地方的官吏多是李鸿章的亲信,有他监督,这帮人才肯真正卖力抓人,所以慈禧给李鸿章挂了个莫名其妙的虚衔,就把他派到南边来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鸿章一接任命立刻行动起来。先是发电报给清廷驻英国大使罗丰禄,说:“现在我奉旨担任商务大臣,听说康有为已经逃到香港,并受到英国人的保护,请你设法和英国方面交涉,至少要把康有为赶出香港。”同时李鸿章自己也作出姿态,准备亲自去上海布置抓捕“乱党”,风风火火,把个场面搞得热热闹闹。

当然,一直闹到李鸿章卸任“商务大臣”,始终也没有抓到过一个人。

4.溜出北京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又到了“京察大计”之年。

京察大计,是清朝仿效明朝旧制,对朝廷官员进行考核的制度。对京官的考核叫“京察”,对地方官的考核叫“大计”。这种考核制度遵循“四格六法”,淘汰庸朽,奖优罚劣。所谓“四格”是指才干(长、平、短)、操守(廉、平、贪)、政务(勤、平、怠)、年龄(青、中、老)。所谓“六法”是指不谨、罢软无为者革职,浮躁、才力不足者降级,年老、有疾者退职还乡。

从这四格六法看来,李鸿章早该退职还乡了。可这一次他又蒙“圣恩”,仍留在京叙用。

这年二月,光绪皇帝三十寿辰,又特赏李鸿章“方”龙补服一件。于是李鸿章一边缩在家里挨天下人的诟骂,一边又蒙厚恩,得了重赏。

先扇了两巴掌,再给个甜枣吃。

自从同治三年(1864)首次京察大计至今,李鸿章已经历过十三次京察大计,做了四十年大官了。这四十年中,他和他的朝廷一起奋力挣扎,苦苦求存,做到现在,身败名裂,人也已经糟朽了。可这根朽木还在苦苦支撑着将倾的大厦,苦熬岁月,不知所归。

这天,慈禧太后的心腹荣禄忽然登门拜访。

这荣禄眼下当着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外掌北洋海陆各军,内统京畿武卫军,大权在握,深得慈禧太后的宠信。此人忽然到访,倒也出人意外。李鸿章赶紧出迎,客客气气地把荣禄接进府来,摆上香茶,寒暄良久,荣禄这才慢吞吞地把来意说了出来。

原来自“百日维新”之后,慈禧太后对维新派恨之入骨,顺便连光绪皇帝也恨上了,下决心要废除光绪另立新君。挑来挑去,慈禧太后挑中了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仪。于是对外放出风声:由于光绪皇帝体弱多病,没有皇子,准备立溥仪为“大阿哥”,也就是太子的名分。然后再找机会废黜光绪,以这个十五岁的小皇帝代之。

想不到废黜光绪帝的事却遭到了洋人的反对。由于列强担心光绪被废会使中国朝廷被保守派控制,回到闭关锁国、仇视洋人的旧路上去,这样一来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将是很大的损害,所以对此事极为关注,议论纷纷,各国领事轮着班地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打听光绪皇帝的消息,后来听说要废黜光绪的借口是因为这位皇帝体弱多病,就干脆自己请了医生,要进宫去给光绪看病……

列强的干涉使得慈禧太后十分懊恼,可又吃不准洋人的态度究竟如何,想派人打探又苦于没有门路,只好把荣禄找来商量。荣禄的心眼儿倒快,一下子就想到了李鸿章,立刻登门造访,希望李鸿章能够出面去会见洋人,替西太后打听详情。

听了这话,李鸿章眼珠儿一转马上有了个主意。假装沉思半晌,这才慢腾腾地说:“我办理外交几十年了,对洋人的心态最了解,这帮家伙求不得,你去问他,他一定要端架子,倒弄得没意思。所以凡事尽量让洋人来见我,再和他们谈就好谈了。何况今天说的这事又关乎国家内政,咱们主动跑去问洋人,那帮家伙更要看不起咱们了。”

这番话看似不经意,其实暗藏心机,恰恰说到荣禄这帮旗人的痒处。这些人对洋人又怕又恨,一边急着打听消息,一边又想撑住那个“不求人”的面子。所以听了李鸿章这番话荣禄深以为然,赶紧问这事儿应该怎么办。

怎么办?

李鸿章的主意很有趣。他觉得自己眼下是闲人一个,跟洋人说不上话,如果朝廷封他一个过得去的官职,再放出风声,那帮洋人见李中堂被起用,一定会赶来祝贺,到时候就可以套一套他们的口风了。

那他想当什么官?

李鸿章说了,“想到两广任上去”。

两广,那可是很偏远的地方,李鸿章都这么大岁数了,不在家好好待着,还出来做什么官?就算官瘾实在太大,忍不住,干吗要到那么偏僻的地方去做官?

此时的北京城里,一股阴森森的逆流正在暗暗涌动,而它可能带来的政治动荡和由此引发的恐怖杀戮,是超乎任何人想象的。对于这样的政治阴谋,李鸿章这个游离于党争之外的汉臣毫无办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和家人生命受到威胁以前,尽可能逃到天涯海角去,逃得越远越好。

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一月十七日,大清朝廷任命李鸿章署理两广总督。

听了这个消息,在北京的各国领事果然纷纷到李鸿章府上道贺。李鸿章首先选定了英国公使窦讷乐,却只是和他东拉西扯,不谈正题。聊了一阵子,窦讷乐果然自己说到了正题,问李鸿章大清国是不是打算废黜皇帝,另立新君。

这种事李鸿章能说有吗?当然得说没有!说完又补上一句:就算真有这种事,也是中国的内政,哪有外国人干预的道理?

嘴里说的是假话,而且说得“义正词严”,却又能让对方明白你的真实意图,这就是“打官腔”的最高境界。

从李鸿章的话里窦讷乐也听出一点影子来了,冷冰冰地说:“中国和大不列颠是友好国家,你们的内政我国当然无权干涉,但是大英帝国的公使只认识‘光绪’两个字,如果换其他人当皇帝,我们是否给予承认,就要请示本国政府了。”

摸清了英国方面的态度后,李鸿章又用同样的办法从其他几国公使嘴里套了套口风,各国意见大都相似。也就是说他们宁愿支持光绪,也不愿意支持慈禧和她的保守派。

于是第二天进宫面见太后时李鸿章坦言:洋人不同意中国废黜皇帝。

听了这话,慈禧太后气得脸色铁青,可是在李鸿章面前又不便发作。她咬了一会儿牙,好歹把怒气压了下去,换上一副忧郁的样子:“自甲午战争失利后,内忧外患,天下越来越不太平,东南闹起了革命党,现在又出了康、梁这伙逆贼,国事艰难,全靠你们这些老臣维持了。”

对这些话李鸿章只是点头,唯唯而已。慈禧太后又说:“你到了广州之后都有什么打算?”

“只有尽力而为吧。”

听李鸿章回答得毫不起劲,慈禧太后的脸色难看起来:“少荃,现在朝中有些议论,有人说你是康、梁一党。”从案上捡起几份奏折,“你看看,这些都是参你的折子。”

李鸿章缓缓抬起头来,望着西太后。慈禧又加了一句:“你说说吧。”

李鸿章抬手捋了捋苍白的胡须,一张瘦削枯干的老脸上皱纹堆叠,双眼昏黄无神,好像一株已经枯死了大半的老树。可他的回答却着实把人吓了一跳。

“太后说得是,臣的确是个‘康党’。”

一句话把慈禧太后说愣了。

“如果旧法可以富国强民,那么中国早就富强了,何至于今天?”李鸿章佝偻着身子低低咳了几声,“自臣同治元年担任江苏巡抚以来,几十年间一直在求新求变,如果现在朝中有人说求新求变就是‘康党’,那老臣自然是个‘康党’无疑。”

几句话噎得慈禧太后说不出话来,一旁伺候的太监全吓得脸色煞白,整间屋里鸦雀无声。

李鸿章的脾气自年轻时就刚强倔犟,现在虽然老了,却老而弥辣。现在他已经不怕丢官罢职、不怕身败名裂,甚至不怕死了,反而是慈禧太后有点儿怕他,因为很多事儿离了这个老头子真的不行。

既然没法跟老李头争执,慈禧太后只好自己换了个话题,说两广情况复杂,康、梁逆党和孙文等人都在那一带活动,需要有能力、有魄力的重臣坐镇,到任之后第一要务就是严查逆党。李鸿章连连答应,起身告退,慈禧太后又叫住了他:“还有件事,康有为、梁启超罪大恶极,你一到广州任上,就先派人去平了康、梁二逆的祖坟!”

听了这话,李鸿章暗暗皱眉。可当着西太后又不能说别的,只好唯唯称是。

回府之后,李鸿章迅速收拾行囊,十二月初七就离开了北京,先到上海,再由此乘轮船去广州赴任。

在清末最大的动荡来临之前,李中堂像一条滑溜溜的鱼儿跳进水里,游到广州当他的两广总督去了。

5.约见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