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参政党思想建设研究
20070100000011

第11章 参政党思想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4)

(二)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

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是参政党鲜明的政党特点之一。早在建国初期,周恩来同志就对民主党派的进步性与广泛性特点有过论述。2000年召开的中共中央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明了民主党派进步性与广泛性的内涵及意义,指出:“民主党派的进步性,是与它们积极参加我们党领导的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实现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历史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阶段,这种进步性集中体现在各民主党派同我们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党派的广泛性,是同其社会基础及自身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各民主党派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它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民主党派具有的这种进步性和广泛性,就是民主党派长期存在的理由,也是我们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础《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参政党的进步性是和共产党的先进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和共产党的先进性以及某些社会政治组织的落后性、反动性相比较而言的。参政党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取向和政治实践上。从政治取向看,参政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从政治实践来看,参政党一直忠实执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治路线、政治纲领和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参政党的广泛性主要是指社会基础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参政党在成员构成上有着相当广泛的界别分布,在思想观念、政治理想等方面与执政党并不完全一致是参政党广泛性的集中表现。

参政党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特点,是与其政治联盟的政党性质紧密相连的。各民主党派自产生之日起,就是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在人员构成上不仅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还包括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和爱国华侨;不仅包括从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分裂出来的反对派,还包括一部分带有民主色彩的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人物;不仅有革命的知识分子,还有少数共产党员,从而形成了民主党派的广泛性特点。从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反帝、爱国的政治要求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各民主党派逐步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出重要贡献,从而形成了民主党派进步性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成为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继续保持了联盟的性质和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特点。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共同奋斗,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同时,各民主党派广泛联系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代表、反映他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了民主党派的广泛性特点。

进步性与广泛性既是民主党派的政党特点,也是其独特优势之所在。正是由于民主党派具有进步性,才有可能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合作关系,从而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时代前进的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团结合作的过程中,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正是由于民主党派具有广泛性,中国共产党才有必要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团结民主党派,从而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孤立了敌人,壮大了革命的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更广泛地团结了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巩固和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促进了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周恩来同志在《处理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的四个关系》的讲话中,曾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有人要求各民主党派都和共产党一样,如果一样了,则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又何必联合呢?正因为有所不同,才需要联合。如果各民主党派的思想作风都和共产党一样,又何必有这几个党派存在呢?”这就充分表明,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和广泛性是中共领导多党合作的基础,失去了进步性,就失去了多党合作的基础,失去了广泛性,民主党派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和广泛性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体现在民主党派能够广泛联系一部分社会群众,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这部分群众走向进步。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民主党派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有效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三)高层次高智力的干部型政治组织

法国著名政治学家莫里斯·迪维尔热从组织学视角出发将政党分为干部型政党(cadre parties)和群众型政党(mass parties)。干部型政党主要由少数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政治精英组成,而群众型政党则拥有健全和完整的政治组织,通过对社会的动员而形成较大的组织规模,而且在政党组织之外还形成许多外围的次级公民社会团体,譬如,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工会、农会等。这些次级公民团体也是政党与社会互动的主要领域。以这种政党分类模型研究民主党派,可以发现,民主党派也具有干部型政党的许多特点,多数学者甚至认为民主党派就是干部型政党,即由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中有影响、有代表性人士组成的政党。如研究民主党派的专家周淑真教授认为,中国“各民主党派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干部型政党”,“汇集着大量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同知识分子问题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317页;《对政党制度问题的几点认识》,《新视野》,2000年第6期。这应该是对中国参政党特征的一个重要概括。

从成立伊始,我国民主党派就不是阶级性群众性的政党,而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干部性集团。在民主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就形成了已经“干部型政党”的特点,建国以后又继续保持了这一历史特点。从民主党派的产生来看,与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党不同,它不是议会中不同政治派别进行斗争的产物,而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大全国性政党的对立和斗争之中,当时是作为中间势力出现和存在的,其领袖和成员大都是当时社会上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他们凭借自己的个人声望,影响了一大批人,成为旗帜性人物。这种特点延续至今,民主党派虽然已经不再完全依靠旗帜性人物发挥作用,但其代表性人物依然是社会精英,他们普遍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参政党成员和领袖,受所属政党章程和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在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任职,具有国家干部身份,受干部纪律和工作规章制度的约束。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懂政治、懂政策、懂法律、有纪律、有觉悟,成为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也正是因为自身具有社会活动家乃至政治家的基本素质,走上了领导岗位。从民主党派的普通成员构成来看,民主党派成员绝大多数是具有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知识分子,民主党派一向被誉为“智力集团”、“思想库”、“人才库”。

现阶段的各民主党派,可以说是一个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干部型、知识型的参政党,这种特征主要是民主党派“三个为主”的组织发展原则决定的。正是因为这一组织发展原则,民主党派形成了高层次、高智力的特点,其成员大多是学有所成的专业人才,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所建树,而且还有不少各自专业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即使担任党派领导职务和政府领导职务的成员,也都是以专业为基础的,是专家(学者)型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民主党派作为“知识分子政党”、“干部型政党”,正因为其高层次、高智力的特殊优势,为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中作出独特贡献提供了智力支持,其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也因而成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据统计,仅2010年,各民主党派中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60多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其中有45项都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

第三节参政党的功能与职能

政党的功能与职能是两个相互联系又彼此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功能指的是与行为方式的目的过程有关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产生特定影响的行为结果。结构与功能密切联系,不可分离”,而职能则是功能的表现,是对功能的自觉发挥。可见,政党的功能是政党履行职能的结果,是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的现实表现,强调的是政党的“实然”。政党的职能则是政党应当具有的政治品质和政治技能,强调的是政党“应然”,即政党“应有”、“应做”的问题。在实践形态上,政党职能所反映的是政党在承担政治义务或政治责任时应有的政治权利,是政党义务与政党权利的有机统一参见王韶兴:《政党职能问题探讨》,《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参政党的职能与功能也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参政党的基本职能被明确定位为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而参政党的功能则见仁见智,但大体可以归结为政治参与、利益表达和综合、政治录用、维护稳定等方面。

当然,在当前的参政党研究中,关于参政党职能与功能的关系,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和共识。围绕这个问题,在理论界形成了两种鲜明对立的观点,一部分研究者通过语言学、政治科学以及民主党派史等不同视角的综合分析发现,我国民主党派职能的提法几经变化,逐渐约定俗成,认为参政党的功能和职能是一回事参见陆宏弟:《民主党派职能辨析》,《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民主党派职能,其实就是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这部分研究者认为建国初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党派的职能与时俱进,对应的关键词经历了从“参、代、监、改”,到“参政”、“监督”,再到“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发展演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民主党派职能正在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我国民主党派职能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科学领域“政党的功能”的主要方面,而在形式或表现方式上,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的理性结合。但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参政党的功能和职能不是一回事,在分析民主党派职能与功能两大概念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提出民主党派的职能与功能是一个有联系更有区别的概念参见杨爱珍:《民主党派政党职能与政党功能的结构要素分析》,《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民主党派的职能是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这是社会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是中国参政党应当具有的政治品质和政治技能的体现。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应当是利益表达和综合功能、协调稳定功能、政治推荐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体现的是政党的一般属性,这四大功能发挥程度是衡量民主党派职能运转状态健康与否的标尺。

一、参政党的基本功能

政党功能是政党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是研究政党现象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西方政治体制下,政党有四大功能:一是代表,二是组织,三是稳定,四是制定政策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70页。也有学者认为政党的基本功能是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54页。这是对一般政党的一般功能的理解,参政党作为一种特殊的政党类型,其功能是什么?正如萨托利所言,“政治体系中政党的功能、地位和分量,不是某个理论预先设计好了的,而是由一系列事件共同所决定的”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1页、第58页。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也是如此,我们判断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不能脱离多党合作的实践,不能脱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实现,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正是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民主党派的历史方位日益明晰,其功能也清晰呈现。尽管对民主党派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政党功能,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和规范的结论,但是民主党派政党功能作为对民主党派政党一般属性的揭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展现还是很明确的,即民主党派作为政党,和一般意义的政党一样,是沟通社会和公众的桥梁,具有政治参与功能、利益表达和综合功能、政治录用功能和维护稳定功能。

首先,参政党具有政治参与功能。