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20063500000061

第61章 天崩地裂(1)

1.东南互保

就在李鸿章悄悄和孙中山接触的时候,在山东、直隶、山西,在北京,义和团运动已经失控。

义和团运动来自于民间,激发它的一是普通民众对国家危亡产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二是多年来清廷为了阻止西方文化渗透有意造谣煽动的结果,这两种因素交混在一起,使这场运动变得模糊而急躁。早先清廷的威望高、力量强,还有能力约束老百姓的情绪,可现在清廷正在迅速崩溃,威信扫地,实力虚弱,渐渐约束不住这股来自民间的强大力量了,最终不得不决定“利用”这股力量。可当这股汹涌的潜力从地底喷发出来时,大清朝廷才发现这爆发出来的东西根本无法驾驭。

对人民撒谎所造成的危害现在终于开始暴露出来了,可当清廷意识到这一点时,什么都晚了。就在他们统治的核心地带,一夜之间,小半个中国都失控了。

早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山东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旱灾,而朝廷根本无力救济。那些行将饿死的饥民无法排遣愤怒和绝望,不约而同地把一切灾难归结在“洋人”身上,早几年已闹得沸沸扬扬的“教案”在这一刻空前爆发了。

这年十月,山东平原县杠子李庄义和团首领朱红灯率众攻打教堂,并与前来镇压的清军展开激战,此事如星火燎原,几个月内,山东各地拳厂林立,到处攻击教堂,杀死洋人教士,闹得如火如荼。次年年初,朝廷命武卫右军统领袁世凯为山东巡抚,严厉清剿义和拳。

可是忽然之间,朝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彻底转变,“剿灭”变成了“安抚”,于是义和团由山东转入直隶,声势更胜从前。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月初二,英、法、德、美、意五国公使要求清廷正式颁布剿办义和团的上谕,被慈禧拒绝。三月初七,英、法、德、美四国公使再次照会总理衙门,要求清廷两个月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派兵进入山东、直隶“代为剿灭”。

五月,义和团已经进驻涿州,到了京师的大门口,杀洋人、烧教堂也达到高潮。这时对大清朝廷来说,再谈“剿灭”已经晚了。

五月十四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八国联军两千多人从天津开往北京,声称要保护在京外国人的安全。第二天,清军董福祥部武卫后军当街杀死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在廊坊,义和团拆毁铁路阻止联军前进,双方展开激战。也在同一天,朝廷正式宣布义和团合法,准许他们进入北京城。三天后,清军精锐武卫后军在廊坊参战,西摩尔联军大败,仓皇逃回天津。

由此义和团声威大振,十几万拳民涌进京城,十九日,开始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到处杀洋人,拆教堂,毁铁路,拔电杆,广发揭帖,声势日益壮大。

二十一日,八国联军攻陷了大沽炮台。

二十四日,端郡王载漪的部属恩海当街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义和团和清军开始围攻北京东交民巷的使馆区。

二十五日,已经走投无路的大清朝廷下旨向英、美、法、俄、德、意、日、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十一国宣战。

六月初十,沙俄出动十五万大军侵入东北……

天崩地裂,大祸已成。

是什么力量逼得慈禧太后发了疯,竟毫无理性地同时向十一个国家宣战?

由于洋人阻止她废黜光绪皇帝,使慈禧和一群保守派大臣发疯一样仇视洋人,而他们手中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只好借助“民心”、“民气”,下决心用义和团的力量与洋人对抗,给他们一个教训,甚至把洋人全部赶出中国。

但当义和团进入北京后,慈禧立刻就发现这股来自民间的力量根本无法驾驭,而且它的“传染性”极强,那股暴烈的仇洋情绪很快就在军队和官员们中间漫延开来,数十年的屈辱,甲午战争的惨败,近几年不断地割地赔款……这一切令人愤恨的事件与早年在民间传播的谣言交混在一起,像炸药一样猛烈地爆发出来了!

义和团在杀洋人,清军在杀洋人,地方官吏在杀洋人,所有人都在杀洋人!不但杀洋人,还要杀二毛子、三毛子、四毛子、五毛子直至十毛子……在大清国的洋人要死,信洋教的要死,和洋人打交道的要死,替洋人“说话”的更要死!

一切都失控了,局面已经无可挽回了。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只好向列强宣战,如果万一获胜,真把洋人全赶跑了,她就立她的大阿哥。要是不行,打败了,她就出卖义和团,出卖北京城,出卖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子民,让洋人来替她杀人,用列强的军队替她维持局面。

这么搞法,这个不幸的国家将因为统治者的混账而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多大的代价都得付,“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吧。

可这样一来,人民还肯服从这群浑蛋的统治吗?这混账的朝廷还能维持下去吗?

能混几年,算几年吧。

看到大清朝廷向列强宣战的电文,李鸿章拍案而起。事态的发展早在他的预料之中,而对于这份上谕,李鸿章的态度却着实令人惊讶,因为李老爷子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八个字:“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乱命,这份从北京皇宫里传出来的圣旨,在李鸿章眼里成了一纸疯话。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二十八日,盛宣怀给李鸿章拍发来一份至关重要的电报。

“见此电文切勿声张:在上海的各国领事接到天津来电,说天津租界被清军大炮轰毁,洋人死伤甚多。英国出兵千余来救,半路遭到阻击。现在各国正在四处催兵,看来俄国、日本的陆军必先赶到。眼瞅着局势就要出现危机,如果想要补救,必须趁现在东南各省尚未向洋人宣战的机会,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一起联名电告各地方官、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订约,上海租界准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商民人命、产业为主,一面责成文武弹压地方,不准滋事,有闹事者一律严惩,以安定人心。北京方面的战事不久必大坏,留下东南三大帅(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以拯救社稷苍生。我觉得非这么办不可了,稍一拘泥,不仅东南各省与北方同毁,以后想要挽回时局也更加艰难。请早作决断。”

这封电报里,盛宣怀第一个提出了“东南互保”的想法。

二十九日,李鸿章回电盛宣怀,交代他:“二十五日北京发来的那份‘矫诏’,广东方面绝不奉命。把我的电报秘密转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共览。”

有了李鸿章的支持,刘坤一和张之洞迅速响应。

五月三十日,刘坤一发来电报:“北京直隶已经糜烂,南方必须尽力保全。所有长江一带地方,我和张之洞一定尽力严办‘匪徒’,保护商教,并命令上海道台余联沅和各国领事妥善计划保护租界的办法,立约为凭,以便能够做到彼此相安无事。您所处的两广情形与此相同,估计已经布置周密,此外还有没有别的计划?希望及时电报通知我们为好。”

同一天,盛宣怀又把张之洞的意见转了过来:“张之洞电报中称,时事竟发生如此变化,他那里只有希望按照保护疆土、与大家互相联络一气的办法来处置。”

由此,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三人牵头的“东南互保”已经迅速达成共识。之后盛宣怀和上海道台余联沅代表李、刘、张三位总督和各国驻上海领事馆共同议定《东南保护条款》,第二天把条款内容电告李鸿章审核,然后,参与其事的各省督抚在当地刊发条款全文,“东南互保”正式实行。

这时候北京那边的局面已经无法支撑了。

面对八国联军,这一仗还没打就输了,北京城在“宣战”的一瞬间已经丢了。在八国联军强大的攻势面前,清军刚刚组建起来的几支精锐逐一崩溃。慈禧太后,这个发动这场“不可思议”的战争的老婆子大概早就给自己找好了退路,因为她一边和洋人打仗,一边却又始终在派人偷偷议和,同时自己也准备好了逃跑的路线。

实在不可思议,太可怕了,在这个世界上似乎还没有过一个统治者会如此故意、如此彻底地毁坏自己的国家。慈禧太后就像一个疯子,亲手把当时北方最先进、最发达的工业城市天津和她自己的家园北京砸得粉碎,把小半个国家无缘无故地拖进战祸,然后扔下她的子民们不管,自己一逃了之。

当然,在那一刻她还没有逃走,因为战斗还在天津城内激烈进行着。可是慈禧太后目前最急切要做的不是关注战场的局面,而是急召李鸿章回京,准备和洋人议和。

六月初七,大清朝廷发来圣旨,催促李鸿章北上“纾难”。接着,十一日、十二日两天又连电来催,十二日的来电中干脆把李鸿章重新任命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在苦苦思考了四天之后,十六日,李鸿章决定离开广州,北上京城。但在临走之前,他仍希望能和孙中山见上一面。

2.英国人的圈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带着刘学询和一批随从乘坐招商局的“安平”号客轮北上,准备赴京和洋人谈判。李鸿章的同乡、广东南海县令裴景福来送行,两人相对无语。半晌,裴景福说:“中堂此次复任直隶总督,我还没有恭喜呢,听说得了这个消息,在北京的各国领事们额手称庆……”

李鸿章冷冷一笑:“是呀,这种差事,舍我其谁?”

裴景福这才发现自己的话不妥。愣了片刻又问:“依中堂看来,京师的局势将如何发展?”

“以眼下各国的兵力来估计,本来最危急的时刻当在八九月份,可现在聂士成战死,马玉崑、宋庆各部都已零落,牵制必不得力。各国之中日本调兵的速度最快,加上英国兵的协助,估计在七八月间京城就不保了……”

说到这里,李鸿章用手里的拐杖咚咚地捣着船板,高声叫道:“内乱如何得止!”一时间满眼泪水,再也说不出话来。

裴景福在旁黯然垂首,半晌又问:“万一京城失守,中堂到了北京怎么办呢?”

“什么怎么办?这班洋人无非提出三个要求:剿杀拳民向朝廷示威,追究首祸以泄愤,先拿这两件事要挟我,然后就坐下要钱,索取兵费赔款。也无非就是这么着吧。”

“这次的赔款,会要多少?”

“谁也不能预料,只有尽力去磨,希望把还款的年份拖延几年,也不知能不能做到……”

说到此处,李鸿章一口气缓不上来,用手掌摩挲着胸口,半晌,哑着嗓子说:“我还能活几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哪天钟不响了,和尚也就死了。”说着说着,两行浊泪流了下来。

是啊,李鸿章还能活几年?这几十年来,他的朝廷,他的国家,他的时代,从不曾善待过他,可在这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李老爷子仍然准备把自己这一把老骨头扔进火里焚烧,然后拿去“补天”。难道他不知道,这一次他将身名俱灭,遗臭万年,祸延子孙,不得善终吗?

老疯子,真是个老疯子……

当天,“安平”号客轮离开广州向香港驶来。因为在北上京师之前,李鸿章还希望和孙中山见上一面。

听说李鸿章来了,香港总督卜力赶紧隆重接待。与此同时,孙中山也乘船来到香港海面等候与李鸿章见面。这一次甚至连见面的时间都事先定好了,就是二十二日的中午十一点。

可惜,孙中山所定的见面日期却是在李鸿章到港的第二天。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一天时间可以耽搁了。

既然见不到孙中山,那么香港总督卜力就近水楼台,先和李鸿章坐在一起谈谈吧。

这位卜力总督李鸿章是认识的,因为他们两个以前打过交道。

卜力,是英国派驻香港的第十二任港督。在他刚到香港的那一年就代表英国和大清朝廷签订了一份《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新界变成了英国人的殖民地,租借期九十九年。

专条签订之后,卜力派总警司梅含理收取新界,建立警署。梅含理到大埔后遭到了当地居民的顽强反抗,于是卜力毫不客气,派军舰冲进吐露港,炮轰大埔!当地的老百姓在英国人的大炮面前只得屈服。之后卜力提出,大清政府应该就此事对港英政府进行赔偿。

为这事,刚刚到任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就和卜力办起了交涉,双方言来语去争执了几轮,最终,这个不要脸的“赔偿”要求被中国方面顶回去了。

现在,李鸿章就和这个人面对面地坐在了一起,喝茶聊天,谈笑风生。说了几句客套话之后,卜力言归正传:“中堂大人,我们知道你此行是希望和孙中山先生会面,对这件事我们表示支持,希望您能多留一天,和孙中山见面后再离开香港。”

“怕是不行了,我马上就要北上,如果今天不能见到孙文,估计短时间内没有机会了。”

“中堂大人为什么一定要北上呢?现在大清朝廷面临这样的形势,正是两广脱离清朝实现独立的大好机会。两广独立之后就由你主持局面,孙中山可以担任你的顾问。”

“这是孙文的意思吗?”

一听这话,卜力含糊了,马上绕了个弯子:“如果能在两广实现独立,我们英国政府也会支持你。”

英国政府!

李鸿章忽地坐直了身子,冷冷地扫了卜力一眼。又重新靠回椅子上,重新变得温和而迟缓,但他提出的问题却让人吓了一跳:“这次事件解决之后,英国希望谁做皇帝?”

“如果光绪皇帝对这件事情没有责任的话,英国对他在‘一定条件’下继续统治不会特别反对。”

沉默片刻,李鸿章又问:“我听说洋人们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义和团把北京的所有公使都杀了,列强就有权力进行干预,并宣布‘我们要立一个皇帝’。如果事情变成这样,你们将会选择谁?”停了停,又补上一句,“也许是个汉人?”

这几句话里隐含的压力让卜力觉得有些紧张,但他又隐约觉得这似乎是李鸿章在向他开出价码,于是回答了一句:“西方大概会征求他们所能找到的中国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然后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