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20066900000029

第29章 爱与恨(3)

“我停下了那悲痛的工作,马上感到了快慰,一种说不出的快慰。她跟我在一起。我填满墓穴时她也留在那儿,然后又领我回家。你爱笑就笑吧,不过,我相信我会在那里见到她的,我相信她和我在一起,我还情不自禁地跟她说话。到达呼啸山庄时,我急切地冲到门口,门闩上了。我现在还记得该死的恩肖和我的妻子不让我进去。我还记得我停下来把恩肖踢得气都透不过来,然后忙上楼到我的和她的房间里去。我急不可耐地四处张望——我感到她在我身边——我几乎能看见她了——然而我又看不见。我那种痛苦的渴望真能使我周身淌出血来——那种热切的祈求,只求能看到她一眼!可一眼也看不到。她就像生前那样,魔鬼一般地捉弄我!从那以后,我就或多或少地成了那种不可忍受的酷刑折磨的玩物!真是地狱一般!我的神经总是极度紧张,它若不是像羊肠线那样坚韧,早就会松垮成林敦的那样虚弱了。我和哈里顿一起坐在房子里的时候,好像一走出去就会遇见她;我在荒原上散步的时候,好像我一到家就会遇见她。我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就急着回去:我相信她一定在呼啸山庄里的什么地方!我在她房间里睡觉的时候——又不得不出来。我不能躺在那里,只要一阖上眼,她不是在窗外,便是在开镶板门,或是正进屋来,或是像她小时候那样把她的脑袋放在我的枕头上;我就一定要睁开眼睛来看。这样,一个晚上,我的眼睛要睁开、闭上一百次——总是落个失望。我真是受折磨!我常常大声呻吟,那个老流氓约瑟夫一定相信是我的良心有愧,在脑子里翻腾。好啦,我既然看见她了,心里也平静了——稍稍平静一些了。十八年来,用一点点希望的影子这么逗弄着我——这是一种奇怪的杀人办法!不是一寸一寸地千刀万剐,而是一丝一缕地撕扯切割!”

希克厉先生停下来,擦擦他的前额,他的头发都被汗浸湿,贴在额头上了。

他的眼睛盯着炉中余烬,双眉没有紧锁,而是向鬓角扬起,倒不像平时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却带着一副特别的烦恼神情和对一件事情全神贯注、精神紧张的痛苦模样。

案例点评

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完成某种活动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是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是活动倾向性方面的调整,如动机、兴趣、理想,它们因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出现本质的不同。

双重人格(dual personality)是多重人格中的一种。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指一种心因性身份障碍。其特征是:同一个人具有两种或多种人格身份,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见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过一段时间,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照新的主体人格的方式行事。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换了一个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多重人格的发生,是心理分离作用的结果。有的学者将表现为两种身份的称为双重人格。

应该说,人格具有统一性,它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统一的、稳定的、和谐的个性特征。对一个健全的人来说,人格的统一性是他能有效而成功地与外界进行交往,以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的必要条件。当人格出现分裂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自我陷于自己和另一个自己的冲突斗争中。这样的痛苦,常人是承受不了的。双重人格常表现出病态、狂乱的形式。

从上述精彩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希克厉双重人格的表现。希克厉对凯瑟琳强烈的爱,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他们之间的关系基于一种无可抗拒的激情之上,他们感到对方的爱就是生存的唯一现实。凯瑟琳对希克厉的感情与对林敦的感情全然不同。她对林敦的爱只局限于一种肤浅、狭隘的层面,“像林中绿叶,时间将使它变色”;而她对希克厉的爱则出自她天性的更深刻的一面,像那“永恒的岩石,不是什么赏心悦目的乐趣的来源”,但它是必要的,缺少了它就等于是精神上的死亡。希克厉和凯瑟琳是被某种奇异的原始的共感互相吸引到了一起。凯瑟琳给予希克厉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了解和同伴情谊;而从希克厉那儿,凯瑟琳的天性得到了回应,在荒原上自由地嬉奔,享受大自然。凯瑟琳与希克厉原本属于很久前被分开的同一体,有着很强的亲和力,在灵魂中他们是自己的本相,几乎是一模一样。就如同凯瑟琳说的那样,“希克厉比我更是我自己”“我就是希克厉”。当凯瑟琳与希克厉之间的生命之爱与世俗规范开始产生冲突,他们这段炽烈的感情只能通过互相给予痛苦和接受痛苦来体验。两人每一次表述自己的爱情都像是在生生撕扯自己,这种表述像荒原一样原始而荒蛮。

希克厉对凯瑟琳的爱情是他人性中最美的部分,但另一方面,希克厉对其他人有着强烈的恨,这种恨也就成了他日后复仇的动力。例如,对亨德莱、对埃德加·林敦。为了满足自己的复仇欲望,他不惜采用种种卑劣的手段。直到后来,他可以凭借两个山庄主人的身份,使他的仇人及其继承人完全处在他的权力控制之下,可以随意摆布他们、折磨他们,从而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优势。他特别希望看到他的仇人及其子女,包括自己的儿子小林敦,跌入困境,为的是从他们的不幸或痛苦中获得一种复仇的快感。

这种双重人格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一般来说,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先天的遗传因素来说,希克厉是吉卜赛人(gypsy),这个流浪民族,生性渴望爱和自由,渴望不羁的生活;同时他又是一个弃儿。他为什么会被抛弃,我们不知道,但被抛弃这一事实本身就压抑了人格的健康发展。弃儿的性格相对较为冷漠、孤僻,对人有抵触心理,虽然他们内心对爱的渴求更为强烈。从后天的环境来分析,我们看到了恶劣环境对希克厉美好心灵的压抑、摧残和毁灭。事实上,人格形成更重要的是后天因素。埃里克森说: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种关注外界的需要,并与外界相互作用,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当希克厉还是幼童时,就被遗弃在利物浦街头,他对亲情几乎一无所知。后来,被恩肖先生领养回呼啸山庄,其状况也无多大改善,除恩肖先生和凯瑟琳之外,周围的人对希克厉是那样的不友善、不同情,人情就像山庄周围那严酷的气候和荒凉的自然环境那般冷漠。尤其是亨德莱,对希克厉一再贬低、侮辱,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让他在屈辱的境地中生活。还有约瑟夫,除了对人生及他人的抱怨,把《圣经》当作是惩罚他人的手段外,再也没有什么了,更谈不上有人间温情的存在。林敦一家对他的轻视,最主要的是埃德加·林敦。希克厉认为,正是他,抢走了凯瑟琳。而在希克厉的眼里,林敦除了外表漂亮、家境富有之外,实在一无是处,特别是性格脆弱,希克厉对他充满了嘲笑。但在现实生活中,凯瑟琳居然嫁给了这样的人。再次,在现实生活中,他对凯瑟琳的爱是不被承认的,即便是凯瑟琳本人。客观现实本身就不允许不同等级的人的结合,而对凯瑟琳来说,她虽然从内心里非常非常的爱他,但长期在等级社会中生存及后来在林敦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培植的虚荣心,使她不愿与希克厉结合。这使得希克厉异常绝望,于是这种强烈的爱一经受挫,便转为对周遭人物的恨。这是最致命的,也是希克厉双重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作家D.西塞尔曾把希克厉比作这样一种自然力量:它的出路一旦受阻,就必然变成了毁灭性的,正如改变了正常渠道的山洪,奔泻横溢,泛滥成灾,将挡道的一切都冲毁无余,在使它脱离其自然渠道的障碍扫除以前,它无法控制自己。他受亨德莱的虐待,沦为奴仆与文盲;他与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情受到挫败,这就是他对恩肖及林敦两家进行报复的根由。他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作家凯特尔说,希克厉所做的是“无情地充分使用敌人自己的武器来对付敌人”,使我们本能地在他的报复行为中看到一种“粗犷的正义与公道,他虽然没有人性,但我们理解他为什么没有人性”。

希克厉是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怀有强烈的爱和恨的人,一个心灵扭曲、情感异化的人,一个孤独的人。

十八年来,一方面,仇恨的毒焰吞噬着他的心灵;另一方面,爱情的煎熬又折磨着他的灵魂。

爱是纯净美丽的蓝色火焰,恨是冒着黑烟的红色火焰。希克厉的双重人格就在爱与恨之间交织而成。

在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中,双重人格是一种病态人格,不仅影响当事人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人际交往。我们更强调通过提供良好的环境来塑造健康人格。那么什么是健康人格呢?心理学家们从各方面描述了健康人格的特征。

奥尔波特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七条标准:1.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2.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3.有安全感;4.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5.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6.客观地认识自己;7.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罗杰斯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有五个具体的特征:1.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2.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3.信任自己的感觉;4.有自由感;5.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弗洛姆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正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弗兰克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超越自我的人被概括为:在选择自己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负责处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的力量支配;缔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够表现出创造的、体验的态度;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从希克厉的人格形成来看,我们应当更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和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充满爱心、关怀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在一种充满爱的环境中生活、成长,谁又会去恨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