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20063500000007

第7章 老谋深算PK小奸巨滑(2)

很快,李鸿章刚收罗来的“文案”周馥和从上海方面过来的户部主事钱鼎铭见了面,通过他和吴煦取得了联系,接着,麦理洋行的七艘火轮船逐一开来,周馥立刻坐上一艘火轮船一路驶到淮军营外。

此时李鸿章早已对上海来船望眼欲穿,好容易盼来了,却发现只有七艘。结果李鸿章把牙一咬,“勉强迁就”!下令他手下的六千五百人一起登船。

六千五百人,就这么挤上了七艘火轮船……

三月初七,这七艘甲板上空空荡荡、船舱里却塞满了膛儿的火轮船沿江东下,直奔上海。

要去上海,第一个过的“坎儿”就是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

这一路上,淮军乡勇们的苦可吃大了。

六千多人坐七艘船,每艘火轮船上都挤了七八百号人。因为沿途要经过太平军的壁垒,为了不泄露消息,整个白天所有人都必须硬塞在船舱里,只有到了晚上才能轮流到甲板上透一口气。眼看离太平军驻地越来越近,乡勇们连晚上也不敢轻易出舱了。一天到晚就在船舱里人挤着人,别说坐下、躺下,连转个身都费劲。别的倒罢了,屎尿却无处解决,只好咬牙硬憋着,实在忍不得了,也就拉在了裤裆里。舱底恶臭熏天,不少人被熏得大口呕吐,全都吐在旁边人的身上。

李鸿章和他的将领、幕僚们也都挤在人堆里,一下也动弹不得,就这么一天天地熬了下来。

终于,一座巍峨的大城出现在江边,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到了。

天京城外,长江南岸有下关壁垒,北岸是重兵驻防的九洑洲。李鸿章透过船板上的一个小洞向外张望,只见数百丈外高大的砖垒后,包着头巾的太平军将士的身影时隐时现,黑洞洞的炮口直指江心。

这工夫,太平军只要冲着火轮船打一炮,整支淮军就会立刻露了底,这六千五百人一个都活不了。然而,太平军终于没有开炮。

慢腾腾的火轮船,空荡荡的甲板,高挂的英国米字旗,还有那些没事人似的水手,这一切,丝毫也没有引起太平军的注意,就这么眼睁睁地把火轮船放了过去。

3.迎头拍上四板砖

三天后,淮军终于到达上海。

听说援兵来了,驻防上海的商务大臣薛焕、苏松太道、署理江苏布政使吴煦、盐运使衔苏松粮储道杨坊、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脱、常胜军洋枪队的队长华尔以及庞钟璐、殷兆庸、潘曾玮、应宝时、吴云、杨庆麟、潘馥等官员和上海士绅齐集码头迎接淮军。消息传开,上海市民和租界里的洋人也纷纷拥向码头,不大工夫这里已是万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

足足等了一个时辰,终于,一队火轮船远远驶了过来,一一在码头上靠泊,舱门一开,大群乡勇一溜歪斜地从舱里钻了出来。

只见这些乡勇每人脑袋上包着一块青布,破衣烂衫外头套着个粗布的号坎儿,肩上扛着歪歪扭扭的长矛,有穿着草鞋的,还有光脚的,一个个又黑又瘦、脸色灰绿,队列走得歪歪扭扭,队伍里偶尔见着几个挂腰刀穿布鞋的,就是哨官、管带了。

眼瞅着这么一伙玩意儿乱七八糟地下了轮船,在码头上挤成一团,恶臭熏人,来迎接的上海士绅们全傻了眼,忍不住小声嘀咕起来:“这是兵吗?整个一群叫花子……”

不想这话却被挤在边上看热闹的孩子们听去了,立刻“噢噢”地乱叫了起来,拍着手喊:“叫花子兵,叫花子兵,苏北来的叫花子兵!”

被一群孩子们围着乱哄,这帮刚从安徽乡下招上来的淮勇们不由得更加胆怯,缩手缩脚不知该如何是好,被围观的人看在眼里,更是哄笑声不绝,连一些混子闲汉也跟着孩子们叫了起来:“叫花子兵!叫花子兵!”

这时李鸿章和周馥等人正走上甲板,呼吸着大上海那夹着洋味儿的香风,听着岸上一片声音叫得热闹,李鸿章挺起胸脯左瞻右顾,身旁部将环伺,码头上欢迎的人潮万头攒动,仿佛登临绝顶,一览众山,意气风发,心情大好。

“大上海的士绅们,围攻上海的太平军们、洋人们、皇上、太后、王公大臣,还有老师和曾九帅,你们看看吧,我带着队伍来了!虽然眼前只有一帮‘叫花兵’,可这全都是我的人马!今天还只是拉拉杂杂的几营新兵,可我要把这支新兵练成一支铁打的队伍,还要让他们变得人多势众,器械精良,成为大清朝的第一精锐。”

从今天起,李鸿章,是个人物了。

淮军上岸扎营以后,三月十一日李鸿章来到官署,苏松太道吴煦、苏松粮储道杨坊随即来拜,送上关税厘捐各种账册。

苏松太道,下辖苏州、松江、太仓两府一州,但实际上官署却在松江所属的上海县,专门负责应付洋人的领事和驻军官员、照顾江浙两省官府民间和洋商间的生意来往,所以民间俗称其为“上海道”,上海的财、政两项都攥在这个衙门一家手里。这吴煦也是个“能人”,署理苏松太道多年,一边勾结洋人,一边培植亲信,把上海围得针扎不透、水泼不进,贪污了数不清的银子。以前的江苏巡抚薛焕拿他毫无办法,今天插进来个李鸿章,两个人一见面就开始斗法。

接过吴煦递来的总账粗看了一眼,李鸿章大吃一惊,想不到上海一个月的关税厘捐总计只有区区二十万两银子。

上海是天下膏腴之所在,最是富裕。以前曾国藩也曾大概算过,认为这里每个月的关税厘捐总计不下六十万两,可吴、杨报上来的才这么一点,仅为估计的三分之一。

只看了个总账,李鸿章的脸就黑了下来。再看支出,一张脸简直给气绿了。

原来就账上这二十万两银子也早被吴煦、杨坊二人挪用了个干净。本来还打算到了上海吃香的、喝辣的,再省出银子跟洋人买军火。可现在一看,别说香的、辣的,干脆连吃饭的钱都凑不出来!

李鸿章吃不吃饭,吴煦才不管呢。虽说他的官没李鸿章大,可在官场上办事未必全看头衔儿。眼下吴煦手握财权,背靠洋人,早准备下了四块“板儿砖”,这就要往李鸿章的脑袋上拍。

头一块“砖”,曾国藩!曾国藩的湘军每月从上海提银四万两充当军费,这是早说定了的,曾帅的钱谁敢不给?

第二块“砖”,洋枪队!四千五百人的洋枪队“常胜军”是洋人指挥的队伍,每个月六万两饷银雷打不动,谁敢乱减?

第三块“砖”,中外会防局!这是前任江苏巡抚和洋人领事馆一块儿商量着办起来的,每个月三万银子的经费,谁敢动?

第四块“砖”,全上海所有大、小衙门的经费全部从捐税中开支,包括李鸿章自己的巡抚衙门在内。你要动这块儿,那好,大家都别拿工资……

四块“板儿砖”下来,直接把李鸿章拍歇菜了。

淮军是过江龙,可吴、杨是地头蛇,想一到上海就从他们这里撕开口子把银子搞到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

不容易就对了!如果办事办得特别容易,那反而要当心,没准你已经入了人家的圈套。

眼看银子弄不到手,李鸿章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出想参观一下常胜军的营盘。

只要不提银子,别的什么事都好说。吴煦马上答应,让自己的亲信应宝时领着李鸿章参观常胜军营地。

4.什么都要,全收

第二天一大早,应宝时就赶到淮军营地来见李鸿章。

应宝时是浙江永康人,举人出身,做过国子监的学正,后被派到上海。这人是个多面手,钱粮账目上极为精通,办事效率很高,又擅长和洋人打交道,从英国领事、驻军司令到洋枪队的头头脑脑他都说得上话。这个人虽然是吴煦的心腹,可是在李鸿章面前却表现得热情诚实,半点也不讨人厌。大家寒暄了几句,应宝时就领着李鸿章到常胜军的营地来了。

这个常胜军是为了防备太平军进攻上海,由在上海的洋人、大清官吏和士绅一起凑钱搞出来的东西。

咸丰十年(1860),吴煦出钱找来一个叫华尔的美国人,拉起了一支由百十号洋瘪三组成的队伍,一开始也没什么正式名字,只是称为“洋枪队”,华尔当了队长,另两个美国人法尔思德和白齐文当副队长。第二年,为了扩大洋枪队的规模,又决定让洋人担任军官,招募中国人当兵,结果队伍很快扩充到两千多人。

眼看“洋枪队”的规模越搞越大,为了控制这支队伍,同治元年(1862),清廷正式把“洋枪队”命名为“常胜军”,给了华尔一个“参将”的头衔,又让吴煦担任常胜军督带,杨坊和华尔当管带,随后,洋枪队的兵员很快发展到四千五百多人。这支部队全由洋人训练和指挥,装备远比当时的任何一支中国军队先进得多,官兵的薪饷也比普通清军兵勇多几倍。为了供养这支队伍,上海财政每个月要拿出六万两白银。

听说新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来了,华尔和副队长白齐文一起迎了出来,双方一见面,中国人拱手,外国人敬礼,互相倒也看得明白。李鸿章上下打量了这两个洋人几眼,很快就对他们作出了评价。

华尔和白齐文都是美国人,黄头发蓝眼睛,蓄着两撇黄胡子,腰里挎着指挥刀,身上的西洋军装虽然崭新,却皱皱巴巴,脚上的皮靴也污突突的,说起话来高声大嗓、两手乱挥,一看就是两个粗坯。

这也是那些有本事的人身上的一个毛病,总爱把别人低看几眼,把自己高看几分。可等处的时间长了,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了。

想不到常胜军这两个洋人队长看着挺不起眼儿,可他们营里的士兵却又不同。

这些中国兵是李鸿章所见过的最精神的兵勇。他们一个个号坎鲜明,衣装整洁,肩上扛的是在淮军里根本见不着的新式洋枪,军营里的空地上还摆着一溜漂亮的开花洋炮,看着这些东西,把李鸿章馋得直流口水。

华尔和白齐文也很想在这个新来的江苏巡抚面前好好露一手,就当着李鸿章的面把自己手下的中国兵操练起来了。

眼见这些兵勇在洋人的指挥下扛着洋枪在一大块空场上齐步行进,忽而向左,忽而向右,时不时地齐声高呼,却不知他们这样走来走去是什么意思,嘴里所喊的口号更是让李鸿章摸不着头脑。这班兵勇就这么来来去去操练了半个时辰,似乎意犹未尽,李鸿章有点忍不住了,让应宝时去问华尔,能不能把枪炮放起来看看。

华尔一声令下,常胜军收了操队向靶场而来,面对一大溜“人”形的草靶子开始演习实弹射击。

眼看常胜军的兵勇端着洋枪此来彼往,一排排地向前齐射,姿势或立或跪或卧,数百人来来回回,人人从容镇定,队形严整不乱,李鸿章忽然醒悟,原来刚才空场上看到的步阵、队列和口号,竟是专为配使洋枪所做的操练!如果没有这些新式操典,他的淮军就算有了洋枪也使不起来。

这些常识性的东西李鸿章居然不懂?那不成了“李大傻子”了吗?

嘿嘿,惭愧了,这些现代化的军事操典,当时全中国恐怕没有一个人懂——全傻。

随着一声哨响,兵勇们各自收了枪械列队如初,紧接着几门大炮被推了上来。

虽说李鸿章对这些洋枪的用法不甚明了,但是这些枪总是见过的,可眼前这几门新式火炮他压根儿都没见过!眼看着炮手们装填炮弹,紧接着一拉炮绳,大炮顿时打响,炮弹直飞到数里之外轰然炸响,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李鸿章心里突地一跳,不由得变了脸色。好在华尔这几个人都是粗坯,只顾显摆自己的本事,谁也没注意到李鸿章脸色的变化。

只一眨眼工夫,李鸿章已经把心里的惶恐收藏起来,换上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一直看着常胜军操演完毕。回到营中,华尔已经叫人准备了午饭,四人落座吃了起来。

席间,李鸿章对于常胜军的战斗力只字不提,只是东拉西扯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又仔细询问华尔老家美利坚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继而摇头叹息,说华尔远道来中国谋生实在不容易,接着列举常胜军之前和太平军交锋的胜仗,赞叹华尔善于用兵。言来语去,和华尔越聊越熟,渐渐地称兄道弟起来。

李鸿章就有这一手儿,跟谁都能见面熟。可他跟洋人“见面熟”,回回都有自己的目的。眼下老李就对这个华尔下足了功夫,马屁连天,拍得不亦乐乎。干吗?求华队长帮他买洋枪洋炮。

说实话,要是华尔是个英国人或法国人这事就不好商量了,可华尔偏偏是个美国人。当时的美国偏僻贫穷,地广人稀,还算不上列强国家,所以在中国人面前美国人的架子不像英、法列强那么大,对中国的野心也小。所以华尔一听,立刻表态,只要李鸿章拿出钱来,要多少枪都没问题。

一听这话,李鸿章激动得直哆嗦。在这帮大上海的洋人面前,李巡抚还只是个刚进城的乡下人,胆儿小,憋了半天,只提出购买洋枪一百条。华尔眼都不眨就应承下来了,又问李鸿章要不要大炮。

这还用问吗?当然要!

华尔又问李鸿章要十二磅的还是三十二磅的大炮。这些术语老李哪儿懂?可在这个当口儿不管是谁,都只有一个回答。

都要!

要枪,要炮,要枪子儿,要炮弹,再请洋人过来当教练,还有……

当下李鸿章给华尔开了一张足有两尺多长的清单,华尔也真痛快,全答应了。

去洋枪队那边吃了顿饭,李鸿章发了大财了!回到营地立刻把管理钱粮的凌焕找了来,让他拿出手里所有饷银全给华尔送去,买枪买炮,雇洋教练来给淮军上课。

这一下把凌焕难住了。队伍还没放饷呢,这帮淮勇要是闹起事来怎么办?

闹事?

这事李鸿章早想明白了,在大营里刷下告示,告诉当兵的,饷银挪出来买洋枪了,有了洋枪,当兵的才能活命,不然脑袋都让人砍了,要饷有个屁用。谁要是闹事,就让他滚回安徽老家去,现在安徽已经打成了烂摊子,人肉都在大街上摆着卖,十文一斤!谁不想在上海待了,尽管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