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
20064100000006

第6章 漳洹犹觉浅(3)

本大总统遵照《约法》宣告,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职权。

副总统忠厚仁明,必能宏济时艰,奠安大局,以补本大总统阙失而慰全国人民之望。

所有京外文武官吏以及军警士民,尤当共念国步艰难,维持秩序,力保治安,专以国家为重。昔人有言:“惟生者能自强,则死者为不死。”本大总统犹此志也。

袁世凯

正所谓“头头是道”也!可怜的是,精明一世、糊涂一时的袁氏,再也没有机会展示其过人的政治才干矣!

袁世凯至死没弄明白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称帝”大蠢事,实在怨不得“那几个人”。要怨,只能怨你自己——在宦海沉浮几十载了,难道不知道别人支的梯子不能冒然爬?是你自己灵魂深处爆发皇帝梦了,想尽享个人崇拜了,想独裁天下事了,才扭扭捏捏半推半就地往回头路上跨了一步。这一步,就让自己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中。

想想就知道了,对袁世凯这样一个满脑子封建意识且个性极强的人来说,他怎么会喜欢上七嘴八舌的政治局面?一次次不得不面对政客们的攻讦与议员们的掣肘,他实在腻了!

他不止一次地对身边的人表示过这种茫然:总统、总理、总长(部长),都是“总”,到底谁说了算?

当过大总统府军事谘议官的王镜芙老先生回忆过:

袁常对人说:“我愿意采取美国的总统制,不愿意采取法国的总理制。”

当年接替被逐出京城的他出任外务部尚书的梁敦彦更曾精辟地大发牢骚:

民主就是无主,共和就是不和!瞧着往后大乱的吧!

这话太中听了!

民国以降,政团林立,党祸连绵;政客奔突,党人肆虐。尤其孙文、黄兴的国民党,一党独大。民国二年(1913年)2月初,参、众两院开会时,国民党籍议员多达三百九十二席,民主、统一、共和各党及无党派人士加起来才获四百八十席;由六十位参、政两院议员组成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国民党占了三十三席!如是,该党便足以操纵国会,阳倡责任内阁,阴谋一党专政。更有甚者,袁派往国会说明起草宪法意见的四位代表,竟被国民党议员们轰出会场!难怪冯国璋等各地都督、民政长(省长)纷纷通电中央,要求取消国会,“搜捕乱党”。因国民党籍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公开通电反对中央政府向五国银行贷款,他下令免了三人的职。孙文却利用时机发起“赣宁之役”(即革命党所称的“二次革命”),由被免的赣督李烈钧率先称兵发难,一时间,南方革命党控制的数省纷纷响应。好在此次“革命”不得人心,仅一个多月即被冯国璋所辖的政府军扑灭,孙、黄与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等国民党要人成了政府通缉的要犯,纷纷避往日本。老袁因祸得福,随着北洋军进占南方各省,其威势空前,使中华民国真正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政令统一,并一举当选首任民国大总统(之前他与孙文都是临时大总统)。“共和就是不和,民主就是无主”——梁总长所言极是(梁敦彦时任交通总长)!

再是舆论,不仅随口指责政府,甚至对堂堂大总统肆意进行人身攻击——有报纸公然刊登了一组题为《老猿百态》的漫画,其中一幅,画着一只猴子举起写有“专制”两字的大刀横跨于北京城头,题曰“刀大杀人多”。猿即袁。如此放肆地攻击国家最高领导人,实是恶毒之极!若在前清,岂不要判你个满门抄斩?让你言论自由,也不让你这么自由啊!

满口河南乡音,一直习惯用衣袖擦鼻涕的庄户老汉一样纯朴的袁大总统,终于战胜不了自己的中国农民的天大愿望——自主天下事。内心一直涌动着这种蠢念,旁人再一扶一推,他的下水也就势在必然了。

看看他进入民国后的足迹,一步步都是往独裁的道上走。

孙文在南方起兵“叛国”之时,他未把孙氏及少数追随者与坚持走议会道路的国民党籍国会议员剥离开来,反倒下令取缔了国民党,收缴了该党籍议员的证书,导致国会瘫痪,不得不搭建了个不伦不类的“政治会议”以代替之。结果,使国家立法机构成了“本大总统”的谘议部门。后来,又觉内阁掣肘,干脆把国务院取消,降为总统府里的政事堂,内阁总理沦为国务卿,各部悉成“公府”里的办事处。最后,索性授意由新国会修改总统任期,从五年延长到十年,且可以连任——那时,他已是五十开外的花白胡子老头儿,再干几届,不就等于终身制了嘛!

当年报纸刊载的讽刺袁氏沐猴而冠的系列漫画《老猿百态》之三:“刀大杀人多”。五色国旗飘扬在北京城头,老猿(袁)脚踏京城,手舞专制大刀,其形可恶复可笑。北洋时期的言论自由程度可窥一斑。

本还有能力为中国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上首任民选大总统,就因一个皇帝梦,终于走到真正孤家寡人的绝境。

袁世凯因称帝而成为全民族的罪人。前云南都督蔡锷将军称病离京,潜回滇省首举义旗誓师“讨贼”,西南各省立时群起响应。“护国战争”成了比“二次革命”更得人心的正义之战。

京城的军政要员也无不怨恨老袁,因为帝制一恢复,这些人从青年学生时代即投身的推翻清朝的半生努力就全废了。

刚搬出中南海不久的副总统黎元洪竟然杜门谢客,即使面对他派去的说客,也一如既往地当起了“黎菩萨”——此公在鄂省当新军协统时即有此绰号,面慈心善,面对敏感话题每每一言不发。

被从青岛租界力请回京的国务卿徐世昌,居然也以不吱声来表示内心的不满,后来坚决辞职回到原籍河南做起了隐士。

他一手拉扯起来的北洋军首领、陆军总长段祺瑞,更是急脾气一个,当即拉长了脸兼气歪了鼻子——此人一激动鼻子就向一侧微倾,他很无礼地回禀大总统兼干岳父说:这阵子风湿病犯了,穿不上鞋了。老袁一怒,正色道:芝泉!我看你气色不好,去西山养病吧!段氏这一去,就再怎么“召”也不来“见”了!

派去南方弹压国民党反叛的江苏督军冯国璋,不光按兵不动,反倒联络各地督军来了一篇要求取消帝制、惩办杨度等祸首的通电!

他最信任的政事堂机要局局长张一麐(同“麟”)则私下里对人说:项城既受清廷诏旨建立共和,又被各省代表推举为大总统,就应恪遵朝旨,顺天应人。

还可恼的是东交民巷里的外交使团,竟也对中国恢复帝制不表示赞同,本身就是君主立宪国体的日本国的公使,甚至称现时不认为中国恢复帝制时机适宜!

他四面楚歌,他万般无奈,他穷途末路。他只好在宣布实行帝制仅八十三天之后——民国五年(1916年)3月22日,通电全国: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

为时晚矣!各路人马不依不饶,非要袁世凯退出大总统位子来不可!皇帝没当成,总统竟也保不住了,这一下,袁世凯绝望了!此时,死对他和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在此之前还算是英雄的袁世凯,由是成了“窃国大盗”、“独夫民贼”、“乱世奸雄”。这些头衔人们让他一直戴到现在,而且,还将继续戴下去,诚所谓“骨朽人间骂未销”。

历朝中国多少雄杰,为圆一个皇帝梦,成了令后世冷齿的跳梁小丑!

侧身西望长咨嗟:皇帝梦,做不得!

高丽

朝代兴衰,过客毁誉,一部中国近代史真够人细细观赏、品味的。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无论是在他崭露头角的朝鲜生涯,还是在平定“拳匪”内乱的督抚任上,尤其在胁迫清帝退位的关键时刻,他都表现出了一个汉族政治家、军事家应有的机敏与勇气。这种机敏与勇气导致的后果,也可以称作“功劳”吧?

先说老袁早年。

那时,老袁还是小袁,不爱念书爱骑马,所以也就考取不了功名。第二度乡试失败后,他既羞且愤地把自己所作的诗文付之一炬,慨然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随后,他便带着几十个家乡的弟兄们跑到了山东的登州府,投奔嗣父袁保庆的好友、“庆军”统领吴长庆当兵了。你看,袁世凯“参加工作”的动机称得上是高尚嘛!

吴将军显然未意识到袁世凯是个有远大抱负的热血青年,还以为不过是已故的结拜兄弟的不争气的嗣子(乡间落榜秀才)跑来找碗饭吃呢!因而,弃笔从戎的袁世凯入伍后并未受到重用。

空有一腔抱负的袁世凯,某天对吴将军的总文案、南通人张謇大发牢骚,而正是这一番抱怨,改变了袁氏的一生。他如许喟叹:

我家中有田可耕,衣食无缺,并不是吃不上饭才来从军的。中国现在正受到列强压迫——法兰西侵略安南(越南),扰及我南洋沿海,中法战争迟早必起,如对法战败,列强或将群起瓜分中国。我当初因吴公把守海防重镇,亟需人才,正是大丈夫报国之秋,不料到此以后,见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杀敌、投鞭断流之气概,所以我也没有久居此地之意。

这话说得真够慷慨激昂的。这一番表白传到吴司令的耳朵里,他能不惊喜吗?于是,未久,袁世凯就开始受到重用,成了吴将军麾下的营务处帮办,即营务处的副职,之后,又随吴的庆军一道去驻军朝鲜了。

那时的朝鲜,与安南(越南)、缅甸、暹罗(泰国)等周边小国一样,是中国的藩属国。

在朝鲜,袁世凯凭自己的能力,很快就成为吴长庆所倚重的主要佐将。那时,袁世凯才二十三岁,却表现出了卓尔不群的治军才干和灵活而又不失原则的处世手段。

抄两个袁世凯在朝鲜的故事可为佐证。

第一个故事:某清军军官因凌辱朝鲜人而违犯军规,袁世凯欲照章将其处以极刑。他刚入朝鲜时,曾下令一次斩首七个清军兵勇,因为这些人在“属邦”掳掠百姓有辱我中央帝国的声誉。吴长庆知小袁治军严厉且执法如山,便亲至袁处坐着不走。袁请吴公翻阅案上的书籍,自己借故出去了一会儿。等回来后,却向长官叩头请罪,禀报自己刚才出去已经把那个军官斩了。吴长庆倒也不愧为领军人物,非但不责怪部下不给自己面子,反而大笑赞曰:“执法当如此!”过后,吴大人常告诫在营中的亲戚们:可别以为在我手下干事就可以胡来,即使我能饶恕你们,袁某也不会饶恕你们!

这样一位铁腕带出的军队,能不纪律严明?敢不奋勇阵前?日后回中国,袁世凯在天津之郊的小站练兵,只四年就带出了一支海内第一劲旅——北洋陆军,靠的正是这股子六亲不认、执法如山的狠劲儿。

第二个故事:彼时朝鲜政局动荡,倭寇屡于黄海兴风作浪。李鸿章为防辽东半岛遭日本人染指,命吴长庆率三营人马回国驻防,余下三营由提督吴兆有统领,袁世凯则升为会办,即三把手。在吴与袁之间,尚有总办张光前。彼时,高丽人内部已有“亲清派”与“亲日派”之分。日本人拼命培植反华势力,觊觎取清国而代之。为维护祖国利益,年轻的袁世凯不得不费尽心思地与日本驻朝使节周旋。从现存的一幅袁氏赠日使的书法上,即可看出其一片苦心。可想而知,面对这样一帧超凡脱俗的墨宝,崇尚中华文明的日本人是无法不叹服的。

然而,私谊无法弥补国家利益的巨大鸿沟,在日本人的教唆下,朝鲜的亲日派欲发动政变,推翻拥戴中央帝国的政权。值此危急关头,朝鲜邮电总局落成,三位中国驻军最高长官接到参加典礼的邀请。不言而喻,此为鸿门宴。去则性命难保,不去则有失宗主国之国格,真是进退两难(不知这一次是不是朝鲜人利用宴席搞政变的发轫之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就有好几位韩国总统是在吃饭时被部下刺杀从而使江山易主的)。吴、张二位称去不得也。但袁世凯不惧,他怀揣一把手枪,带上两个亲兵,提前一小时突现筵席,令对方措手不及。等酒席开始不久,他又突然借故起身告辞,并手牵政变头目朴泳孝一路谈笑出了大门。阴谋者的阴谋终于落空。两天后,朴泳孝等贼心不死,又宴请中国驻朝商务与税务官员和各国公使(偏偏日本公使未受邀请,可见东道主用心之险恶)。席间,果然有人持刀而入,并有武装叛乱分子冲入王宫!袁世凯闻讯,未待请示中央政府,便令清兵前往弹压。岂料,日本军人已直接出面保护宫中的政变分子,双方对峙起来,情势万分危急!好一个袁世凯,亲率二百清兵全力攻入宫中,救出被围困的国王李熙,将其置于我方保护之下,一举挫败了政变的阴谋。

甲午年正月(“新正”)里应邀给日本使送春联(见右图),到当年7月,清日两国就在黄海开战了。袁将军“合重金兰”的心血化为硝为维护祖国利益,年轻的袁世凯不得不费尽心思地与日本驻朝使节周旋。图为袁世凯赠日本驻朝使节对联:称使勋宜留玉策;论交谊合重金兰。烟随风飘散矣!这副字、辞俱佳的书法作品,如真是中州(河南)袁氏亲书,则袁氏的文采确实令人啧啧称奇!袁世凯在朝鲜的经历,若编成戏文传唱下来,岂不妙哉?只可惜主角晚节不保,“卖国贼”的腐恶名声早就熏臭了其整个人生,谁还会记得其早年的壮举?

袁世凯凭其超人的胆识和能力维护了朝鲜的国政,受到国王的信赖与多数大臣的拥戴,该国的内政外交,一时悉尊袁意。为了维持政局稳定,他还为王室编练了一支“镇抚军”。是年,袁氏仅二十五岁。

小袁在两次政变中表现出的大智大勇,令老领导吴长庆欣慰不已,他曾向分管朝鲜事务的顶头上司、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为袁氏请功:

(袁氏)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