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20066900000018

第18章 生命,为何轻言放弃(3)

已经六点半了;这时她听到维特在上楼梯,并且听出了他的脚步声以及他询问她在哪儿的声音。在他到来的时候,她的心跳得这么剧烈,我们几乎可以说这还是第一次。她想,真该让人告诉他她不在家的。他走进了房里,她心慌意乱地对他喊道:“您没有遵守诺言。”维特的回答是:“我什么都没有答应过。”“那您至少也该满足我的愿望呀,”她说,“我求过您要为我们两人的安宁着想。”

她简直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便差人去请几位女友来,以免单独同维特待在一起。他把带来的几本书放下,又问起其他几本他想读的书。她呢,一会儿希望她的女友快来,一会儿又但愿她们不来。女仆回来了,带来消息,说两位朋友都不能来,请她原谅。她本想让女仆留在隔壁房间里干活,但随即又改变了主意。维特在房里来回踱步,她则走到钢琴前面,弹起了小步舞曲,但总是弹不流畅。这时维特已在长沙发上他习惯的位置上落座,她竭力控制住自己,泰然自若地坐到维特身边。“您没有带什么东西来读?”她说。他没有带。“我那只抽屉里有您译的几首莪相的诗,”她说,“我还没有读过,我总希望听您自己来念;但是打那以后一直没有机会,也没有心绪。”他笑了笑,过去取诗;当他手持诗稿的时候,全身打了一个寒战;眼望诗句,热泪纵横。他坐下来念道:

……

绿蒂的眼里汩汩地涌出泪水,冲泄了她心头的压抑。但她这一哭,维特却念不下去了。他扔下诗稿,抓住她的手,痛苦的眼泪潸然而下。绿蒂倚在另一只手上,用手帕掩住自己的眼睛。两人都非常激动。他们从这些高尚的人物的遭遇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不幸,他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他们的眼泪在一起交融。维特的嘴唇和眼睛,在绿蒂的手臂上灼燃;她全身起了一阵寒战,她想要离开,但是痛苦和同情像铅一样压在她心上,她的神经像是麻痹了。她深深吸了口气,好让自己的神智恢复清醒,她抽泣着,求他继续读下去,她恳求时的声音非常动人,宛如来自上天的妙音!维特浑身颤抖,他的心像要爆炸似的,他拿起诗稿,时断时续地念道:

春风啊,你为何把我唤醒?你柔情缱绻地将我爱抚,并对我说:我要以天上的甘霖将你滋润!但是我凋谢的时日已近,暴风雨即将来临,它将把我吹打得枝叶飘零!明天那位旅人将会来到,他的眼睛将在原野上四处把我寻找,但无法将我找到……

这些词句的重量全部落在了这个不幸的人身上。他完全绝望了,一下跪倒在绿蒂面前,抓着她的两只手,把它们先压在自己的眼睛上,再按在自己的额头上。她好像感觉到他灵魂中有个可怕的念头正在飞升。她的神志昏乱了,她紧紧抓着他的手,把他的手按在自己的胸脯上,她心情忧郁而又深受感动,她向他俯下身来,两人灼热的面颊偎依在一起。在他们的心里世界已经消失了,他紧紧把她搂住,将她贴在自己的胸口上,并在她颤抖的、嗫嚅的嘴唇上印以无数个狂吻。“维特!”她声音窒息地喊道,同时向一边转过脸去,“维特!”她那娇弱的手把他的胸脯从自己的胸上推开;“维特!”她叫道,冷静的声音里流露着高尚的感情。他没有反抗,把搂着她的手放开,茫然失措地跪在她面前。她站了起来,心里又怕又乱,又爱又怒,浑身颤抖,说:“这是最后一次!维特!您不要再见我了。”说完,她以充满爱意的目光朝这位不幸的人好好看了看,便奔到隔壁房间,锁上了门。维特向她伸开双臂,但没敢拦住她。他躺在地上,头枕沙发,就以这个姿势躺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听见有什么声响他才清醒过来。那是女仆进来收拾桌子,准备开饭了。他在屋里踱来踱去,后来发现又只剩下他一个人时,便到隔壁房门前,低声唤道:“绿蒂!绿蒂!只再说一句话!说一声‘永别’!”她没有出声。他等着,央求着,等着;后来,他只好离开,走时他喊道,“别了,绿蒂!永别了!”

案例点评

18世纪70年代至今,几百年来,歌德笔下那个穿长皮靴、青色燕尾服、黄色背心的翩翩少年维特,伴着他的烦恼,带着淡淡的愁绪,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灵里,感伤而甜美。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中的维特也各有不同。有的人对他推崇备至,模仿他的穿戴打扮、风度举止,甚至选择和他一样的死亡方式,只是桌上放的不是《爱米丽亚·迦洛蒂》,而是《少年维特的烦恼》;有些人则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脆弱、冲动、缺乏理智且不识时务,自杀更是不可原谅的行为。

这样一个富有才华、家庭经济条件又不错的青年,只是在爱情和事业上受到了一点儿在有些人看来纯属“闲愁”的挫折,完全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什么会选择死亡作为自己的归属?现实生活中那么多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会把自己交给死神?生与死,真是一对永恒的话题。

激越的本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在莎士比亚之前几千年就已经存在,而在他之后的几千年人们还在不断地思索。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大概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生与死,都是人先天就有的倾向。

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进行一切活动的能量来源于人的本能。本能的能量不断刺激着个体,使人们处于紧张、焦躁的状态。个体需要立即释放能量以消除不愉快的感觉、恢复原来舒适的状态,这就推动我们不断地采取各种行动,在活动中释放这些能量。能量释放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弗洛伊德看来,寻找食物、追求安全的行为固然是本能的驱使,而科学家的发明、艺术家的欣赏、文学家的创作,也都是本能行为在人类社会中的升华。

每一个生命体都有一种生存下去的愿望,这就是生的本能,它是在几十万年的物种进化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是一种维持个体生存、种族延续的力量,代表着爱和建设,弗洛伊德给了这种能量一个名字:力比多。与生的本能相对应,人还存在另一种本能:死的本能。生命本是从无机物中演化而来的,因此人的生命一开始就有一种返回无机状态(毁灭生命)的欲望。死的本能可以是指向外在的,表现为破坏、损害、征服、侵犯等,也可能指向自身,表现出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间的妒忌、对权威的反抗、自杀等行为。

每个人的生本能与死本能能量的多少不同,有的是波涛汹涌的海,生活就像太阳,滚烫而灼热;有的则是水平如镜的湖,人生像月亮,宁静、安详。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又相互交叉,既合作又对抗,这塑造出了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奏响变幻无常的生命乐章。

维特本能的能量很强大,不管是生本能还是死本能。在幽静宜人的峡谷,有岩缝中的清泉、浓荫匝地的大树,沉湎于静谧的自然的怀抱里,人的心总该是平静的吧,而维特依然感到“心不平静”,“我需要催眠曲……为了使自己沸腾的血液冷静下来,我常常哼这首曲子”。熊熊燃烧的生本能的火焰使得维特以超出常人的热情去体会生活的幸福,“上帝留给他那圣徒们过的日子想来也不过如此吧。不管我将来会怎样,反正我不能再说,我没有享受过快乐、没有享受过最纯净的生之乐趣”“在这里我充分感觉到作为一个人所能享有的全部幸福”。然而在生的本能的释放受到阻碍开始转化为死的本能时,维特激越的能量又使他感受到了对心灵的加倍炙烤:“我浑身充满活力,却偏偏无所事事,闲得心烦”“处于一种坐卧不安的状态,就像人们说的那些被恶鬼驱赶着四处游荡的不幸者一样。有时,我心神不定,这既非恐惧,也非渴望,而是一种内心的莫名的狂躁,几乎就像要撕裂我的胸脯、扼紧我的喉咙!难过啊!难过啊!”

在人生的舞台上,生的本能是主角,死的本能就像是与之演对手戏的反派角色。没有坏,就无所谓好;没有死,就无所谓生。没有正与邪的冲突就构不成故事,同样,死亡从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正义总会战胜邪恶,生本能会压制死本能。而一旦死本能成了舞台上的主角,生命也即将落幕了。

请在危机中挽救他的生命

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斗争每个人都会经历,有过自杀的念头并不是什么可耻和羞愧的事情,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只要最后解决了这一冲突,就是一次成长。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当局者迷,有时候本人难以理清自己的心绪,这时候很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完成。对处于迷茫中的人,我们可以用爱和关怀来帮助他们,这样世界就会少一些悲剧。

有时,我们有心却无能为力。当身边有人有自杀的念头、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该怎么办?

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可能会自杀,请不要保持沉默,把当事人可能自杀的信息告诉他的亲友,情形危急时还要报告警察。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更大的机会挽救这个人的生命;另一方面万一他真的自杀了,可以减轻对你的冲击,因为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知道这件事情,你很有可能会责怪自己,“我本来可以救他的”,这种心理上的包袱也许会影响你的情绪甚至你对待生活的态度。

如果有人向你流露出想要自杀的念头,你首先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关怀他,再让他思考一些问题:1.什么是生命的真意?2.如果自杀了,父母、亲人或朋友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难过?对得起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吗?这是帮助他们还是拖累他们?自杀的影响往往会超出估计。3.自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落得终身残疾怎么办?4.有留给自己完整无缺的后悔机会吗?最好能够劝说他去见一位心理咨询师,专家会用专业技能帮助他摆脱困境。

也许是自杀这个问题过于敏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对自杀现象作系统地分析,对自杀有一些误解,需要澄清一下。

误解一,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错!

最终选择自杀的人通常会通过多种途径向他人传达他们的绝望,与自杀或死亡有联系的评论,如“生活好像再没有任何价值了”或“我多么希望我已经死了”,即使很暧昧,也应该视为一种绝望的传达。

误解二,询问一个人是否想过自杀会引起这个人去自杀。错!

当你看到自己的一个朋友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情绪、行为都异于往常,也许担心他或她会自杀,却不敢开口去询问,害怕他或她本来不想自杀,因为你的询问而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可以安慰的是,很多调查都显示,询问有关自杀的事情并不会引起自杀;倒是完全有可能由于没有询问自杀的事情而错过了避免自杀的机会。

误解三,自杀发生前没有警告。错!

想自杀的人通常在他们的言语或行动中留下了线索或给予了警告。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又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时,从其行为和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如果这时候身边的人注意到这些变化,及时地给予心理援助,一句贴心的话语、一张温馨的卡片、一个恰当的建议都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自杀前常见的征兆有:

1.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出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

2.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时而烦躁不安,时而伤心落泪,时而大发脾?气;

3.陷入抑郁状态,食量减少,不愿与别人说话,长期失眠;

4.回避与他人的接触,不愿见人,即使是平时的好朋友也不爱搭理;

5.性格行为和以前大相径庭,好像变了一个人;

6.整理自己的物品,把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别人;

7.向人道谢、告别,对平时不能和睦相处的人也表现得很亲切。

维特自杀前,征兆表现得很明显。他反复在给朋友的信中提到了想死的念头,情绪激动得自己都无法忍受,“神志昏乱,一直糊里糊涂,眼睛里满是泪水”,烦躁不安,“处于一种坐卧不安的状态,就像人们说的那些被恶鬼驱赶着四处游荡的不幸者一样。有时,我心神不定,这既非恐惧,也非渴望,而是一种内心的莫名的狂躁,几乎就像要撕裂我的胸脯、扼紧我的喉咙!难过啊!难过啊!”在临死前的最后一个夜晚,他很冷静地整理了信件、处理了债务,最后一次去看了绿蒂,看了田野和山冈。这么多明显的异常反应,却没有人给予重视;绿蒂有不祥的预感,却不敢说。终于酿成了最后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